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华[1]2004年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对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刺是否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日常运动功能与认知功能,降低残废率、复发率。方法:从入住我科的35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纳入符合入选病例88例,随机分为针刺组43例,非针刺组45例,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针刺治疗每周五次,共计叁周,一共完成15次。非针刺组进行常规治疗(对症、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钙阻滞剂、活血化瘀药、扩容药、降颅压药、脑营养药、防治并发症);疗效判定指标:神经功能缺损变化,采用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认知功能改变,采用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测试(Neurobehavioral Cognitive Status Examination,NCSE);6个月死亡/残障率;6个月卒中复发率;6个月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6个月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function,使用Barthel Index评分;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例基线具有均衡可比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针刺组(10.95±6.00)稍优于非针刺组(8.40±8.27),但无统计意义(P>0.05);NCSE评测,针刺组(3.73±0.69)明显优于非针刺组(1.19±0.49),统计分析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6个月针刺组死亡/残障率的相对危险度(RR)为0.582、95%CI(0.212 1.597),优势比(OR)为0.526,95%CI(0.161 1.720),两组不具有显着差异(P>0.05);6个月针刺组卒中复发率RR为1.572,95%CI(0.276 8.924),OR为1.613,95%CI(0.256 10.156),两组不具有显着差异(P>0.05);MRS评测:针刺组(0.55±0.10)优于非针刺组(0.11±0.08),经统计分析差异显着(P<0.05),且非针刺组组内比较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着意义;(ADL)BI评测:针刺组(7.32±1.74)优于非针刺组(2.73±0.77),且经统计分析差异显着(P<0.05);针刺组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随访率达97.73%。结论: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认知功能的改善有效,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针刺是一种值得应用的疗法。但应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以验证针刺治疗是否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远期终点事件。
李永乐[2]2009年在《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定性总结针刺康复疗法在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针刺康复方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经文献检索及叁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45项,涉及针刺方案38种。45项研究除一项属高质量研究外,其余均为低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康复方案有16种;Barthel指数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有16种;比较了FMA评分的10种方案经Meta-分析全部既具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针刺方案有6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Meta-分析既有统计学意义又具有临床意义只有头针1。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均未能进行漏斗图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针刺1、针刺腰骶腧穴、颞叁针分别为恢复期组(1组)、后遗症期组(2组)、恢复及后遗症期混合组(3组)的首选方案。在提高Barthel指数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5;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推拿1;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张力平衡针刺法。FMA评分方面,恢复期组推荐头针6;恢复及后遗症期组推荐针刺+认知康复训练;后遗症期组纳入文献未见相关研究的报道。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纳入的文献全部属于恢复期组,推荐方案为针刺+中药2。改善患者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方面,头针1是其有效方案。由于纳入的研究数较少,有待于日后更多研究的补充纳入及分析,以期进一步的研究。
李均平[3]2016年在《靳叁针疗法治疗中风病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靳叁针”疗法是我国着名针灸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靳瑞教授经过临床近20年的实践,集历代针灸名家的临床经验的精髓,总结现代国内外针灸临床经验的研究成果,经反复、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具有简单、易学和实用的特点。它被针灸界誉为“岭南针灸新学派”。靳叁针疗法,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靳瑞教授在海南从事脑型疟疾研究期间,其治疗体系的真正形成,是在80年代的中后期。经历了近叁十年的发展,靳叁针疗法已成为岭南针灸流派的标志之一,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系统评价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所有相关研究,运用限制偏倚的策略进行的严格评价和综合。它最早由英国着名流行病学家及内科医生Archie Cochrane于1979年提出,一经形成便在国外广泛传播。Meta分析是一种对单独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结果间差异的来源进行检验,并对具有足够相似性的结果进行定量合成。国内最早引入系统评价是在1995年。从1998年开始,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在华西医院面向全国举办Cochrane系统评价培训班,一起举办的还有Meta分析方法培训班,以后每年都至少举办一次。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均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二次研究方法,两者也被认为是临床证据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最佳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独特价值观与个体情况的结合,形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循证医学。