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性状调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花生,农艺性状,产量
性状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苗建利,任丽,邓丽,郭敏杰,殷君华[1](2019)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开农1715农艺性状及产量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调节效应,比较研究了在花生下针后期至结荚初期喷施多效唑和壮饱安对花生生长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从花生植物生长来看,这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明显降低了花生主茎高、侧枝长,以喷施壮饱安300 g/hm2效果最好,主茎比清水对照矮4.63 cm,侧枝比清水对照短6.59 cm;从对花生重要农艺性状影响来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花生单株结果数、饱果数、饱果率、百果重、百仁重。其中,喷施壮饱安300 g/hm2使花生百果重较对照增幅较大,较清水对照增加3.5 g;喷施多效唑600 g/hm2使单株结果数和百仁重增幅较大,较清水对照分别增加1.7个和1.9 g,同时饱果率较对照提高了1.09个百分点。试验结果还表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降低花生公斤果数,提高花生荚果整齐度。综合考虑花生产量和农艺性状调控效应,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增加花生荚果产量,增加幅度为93.75~322.93 kg/hm2,其中喷施多效唑600 g/hm2增产率最大。(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0期)
马瑞琦,亓振,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2](2018)在《化控剂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品质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调控作为生产上有效的抗逆技术,可以调节作物生长过程,进而对作物产量构成及品质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探讨不同种类化控剂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植株性状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以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和京冬8号为供试材料,在起身期选用不同种类的化学调控剂进行化控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起身期喷施抗倒型吨田宝、多效唑和矮壮素均可以显着降低株高及重心高度,显着提高茎秆基部节间的抗折力、穿刺强度、抗压强度等力学特性,从而显着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2个冬小麦品种对不同类型化控剂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喷施抗逆型吨田宝可以提高中麦8号子粒产量,但喷施矮壮素、多效唑和抗倒型吨田宝后中麦8号子粒产量下降;而对京冬8号而言,本试验中4种化控剂均有利于提高其子粒蛋白质和贮藏蛋白含量、子粒产量及谷醇比,改善加工品质,如粉质参数和面筋指数。(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朱玉,王德利,钟志伟[3](2017)在《生态系统基于性状调节的物种间接作用:特征、成因及后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之间的间接作用关系是维持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因素。目前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性研究均认为,物种间接作用的传递主要是由物种的密度变化所引起。但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生物个体在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活史性状的适应性变化,是物种间形成间接互作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机制。生态学家把这种基于物种性状调控的种间关系称为性状调节的间接作用。深入了解性状调节的间接作用类型,发生机制和作用途径,有助于阐释自然界中多物种种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形成机制。对性状调节的概念和性状的分类进行系统的总结,指出性状可塑性和物种特异性是物种间性状调节关系形成的两个重要机制。与其他类型的种间互作一样,性状调节的种间作用是驱动物种进化的重要力量。此外,分析了性状调节在自然群落中传递的几个重要途径,并强调这些间接作用在影响和调节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就性状调节种间关系的研究对象、研究尺度、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为今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3期)
