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共聚物论文_黄文富,黄泽强,梁宁,白甲坡,李艳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丙烯酸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硅烷,甲基,纳米。

丙烯酸共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富,黄泽强,梁宁,白甲坡,李艳伟[1](2019)在《马铃薯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吸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马铃薯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Potato starch acrylic acid graft copolymer,PSAAGC)的制备工艺及其吸水性能。以吸水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PSAAGC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粗产物进行纯化,并研究了PSAAGC粗产物及纯化产物在Na Cl和NH4Cl溶液中的吸水性能,以及对染料靛红的清除性能。最优工艺条件为:在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70℃、丙烯酸∶淀粉=4.5、引发剂和交联剂分别为淀粉用量的3.5%和0.25%的工艺条件下,PSAAGC粗产物的吸水率达196.26g·g-1,PSAAGC纯化产物的吸水率达413.69g·g-1,表明PSAAGC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在实验范围内,PSAAGC在Na Cl和NH4Cl溶液中的吸水性能,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弱。此外PSAAGC对染料靛红有一定的清除作用,随着染料靛红浓度的升高,清除效果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清除率最高可达91.54%,且纯化产物的性能优于粗产物。实验结果表明PSAAGC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和清除染料靛红的能力,可为马铃薯淀粉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9年11期)

王博成,刘桅,涂征,吴崇刚,石彪[2](2019)在《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对聚乳酸/SBS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轻质材料与加工湖北工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武汉430068采用苯乙烯(St)-丙烯酸甲酯(MA)无规共聚物(PSMA)(nSt∶nMA=75∶25)为增容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将聚乳酸(PLA)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叁嵌段共聚物熔融共混,研究了PSMA的含量对PLA/SBS共混物(mPLA∶mSBS=90∶10)相容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拉伸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旋转流变仪对共混物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热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表征。SEM结果表明,加入1%(质量分数)的PSMA使PLA/SBS共混物中SBS相分散更均匀,界面粘接增强。加入1%(质量分数) PSMA的PLA/SBS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是PLA的7. 1倍和2. 3倍。DSC和流变学结果表明,PSMA的加入增强了PLA和SBS的相容性。(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22期)

黄志明,罗霄,江夏,罗跃,米远祝[3](2019)在《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丙烯酸-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纳米破乳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酸(AA)、丙烯酸甲酯(MA)和丙烯酸正丁酯(B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利用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AA-BA-MA))。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聚合物的粒径及其分布,测试了不同温度下聚合物在甲苯中的表面张力,探讨了丙烯酸丁酯含量对破乳性能影响,并综合考察了聚合物在原油乳液中的破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AA-BA-MA)的平均粒径为83.81 nm,在甲苯溶液中能有效降低表面张力;随着丙烯酸丁酯含量增加,对原油乳液具有良好的破乳性能;当单体质量比m(AA)∶m(MA)∶m(BA)=3∶1∶6、破乳温度70℃和破乳剂浓度为100 mg/L以上时,破乳效率可达到85.91%以上,能快速高效地实现油水分离,且水相清亮,油水界面整齐。(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夏艳平,郑康,纪波印,马文中,陈慧蓉[4](2019)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对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亲水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二醇单甲醚两亲性接枝共聚物(C-MMA/MA-MPEG),并用两亲性共聚物C-MMA/MA-MPEG对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亲水性改性制备微孔膜。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接枝共聚物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表征与分析,当MA-MPEG的摩尔含量为10%时,接枝聚合物的接枝率提高到8.9%,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基本相同,稳定在2.0左右;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PVDF膜的热性能进行测试,PVDF微孔膜的熔融温度变化不明显,当C-MMA/MA-MPEG-4的添加量为20%时,结晶温度下降了8℃;用扫描电镜以及接触角测量仪对PP膜表面形貌结构与亲水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其随改性剂用量的增多,亲水性得到提高,微孔膜的孔隙率也得到增大,当改性剂添加量为20%时,接触角降低到59.5°。(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邹阳雪,狄玉丽[5](2019)在《羟基化改性木质素磺酸钠/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用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氢氧化铁为催化剂,制备羟基化改性木质素磺酸钠(HLS)。再用羟基化木质素磺酸钠为原料,丙烯酸(AA)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在水溶液环境中进行接枝反应制备羟基化木质素磺酸钠接枝丙烯酸共聚物(HLS-AA)。研究了温度对接枝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70℃,在该条件下羟基化木质素磺酸钠的接枝产率最大产率为121%。对羟基化木质素磺酸钠的接枝改性提高了其化学活性,为木质素磺酸钠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19期)

