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臂丛神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神经,超声,上肢,手术,效果,小儿,卡因。
臂丛神经论文文献综述
辛树红,董新春,辛雨檬[1](2020)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64例拟行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并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全部患者均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试验组患者采用20 m L的0.5%罗哌卡因麻醉,对比组患者采用20 m L的0.25%罗哌卡因麻醉。对2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麻醉起效、镇痛维持与恢复室停留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100.00%,高于对比组的84.37%(P<0.05);试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恢复室停留时间比对比组短(P<0.05),镇痛维持时间比对比组长(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2%,低于对比组的21.87%(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选择0.5%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更好,不良反应较少。(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20年01期)
陈本法,邱彦明[2](2019)在《盐酸羟吗啡酮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盐酸羟吗啡酮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120例拟在臂丛阻滞麻醉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麻醉前5 min给予安慰剂;B、C、D组分别在麻醉前5 min给予盐酸羟吗啡酮0.5、1.0、2.0 mg。观察4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和麻醉后0.5 h(T1)、1 h(T2)、2 h(T3)、4 h(T4)、8 h(T5)、12 h(T6)、24 h(T7)、48 h(T8)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D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5);B组略短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维持时间略短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明显长于A组、B组(P<0.05)。麻醉后T5、T6、T7时,A、B组VAS评分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辅助用药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盐酸羟吗啡酮用于超前镇痛效果确切,不仅能够增强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4期)
李幸雷,虎琳[3](2019)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重症上肢骨折老年病人手术麻醉中借助超声引导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价值。方法选择122例重症上肢骨折老年患者于2016年5月-2019年5月在河南省省立医院开展研究。依据病历单双号随机选出61例予以传统神经阻滞方式麻醉(研究1组),另外61例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2组),观察两组术中生命体征波动情况及麻醉成效,对比阻滞起效、维持时长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2组病人于麻醉后5min的MAP及HR均优于研究1组,且研究1组术中生命体征波动幅度较大(P <0.05);研究2组麻醉总有效率为98.36%,相较于研究1组的88.52%更好(P <0.05);研究2组注入麻醉药物后,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长均短于研究1组(P <0.05);研究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5%,显着高于研究2组的3.28%(P <0.05)。结论在重症上肢骨折老年病人手术麻醉中借助超声引导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孙静[4](2019)在《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我院就诊的94例小儿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47例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种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升高(P<0.05);安全性对比,观察组(0%)显着优于对照组(31.9%)(P<0.05)。结论:小儿臂丛神经损伤以综合康复方式实施治疗,疗效理想,且可减少不良发生,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崔琛[5](2019)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上肢手术治疗的82例患儿,采用硬币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1例。研究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解剖定位臂丛阻滞麻醉,对比麻醉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完成时间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实施上肢手术时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佳、安全性高,同时可减少麻药使用剂量,值得临床推荐使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赵云云[6](2019)在《0.3%、0.4%、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作用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0.3%、0.4%、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者分两组,A组取罗哌卡因浓度为0.3%;B组取罗哌卡因浓度为0.4%,C组取罗哌卡因浓度为0.5%;对叁组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C组麻醉效果优率明显高于B组与A组(P <0.05);B组与C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P <0.05),且C组短于B组(P <0.05);镇痛维持时间比较,B组明显长于A组与C组(P <0.05);运动功能恢复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与C组,且B组短于C组(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A组、B组均明显低于C组(P <0.05)。结论 0.4%罗哌卡因更适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其可在满足手术麻醉效果需求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郑媛芳,郗扬,周雁,种皓,李文军[7](2019)在《建立在超声解剖学基础上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解剖学变异及阻滞效果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追寻观察及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观察腋窝胸大肌外侧缘处,臂丛各分支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特征,为超声引导下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实施提供超声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就诊并拟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333例,所有阻滞均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实施。将超声探头置于腋窝近端垂直肢体长轴放置,采集胸大肌外侧缘与肱二头肌交汇处的横断面图像,通过近远端移动超声探头追寻明确各组织结构的位置及形态;使用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并记录各分支神经的位置;记录腋动脉上缘距离皮肤深度及腋鞘内静脉数量。结果腋窝处臂丛神经分支可呈现为圆形、椭圆形或扁平状高回声或低回声结构。333例患者中胸大肌外侧缘处正中神经主要分布在腋动脉的前外侧紧邻肱二头肌走行(250例,75. 1%),尺神经主要分布在腋动脉的前内侧(306例,91. 9%),桡神经主要分布在腋动脉的后内侧走行于肱叁头肌表面(299例,89. 8%),正中、尺、桡神经总是按顺时针顺序分布。大部分情况下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外(254例,76. 3%),部分患者位于腋鞘内(71例,21. 3%),并与正中神经伴行,有8例患者在此处未找到明确的肌皮神经结构。163例(48. 9%)患者可在尺神经的尺侧视及一细小神经,该神经可能为前臂内侧皮神经。333例患者中,腋鞘内静脉数量为1~4条,腋动脉上缘距离皮肤深度为(0. 7±0. 3) cm。结论腋窝胸大肌外侧缘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在腋鞘内围绕腋动脉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分布,其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存在高度解剖变异,在尺神经附近部分患者可视及前臂内侧皮神经位于腋鞘内,肌皮神经在腋鞘内外均有分布,腋动脉周围有多条静脉伴行。(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9年23期)