刘宁,曹靖,卫盼莹,于秀菊,高淑媛[4](2016)在《EDAR参与绵羊毛发性状与生长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绵羊的背部、耳部和腹股沟部的毛发性状、生长速度存在差异,背部毛发弯曲、细长、密度高、生长速度快,耳部、腹股沟部毛发粗直、密度低、生长速度慢。研究表明,EDA/EDAR、IGFBP5/Krox20、WNT等介导的信号通路及毛发角蛋白基因对毛发纤维弯曲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技术、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外异蛋白受体(ectodysplasin A receptor,EDAR)在绵羊背部、耳部和腹股沟皮肤中的m RNA、蛋白质表达水平和定位进行研究,以探讨EDAR与绵羊毛发的生长和性状的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DAR在绵羊背部皮肤中相对基因表达量是绵羊腹股沟皮肤的4.9倍(P<0.01),耳部是腹股沟部的1.4倍(P<0.05),背部是耳部的3.4倍(P<0.05);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EDAR基因m RNA和蛋白质在背部、耳部和腹股沟部毛囊均有表达。根据光密度值可知,背部表达量最高,耳部次之,而腹股沟部最低;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绵羊皮肤组织蛋白质提取物中存在与兔抗EDAR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绵羊皮肤背部平均蛋白质表达量最高,耳部次之,而腹股沟部最低,差异极显着(P<0.01)。研究结果提示,EDAR可能参与绵羊毛发卷曲的形成和调控,对毛发密度、生长速度等可能也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柔抒[5](2015)在《腺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IRE)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性状及功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检测腺病毒对于树突状细胞的感染效率,建立AIRE-DC疫苗并鉴定其性状与生物学功能。方法:(1)取4~6周龄SD大鼠,提取大鼠骨髓细胞,经过红细胞裂解液去除红细胞,贴壁细胞经细胞因子诱导,获得较高纯度的成熟大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r BM-DCs),期间每日观察树突状细胞(DC)形态变化;(2)构建重组AIRE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通过腺病毒感染DC进行特定基因修饰,通过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印迹法验证Ad对于悬浮生长的r BM-DCs以及贴壁生长的DC2.4细胞株的感染以及基因修饰效率,找出最合适的腺病毒感染复数;(3)提取鼠全细胞肝癌细胞株RH-35抗原,将AIRE基因修饰的DC负载肿瘤抗原,检测表面分子CD83、CD86、CD11c的m RNA表达水平,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80、和MHC-II的表达,研究AIRE基因对于树突状细胞性状以及生物学功能影响。结果:(1)骨髓细胞悬液经各类处理以及细胞因子诱导后可获得较高纯度的DC,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DC细胞逐渐增大,表现出明显的树枝样或者细足样分叉和突起,并从半贴壁生长逐渐转变为贴壁生长;(2)腺病毒对于DC2.4细胞株以及r BM-DCs均具有较高的感染效率,且均能成功对DC进行修饰,其中DC2.4的最适感染复数为50MOI,感染效率可达90%以上;r BM-DCs的最适感染复数为100MOI,感染效率为70%左右,更高的感染复数则会产生较大细胞毒性;(3)经AIRE基因修饰过的r BM-DCs经过肿瘤抗原负载的条件下表现出各类细胞表面分子的显着表达上升,CD80、CD83、CD11c与未处理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CD86和MHC-II类分子与未处理组相比差异非常显着(p<0.01),同时转染空载体的r BM-DCs表面分子与为处理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DC2.4在感染前后表面分子表达均较低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腺病毒对于原代DC以及DC细胞株均具较高的感染效率,但对于细胞株的感染效率更高;2.腺病毒对r BM-DCs的最适感染复数较DC2.4高,悬浮细胞相对于贴壁细胞较难感染;3.AIRE可以增高负载抗原后的r BM-DCs表面分子CD80、CD83、CD86、CD11c和MHC-II类表达,其中CD86和MHC-II类分子表达显着增高。4.DC2.4细胞株缺乏DC细胞应该表达的各类表面分子,且肿瘤全细胞抗原刺激后表达亦没有显着变化,表明其经过正常细胞永生化处理,且长期传代后存在DC生物学功能的丧失。(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张婷婷[6](2015)在《不同缓冲液、碱化度土壤对水稻渗透调节及其他生理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我国受到盐碱侵害的稻田约占栽培面积的五分之一,还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已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另外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和淡水资源的不足,开发和利用大面积盐碱地势在必行,因此植物耐盐碱的机理研究、耐盐碱植物的培育、盐碱地的改良措施将成为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为了深入具体的研究碱胁迫下水稻渗透调节特点,选择耐盐碱品种长白9号和普通栽培品种吉粳78作为试验材料,研究3个碱胁迫浓度、4个处理时间对3种苗龄水稻根、茎、叶脯氨酸、甜菜碱、肌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Δ1-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P5CS)、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1、BADH2)、肌醇单磷酸酶(IMP)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而且还以长白9号为试验材料,还研究了不同碱化度土壤种植条件下,不同时期水稻根茎叶中渗透调节物质、光合、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其主要结果如下:1.