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威[1](2021)在《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占前列腺炎的90%,该病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病程长,严重影响身体及精神健康,给患者带来较重经济负担。根据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下尿路症状及盆腔疼痛,结合其肾虚为本,湿热瘀互结下焦的基本病机,以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临床疗效确切。因此,本研究选取滋肾通关方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滋肾通关方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探讨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并探索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减缓其向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转化进展的作用。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对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和WanFang Data数据库建库之日至2020年10月1日关于滋肾通关法相关补肾活血利湿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滋肾通关法代表方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靶点,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站等药物靶点数据库,筛选滋肾通关方有效成分,构建滋肾通关方成分—靶点网络,利用CTD、PharmGKB、GAD等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慢性前列腺炎疾病—靶点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该网络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对筛选出的核心靶点进行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得到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可能作用的信号通路。基于网络药理学揭示的滋肾通关方可能作用信号通路,开展滋肾通关方干预自身免疫性模型大鼠的基础实验研究,以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动物模型采用同时注射百白破疫苗和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与弗氏完全佐剂混悬液,造模时间为4周。模型大鼠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滋肾通关方低、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滋肾通关方及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水溶液,持续给药35天。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 IL-1β、IL-6、IL-10、TNF-α 表达,前列腺组织 IL-1β、IL-6、IL-8、IL-10、TNF-α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JAK2、p-JAK2、STAT3、p-STAT3 蛋白表达量,RT-PCR 法检测大鼠 IL6mRNA、JAK2mRNA、STAT3mRNA 表达。结果:1.对纳入25篇文献进行分析,补肾活血利湿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优于常规西药。对25篇文献中使用频次较高中药分析得知:滋补肾阴药多于温补肾阳药,体现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之意;利湿、清热、活血药并重,体现湿热瘀同治理念。2.滋肾通关方有168种成分,可作用于226个靶点基因,慢性前列腺炎共计26414个疾病靶点,其中109个靶点与滋肾通关方作用靶点重合。将药物和疾病的交互基因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分析,TOP5的作用蛋白分别是IL-6、EGFR、VEGFA、CCND1、AR,提示滋肾通关方有可能干预前列腺炎-癌病变。3.HE染色和Masson染色检测形态学,结果表明滋肾通关法指导下的滋肾通关方可能减轻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并减缓平滑肌和胶原纤维化过程。滋肾通关方各剂量组均可下调大鼠血清组织IL-1β、IL-6、IL-10、TNF-α的表达(P<0.01),均可下调前列腺组织中IL-1β、IL-6、IL-8、TNF-α的表达(P<0.01)。低剂量组滋肾通关方可下调前列腺组织中IL-10表达,中剂量组滋肾通关方调控前列腺组织中IL-10表达不显着(P>0.05),高剂量组滋肾通关方可上调IL-10表达(P<0.01)。滋肾通关方各剂量组均可下调前列腺组织p-JAK2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1),但调控JAK2、STAT3、p-STAT3表达未见显着差异(P>0.05),可下调 IL-6 mRNA、JAK2 mRNA、STAT3 mRNA 表达(P<0.01)。结论:滋肾通关方可下调大鼠体内IL-1β、IL-6、IL-8、TNF-α的表达,双向调节IL-10表达。滋肾通关方可能通过下调IL-6表达,从而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上JAK2 mRNA、STAT3 mRNA表达,以及p-JAK2表达来改善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减轻间质内炎细胞浸润,并减缓平滑肌和胶原纤维化过程,从而逆转慢性前列腺炎的进展过程。提示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型前列腺炎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表达及IL-6/JAK2/STAT3信号通路实现的。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同时,可能减缓其向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待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
