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殖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殖民主义,身份,印度,加勒比,女性主义,福斯特,女性。
后殖民论文文献综述
周浩[1](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芭萨提的颜色》》一文中研究指出《芭萨提的颜色》(又名《青春无敌》)是2006年上映的印度电影,由拉凯什·奥姆帕拉卡什·梅哈拉导演,阿米尔汗、赛达斯、沙尔曼·乔什等主演。影片采用双线叙事,互为对照,作为故事背景的是20世纪初的一个印度革命团体因反抗英国殖民者而英勇就义的历史事件,叙事主体则是当代社会中几位德里大学的学生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中被激发,从而为祖国沸腾的故事。该片取材于印度过往的被殖民历史,又把视点聚焦在当代印度青年的爱国情怀之上,在后殖民语境中展现了对暴力"殖民"的反抗精神,颂扬了向往公正与重塑国家面貌的信念。影片上映后引起较大轰动,并斩获多项大奖,本文拟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2期)
李文方[2](2019)在《《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之行》是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小说,它包含了深刻而丰富的社会人文主义思想,对于探索和研究后殖民主义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小说通过特定的情节描写反映出了作者的后殖民主义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作者本人的相关体验和感受,并在英国、印度两国文化冲突的基础上进行了和平共处的相关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5期)
邱畅[3](2019)在《后殖民女性主义下汤亭亭小说中的华裔女性身份缺失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小说充分反映了华裔女性在父权文化和异质文化下遭受的双重压迫以及女性在压迫下的抗争。双重压迫使华裔女性完全丧失话语权,处于失语状态,进而造成身份缺失,在女性意识觉醒后,华裔女性通过抗争重拾话语权,追求独立和自由,实现身份建构。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汤亭小说中华裔女性的身份缺失与身份建构,这不仅拓宽了汤亭亭小说的研究视角,而且为汤亭亭小说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使汤亭亭小说研究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全国[4](2019)在《后殖民翻译书写中的记忆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从殖民视角反观和审视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生成过程中文化形态之间的权力争斗。在后殖民翻译书写实践中,记忆是译者翻译行为和读者阅读行为建构的起点,也是参与建构的重要的过程变量。在对后殖民翻译中记忆的内涵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分析后殖民翻译书写中译者记忆对其主体间性、民族身份、文化认同的建构作用,并分析了读者记忆对其心理预期和阅读反应的建构作用。研究表明,在后殖民语境下,无论在译者主体性和读者心理预期等微观层面,还是在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等宏观层面,译者通过翻译书写、修复和还原被扭曲的民族记忆,完成对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建构。(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秋月[5](2019)在《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视角下解读《鬼魂的迁移》中加勒比女性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勒比裔女作家保琳·梅尔维尔在她的短篇小说集《鬼魂的迁移》中刻画了多个处在流散和移民背景下的加勒比裔女性形象,她们在后殖民主义社会、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压迫下丧失话语权利,沦为沉默的"他者"。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分析加勒比裔女性身份缺失的原因,从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建构两方面分析加勒比女性的身份建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吴其南[6](2019)在《后殖民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曾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的殖民文化不仅实际地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走向自觉的进程,而且影响了自觉后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存在方式,即和中国传统的"教化"观念相结合,成为成人对儿童的殖民。直到现代的并喻文化、后喻文化的出现,我们才有可能从原来的殖民文化中走出来,站在一定距离外对其进行审视。(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幸[7](2019)在《无声的反抗——《等待野蛮人》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等待野蛮人》中的蛮族女孩同时受到帝国和行政长官代表的父权主义的双重压迫。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等待野蛮人》,揭示出小说中的女性作为一种弱势的,边缘化的群体虽受压迫,但她们在以自己"无声的"方式进行反抗,并最终颠覆了传统刻板的女性形象。(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期刊2019年11期)
陈莲洁[8](2019)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英国病人》中身份的冲突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因为殖民主义力量已经超越了对土地和主权的权利控制,更多倾向于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本文首先介绍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侧重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模仿、模拟和混杂与第叁空间。论文详尽分析了《英国病人》中人物的国家、民族和个人身份的矛盾、瓦解和重构。本文指出,各族裔群体虽然努力在杂糅状态下重构自己的身份和精神家园,建立自己的政治、宗教、种族独立性,但完全融合是不可能的。(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范勤勇,武蓓春[9](2019)在《后殖民视阈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八月之光》描述了被身份认同所困扰的各种人物,其中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困境最具代表性。通过运用后殖民中关于"他者化"、"无家状态"理论来分析乔所体现出来的身份困境及导致困境的根源,推断出身份困境源于社区对个人的排斥和压制:在一个排他性的社区中,个人对社会规则的反叛会导致个人被社会的最终淘汰。(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1期)
白婉宁[10](2019)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我爱比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语境下,第叁世界的女性面对着男性意识形态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双重建构。《我爱比尔》中的阿叁,既体现出对西方虚构的文化标签权威下的顺从,在追寻自身社会身份时的迷失,又体现出了父权制、男性家长下的权力依附关系。但将男性/女性作为符号,象征西方国家与第叁世界国家,将性别话语与政治话语交织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建构出了性别对立的两极,与目前的权力话语有着共谋关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后殖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印度之行》是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小说,它包含了深刻而丰富的社会人文主义思想,对于探索和研究后殖民主义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小说通过特定的情节描写反映出了作者的后殖民主义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作者本人的相关体验和感受,并在英国、印度两国文化冲突的基础上进行了和平共处的相关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殖民论文参考文献
[1].周浩.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芭萨提的颜色》[J].视听.2019
[2].李文方.《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名作欣赏.2019
[3].邱畅.后殖民女性主义下汤亭亭小说中的华裔女性身份缺失与建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刘全国.后殖民翻译书写中的记忆建构[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5].张秋月.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视角下解读《鬼魂的迁移》中加勒比女性身份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9
[6].吴其南.后殖民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李幸.无声的反抗——《等待野蛮人》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J].鸭绿江(下半月).2019
[8].陈莲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英国病人》中身份的冲突与重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范勤勇,武蓓春.后殖民视阈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困境[J].科技风.2019
[10].白婉宁.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我爱比尔》[J].青年文学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