碱胁迫条件下,长白9号和吉粳78两品种根、茎、叶的脯氨酸、甜菜碱、肌醇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上升,P5CS、BADH1、BADH2、IMP基因表达量也高于CK。40mmol/L NaCO3-NaHCO3处理较10mmol/L和80mmol/L处理更有利于植株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及上调基因表达,40mmol/L Na2CO3-NaHCO3处理是长白9号与吉粳78两水稻生理响应的敏感阈值。盆栽试验中水稻盐碱土种植的长白9号根茎叶中的脯氨酸、甜菜碱、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黑土CK,加入溶磷菌后,4种物质含量有所降低但仍高于黑土。而3:1盐碱土种植的长白9号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普遍都明显低于黑土CK,而加入溶磷菌之后4种物质含量升高。黑土中添加溶磷菌,变化并不明显。6种土样处理的叶片中P5CS、BADH1两个基因的表达量基因的变化规律与脯氨酸和甜菜碱的变化规律一致。盆栽试验的盐碱土,均使水稻叶片的Pn、Gs、Tr与Pn呈显着下降变化。加入溶磷菌植株的Pn、Tr、Gs和WUE均高于相对应的未加入菌的植株,增施微生物能够促进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增加光合产物,HKT基因家族两成员表达量降低,同时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2.品种间差异明显,正常水培条件下长白9号根茎叶脯氨酸、甜菜碱含量高于吉粳78,长白9号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其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远大于吉粳78。碱胁迫24、48小时能使长白9号及时作出响应,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甜菜碱、肌醇含量及BADH1、BADH2、IMP表达量持续升高,而吉粳78对碱胁迫并不能及时响应,长白9号耐盐碱的特性与其植株体内渗透调节物质丰富,且对盐碱胁迫响应快的生理现象有关。3.不同浓度缓冲液及不同碱化度土壤胁迫均直接作用于根部,正常生长的CK样品根系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低于叶片,受到胁迫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与叶片相比变化较小,叶片的渗透调节能力大于根系。随着水稻生育进程的推进,对碱的耐性增加,胁迫后耐盐碱品种长白9号和普通栽培品种吉粳78都表现为30、45天苗龄渗透调节物质变化比70天明显,盆栽试验中也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变化逐渐变小。因此,盐碱地水稻移栽应强根壮苗,而且更适宜大苗移栽。(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曹健,张白鸽,陈琼贤,杨秋,赫新洲[7](2013)在《调节土壤水分控制芥蓝生长及农艺性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相同灌溉频率、不同灌溉上限的方法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芥蓝生长发育及农艺性状变化。结果表明:增加土壤水分时对提早芥蓝商品成熟期有显着作用,水分亏缺使生育期严重滞后;芥蓝的叶片数、叶片大小、叶面积等指标均受到土壤水分亏缺的显着影响,其中以第8叶位左右叶片受水分亏缺影响较大.在水分相对充足时土壤水分变化对叶片性状的影响较小,特别是薹叶生长受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较小:芥蓝的根和茎的性状,包括根重、根冠比、根颈粗、基茎长、薹茎长、株高、薹粗等指标总体上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特别是基茎长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极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芥蓝生物产量、菜薹产量和薹叶比总体上随着土壤水分增加逐步提高,但植株对土壤水分人量吸收使菜薹伸长过快,不利用菜薹中养分的有效积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能控制芥蓝生长和农艺性状,提高菜薹产量和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蔬菜产业发展与栽培新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04-15)