丁浩[2](2021)在《益肾通淋针法治疗Ⅲ型前列腺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应用益肾通淋针法联合中成药治疗Ⅲ型前列腺炎,评价其临床疗效,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提供新的针刺方法与依据。方法:选取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及泌尿外科就诊的60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益肾通淋针法联合中成药组)和对照组(中成药组)各30例,两组患者按设定的治疗方案规律治疗4周。观察并记录前后NIH-CPSI总分、中医证候评分、简明生活质量(SF-12)评分,并对各量表评分做组内和组间同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基线情况(1)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2)各项评分在两组患者治疗前进行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2.临床观察结果(1)两组患者在改善NIH-CPSI总体评分、简明生活质量评分(SF-12)和中医证候评分上,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内比较,在改善NIH-CPSI疼痛评分、排尿症状评分上皆有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改善NIH-CPSI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经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更显着(P<0.01)。(4)观察组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53.3%;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6.7%,观察组总有效率(53.3%)明显高于对照组(16.7%)。结论:益肾通淋针法联合中成药与单独口服中成药治疗均可改善Ⅲ型前列腺炎临床症状,但前者改善明显,特别是在提高生活质量上,得出该针法治疗本病疗效明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陈佳[3](2021)在《IL-17通过CXCL1/CXCL2途径介导中性粒细胞局部浸润加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疼痛症状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慢性前列腺炎/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s,CP/CPPS)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与CP/CPPS的发展有关。白介素-17(Interleukine-17,IL-17)与某些慢性炎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但是,IL-17如何驱动CP/CPPS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IL-17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prostatitis,EAP)中的下游信号通路。研究方法:EAP模型是通过非肥胖糖尿病小鼠(no obesity diabetesmouse,NOD小鼠)皮下注射前列腺抗原和完全的弗氏佐剂混悬液得到的。用抗IL-17单克隆抗体或同种型Ig G治疗经EAP诱导后的小鼠,评估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外观和慢性疼痛,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趋化因子的水平。通过流式细胞学(Flow Cytometry,FCM)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中性粒细胞浸润到前列腺组织中情况。然后,我们探讨了在该EAP模型中r IL-17(recombinant-IL-17,重组IL-17)和岩藻聚糖对前列腺炎症和慢性盆腔疼痛的影响。研究结果:我们的结果表明,IL-17在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与前列腺炎症和骨盆疼痛症状一致。对应于IL-17的增加,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CXCL1和CXCL2的水平也增加。用抗IL-17的抗体进行治疗可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并显着降低CXCL1和CXCL2水平。岩藻聚糖是嗜中性粒细胞迁移所需的选择素的竞争性抑制剂,可以通过下调EAP小鼠中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来部分逆转重组IL-17对嗜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疼痛症状。研究结论:在EAP模型中,IL-17通过CXCL1/CXCL2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加重了前列腺炎症和慢性盆腔疼痛。浸润的嗜中性粒细胞释放了痛觉介质NGF,后者使神经局部敏感并导致EAP小鼠的痛觉过敏。
赵婷婷[4](2020)在《前列爽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前列爽颗粒制备工艺的优化及质量标准的建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⑴采用HPLC法测定前列爽颗粒的醇提液中盐酸小檗碱、王不留行黄酮苷、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并以三种成分的转移率及醇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AHP)法、指标重复性相关(CRITIC)法和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依此系数设计L9(34)正交试验筛选前列爽颗粒最佳醇提工艺。⑵以总多糖含量及水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AHP)法、指标重复性相关(CRITIC)法和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依此系数设计L9(34)正交试验筛选前列爽颗粒最佳水提工艺。⑶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吸湿性、成型率、溶化性等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对影响成型工艺的辅料种类及用量、粘合剂种类及用量、润滑剂种类和用量进行考察,优选最佳成型工艺条件。⑷采用HPLC法和薄层色谱法对前列爽颗粒中关黄柏、王不留行(炒)、车前子等药材进行定量和定性鉴别,建立前列爽颗粒的质量标准。结果:⑴采用AHP-CRITIC混合加权法优选的醇提工艺最合理,即药材加入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h。3次验证试验结果显示,盐酸小檗碱、王不留行黄酮苷、毛蕊花糖苷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81.57%、64.49%、88.15%,平均醇浸膏得率为39.38%,平均综合评分为97.67分(RSD=1.98%)。⑵采用AHP-CRITIC混合加权法优选的水提工艺最合理,即12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40分钟。3次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平均总多糖含量为9.3416g/100g,平均水浸膏得率为33.35%,平均综合评分为99.20分(RSD=0.67%)。⑶最佳成型工艺为:最佳提取工艺制得干浸膏,按照物料比例(1:1.5)加入成型辅料乳糖,过80目筛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60%乙醇溶液,制软材,14目筛制粒,50℃干燥,整粒即得前列爽颗粒。⑷建立了前列爽颗粒中关黄柏、王不留行(炒)两味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并通过HPLC法测得其中王不留行黄酮苷及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论:利用单因素-正交试验,结合层次分析(AHP)法、指标重复性相关(CRITIC)法和AHP-CRITIC混合加权法可以有效的筛选前列爽颗粒的最佳生产工艺,为前列爽颗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法和HPLC定量分析法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标准。