两者为循证医学提供最佳的证据来源,在解决同一课题不同研究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和小样本量统计效能弱精度不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二、研究目的靳叁针疗法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至今已近30年。30年来,靳瑞教授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不断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完善和补充,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但这些研究资料纷乱繁杂,并且一些研究存在样本量偏小等问题,其可信度并不高。为充分发掘这些研究中的信息,了解靳叁针自形成以来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本文拟使用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这些资料,以从中找到答案。但靳叁针疗法治疗的疾病繁多纷杂,几乎涵盖了针灸疗法适用的所有疾病谱,篇幅和精力所限,不可能对每一种疾病都做具体研究分析。考虑到靳叁针疗法已作为临床路径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本文选取中风病作为研究目标。中风病的治疗实际是对各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因此本文以靳叁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相关研究为研究对象,使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评价这些文献,希望能够总结靳叁针与其它常用于治疗中风病的治疗方法间的疗效差异,以及靳叁针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应用特点。叁、研究方法本文使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靳叁针治疗中风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进行评价。实施时按照Cocha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中建议的制作步骤执行。具体包括以下九个步骤:提出要评价的问题;制定研究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制定检索策略并检索研究;筛选研究和收集资料;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分析数据并在适合的情况下进行Meta分析;解决报告偏倚;陈述结果和制作结果摘要表格;解释结果与得出结论。本研究选取2015年10月01日之前公开发表在各个杂志的文献、毕业论文和会议论文,各文献以研究靳叁针治疗中风病的疗效为目的,要求文献类型为以临床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由于中风病包含多种症状,按照不同的症状可分为中风后偏瘫、肩手综合征、吞咽困难、失语、抑郁、失眠和认知障碍等。本文将按照以上不同的分类,分别介绍各个类型的系统评价结果。在检索文献时,中文数据库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英文数据库选择MedLine、Cochrane Library和Springer。在搜索时,CBM数据库使用SinoMed搜索引擎搜索,MedLine数据库使用PubMed搜索引擎搜索,Cochrane Library使用Wiley Online Library搜索引擎搜索,Springer数据库使用Springer Link搜索引擎搜索。检索以上数据库,将所得的题录或文献导入NoteExpress 3.1文献管理软件,进行查重、下载全文等筛选工作,最终确定纳入的研究。该过程由两位评价员独立选择,制定解决分歧的策略,记录排除的研究及排除的原因。然后,使用Excel表格收集纳入研究的详细资料,并使用RevMan 5.3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该过程也由两位评价员独立评定。纳入的研究,若干预措施、疗程和统计指标等比较相似时,即临床异质性较小时,使用RevMan 5.3合并分析各项研究的结果,即行Meta分析。分析过程中,若各研究异质性较小,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异质性较大,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如果某项研究在分析结果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或其结果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或其他可能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时,采取敏感性分析,以评估合并结果的稳定性。若纳入Meta分析的研究数目超过10个时,使用漏斗图检测其报告偏倚。若某项研究的临床异质性较大,则只行描述分析。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在已完成的研究上进行的二次研究,其产生的新的研究结果的质量受原始研究质量等的影响较大。新的证据其可信度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评价。本文对靳叁针治疗各种中风后遗症的系统评价产生的新的证据,使用GRADEprofile 3.6.1证据质量评价工具,进一步评测其质量,并对其结果做详细报告。四、研究内容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为,系统评价靳叁针治疗各中风后遗症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具体包括:1)靳叁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2)靳叁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3)靳叁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4)靳叁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5)靳叁针治疗中风后失眠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6)靳叁针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7)靳叁针治疗中风后肩痛和肩关节脱位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8)其它类型的中风后遗症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五、研究结果本研究对各中风后遗症的系统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偏瘫1)在有效率的评定方面,靳叁针疗法和康复训练疗法疗效相当,四项研究参与合并分析,总样本量437例,推荐强度低;颞叁针和传统头针疗法疗效相当,四项研究纳入合并分析,总样本量308例,推荐强度极低;靳叁针疗法优于常规药物,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20例,推荐强度低;靳叁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62例,推荐强度中等;靳叁针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使用康复训练疗法疗效好,四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500例,推荐强度高;颞叁针联合常规体针较单纯使用常规体针疗法疗效相当,叁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394例,证据推荐强度极低;靳叁针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使用靳叁针疗效相当,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403