王涛[1]2006年在《沉井群的设计与施工》文中提出沉井是在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井筒内挖土,依靠井筒自重或借助外力克服井壁与地层的摩擦阻力逐步沉入地下,以实现工程目标的一项施工技术。做为基础使用是工程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地基处理方法。沉井群作为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直接使用在工程上,目前国内应用较少。因此选择沉井群的设计与施工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重点对鲁口孜电力排灌站工程穿堤涵下游出口滑坡处理采用6段连续沉井作为出水渠永久建筑物进行论述。主要从设计方面详细叙述了工程背景资料,设计思路,各部分具体尺寸的确定,沉井之间的连接,沉井群各主要构件结构强度计算。从施工方面,本工程的主要难点在于地下水位较高,滑坡后土层分布不均匀,且局部混有粉喷桩基、换填粘土等障碍物情况下,如何保证6段沉井顺利下沉,且连接顺直美观,进而详细阐述了施工方案的选择,沉井群地基处理及制作工艺,下沉过程中的施工顺序安排,出渣方式方法,阻沉板的设置及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沉井群的平面尺寸、轴线位移、沉降量、下沉速度等进行了观测、记录,获得了大量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当出现倾斜、扭转、位移时,采取相应的可靠措施进行纠编,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整个沉井群施工质量提供了可靠依据。 通过对整个沉井群终沉后的实测,汇总分析结果表明,该沉井群最大位移偏差为20mm,最大倾斜偏差为15mm,最大高程偏差为30mm,整个沉井群施工效果较好,作为整个建筑物的一部分,沉井群横平竖直,美观大方,且经过多年运行稳定性较好,为沉井群作为建筑物使用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杨勇[2]2003年在《沉井群施工及其控制》文中认为本文阐述了在软土地区进行沉井群施工的方案选择和进度计划安排,介绍了包括沉井群的制作、施工准备、下沉等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方法,特别是对沉井下沉过程中的下沉速度、稳定性、井内的土体隆起等进行控制的方法,对井外地面的下沉进行了验算,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沉井群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总结了沉井群施工的难点、特点以及有效控制的要点,为软土地区沉井群的施工提供了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有效的控制方法。
韩春桥, 盛维高[3]2004年在《海淤土地基上的沉井群施工技术》文中认为1 工程概况 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位于江苏省灌云、灌南两县交界处的黄海之滨,工程包括南、北两座深泓闸和南、中、北叁座浅滩橡胶坝共5座建筑物。北深泓闸是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共10孔,单孔净宽10m,设计流量1 785m~3/s。 北深泓闸闸区在钻探深度范围
杨超[4]2016年在《沉井基础的长期水平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特大跨桥梁全寿命灾变控制与性能设计的基础研究"(2013CB036304)课题四"复杂环境下深水基础承载行为演化与长期性能设计"(2013CB036304)为依托,系统总结了沉井基础承载特性和软土流变特性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沉井基础长期水平承载特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采用模型试验、现场测试、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软土地区沉井基础的长期水平承载特性与计算方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开展了长期水平荷载作用下普通沉井、分体式沉井和桶形沉井的全模型和半模型试验,重点研究了长期水平荷载作用下各沉井模型的变形及土抗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沉井模型的长期承载特性。在长期水平载荷半模型沉井试验中引入了颗粒图像测速(PIV)技术以观测土体内部位移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PIV测试技术能够反映沉井模型的长期变形趋势,测试结果与常规测试方法测得的结果较接近。进行了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根式沉井和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根式沉井群的现场长期水平静载试验,得到了根式沉井及根式沉井群的荷载-位移曲线以及不同时间根式沉井、根式沉井群以及沉井周围土体沿深度方向水平位移的分布曲线,试验结果表明软土地区沉井的长期变形不可忽视。针对室内模型试验与现场试验的地基土,进行了不同围压下重塑饱和黏土与淤泥质粉质黏土的叁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和叁轴固结不排水蠕变试验,获得了土样的基本力学特征参数,并确定了土样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的抗剪强度指标,分析了不同围压下土样的轴向应变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轴向蠕变速率变化趋势,总结了土样叁轴蠕变过程中的变形特性。