王洪飞[5](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试验,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目的是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1: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埋线组(30例)和针刺组(30例)。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穴位取:百会、神庭、中极透曲骨、水道透归来(双侧)、关元、足三里(单侧)、三阴交(单侧)、太溪(单侧)、太冲透涌泉(单侧),每1周埋线1次,单侧穴位交替取穴,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针刺组与埋线组取穴一致,每周针刺6次,休息1日,疗程与埋线组一致。在实验之前,对患者的一般数据(年龄、病程)进行比较,以确认两组患者的可比性。观察治疗前后NIH-CPSI评分(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中医症状评分、SAS(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的变化。结果:研究过程中脱落2例,最后穴位埋线组30例、针刺组28例纳入统计。穴位埋线组治疗后痊愈7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针刺组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8.57%。穴位埋线组优于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改善(P<0.01)。穴位埋线组的CPSI积分、中医症状评分、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改善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1.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均能有效改善慢性前列腺炎及其后抑郁状态患者的病情,穴位埋线对慢性前列腺炎及其后抑郁状态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2.穴位埋线法在改善慢性前列腺炎及其后抑郁状态的症状评分、临床症状、缓解抑郁状态等方面的治疗效果显着。3.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其后抑郁状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向圣坎[6](2020)在《富硒中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治疗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富硒中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体重250g左右的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总共40只,随机分成5组,留一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四组先摘除大鼠双侧睾丸完成去势手术,再行背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诱导建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动物模型。建立模型时,以7%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0.5ml/100g·bw)麻醉后,严格无菌条件下,切除大鼠双侧睾丸,逐层缝合,伤口消毒,放回鼠笼,自由饮食。术后第2天开始,每天对大鼠进行背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剂量为0.25mg/kg·d,连续注射30天。模型制备成功后,将4组SD大鼠按治疗方法分别设定为:生理盐水治疗组(简称模型组)、普通中药治疗组(简称中药组)、低剂量富硒中药治疗组(简称低硒组)、高剂量富硒中药治疗组(简称高硒组),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每组动物5只,其他每组动物10只。4个组均以灌胃给药的方式治疗,每次的灌胃剂量为1ml/100g·bw,连续灌胃14天。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前列腺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TNF-?、IL-1、iNOS的含量,同时制备病理切片,观察腺体结构及炎症情况。结果:经过连续14天的灌胃治疗后,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检测结果显示,TNF-?、IL-1、iNOS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发现,前列腺腺体结构不完整,部分腺管上皮细胞增生,引起管腔狭窄,管腔内未见明显分泌物,腺体及周围肌层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普通中药组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TNF-?、IL-1、iNOS的含量降低,提示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炎症减轻。与普通中药组比较,富硒中药治疗组检测结果中TNF-?、IL-1、iNOS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硒组降低程度更大,病理切片显示炎症改善情况更好。结论:相比于普通中药的治疗效果,富硒中药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炎症反应,降低TNF-?、IL-1、iNOS的含量及表达水平,且高硒中药较低硒中药及普通中药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更好。
高森[7](2020)在《前列泰片、坦洛新联合中药坐浴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讨论前列泰片、坦洛新联合中药坐浴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治疗效果,探索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提供参考新思路。方法:统计选择泌尿外科门诊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患者60位,随机划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组的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式是服用前列泰片2.2g,Tid,与坦洛新0.2mg,Qn,联合中药坐浴1次/晚,连续治疗6周。对照组患者则是服用前列泰片2.2g,Tid,与坦洛新0.2mg,Qn,治疗时长6周。采集统计两组病患的基本资料(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治疗干预前后NIH—CPSI评分、CP中医辨证总评分及FPS中卵磷脂小体计数。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疗法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合理处理,总结评估两组治疗手段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治疗阶段完结3月后,展开随访,分析对比两组复发率。结果:1.