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子固定化论文_张文,夏亚穆

生物分子固定化论文_张文,夏亚穆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分子固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分子,纳米,传感器,材料,化生,粒子。

生物分子固定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夏亚穆[1](2019)在《金属有机骨架在生物分子固定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由金属离子簇与有机配体组成的叁维复合结构,具有比表面积大、种类多、负载量大、结构稳定等特征,其多孔结构能够维持生物分子构型、增强生物稳定性、提高生物分子负载效率。生物或药物分子通过表面固定、扩散固定或封装固定负载在MOFs表面或内部,MOFs能够通过调节金属离子簇与有机配体设计出具有不同孔隙率、不同孔径的生物亲和性多孔骨架结构。对近年来MOFs在酶固定化、细胞固定化、核酸固定化、药物固定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生物分子固定载体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夏高辉[2](2017)在《磁性金属—生物分子框架材料固定化黑曲霉脂肪酶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映体纯环氧化物是一类具有高附加值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及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其作为原料能够合成许多具有价值的化合物,如光学活性材料、手性药物及杀虫剂等。在对映体纯环氧化物的合成方法中,脂肪酶催化烯烃环氧化生成环氧化物是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它具有高效、经济、绿色、反应条件温和、对映体选择性高等优点。本研究发现黑曲霉脂肪酶(Aspergillus niger lipase,ANL)能够有效地催化环辛烯环氧化,但是在环氧化反应过程中游离脂肪酶失活现象严重且难以重复回收利用,这些缺点造成其工业生产成本较高因此难以大规模生产。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酶的稳定性,降低其催化成本,本研究利用一种生物相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nGlu)和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MNPs)构建而成的磁性金属-生物分子框架纳米材料(ZnGlu-MNPs)为载体对黑曲霉脂肪酶进行固定化并将其应用于催化环辛烯环氧化。本研究首次研究了磁性金属-生物分子框架纳米材料固定化黑曲霉脂肪酶,并将其酶制剂应用于高效催化环辛烯环氧化反应。本研究通过理性设计制备成一种活性高、稳定性优良、载酶量高、分离回收方便的新型纳米级酶制剂ANL@ZnGlu-MNPs。该研究有助于丰富酶的固定化技术,深化对酶-载体相互作用的认识,为制备对映体纯环氧环辛烷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本研究首先采用改进的碱共沉淀法合成了MNPs,然后利用层层静电自组装技术将ZnGlu包裹在MNPs表面,制备得到磁性金属-生物分子框架纳米材料ZnGlu-MNPs,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磁饱和强度等对ZnGlu-MNPs进行结构表征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得到ZnGlu-MNPs,并且其具有较强的磁性。其次,以制备的ZnGlu-MNPs作为载体,利用载体表面ZnGlu中含有的氨基与含有游离羧基的ANL分子发生酰化反应,从而将ANL固定在ZnGlu-MNPs表面,制备得到一种活性高、稳定性高、易分离回收的新型磁性纳米级酶制剂ANL@ZnGlu-MNPs。通过对不同酶/载体质量比、pH、固定化时间对ANL@ZnGlu-MNPs酶活回收率和载酶量的影响的探究,发现在酶/载体质量比为7:10,固定化pH为7.0,固定化时间为3.5 h时,酶的负载量为118.0 mg/g,酶活回收率达到82.0%。以对硝基苯基棕榈酸酯为模型底物对游离ANL和ANL@ZnGlu-MNPs的酶学性质进行详细的研究发现:游离酶的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35℃;而固定化酶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35℃;同时,由于ANL@ZnGlu-MNPs酶活性中心构象结构的刚性强于游离酶,其热稳定性、pH稳定性、溶剂稳定性都优于游离酶;酶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ANL@ZnGlu-MNPs的Vmax/Km值为0.018 min~(-1),而游离酶的Vmax/Km值为0.014min~(-1),这表明表明固定化酶ANL@ZnGlu-MNPs具有更好的底物亲和力,在同等条件下其具有更强的催化能力。酶学性质研究表明,ANL@ZnGlu-MNPs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均较游离ANL有所提高。本研究对ANL@ZnGlu-MNPs催化烯烃环氧化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在所选择的底物中,ANL@ZnGlu-MNPs催化环辛烯环氧化的效果较好,产率达50%以上。通过研究固定化酶ANL@ZnGlu-MNPs催化环辛烯环氧化反应中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表明最适底物浓度为150 m M,最适温度为40°C,最适酶添加量为100 mg,最适H_2O_2加入量为4.4mmol。在上述最适条件下,反应初速度、产率和产物e.e.值分别为16.3 mM?h、56.8%和84.1%。在重复利用10次后,ANL@ZnGlu-MNPs相对活性仍超过51.6%,而且其对映体选择性几乎未受到影响。(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5-17)