例,推荐强度低;靳叁针联合醒脑开窍法与单纯使用传统针刺疗法疗效相当,叁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53例,推荐强度极低;2)在DNS评分方面,靳叁针优于康复训练疗法,九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908例,推荐强度中等;靳叁针联合康复较单纯康复训练疗效好,十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058例,推荐强度低;靳叁针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靳叁针疗法疗效好,六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548例,推荐强度低;3)在FMA评分方面,靳叁针疗法优于康复训练,九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078例,推荐强度中等;颞叁针与头针疗法疗效相当,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18例,推荐强度极低;靳叁针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疗效好,十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316例,推荐强度中等;靳叁针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靳叁针疗法疗效好,九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903例,推荐强度极低;4)在CSI评分方面,靳叁针疗效不如康复训练,叁项研究纳入合并分析,总样本量266例,推荐强度低;靳叁针联合康复较单纯康复训练疗效好,叁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21例,推荐强度低;靳叁针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靳叁针疗法疗效好,四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41例,推荐强度极低。5)在BI评分方面,靳叁针优于康复训练,七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806例,推荐强度中等;颞叁针和头针疗法疗效相当,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18例,推荐强度极低。2.肩手综合征1)有效率方面,靳叁针疗法和康复训练疗效相当。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39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较低;靳叁针联合康复训练疗法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康复训练疗法。四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51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低。2)疼痛改善VAS评分方面,靳叁针联合康复训练疗法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康复训练疗法,四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96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低。3)运动功能FMA评分方面,靳叁针联合康复训练疗法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康复训练疗法,四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64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低。3.假性球麻痹1)在治疗中风后失语的有效率评定方面,靳叁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七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472例,证据质量中等,推荐强度适中;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添加靳叁针疗法,会取得更好的疗效,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88例,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低;靳叁针和康复训练的疗效相当,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28例,根据目前的研究尚无法区分疗效的差异;靳叁针联合康复训练优于单纯使用康复训练的疗效,叁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303例,证据质量极低,推荐强度极弱;舌叁针、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康复训练,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30例,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弱;舌叁针联合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舌叁针,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30例,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弱。2)在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ABC评分的白发谈话功能、理解、复述和命名能力方面,靳叁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36例,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低。3)在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有效率评定方面,靳叁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纳入分析四项研究,总样本量285例,证据质量为中级,推荐强度适中;靳叁针疗法疗效与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相当,叁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35例,证据质量极低,推荐强度极弱;靳叁针疗法和康复训练疗效相当,叁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52例,证据质量极低,推荐强度极弱。4)在改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洼田氏试验评分方面,靳叁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40,证据质量中级,推荐强度适中。4.抑郁1)在总体疗效方面,靳叁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13例,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低;2)在改善中风后抑郁的HAMD评分方面,靳叁针疗法和口服百忧解的疗效相当,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97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低;靳叁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叁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75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低;3)在改善中风后抑郁的SDS评分方面,靳叁针疗法优于口服百忧解,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17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低。