临床疗效结果比较:对照组病患脱落1位,实际接受试验29位,其中临床控制0例,显着有效6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20/29)68.97%;治疗组临床控制4例,显着有效16例,有效8,无效2例,总有效率(28/30)93.33%,治疗组疗效优势明显,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西医临床相关指标评价:两组患者于治疗后NIH—CPSI评分中疼痛程度、排尿症状、生活质量及总评分与治疗干预前比较都有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干预后治疗组的NIH—CPSI的各项指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患治疗后卵磷脂小体计数均提升,且治疗组的提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中医临床相关指标评定:两组患者试验干预前中医辨证总计分无统计学差异,临床治疗结束后两组总积分都减少,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安全性评估:对照组1位患者因国外出差,给予剔除外,其余所有病患按试验方案完成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基本生命体征正常,无明显胃肠道、神经系统、泌尿系、皮肤等方面的不良反应。5.复发率:临床治疗阶段完结3月后,对所有治疗有效患者开展回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28)3.57%,对照组为(3/20)15.00%,治疗组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结论:前列泰片、坦索罗新联合中药坐浴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明显降低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患者的NIH-CPSI评分、中医辨证总评分,且能显着提升EPS卵磷脂小体数量;具有临床疗效突出,可显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诸多优势特点。
邓泽成[8](2020)在《针灸改善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效应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作为受试对象,以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和国际勃起功能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观察针灸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综合效应,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操作简便、适于推广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作为子课题,纳入52例患者,按中央随机系统随机,脱落病例1例,有效病例51例,经穴针刺组24例,非经非穴浅刺组27例。经穴针刺组选用肾俞、中髎、会阳、三阴交针刺,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共3次。非经非穴浅刺组为非经非穴浅刺治疗,采用1寸毫针直刺2-3mm,留针30分钟,不做手法。前4周,隔天1次,每周3次,后4周每周2次,共20次。分别记录患者治疗期第1-8周以及随访期20、32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治疗期第4、8周及随访期20、32周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和国际勃起功能评分,治疗期及随访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试验组第4、5、6、7、8周与基线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从第4周开始患者的病情明显改善。对照组第6、7、8周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从第6周开始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8周后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两组随访期20、32周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随访期仍有疗效;两组随访期20、32周的评分组间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访期两组虽然都有反弹,但试验组的远期疗效更为持续。2.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两组治疗后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前列腺症状在治疗后有所改善;两组随访期20、32周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随访期仍有疗效。3.国际勃起功能评分:试验组治疗结束后与基线期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际勃起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加;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与基线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的治疗对勃起功能改善无明显疗效。4.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太大区别。结论:1.针灸能有效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盆底疼痛、排尿症状和勃起功能,且具有不同程度的远期疗效。2.经穴针刺组的治疗效应优于非经非穴浅刺组,且安全。
王洪飞,胡丙成,蔡绍杰[9](2020)在《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慢性前列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由于其病程缠绵,经久不愈,许多患者产生心理障碍,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甚明显,而针灸、中药、心理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具有较大的优势,现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霍健彬[10](2020)在《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开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客观评价针刺与非穴位浅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CPPS)的疗效差异。方法:(1)病例来源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及男科门诊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50名CP/CPPS患者。(2)随机、分组及盲法将患者按1:1的比例,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针刺组与非穴位浅刺组,每组各25例。对评价者及数据分析员施盲。(3)治疗措施①针刺组选穴:肾俞、中髎、会阳、三阴交(均双侧取穴)操作:常规消毒后,针刺肾俞穴及三阴交穴使用0.3mm×40mm毫针,进针20~30mm,针刺中髎穴及会阳穴使用0.3×75mm毫针,进针50~70mm,留针30mim。②非穴位浅刺组选穴:双侧取穴肾俞,中髎,会阳旁开2cm,三阴交非穴位位于三阴交水平向后2cm。操作:进针方法同针刺组,但针身仅刺入2~3mm,留针30mim。(4)疗程与随访治疗共8周,20次。前四周每周3次,每次治疗间隔1天;后四周每周2次,每次治疗间隔2~3天。随访周期为24周。