江志俊,单志军,王磊,张文俊,陈茂康[8](2019)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结合中医手法松解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结合中医手法松解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28)。比较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骨性愈合时间为11.2±2.4周,优于对照组(P=0.041)。两组患者术后VAS明显降低(P=0.007),但实验组术后3个月后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末次随访时,实验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为85.8±11.6分,优于对照组(P=0.037)。实验组优良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1.4%(P=0.031)。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结合中医手法松解可以较好的改善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功能的恢复,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3期)
陈林,李齐,邹代卿,刘信福,梁启恒[9](2019)在《彩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彩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74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采用传统盲探操作,观察组采用彩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指标、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麻醉药物剂量少、麻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而镇痛维持时间及麻醉完成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07,t=4.410,t=3.025,t=7.975;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4,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盲探法相比,可减少局麻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延长麻醉维持时间,提高麻醉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11期)
黄星星,肖建平,郭观华,杨二秀[10](2019)在《不同低浓度罗哌卡因在手部环和小指手术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在手部环和小指手术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不同低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实施手部手术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其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25%、0.35%、0.50%,所使用的罗哌卡因注射液原液浓度为10%,对比3组的麻醉阻滞效果,并比较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和运动神经阻滞恢复时间。结果 3组的麻醉效果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30 min后3组的运动神经阻滞等级数据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运动神经阻滞4~5级的构成比低于B、C组(P<0.05),B、C组的运动神经阻滞4~5级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的运动神经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运动神经阻滞恢复时间短于B、C组(P<0.05),且B组短于C组(P<0.05)。结论在手部环、小指手术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0.25%、0.35%、0.50%低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阻滞效果相同,但0.25%浓度对运动神经阻滞作用小,药物使用剂量低,降低了局麻药中毒的发生率,在保证手术麻醉需要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是手部环、小指手术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理想药物浓度。(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3期)
臂丛神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盐酸羟吗啡酮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120例拟在臂丛阻滞麻醉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麻醉前5 min给予安慰剂;B、C、D组分别在麻醉前5 min给予盐酸羟吗啡酮0.5、1.0、2.0 mg。观察4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和麻醉后0.5 h(T1)、1 h(T2)、2 h(T3)、4 h(T4)、8 h(T5)、12 h(T6)、24 h(T7)、48 h(T8)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D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5);B组略短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维持时间略短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明显长于A组、B组(P<0.05)。麻醉后T5、T6、T7时,A、B组VAS评分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辅助用药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盐酸羟吗啡酮用于超前镇痛效果确切,不仅能够增强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臂丛神经论文参考文献
[1].辛树红,董新春,辛雨檬.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
[2].陈本法,邱彦明.盐酸羟吗啡酮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3].李幸雷,虎琳.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研究.2019
[4].孙静.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的效果评价[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5].崔琛.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9
[6].赵云云.0.3%、0.4%、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作用对比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7].郑媛芳,郗扬,周雁,种皓,李文军.建立在超声解剖学基础上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解剖学变异及阻滞效果的观察[J].医学综述.2019
[8].江志俊,单志军,王磊,张文俊,陈茂康.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结合中医手法松解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功能的影响[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9].陈林,李齐,邹代卿,刘信福,梁启恒.彩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装备.2019
[10].黄星星,肖建平,郭观华,杨二秀.不同低浓度罗哌卡因在手部环和小指手术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