其它中风后遗症中,失眠、认知障碍、肩痛和肩关节脱位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均做描述性分析,生成的新证据质量均较低,故不做详细描述。其它类型的后遗症由于未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故未做评价。六、结论靳叁针疗法自形成以来,已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其疗效也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在治疗中风病方面,靳叁针较其它临床常见疗法,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例如,其对比传统针刺显示出更好的疗效,对比西药尤其是抗抑郁药显示出绝对的安全性和无副作用性。但在一些后遗症的治疗上,却显现出疗效方面的劣势,例如,治疗痉挛性瘫痪时,疗效不如康复训练等。除此之外,新的证据也显示,一般情况下,靳叁针联合某一疗法较单纯使用该疗法,和单纯使用靳叁针疗法的疗效均要增强很多。这就提示我们,临床应用时,应尽可能多的联合使用多种有效的治疗措施,以获取最好的疗效。同时,本次研究也暴露出相关研究的质量缺陷。其中,最多的是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方面,绝大部分研究均未对实施者、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采取盲法。当然,由于针刺疗法的特殊性,对实施者和研究对象采取盲法显得不现实,但屏蔽观察者还是可以做到的。另一较严重的缺陷是,多数研究未提供随机方案的产生方法,或者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如就诊顺序等。而且,在分配隐藏方面也做得不够。所有这些均导致产生了极大的选择偏倚,影响最终产生新证据的质量。最后,通过对纳入本次研究的文献特征的分析,发现近些年尤其是近五年内,靳叁针相关的研究数量明显增多,其研究有加快的趋势。另外,从地域上看,靳叁针已不再局限于广东省内,全国各地均陆续出现了相关的研究,提示其推广逐渐面向全国,切初见成效。
马彬[4]2013年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孙琳琳[5]2013年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仅中国每年便新增150-200万病例,其中,缺血性脑中风为最常见中风类型,占全部中风的60-80%。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炎症过程参与中风后损伤级联反应,可能是造成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早期溶栓、抗凝治疗为循证医学确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存在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在长期恢复过程中效果不显着。大量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表明,针刺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手段,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及康复期均有显着效果。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后,中枢损伤局部、对侧脑组织和外周血中应激-损伤-修复信号链中关键信号的动态变化,从信号传导链、病程发展过程、机体功能整体调控的综合角度,探讨针刺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损伤的机制,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手段,阐明针灸对损伤-应激与损伤-修复相关疾病过程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实验室依据。研究方法:1、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动物。对造模后动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TC染色观察大脑梗死情况,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2、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空白对照组(10只动物)、假手术组(10只动物)和造模组,造模成功(根据神经功能评分)的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又分为模型对照组、尼莫地平组、针刺治疗组(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共4组,每组又分为12h、24h、48h.72h.96h.144h6个时程,每个时程10只动物。取外周血清,ELISA(?)去检测炎性反应相关应激信号-ACTH,内源性危险信号-Hsp70,启动和调节信号-IL-6,IL-1β,损伤效应信号-TNFα的含量;取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检测患侧与健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启动和调节信号-IL-6、IL-1β,损伤效应信号-TNFα,MMP-9,局部炎症损伤相关粘附、趋化因子-ICAM-1,MCP-1,以及修复信号-TGFβ的表达。3、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空白对照组(10只动物)和造模组,造模成功(根据神经功能评分)的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又分为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1组(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针刺治疗2组(百会配伍患侧足叁里穴),共4组,每组又分为12h、24h、48h、72h、96h、144h6个时程,每个时程10只动物。取取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检测患侧组织中IL-6,TNFα,MCP-1,TGFβ的表达。研究结果:1、模型评价:TTC染色发现缺血局部脑组织出现典型染色缺失,呈现白色,与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域相符,视交叉前后梗死灶比较稳定。HE染色镜下观察发现,梗死中心区染色变浅,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核固缩,核仁变小,形态不规则;问质水肿;内皮细胞肿胀;可以见到大量网格状空泡。2、针刺对血清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ACTH,IL-1β,IL=6,TNF α,Hsp70,在损伤发展过程中呈现典型双峰曲线模式,且各信号变化趋势相似。ACTH在12h到达第一峰峰值,在48h达第二.峰峰值;IL-1β, IL-6, TNFα, Hsp70均在24h到达第一峰峰值,在72-96h达第二峰峰值。假手术组ACTH,IL-6,TNFα,Hsp70呈现相似双峰表达趋势,IL-1β仅72h高于生理水平。给予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电针治疗后,可显着下调外周血请中炎性反应信号ACTH,IL-1β,IL-6,TNF α, Hsp70的第一峰表达水平;显着下调ACTH,IL-1β,TNFα的第二峰表达水平;上调1L-6的第二峰表达水平。3、针刺对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患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IL-6,IL-1β,MMP-9, ICAM-1,MCP-1,TGFβ,在损伤发展过程中呈现典型双峰曲线模式;均在12-24h到达第一峰峰值;IL-6在96h时到达第二峰峰值;IL-1β,MMP-9在48h即到达第二峰峰值;ICAM-1,MCP-1,TGFβ在72h到达第二峰峰值;TNFα第一峰于第二峰融合,12h开始持续增高,24h到达峰值,保持较高水平至72h。假手术组呈现相似表达趋势。