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适应性设计论文-游晓婕,孟庆林,任鹏

气候适应性设计论文-游晓婕,孟庆林,任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适应性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气候适应性,不适指数,CFD模拟

气候适应性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游晓婕,孟庆林,任鹏[1](2019)在《城市滨水区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以中山市岐江公园滨水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水体的气候效应,以中山市岐江公园滨水区为例探索与城市设计不同层次内容相耦合的滨水区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在宏观层面创新引用不适指数识别城市气候基底,提出了滨水区气候设计总体目标;在中观层面利用地表温度反演技术构建主要通风廊道,指导滨水区气候设计优化;在微观层面采用GIS数据分析和CFD数值模拟,总结了滨水区气候设计分区的划分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导引。本研究构建的多尺度气候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我国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气候舒适性。(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期刊2019-10-19)

郭思彤,杨峰[2](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开放街区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居住空间需求的急剧扩张,高层高密度小区逐渐发展为不可避免的城市居住模式。由于传统封闭住宅小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开放街区"成为现今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研究选取上海典型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街区类型设计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方式研究建筑布局和绿化形式对开放街区的微气候影响,为优化高密度住宅小区的布局提供参考,并为实际规划方案的评估过程提供优选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夏热冬冷气候区,围合式开放街区的室外热舒适度高于点式开放街区;建筑垂直绿化对围合式布局的影响程度大于半围合式和点式布局;南立面绿化和东立面绿化在行人高度处会带来更高的热舒适度。(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9年06期)

曾宪策[3](2019)在《岭南高校集约型教学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高校校园主要教学功能的载体,教学建筑的集约型设计随着高校校园集约化的建设,逐渐成为校园建筑设计的主要关注点。对于岭南地区的高校集约型教学建筑而言,一方面,高密度、大体量的建筑形态与岭南高温、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通透、小尺度的传统建筑形态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集约条件下教学建筑空间的密集化和功能的复杂化,与学生在使用教学建筑时的行为需求产生了不匹配的现象。虽然高校设计者在这两方面均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从整体视角出发,形成既能适应岭南气候条件,又能满足学生学习、交通及交往等行为需求的形态与空间设计的研究,还处于较为空白的状态。本文从上述的现象和实际需求出发,基于岭南气候特征、高校集约型教学建筑特征和学生的相关行为需求,对岭南高校集约型教学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结合笔者收集整理的国内外近40个岭南及相似气候区域的高校集约型教学建筑设计案例,以及笔者跟随导师参与的多个岭南高校集约型教学建筑实践,通过理论研究、数据统计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形成了对符合岭南气候特征的建筑形态和符合学生行为需求的建筑空间两个层面的设计策略研究,并从整体的角度,尝试提出岭南高校集约型教学建筑形态与空间气候适应性的综合策略。论文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部分内容展开研究1.论文的第一章,旨在提出问题,通过分析研究背景及相关的概念,确立研究对象、划定研究范围,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整体上把握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内容。2.论文的第二、叁章,旨在分析问题。首先基于岭南地区建筑特征,分析了岭南高校教学建筑的基本特征,梳理出高校学生相关行为需求与岭南高校集约型教学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关系,然后结合高校集约型教学建筑与岭南气候适应性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相关设计原则与设计目标。3.论文的第四、五章,旨在解决问题。分别从受到岭南物理气候特征影响下的高校集约型建筑形态和受到使用者学习、交通、交往行为需求影响下的建筑空间这两部分出发,提出集约型教学建筑适应岭南气候的具体设计策略和方法。4.论文的第六章,在第四、五章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角度出发,对形态和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进行了总结与整合,尝试提出整体性的设计策略,总结整体设计的步骤。并结合实践项目,进一步探讨设计策略在对岭南高校集约型教学建筑气候适应性实践中的运用。本文分析了岭南高校集约型教学建筑形态设计和空间设计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并通过分析形态与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联性,尝试提出教学建筑形态与空间气候适应性的整体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相关设计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韩冬青,顾震弘,吴国栋[4](2019)在《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气候的差异性和相对性认知出发,基于建筑、气候、能耗的辨证关系,提出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4个层级,进而从微气候调节的场地总体形态、气候和能量管理的空间类型与形态组织、单一空间的气候针对性设计和性能导向的外围护结构与空间分隔4个层级分别探讨了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主要策略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毕晓莉,梁雪冬[5](2019)在《兰州城关区绿地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们对气候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舒适度要求特别高的绿地空间愈加重视。该文从兰州的气候条件出发,结合兰州寒旱地区的气候环境特点,以城关区城区空间特征和人群需求为基础,合理地布局绿地空间和植物景观元素组合,以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根据其绿地空间现状,对兰州城关区绿地空间提出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以期为寒旱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绿地空间设计研究提供相应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陈淑群[6](2019)在《浅析东南亚传统人居环境气候适应性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东南亚地区传统人居环境关注重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其独特的建筑美学,另一方面则是其独到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技术。东南亚地区人居环境除了体现建筑院落的形式美,更多的还蕴藏着一系列适应该地区高温、日晒、多降雨、潮湿气候的地域技术。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东南亚的传统人居环境气候适应性设计,归纳总结湿热地区民居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策略与手法。(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04期)