(5)疗效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采用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NIH-CPSI)量表为主要结局指标,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作为次要结局指标,记录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共设4个评价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6)统计方法通过Excel 2010收集的病例信息,导入SPSS 22.0统计软件建立分析数据库,并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法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Levene法,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描述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或者独立样本t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修正后的P值;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描述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法检验或者 Mann-Whitney U test 检验,两两比较采用 Dunnett’ s法修正后的P值。二分类资料在描述分布规律时采用构成比和频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和精确Fisher检验进行组间对比。两组患者NIH-CPSI评分、HADS评分、平均尿流率和最大尿流率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广义线性模型方程进行比较,P<0.05为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50例患者,脱落4例。针刺组完成22例,非穴位浅刺组完成24例。(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每日久坐时间、嗜烟、嗜酒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NIH-CPSI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治疗后12周和治疗后24周针刺组NIH-CPSI评分均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治疗后12周和治疗后24周非穴位浅刺组NIH-CP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后12周和治疗后24周两组间NIH-CPSI评分比较有显着差异(均P=0.006<0.01),针刺组NIH-CPSI评分在治疗后3个时间点中位数均较非穴位浅刺组小。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NIH-CPSI评分在治疗后、治疗后12周和治疗后24周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疗效有差异,针刺组治疗效果较非穴位浅刺组治疗效果好。(3)HAD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治疗后12周针刺组HADS评分均降低(P<0.05),但随着时间延长到治疗后24周,未见明显效果(P>0.05)。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后、治疗后12周非穴位浅刺组HADS评分均降低(P<0.05),但随着时间延长到治疗后24周,未见明显效果(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后12周和治疗后24周两组HAD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HADS评分在治疗后及治疗后12周均较治疗前降低;在治疗后24周,均未见明显效果。两组治疗方法在治疗后3个时间点疗效无差异。(4)平均尿流率结果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针刺组平均尿流率有所提高(P<0.05),但随着时间延长到治疗后12周,未见明显效果(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非穴位浅刺组平均尿流率有所提高(P<0.05),但随着时间延长到治疗后12周,未见明显效果(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后12周两组平均尿流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平均尿流率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在治疗后12周,均未见明显效果。两组治疗方法在治疗后2个时间点疗效无差异。(5)最大尿流率结果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针刺组最大尿流率有所提高(P<0.05),但随着时间延长到治疗后12周,未见明显效果(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非穴位浅刺组最大尿流率有所提高(P<0.05),但随着时间延长到治疗后12周,未见明显效果(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后12周两组最大尿流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最大尿流率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在治疗后12周均未见明显效果。两组治疗方法在治疗后2个时间点疗效无差异。(6)疗效基于NIH-CPSI减分率的疗效: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5%,非穴位浅刺组总有效率为41.7%。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周,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3%,非穴位浅刺组总有效率为29.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4周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4%,非穴位浅刺组总有效率为20.8%。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数据表明针刺组的总有效率在治疗后3个时点均高于非穴位浅刺组,且均有明显差异。(7)安全性比较本研究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针刺与非穴位浅刺均可有效降低患者NIH-CPSI评分、HADS评分和提高平均尿流率及最大尿流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针刺比非穴位浅刺更能有效降低NIH-CPSI评分且能持续24周之久。
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滋肾通关法相关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前列腺解剖特点 |
3.2 调节机体自身免疫能力 |
3.3 纳入文献高频中药分析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滋肾通关方有效成分虚拟筛选 |
1.2 滋肾通关方潜在作用靶点构建 |
1.3 慢性前列腺炎靶点网络构建 |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构建与合并 |
1.5 基本本体功能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 |
1.6 核心靶点网络的KEGG通路分析 |
2 结果 |
2.1 滋肾通关方有效成分虚拟筛选 |
2.2 活性成分靶点收集结果 |
2.3 疾病靶点收集结果 |
2.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
2.5 GO富集分析 |
3 讨论 |
3.1 调控IL-6炎症因子表达 |
3.2 干预前列腺炎-癌病变进展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滋肾通关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