许静静[6](2019)在《基于聚乙二醇-b-聚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和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介孔二氧化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资源的减少,能源需求也不断增加,由此,能量转换和储存技术(如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以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技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二氧化钛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它具有光催化降解活性高、耐腐蚀、化学性质稳定、无毒、价格低廉等优点,在环境治理和能源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以含氟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胶束为模板制备了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1)含氟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单甲醚-b-聚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PEG-b-PDFMA)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研究。通过RAFT试剂S-十二烷基-S′-二(α,α″-甲基-α″-乙酸)叁硫代碳酸酯(DDMAT)与聚乙二醇单甲醚(PEG),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4-二甲氨基吡啶(DMAP)催化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大分子链转移剂(PEG-DDMAT);以此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四氢呋喃(THF)为有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为含氟单体通过RAFT聚合,得到了一系列链长可控、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含氟嵌段共聚物;不同聚合度的PEG-b-PDFMA在四氢呋喃/水体系中自组装可形成以PEG为壳,PDFMA为核的胶束。(2)以含氟嵌段共聚物PEG-b-PDFMA为模板制备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以PEG-b-PDFMA在四氢呋喃/水体系中的自组装胶束为模板,与二氧化钛的前驱体钛酸四丁酯(TBOT)在浓盐酸和醋酸中缓慢水解形成的溶胶-凝胶为无机组分进行共组装,通过溶剂蒸发诱导自组装(EISA)得到PEG-b-PDFMA/二氧化钛纳米杂化材料,经高温煅烧后获得了具有扁椭圆形长方体结构的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探究了PEG-b-PDFMA聚合度、PEG-b-PDFMA/THF溶液浓度、加水量、TBOT/PEG-b-PDFMA质量比以及焙烧温度等因素对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形态的影响,得出了扁椭圆形长方体结构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最佳实验条件:PEG-b-PDFMA聚合度为40,TBOT/PEG-b-PDFMA的质量比0.25/1,PEG-b-PDFMA/THF的浓度为10 mg/mL,在40℃和70℃的条件下分段挥发溶剂,氮气气氛下450℃焙烧7 h。制备的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为86.49m~2/g,平均孔径为6.2 nm,孔体积为0.15 cm~3/g。(3)在成功制备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基础上,采用含氟嵌段共聚物PEG-b-PDFMA在四氢呋喃/水体系中的自组装胶束为模板,TBOT为前驱体,向体系中引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以此将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溶剂和干燥剂,以PEG-b-PDFMA为模板制备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探究了不同温度及压力对介孔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形貌影响。结果表明:压力仅仅影响二氧化钛粒子的尺寸大小,温度会引起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形貌的改变。(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冬美[7](2019)在《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酸胺共聚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为溶剂,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制备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丙烯酸胺(AM)的水溶性阳离子共聚物(M550),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降低产品中残留丙烯酰胺的影响并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HPLC对共聚物中残留丙烯酰胺进行了分析检测。(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吴婷,李坚,任强,汪称意[8](2019)在《ATRP法合成(丙烯酸乙酯-co-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物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单质铜(Cu0)为还原剂,采用电子转移生成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合成了丙烯酸乙酯-co-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MMSPMA)共聚物[P(EA-co-DMMSPMA)]及其湿固化膜,研究了P(EA-co-DMMSPMA)分子量增加以及DMMSPMA含量对P(EA-co-DMMSPMA)湿固化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EA-co-DMMSPMA)分子量增大,湿固化膜的拉伸强度增加,断裂伸长率略有上升,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在P(EA-co-DMMSPMA)分子量为10000,DMMSPMA含量为25%(wt,质量分数)条件下,其拉伸强度为2.09MPa,断裂伸长率为33%,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18℃。(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4期)