翁亚军[3](2008)在《Ti-O薄膜表面抗凝生物分子固定及其抗凝血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与血液接触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通过在材料表面固定抗凝生物分子即表面生物化改性有望改善表面的抗凝血性能。本文选择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的Ti-O薄膜作为改性基础,采用叁种不同的改性方法在其表面固定生物分子。首先研究了Ti-O薄膜结构对磷酸化学吸附的影响,并通过常用的硅烷化方法在磷酸化的Ti-O薄膜表面固定生物分子;其次,从获得稳定的生物化改性表面出发,研究了通过膦酸单分子自组装层和光化学方法在Ti-O薄膜表面分别固定肝素获得抗凝活性表面,固定白蛋白获得惰性表面,固定明胶获得仿生化表面;最后尝试了通过生物素-亲和素识别的方式在Ti-O薄膜表面构建肝素单层或多层膜。综合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水接触角分析、荧光标记、表面轮廓分析、染色分析等方法对改性前后薄膜的成分和性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表征。通过体外的血小板粘附实验、APTT实验、材料表面纤维蛋白原变性检测、细胞培养实验和动物体内植入实验来研究改性前后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以及内皮细胞相容性。主要结果如下:1.Ti-O薄膜的结构对磷酸化学吸附有较大的影响。相对金红石晶型薄膜,磷酸更容易在锐钛矿晶型薄膜表面化学吸附,磷酸在金红石晶型薄膜表面主要形成双齿配位结合,在锐钛矿晶型薄膜表面主要形成单齿配位结合。通过磷酸化学吸附和硅烷化方法在薄膜表面固定的生物分子层不稳定,主要的原因是中间连接层的硅烷化表面不断水解的原因。2.3-氨丙基膦酸能在Ti-O薄膜表面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自组装层。进一步通过光化学方法在膦酸自组装表面固定生物分子,获得的生物化层在PBS中浸泡时前1~3天有部分生物分子的释放,随后稳定。固定肝素的有效密度为1.2μg/cm~2,固定明胶的有效密度为2.3μg/cm~2。研究结果显示,固定肝素获得的抗凝活性表面和固定白蛋白获得的惰性表面能明显地抑制纤维蛋白原在材料表面变性,以及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的功能。通过掩蔽曝光方式制备了图形化固定生物分子的表面。血小板在图形化固定肝素或白蛋白的表面具有图形化的分布,其粘附和活化主要集中在没有固定生物分子的微区,证实了通过该方法固定的肝素或白蛋白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动物体内初步实验结果显示所获得肝素和白蛋白的改性表面具有优良的抗凝血性能。固定明胶获得的仿生化表面虽然具有优良的内皮细胞相容性,但由于增加了纤维蛋白原的变性程度和促进了血小板在表面的粘附,因此血液相容性较差。3.通过生物素-亲和素扩展体系能在Ti-O薄膜表面构建肝素单层或多层膜。生物素修饰肝素的比活力随着生物素修饰率的增加而降低,B-hepⅠ的比活力为原肝素活力的72%,B-hepⅡ比活力为原肝素活力的60%。肝素多层膜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性能,随着肝素多层膜的增加,APTT时间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8-04-01)