实验一 滋肾通关方对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造模方法 |
3 给药方法 |
4 实验取材 |
5 HE染色、Masson染色切片制备 |
6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滋肾通关方对调控大鼠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1 对大鼠血清IL-1 β/IL-6/IL-10/TNF-α水平的影响 |
2 对前列腺组织IL-1β/IL-6/IL-8/IL-10/TNF-α水平的影响 |
实验三 滋肾通关方对IL-6/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滋肾通关方对IL-6/JAK2/STAT3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滋肾通关法建立 |
2 慢性前列腺炎与免疫调节 |
2.1 前列腺疾病与免疫功能 |
2.2 自身免疫性CP大鼠模型构建 |
2.3 中医学肾与免疫功能相关性 |
2.4 湿瘀与免疫功能相关性 |
2.5 滋肾通关方对前列腺炎性反应与胶原纤维化的作用 |
2.6 滋肾通关方调节免疫功能 |
3 滋肾通关方干预前列腺炎-增生-癌疾病进展 |
3.1 前期研究表明滋肾通关解毒法可降低PSA |
3.2 滋肾通关方可能抑制EMT过程 |
3.3 滋肾通关方调控IL-6/JAK2/STAT3信号通路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2)益肾通淋针法治疗Ⅲ型前列腺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认识 |
1.1 中医对前列腺及前列腺炎认识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1.4 小结 |
2. 慢性前列腺炎西医研究 |
2.1 前列腺炎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分类 |
2.3 前列腺炎的诊断 |
2.4 前列腺炎的病因 |
2.5 前列腺炎的治疗 |
2.6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试验病例的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疗效评估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
3.3 临床观察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益肾通淋针法联合中成药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 |
2. Ⅲ型前列腺炎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益肾通淋针法的定义 |
4. 益肾通淋针法的组成 |
5. 结合现代医学的思考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缩略词 |
附录二 临床疗效评定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IL-17通过CXCL1/CXCL2途径介导中性粒细胞局部浸润加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疼痛症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与使用仪器 |
2.3 提取大鼠前列腺抗原 |
2.4 建立EAP模型 |
2.5 小鼠行为测试 |
2.6 HE染色与炎症评分 |
2.7 免疫组织化学 |
2.8 免疫荧光 |
2.9 RNA提取和Qrt-PCR |
2.10 前列腺组织中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分析 |
2.11 前列腺浸润中性粒细胞的流式细胞学分析 |
2.12 MPO活性分析 |
2.13 蛋白质印记法 |
2.1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课题综述 难治性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4)前列爽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前列爽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
1.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1.2 前列爽颗粒生产工艺设计 |
1.3 关黄柏、王不留行(炒)、车前子醇提工艺研究 |
1.4 甘草、荨麻子水提工艺研究 |
1.5 浓缩和干燥工艺研究 |
1.6 成型工艺研究 |
1.7 小试研究 |
2 前列爽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抑郁症病名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治疗 |
2.西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认识 |
2.1 西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病名的认识 |
2.2 西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西医学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治疗 |
3.穴位埋线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研究方法 |
4.观察指标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1.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机理研究 |
2.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机理及优势 |
3.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选穴依据 |
4.穴位埋线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研究结果分析 |
5.对于本次研究的看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富硒中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动物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7)前列泰片、坦洛新联合中药坐浴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概况 |
4. 内服中药 |
5. 中医外治 |
6. 其他疗法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
1. 慢性前列腺炎的概况 |
2. 慢性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
3. Ⅲ型前列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
4.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
5. 综述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部分 |
1 临床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准则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和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估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估 |