王大鹏,谢达祥,张彬,赵永贞,陈晓汉[8](2013)在《碱度调节对南美白对虾室内高密度养殖水质及生长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碱度调节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和生长性状的影响,为零换水有氧异氧养殖系统(ZEAH)适宜碱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ZEAH养殖理念,通过泼洒碳酸氢钠(NaHCO3)将12个南美白对虾室内高密度养殖池的碱度分别控制在:T1碱度130mg/LCaCO3;T2碱度100mg/LCaCO3;T3碱度70mg/LCaCO3;T4不调节碱度,每处理设3个重复。在63d的养殖周期内,定期测量养殖水体理化参数和对虾生长性状参数。【结果】T1和T2处理的养殖水体主要理化参数显着优于T3和T4处理(P<0.05),但T1和T2处理间差异不显着(P>0.05);各处理的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悬浮物和溶解CO2均随养殖时间的增加不断上升,但高碱度处理上升速率较慢。除成活率和饵料转化率外,T1和T2处理的对虾生长性状参数也显着优于T3和T4处理(P<0.05)。从维持碱度水平来看,也是以T1(碱度调节间隔时间6~9d)和T2(碱度调节间隔时间9~12d)处理的效果较优。【结论】在高密度养殖系统中,使用碱性化合物增加碱度及提高水体缓冲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综合考虑养殖成本和生态效益,以养殖水体碱度维持在100mg/LCaCO3为宜。(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李博生[9](2013)在《MicorRNA调节胡杨抗逆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miRNA)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小分子RNA调控因子,通常具有21个碱基左右的长度。在基因的转录后调节过程中,miRNA通过对其调控基因(靶基因)的信使RNA (mRNA)进行降解和翻译阻抑行使负调控调节作用。胡杨是生长在我国干旱沙漠地区典型的抗逆木本植物材料,胡杨在耐旱节水和耐盐胁迫方面具有优良的生理性状,是公认的木本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目前,miRNA被广泛报导参与了拟南芥等其它模式植物的抗逆调节过程,然而胡杨的miRNA研究在已知miRNA的数量方面和功能分析方面均滞后于其它模式植物。本研究为了发现胡杨与其它模式植物共有的miRNA以及胡杨特有的miRNA,从整个基因组范围内揭示]miRNA参与胡杨优良抗逆性状的分子调节机制,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针对抗旱节水和耐盐胁迫两个方面对胡杨进行了系统的IniRNA基因组学研究。在研究IniRNA调控胡杨耐旱节水性状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本研究通过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了197个在胡杨和毛果杨中保守的]miRNA;同时还发现了58个胡杨新的miRNA,它们属于38个基因家族。降解组测序分析发现了在胡杨和毛果杨中保守miRNA的26个靶基因和胡杨新miRNA的21个靶基因,功能注释表明这些靶基因参与了多种生物调节过程,包括具有基因转录调节和外界因子刺激响应等与胡杨耐旱节水性状相关的功能。进一步使用miRNA生物芯片进行表达分析,本研究发现了104个胡杨miRNA能够响应干旱胁迫环境因子的诱导进而表达量升高,而另外27个胡杨miRNA则呈现表达量降低的变化。在研究miRNA调节胡杨耐盐胁迫的分子调节机制方面。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胡杨在盐胁迫下叶片的小RAN组,降解组和转录组进行了关联和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了211种在毛果杨中保守的胡杨miRNA,以及属于93个基因家族的162个胡杨新miRNA。降解组测序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属于51个胡杨miRNA的112个靶基因。在此基础之上,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了15对miRNA和靶基因在盐胁迫下表现出相反的表达变化趋势。在这15对miRNA和靶基因中,9个靶基因参与了生物发育抑制调节过程,并且其中3个靶基因是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重要的受体或调控因子。总之,本研究第一次在胡杨中验证了miRNA的存在,并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保守miRNA口新miRNA。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发现和筛选出了分别响应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miRNA,提供了充分的miRNA靶基因预测和验证数据,以及miRNA和靶基因的表达数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miRNA在胡杨的抗逆分子调节机制中发挥了一定的调控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构建了研究miRNA调节胡杨抗逆分子机制的理论框架和基因组数据框架。(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3-01-07)