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健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均呈现典型双峰信号IL-6,IL-1β,TNFα,ICAM-1,MCP-1,TGFβ在12-24h到达第一峰峰值;IL-6在96h时到达第二峰峰值;IL-1β自48h持续增高,144h时到达最高值;TNFα在48h到达第一峰峰值;ICAM-1,MCP-1,TGFβ在72h到达第二峰峰值;MMP-9在48h达到第一峰峰值,自72h持续增高,144h到达最高值。假手术组呈现相似表达趋势。模型大鼠给予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电针治疗后,对双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是:对患侧脑组织中IL-6,IL-1β,TNFα,MMP-9,MCP-1,TGFβ的表达水平均有全程下调作用;对健侧脑组织中IL-6,MMP-9,MCP-1,TGFβ的表达水平均有全程下调作用;对健侧脑组织中IL-6,MMP-9损伤急性期(48h)的表达水平有上调作用;而针刺治疗组ICAM-1的表达在患侧脑组织中72h前呈增高趋势,在健侧脑组织中48h前呈增高趋势。针刺治疗后,患侧脑组织中IL-6,ICAM-1第二峰的表达提前出现;健侧脑组织中,IL-6,IL-1β,MMP-9,ICAM-1,MCP-1,TGFβ第二峰的表达提前出现。4、针刺不同穴组对患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百会穴配伍足叁里穴电针治疗,对比选取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能够显着下调模型大鼠患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IL-6,TNFα,MCP-1,TGFβ的全程表达水平和第一峰、第二峰的峰值;IL-6,TGFβ第二峰的表达提前。研究结论:1、血管内栓阻断线法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的梗塞并产生功能障碍,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启动了机体局部与整体,包括外周血清、双侧脑组织中炎性/免疫相关的应激-损伤-修复信号链;模型复制成功。2、电针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对机体应激-损伤-修复信号链发挥网络调节作用,整体影响了外周血清、双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应激信号、内源性危险信号、启动和调节信号、损伤效应信号、联络信号、修复信号的表达;电针可能通过抑制机体过度应激、减轻炎性损伤过程、促进细胞间联系、提前启动修复功能、调动健侧脑组织进行调节代偿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3、百会配伍足叁里穴对比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能够更好调节机体对炎症应激、损伤的反应,减轻炎性反应及炎症损伤,更早启动修复功能;提示头部穴位、肢体穴位联合运用干预炎症损伤的效应优于单纯头部取穴。
刘芳[6]2015年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系统评价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临床研究疗效,为针刺治疗PSCI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hosphoinositide-3-kinase/protein kinase B,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探讨针刺治疗PSCI机制,为针刺治疗PSCI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系统评价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针刺治疗PSCI的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质量进行严格的评价、分析,对针刺治疗PSCI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2实验研究实验动物分组,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电针组和模型组。对电针组和模型组用改良线栓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建立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认知功能障碍的模型。采用行为学、Morris水迷宫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TTC染色观察电针对大鼠脑梗塞体积的影响;TUNEL检测脑皮质中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法观察脑皮质组织中PI3K/Akt及其下游p-Akt、 Bcl-2、 Bax蛋白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其基因调控机制。结果1系统评价结果经严格评价分析,本研究纳入42个临床试验,共3088例PSCI患者,分别对针刺疗法干预PSCI的MMSE、 NCSE及P300进行合并,Meta分析显示电针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取穴百会穴和神庭穴的情况亚组分析显示取穴含百会穴或百会、神庭穴的电针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取穴不含百会、神庭穴的电针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研究结果通过制作改良线栓MCAO动物模型,从神经行为学及Morris结果看电针组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而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C结果显示电针组大鼠脑梗塞体积小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检测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神经细胞,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Western Blot和RT-PCR观察大鼠脑皮质组织PI3K/Akt蛋白及其下游蛋白,发现电针组较模型组PI3K及p-Akt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Bcl-2表达明显升高,Bax表达明显降低。说明电针百会、神庭可明显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域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认知功能。结论1针刺疗法可有效改善PSCI的认知功能。针刺取百会、神庭穴可有效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然而对于PSCI的诊断标准和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规范、统一,且针刺干预PSCI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提高。2电针百会、神庭可以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认知功能,且对缺血损伤脑组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而拮抗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的机制之一。
佚名[7]2003年在《《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1~32期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旬刊2003年1月5日至12月25日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内经》李建梅,王慧峰,赵鹏.从《黄帝内经》谈太极拳的机制及其应用初探(15):22355-甲氧色胺李淑惠,胡德耀,李晓辉,等.N-乙酰-5-甲氧色胺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8):1277A