基于Origin强大的非线性拟合功能,针对两种土体的叁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蠕变试验结果,对一维Merchant流变模型和一维Burgers流变模型进行了参数辨识,同时也对一维Mersi经验流变方程和采用双曲线函数描述应力-应变关系的幂函数经验流变方程中的流变参数进行了辨识,将上述四种流变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将一维Burgers流变模型推广至叁维,并根据模型特征采用回归分析法对流变参数进行了辨识,采用FLAC3D软件对土体蠕变试验进行了实体建模,基于叁轴流变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叁维流变模型中流变参数的合理性。根据荷载平衡关系建立了沉井-土的相互作用方程,将沉井沿深度方向进行离散并建立了沉井-土单元的控制微分方程,采用地基土的基床系数、截面惯性矩与沉井转角的乘积来考虑了沉井基础底部转动所引起基底土产生的反弯矩,根据不同边界条件,进而采用矩阵传递法解得沉井变形与内力的半解析解。基于土体叁轴蠕变试验结果,采用流变参数描述了土体割线模量E50的衰减规律,基于弹性模量与割线模量E50间的关系,推导了土体流变特性对地基反力模量的影响,并得到了地基反力模量的衰减表达式。采用Matlab将上述求解过程进行编程,针对模型试验边界条件和加载条件,对沉井模型的长期水平变形进行了计算,取地基反力模量取加权平均值,并将地基反力模量随时间的关系引入该程序,可计算得到不同时间沉井的典型变形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此外,利用该算法,取原状淤泥质粉质黏土叁轴蠕变试验结果经参数辨识后的流变参数均值来描述土层地基反力模量的衰减规律,对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现场试验中的根式沉井长期水平变形进行了计算,沉井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针对琼州海峡大桥,采用本文提出的沉井长期水平承载特性计算理论,对该工程的基础方案之一圆形沉井的长期水平变形进行了计算,预测了其长期全过程的变形特性,以期为其工程安全与维护提供参考。最后,在总结本文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就本课题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黄峰[5]2008年在《浅谈向家坝水电站中的沉井群施工》文中认为针对向家坝水电站沉井群施工的重难点,文章主要论述了施工方法和对施工重难点的处理措施。
潘桂琴, 吴祥荣[6]2011年在《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沉井群单井初沉技术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大型沉井群在单井从井格取土到初沉稳定的具体操作、应力计算、注意事项、功效分析。
崔飞, 沈继华, 杨中, 胡芊芊[7]2010年在《海淤土地基大型沉井群施工控制》文中提出一、工程概况叁洋港挡潮闸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郊新沭河入海口,是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新沭河治理工程的关键性骨干工程,设计流量6400m3/s,为Ⅰ等大(1)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1级,工程总投资55216万元。该闸共33孔,单孔净宽15m,闸墩分缝,分二孔
周坤[8]2006年在《泗阳二站沉井群施工井点降水及对周边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泗阳第二抽水站采用沉井群基础施工技术,需要井点降水。通过严密的井点布置设计,严格监视井点降水过程对周边建筑物及地下水位的影响,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刘存明, 周古奎[9]2009年在《深淤土地基沉井群施工的实践》文中提出1工程概况新沂河海口扩建中深泓闸工程共18孔,单孔净宽10m;闸身、岸墙及下游翼墙为沉井基础,平面上呈∏型布置,闸身沉井10m×21.6m,高17.1m,共9只;下游1#、2#、3#翼墙为沉井基础,有矩形和弧形,南侧井高17.1m,北侧井18.1m,共6只。沉井底高程分别为-22.5m和-23.5m。原始地面高程2.5m,表面为1~2m的灰黄色粘土;高程-21.0m~-20.5m
黄亦新[10]2008年在《沿海软地基沉井群下沉施工实践探讨》文中认为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对软地基沉井群下沉施工工艺和资源配置进行阐述,历数沉井施工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沉井群的设计与施工[D]. 王涛. 河海大学. 2006
[2]. 沉井群施工及其控制[D]. 杨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3]. 海淤土地基上的沉井群施工技术[J]. 韩春桥, 盛维高. 江苏水利. 2004
[4]. 沉井基础的长期水平承载特性研究[D]. 杨超. 东南大学. 2016
[5]. 浅谈向家坝水电站中的沉井群施工[J]. 黄峰. 大众科技. 2008
[6]. 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沉井群单井初沉技术探讨[J]. 潘桂琴, 吴祥荣.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1
[7]. 海淤土地基大型沉井群施工控制[J]. 崔飞, 沈继华, 杨中, 胡芊芊. 治淮. 2010
[8]. 泗阳二站沉井群施工井点降水及对周边影响[J]. 周坤.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9]. 深淤土地基沉井群施工的实践[J]. 刘存明, 周古奎. 江苏水利. 2009
[10]. 沿海软地基沉井群下沉施工实践探讨[J]. 黄亦新.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