韩明水[10](2012)在《非编码RNA对玉米穗行数性状的调节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世界叁大粮食作物之一,同时又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由于玉米产量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并受多个性状的综合作用,因此阐明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遗传机理,对选育优良的玉米品种将具有重要作用。在玉米产量的叁个主要构成因子中,不同品种的行粒数和百粒重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而穗行数是在雌穗分化过程中决定的,其遗传力较高且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对保证玉米产量具有重要作用。miRNA是一类具有18-24 nt序列长度的非编码蛋白的内源小分子RNA,它们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寻找与穗行数相关的miRNA,初步揭示miRNA对玉米穗行数的调控作用,对揭示玉米穗行数形成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综3及构建的综3单片段代换系SSL-10为材料,通过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玉米穗行数相关的miRNA及其靶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与穗行数相关的miRNA和靶基因进行表达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Solexa测序得到约100万个小RNA的读数,与miRNA数据库比较后。在雌穗发育时期两个样品检测到145和144个已知的miRNA。145和144个已知的niRNA分别属于17个miRNA家族,它们在拟南芥、水稻等植物上均存在进化上的保守性。2.发现的168个新的候选miRNAs,用最小自由能进一步筛选得到68个候选miRNAs,对这些68候选miRNA在两个样品进行对照进一步确认得到31个新的miRNA。3.对保守的85个已知保守的miRNA进行了靶基因预测。靶基因预测结果表明,85个已知的miRNA靶基因共158个。有少数miRNA没有找到对应的靶基因,有一部分mRNA的靶基因是多个但属于一类,有部分miRNA的靶基因是多个且属于多个类型。这些靶基因涉及了转录翻译、植物光合作用、逆境胁迫、信号转导等。4.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荧光定量确认,以及对其靶基因的预测分析。综3和单片段代换系SSL-10中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调控其靶基因而最终影响到最终玉米穗行数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性状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化学调控作为生产上有效的抗逆技术,可以调节作物生长过程,进而对作物产量构成及品质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探讨不同种类化控剂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植株性状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以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和京冬8号为供试材料,在起身期选用不同种类的化学调控剂进行化控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起身期喷施抗倒型吨田宝、多效唑和矮壮素均可以显着降低株高及重心高度,显着提高茎秆基部节间的抗折力、穿刺强度、抗压强度等力学特性,从而显着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2个冬小麦品种对不同类型化控剂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喷施抗逆型吨田宝可以提高中麦8号子粒产量,但喷施矮壮素、多效唑和抗倒型吨田宝后中麦8号子粒产量下降;而对京冬8号而言,本试验中4种化控剂均有利于提高其子粒蛋白质和贮藏蛋白含量、子粒产量及谷醇比,改善加工品质,如粉质参数和面筋指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状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1].苗建利,任丽,邓丽,郭敏杰,殷君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开农1715农艺性状及产量的调节效应[J].农业科技通讯.2019
[2].马瑞琦,亓振,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化控剂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品质的调节效应[J].作物杂志.2018
[3].朱玉,王德利,钟志伟.生态系统基于性状调节的物种间接作用:特征、成因及后果[J].生态学报.2017
[4].刘宁,曹靖,卫盼莹,于秀菊,高淑媛.EDAR参与绵羊毛发性状与生长的调节[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6
[5].王柔抒.腺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IRE)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性状及功能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
[6].张婷婷.不同缓冲液、碱化度土壤对水稻渗透调节及其他生理性状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
[7].曹健,张白鸽,陈琼贤,杨秋,赫新洲.调节土壤水分控制芥蓝生长及农艺性状[C].中国园艺学会蔬菜产业发展与栽培新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13
[8].王大鹏,谢达祥,张彬,赵永贞,陈晓汉.碱度调节对南美白对虾室内高密度养殖水质及生长性状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3
[9].李博生.MicorRNA调节胡杨抗逆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10].韩明水.非编码RNA对玉米穗行数性状的调节作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