曾晓清[8]2013年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枢活性的影响—局部一致性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分析法,比较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区局部的功能强度的异常位点,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脑区局部功能强度的变化。探讨缺血性卒中的关键病理过程和针刺作用的主要靶点,为临床诊断、预测和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利用静息态fMRI技术采集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和15名健康正常人的扫描数据,用局部一致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针刺治疗前缺血性中风患者和正常人脑区ReHo差异及针刺治疗前后缺血性中风患者自身脑区ReHo变化。1、所有被试在入组后,接受fMRI扫描。扫描按照静息态常规扫描模式,采用GRE-EPI序列。正常对照组被试扫描一次;针刺治疗组被试在扫描之后的第二日,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始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再次接受扫描。2、针刺组选择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叁里、悬钟、叁阴交。每日一次,5日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期间,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剂量由临床医师根据病情做相应的调整。结果:1、治疗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NDS)明显降低(P=0.000<0.05);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BI)评分均增高(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针刺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ReHo在前扣带回、左侧大脑低于正常人(P<0.001);在小脑、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下回、双侧颞下回、左侧后扣带回等处高于正常人(P<0.001)。3、治疗组针刺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患者在右侧楔前叶、前扣带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脑岛、双侧缘上回、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额中回等处ReHo升高(P<0.001);治疗后,在中央前回,BA6,角回、额中回、枕中回、颞上回、左侧楔前叶升高(P<0.001)。结论:1、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区局部的功能强度存在差异。缺血性卒中患者患侧脑区局部一致性降低,可能与患侧基底节区损伤有关,运动相关脑区与患侧认知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升高,可能与运动相关脑区及患侧认知相关脑区参与脑功能重组有关。2、针刺治疗前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区局部的功能强度存在差异。针刺治疗前患者脑区激活以次级运动区及认知相关脑区为主,针刺治疗后皮质运动区被广泛激活,认知相关脑区代偿减弱。3、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可能与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皮质运动区及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局部一致性有关。
慎宰莹[9]2013年在《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脑功能重塑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多发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80%以上的中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中风偏瘫的重要治疗方案之一是综合康复治疗,康复在改善中风患者各项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回归社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中风康复治疗有多种方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针灸治疗,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中风病发展的各个时期和环节均起到逆转病情的作用。其中,头针在促进中风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恢复方面有确切疗效。本课题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拟运用复杂脑网络技术,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脑功能成像跟踪研究。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康复过程进行连续监测,在神经功能皮层、运动功能神经环路、以及行为水平等不同层次上探索大脑神经可塑变化的机制。因此,有助于探索针刺特异性大脑激活功能区域,揭示头针这一传统中医疗法的疗效机制和对中枢的整体调节效应。同时,研究残存脑组织的重塑和功能代偿通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风偏瘫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机制。采用现代医学理论、信息处理技术和中医传统理论等多学科理念的交叉,本研究将初步出探索既适合中医针刺自身特点,又能得到这一研究领域普遍认可的创新性研究和评价方法。运用复杂脑网络技术图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头针治疗的疗效评价。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脑功能重塑机制研究。目的:运用复杂脑网络,分别对两组采集的静息态数据进行功能网络重建,分析重要运动功能区的连接节点,以及各功能区之间的时间相关性;并运用因果模型方法分析各运动功能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由此揭示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重组和脑重塑的可能机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头针对中风偏瘫脑功能重塑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以及头针在脑功能网络中的作用位点,进一步研究复杂脑网络在针刺试验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为两组,头针组和对照组,各5例。头针组:头针治疗前和第2周分别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采集2次结构像和静息功能像数据。对照组:入组第一天和第2周进行磁共振检查,采集2次结构像和静息功能像数据。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分析采集的结构像和静息功能像数据。结果:我们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分析运动功能网络,设置对照组对比头针治疗观察其临床指标,而探讨头针治疗对脑网络的影响,其大脑运动功能损伤后其修复重塑机制。