严一凯[7](2018)在《基于资源与气候条件的城市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城市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综合两方面的策略,一方面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气候调整,通过对环境的治理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城市自身的气候适应性,即通过对城市的设计以及综合治理提升城市本身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对圣保罗与新加坡针对城市供水问题的方面采取策略的对比,阐述城市的适应性塑造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设计基本原则。(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S2期)

齐羚,马梓烜,张雨洋,刘加根[8](2018)在《基于微气候适应性设计的京西南窖乡水峪村山水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沟谷型的水峪村山水格局为研究对象,对其微气候环境进行基础调查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风、湿、热等微气候要素与村落山水格局间的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安装移动气象站进行24h数据采集并在3个季节对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及太阳辐射等小气候要素进行实测,结合数值模拟进行舒适度分析。总结山水空间布局、形态、坡度、坡向、海拔等山水格局特征类型,并将进一步研究其与微气候因子之间的量化关系与规律。(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8年10期)

李涛,雷振东[9](2018)在《基于Climate Consultant分析的吐鲁番民居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师在设计阶段往往缺少对气候因素的准确判断,利用气候分析工具能帮助建筑师对某地的气候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为设计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本文在对比气候分析工具的基础上,采用Climate Consultant分析了吐鲁番的气象数据,得出了适宜该地区民居的气候策略及有效时间比;通过与当地传统民居气候适应经验的相互印证,提出了应对吐鲁番干热、寒冷和温度变化的设计策略,为当地民居的绿色建设和更新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建筑》期刊2018年09期)

姜晓军[10](2018)在《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便是地域性,且对建筑技术和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态势不断增强,建筑物的设计风格也逐渐融合,因而形成一种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风格。而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却趋于同质,地域性特色几乎消失殆尽,给建筑界带来极大的思考,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岭南建筑结合岭南丰富的文化属性,一直保持了一定的特色。在各地区建筑设计形式动态变化的当代,岭南地区环境气候变化也给建筑设计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25期)

气候适应性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城市居住空间需求的急剧扩张,高层高密度小区逐渐发展为不可避免的城市居住模式。由于传统封闭住宅小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开放街区"成为现今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研究选取上海典型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街区类型设计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方式研究建筑布局和绿化形式对开放街区的微气候影响,为优化高密度住宅小区的布局提供参考,并为实际规划方案的评估过程提供优选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夏热冬冷气候区,围合式开放街区的室外热舒适度高于点式开放街区;建筑垂直绿化对围合式布局的影响程度大于半围合式和点式布局;南立面绿化和东立面绿化在行人高度处会带来更高的热舒适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适应性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游晓婕,孟庆林,任鹏.城市滨水区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以中山市岐江公园滨水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2019

[2].郭思彤,杨峰.夏热冬冷地区开放街区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J].建筑节能.2019

[3].曾宪策.岭南高校集约型教学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韩冬青,顾震弘,吴国栋.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19

[5].毕晓莉,梁雪冬.兰州城关区绿地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9

[6].陈淑群.浅析东南亚传统人居环境气候适应性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9

[7].严一凯.基于资源与气候条件的城市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J].建筑技术.2018

[8].齐羚,马梓烜,张雨洋,刘加根.基于微气候适应性设计的京西南窖乡水峪村山水格局研究[J].风景园林.2018

[9].李涛,雷振东.基于ClimateConsultant分析的吐鲁番民居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J].世界建筑.2018

[10].姜晓军.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J].居舍.2018

标签:;  ;  ;  ;  

气候适应性设计论文-游晓婕,孟庆林,任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