车文博[9](2019)在《水性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处理木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速生林木材的高效利用是解决目前森林资源短缺的主要办法,但由于速生林木材生长周期短,存在材质差、尺寸不稳定和力学强度低等缺陷。化学改性可以改善木材的力学强度、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等性能,能提高速生林木材的利用附加值,并拓展其应用范围。有机单体原位聚合处理技术能显着提高木材的密度、硬度、机械强度和阻湿性;然而,使用有机单体处理木材难以实现工业生产,主要原因是有机单体的挥发会导致空气污染和成本的增加,以及有机单体回收工艺复杂且具有潜在的爆炸危险。针对木材处理过程中单体的挥发和化学性不稳定的问题,使用无甲醛的烯烃基低聚物水分散体作为木材处理剂是一种新的选择。本文以速生林木材-辐射松和杨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性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分散体(苯/丙共聚物)对木材进行真空-压力浸渍处理,对苯/丙共聚物处理后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耐老化、耐腐朽等性能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该处理剂在木材细胞结构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与木材组分的反应机理,阐明了苯/丙共聚物对木材的增强机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优化了苯/丙共聚物处理辐射松木材的工艺,并评价了其对处理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筛选出较优固化工艺为:固化温度120℃,时间24 h,催化剂浓度0.2 wt%;对处理材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能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处理材的最大增重率约42%,相应的绝干密度达到约0.67 g/cm3;由于高温固化过程中处理材在碱性环境下半纤维素的轻微降解,使得其对木材的尺寸稳定性没有积极作用;吸湿性有轻微的降低;此外,由于共聚物在细胞腔中的沉积占据了水分传递的通道使得吸水率比未处理材降低近40%。处理材力学强度有显着的提升;弯曲断裂模量(MOR)和弹性模量(MOE)均提高了近25%;表面硬度和在纵向的压缩强度分别提高了约32%和44%;而冲击强度几乎不受影响。处理材的热稳定性能没有变化,结晶度也几乎不受影响。使用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处理材进行分析,得出由于苯/丙共聚物分子量大,其不能进入木材的细胞壁而只能在细胞腔内沉积;位于细胞腔的共聚物填充体不与木材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但能与细胞壁紧密结合并牢固的存在木材内部。(2)评价了水性苯/丙共聚物处理对木材耐候性能的影响。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表明,苯/丙共聚物处理延缓了人工老化过程中木质素的降解,保护作用随着处理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经人工老化后,处理材的水接触角比未处理材下降要慢。SEM进一步揭示了苯/丙聚合物沉积在木材的细胞腔中,有助于抑制水分扩散和光(尤其是紫外线)穿透木材细胞壁。在12个月的室外老化中,处理材比未处理材表现出更低的含水量和吸水率。使用苯/丙共聚物处理可以提高表面颜色稳定性,减少由染色真菌和污染物引起的变色;处理材比未处理材表现出更少的木材老化降解。综合结果表明,苯/丙共聚物处理能显着提高木材的耐候性。(3)评价和表征了苯/丙共聚物处理杨木与辐射松的耐腐朽性能。采用质量损失和SEM对白、褐腐测试12周后的木材试样进行表征;在褐腐后,未处理材质量损失近53.8%,处理材的仅为8.5%。这是由于共聚物沉积在木材细胞腔和堵塞细胞壁纹孔,阻碍了水分传递和占据了真菌的生长空间限制了真菌的生长和扩散繁殖。在土壤软腐的测试中,未处理杨木和处理杨木在经过40周的软腐之后质量分别损失了约52%和35%;在软腐的早期,处理材的腐朽速度明显要低于未处理材,这说明苯/丙共聚物处理延缓了木材软腐的发生。由于苯/丙共聚物的无毒性,处理对桔青霉和黑曲霉没有杀灭作用;而在土壤培养箱霉菌侵染的过程中发现,由于苯/丙共聚物处理能轻微降低木材的吸湿性,使得处理材能限制霉菌的侵染并能延缓霉菌在其表面的生长繁殖速度。(4)评价了苯/丙共聚物与小分子改性剂复合改性处理对木材尺寸稳定性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苯/丙共聚物处理是以细胞腔填充为主,处理后木材ASE为负值。因而,将叁种小分子量试剂:1,3-二甲基-4,5-二羟基乙烯脲(DM)、戊二醛(GA)和N-甲基丙烯酰胺(NMA)分别与不同浓度的苯/丙共聚物混合,用于在细胞壁和细胞腔水平上共同改性木材。处理材的增重率和密度都随着处理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复合处理液为10%DM/20%苯/丙共聚物时,处理材的增重率达到近54%,相应的绝干密度达到约0.68g/cm3;复合改性液处理后的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和阻湿性得到了改善。复合改性剂处理后的木材的力学强度有显着的提升,处理后木材的MOR、MOE和压缩强度分别提高约36%、36%和124%,冲击强度几乎不受影响。使用FTIR、XRD和SEM对复合处理材进行表征发现,小分子渗透进入木材的细胞壁,对其进行充胀或与木材组分之间发生交联反应,改善了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大分子的苯/丙共聚物填充在木材的细胞腔提高了木材的力学强度,两者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细胞壁和细胞腔的共同增强。综上所述,水性苯/丙共聚物处理提高了木材的阻湿性、力学性能、耐候性和耐腐朽性能,又因其水性特征使其具有环保的优点。虽然使用小分子改性剂混合能轻微改善其对木材尺寸稳定性的负面作用,但是如何简单且高效的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并使其实现产业化应用,还需做更多的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3-01)