因为我们的观察对象以运动功能损伤为主,因此对运动功能网络研究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根据解剖结构和目前有关联的实验结果知识,在静息态数据处理中,我们以初级运动区运动区(M1)功能区为种子点(ROI),根据时间相关序列进行功能连接度分析,得到与初级运动区运动区(M1)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运动相关脑区,各脑区之间存在时间相关性,因此我们认为各脑区之间有功能连接性,是运动功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于头针治疗前后、头针组与非头针组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中风偏瘫患者经头针治疗后,这一运动功能网络存在动态变化,其变化以强度较高的相关脑区的连接变化。将头针组与对照组初次扫描进行运动功能网络对比分析,采用头针组治疗后数据-对照组第2次数据,以初级运动区运动区(M1)为种子点(ROI),通过脑功能连接时间相关序列分析显示,头针组较对照组在右侧大脑的颞上回、岛叶、前扣带回、楔前叶等脑区有更强的功能连接性(P<0.001)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提示,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网络主要构成包含M1、SMA、小脑、脑干、楔前叶、舌回、扣带回、顶下小叶、岛叶、尾状核等重要脑功能区。头针组治疗前后对比提示,在右侧前扣带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前叶、右侧尾状核体出现功能连接增强现象。随着进行头针治疗有一定的恢复过程,该网络中的脑区发生动态的波动。这可能是头针治疗效应导致中风偏瘫患者脑功能连接增强的原因。
汪伟[10]2017年在《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病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把针刺和现代康复技术具体规范到毫火针疗法和Bobath疗法,拟通过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比观察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和单纯Bobath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障碍、躯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作用及影响。试图探索一种临床疗效更佳、可操作性更强、价格更优廉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优化康复治疗方案,并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依据,进一步提高临床总体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病痛和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先后选取8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Bobath疗法。两组患者每天进行1次治疗(周日除外),每2周为1疗程,前后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①肌张力障碍: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MAS);②躯体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MBI)。观察患者肌张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障碍改善程度,综合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80例。在整个试验和治疗过程中共脱落3人。治疗组脱落2人,对照组脱落1人。(1)基线比较:①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进行比较,经过卡方检验,χ2=0.1225,P=0.7263>0.05,提示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的年龄组成进行比较,经t检验,t=0.2310,P=0.8180>0.05,提示两组患者年龄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的病程和治疗前MAS评级、FMA评分、MBI评分进行对比,采用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基线比较差异较小,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①总有效率:以患者FMA评分为标准,治疗组8人显效,17人有效,8人进步,5人无效,总有效率86.84%;对照组5人显效,9人有效,18人进步,7人无效,总有效率82.05%。经秩和检验u=-2.1095,P=0.0349<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各自比较治疗前后MAS评级、FMA评分、MBI的评分,采用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级、FMA评分、MBI评分和提高值进行对比,采用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和单纯Bobath疗法均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瘫痪肢体的痉挛程度,提高躯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优于单纯Bobath疗法,总有效率高于单纯Bobath疗法,能更好地缓解患者肢体痉挛,提高躯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综合疗法,可优化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对照初步研究[D]. 柳华. 昆明医学院. 2004
[2]. 系统评价针刺康复疗法治疗中风恢复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D]. 李永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3]. 靳叁针疗法治疗中风病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D]. 李均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4]. 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
[5].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孙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6].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及分子机制研究[D]. 刘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5
[7]. 《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1~32期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8].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枢活性的影响—局部一致性的分析[D]. 曾晓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9]. 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脑功能重塑机制研究[D]. 慎宰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0]. 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 汪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