4 不良反应处理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7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针灸改善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来源 |
2.伦理批号 |
3.诊断标准 |
4.病例入选标准 |
4.1 纳入病例标准 |
4.2 排除病例标准 |
4.3 剔除标准 |
4.4 脱落标准 |
4.5 终止标准 |
5.研究方法 |
5.1 临床试验设计 |
5.2 治疗方案 |
6.观察指标 |
6.1 一般资料 |
6.2 观察指标 |
6.2.1 主要观察指标 |
6.2.2 次要观察指标 |
6.3 针刺安全性评价 |
6.4 随访 |
7.统计学方法 |
8.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
1.1 患者纳入、排除、剔除与脱离情况 |
1.2 有效病例的年龄、病程比较 |
1.3 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 |
2.两组各项疗效评价比较 |
2.1 两组NIH-CPSI评分比较 |
2.2 两组IPSS评分比较 |
2.3 两组IIEF-5评分比较 |
3.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慢性前列腺炎是影响男性健康的常见泌尿系慢病 |
2.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特点及其病理机制 |
2.1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
3.针灸对慢性前列腺炎具有良性治疗效应 |
3.1 针灸能有效缓解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盆底疼痛 |
3.2 针灸能有效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排尿症状 |
3.3 针灸能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勃起功能 |
3.4 非经非穴浅刺的疗效可能与经筋和皮部的效应有关 |
4.研究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A:病例报告表 |
附件 B:综述 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 |
2 中药治疗 |
2.1 经方运用 |
2.2 中药治疗 |
2.3 中成药治疗 |
2.4 自拟方治疗 |
3 针灸治疗 |
3.1 针刺治疗 |
3.2 针药并用 |
3.3 穴位埋线 |
3.4 针灸并用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1 西药配合中药汤剂 |
4.2 西药配合中成药 |
4.3 西药配合针灸 |
5 情志护理疗法 |
5.1 心理疗法 |
5.2 中医辨证施护 |
小结 |
(10)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CP/CPPS的认识和治疗 |
1.1.1 流行病学研究 |
1.1.2 前列腺炎的分类 |
1.1.3 现代医学对CP/CPPS发病机制的认识 |
1.1.4 现代医学对CP/CPPS的治疗 |
1.1.5 小结 |
1.2 中医学对CP/CPPS的研究进展 |
1.2.1 古代医籍对CP/CPPS的记载 |
1.2.2 中医学对CP/CPPS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3 中医学对CP/CPPS的治疗 |
1.2.4 结论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2.6 病例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本量估算 |
2.3.2 随机方法与分组 |
2.3.3 设盲方法 |
2.3.4 治疗方案 |
2.3.5 疗程与随访 |
2.3.6 合并用药与治疗 |
2.3.7 评价指标 |
2.3.7.1 —般资料 |
2.3.7.2 疗效指标 |
2.3.7.3 疗效标准 |
2.3.8 评价时点界定 |
2.3.9 病人依从性保证 |
2.3.10 数据管理、录入、和统计 |
2.3.11 技术路线图 |
2.4 研究结果 |
2.4.1 患者一般资料及病史 |
2.4.2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 |
2.4.3 两组患者不同指标治疗前比较 |
2.4.4 两组患者NIH-CPSI评分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 |
2.4.5 两组患者HADS评分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 |
2.4.6 两组患者平均尿流率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 |
2.4.7 两组患者最大尿流率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 |
2.4.8 疗效评价 |
2.5 结果分析 |
2.5.1 一般情况 |
2.5.2 NIH-CPSI评分结果 |
2.5.3 HADS评分结果 |
2.5.4 平均尿流率结果 |
2.5.5 最大尿流率结果 |
2.5.6 疗效 |
2.5.7 安全性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立论依据 |
3.2 选穴依据 |
3.3 疗效指标的选择 |
3.4 结果分析讨论 |
3.4.1 一般情况 |
3.4.2 结局指标 |
3.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滋肾通关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志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益肾通淋针法治疗Ⅲ型前列腺炎临床疗效观察[D]. 丁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IL-17通过CXCL1/CXCL2途径介导中性粒细胞局部浸润加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疼痛症状的研究[D]. 陈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前列爽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赵婷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0
- [5]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D]. 王洪飞.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0(02)
- [6]富硒中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治疗效果[D]. 向圣坎.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7]前列泰片、坦洛新联合中药坐浴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的临床研究[D]. 高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针灸改善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效应评价[D]. 邓泽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 王洪飞,胡丙成,蔡绍杰.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2)
- [10]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霍健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论文; 前列腺炎论文; 中医论文; 药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