曾涛,邱海龙,沈丽,朱泉[10](2019)在《利用丙烯酸废水制备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预处理后的丙烯酸(AA)废水为原料,与马来酸酐(MA)共聚制备得到共聚物DR;以螯合钙铁离子能力、浮色洗除能力和防沾色性能为考察指标,优化聚合工艺。制备得到的共聚物DR对多种不同结构的染料具有良好的防沾色能力和浮色洗除力,能够提升染色织物的摩擦色牢度,是一种良好的防沾皂洗剂。(本文来源于《纺织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丙烯酸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轻质材料与加工湖北工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武汉430068采用苯乙烯(St)-丙烯酸甲酯(MA)无规共聚物(PSMA)(nSt∶nMA=75∶25)为增容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将聚乳酸(PLA)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叁嵌段共聚物熔融共混,研究了PSMA的含量对PLA/SBS共混物(mPLA∶mSBS=90∶10)相容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拉伸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旋转流变仪对共混物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热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表征。SEM结果表明,加入1%(质量分数)的PSMA使PLA/SBS共混物中SBS相分散更均匀,界面粘接增强。加入1%(质量分数) PSMA的PLA/SBS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是PLA的7. 1倍和2. 3倍。DSC和流变学结果表明,PSMA的加入增强了PLA和SBS的相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丙烯酸共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黄文富,黄泽强,梁宁,白甲坡,李艳伟.马铃薯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吸水性能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9

[2].王博成,刘桅,涂征,吴崇刚,石彪.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对聚乳酸/SBS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9

[3].黄志明,罗霄,江夏,罗跃,米远祝.微悬浮聚合法制备丙烯酸-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纳米破乳剂[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4].夏艳平,郑康,纪波印,马文中,陈慧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对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亲水改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5].邹阳雪,狄玉丽.羟基化改性木质素磺酸钠/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研究[J].科技视界.2019

[6].许静静.基于聚乙二醇-b-聚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和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介孔二氧化钛[D].济南大学.2019

[7].李冬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酸胺共聚物的合成研究[J].广东化工.2019

[8].吴婷,李坚,任强,汪称意.ATRP法合成(丙烯酸乙酯-co-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共聚物及其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9].车文博.水性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处理木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10].曾涛,邱海龙,沈丽,朱泉.利用丙烯酸废水制备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其应用[J].纺织科技进展.2019

论文知识图

第叁代PC分子结构几种水玻璃砂硬化方法示意图大肠杆菌黏附星状共轭共聚物在加热前...两种亲水性涂层的示意图丙烯腈-丙烯酸共聚物超细纤维在...C60-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标签:;  ;  ;  ;  ;  ;  ;  

丙烯酸共聚物论文_黄文富,黄泽强,梁宁,白甲坡,李艳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