童忠强[4](2007)在《新型生物分子固定技术及固定材料在生物传感器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设计制造简单、灵敏度高、价格低廉、选择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食品工业、环境检测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然而,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生物分子固定技术及固定材料决定着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灵敏度和选择性等主要性能。基于此,本论文设计了一些新型生物分子固定技术、发展了一些固定材料来固载生物分子,结合各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生物分子的电化学性质并制备了相应的生物传感器。1.利用二氧化锆溶胶-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保持酶的生物活性,且纳米金与酶形成静电复合物后,能有效促进酶与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的原理,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二氧化锆溶胶-凝胶、纳米金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成功制备了以二氧化锆/纳米金溶胶-凝胶为载体的性能优良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该生物传感器性线性范围为7.0μmol/L至3.9 mmol/L,检测下限为4.0μmol/L。本文还探讨了pH、工作电位、干扰物质对生物传感器的影响。2.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带正电荷的聚阳离子PDDA与带负电荷的纳米金在聚邻苯二胺修饰的铂电极上进行层层组装,最后利用负电荷的纳米金静电吸附正电荷的血红蛋白(Hb),从而制得性能优良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本文探讨了pH、工作电位、温度对生物传感器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该生物传感器对H_2O_2在1.3μmol/L~1.4 mmol/L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0.8μmol/L。3.利用电聚合的无机氧化物ZrO_2能够结合DNA上五碳端磷酸根的性质固定了小牛胸腺DNA(CT-DNA),再利用带负电荷的DNA静电吸附正电荷HRP分子的特性,从而制得了对H_2O_2有良好的催化响应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本固定方法的优点是DNA膜层为酶分子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并加快了辣根过氧化物酶与电极之间的电荷传递。本文探讨了pH、工作电位、温度对生物传感器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生物传感器对H_2O_2在3.5μmol/L~10 mmol/L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0.8μmol/L。此外,该固载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生物分子的固载。4.采用循环伏安法共聚合ZrO_2与HRP,制得了功能化的ZrO_2-HRP薄层,通过原子力显微镜、交流阻抗等技术表明HRP分子均匀地分布在ZrO_2-HRP薄层中,该薄层对H_2O_2具有良好的催化响应。本文探讨了pH、工作电位、温度对生物传感器的影响,在优化条件,该生物传感器对H_2O_2在20μmol/L~9.45 mmol/L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1.0μmol/L,米氏常数为8.01 mmol/L,这种采用无机氧化物共聚合生物分子的方法扩展了生物分子的固载方法。5.采用循环伏安法在金电极表面聚合2,6-二氨基吡啶,利用带正电荷的聚2,6-二氨基吡啶(PDD)吸附带负电荷的DNA分子,再通过DNA与Hb之间的静电作用吸附带正电荷的Hb分子,从而制得了性能良好的H_2O_2生物传感器。本文探讨了pH、工作电位、温度对生物传感器的影响,在优化条件,该生物传感器对H_2O_2在1.7μmol/L~3.0mmol/L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1.0μmol/L,米氏常数为0.8 mmol/L。(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7-04-20)

孙宇[5](2006)在《固定化小分子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的生理功能主要由细胞中的蛋白质控制和调节,其中,多数蛋白质是通过与配体结合或是作为蛋白质复合物中的一部分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因此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生命活动的基础。本论文提出了一种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先利用固定化小分子吸附目标蛋白,以形成小分子-目标蛋白复合物,再考察小分子-目标蛋白复合物与其相关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并将其应用于多巴胺-单胺氧化酶B复合物与其相关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以及多巴胺参与下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中功能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前期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1)串联使用合成的高、低两种密度多巴胺层析材料能有效地分离纯化猪肝单胺氧化酶B。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分离纯化出的单胺氧化酶B为单一蛋白质带,Bandscan软件分析其纯度约为95%,其相对分子量约为60000Da。纯化后的酶比活为8921.4U/mg,纯化倍数为4.9。(2)基于底物与酶的相互作用,利用固定化多巴胺吸附单胺氧化酶B,锁定结合状态,形成多巴胺-单胺氧化酶B复合物,制备成多巴胺-单胺氧化酶B复合物层析材料,在近似胞内液环境下,通过层析操作获得了可能参与调控单胺氧化酶B催化功能的叁种调节蛋白,相对分子量分布在50000Da~80000Da。(3)利用多巴胺层析材料有效地吸附了一种多巴胺能神经细胞中与固定化多巴胺有较强相互作用的蛋白,MALDI-TOF-MS质谱结果显示该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66652,Bandscan软件分析其纯度可达96%,可用于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也可用于研究多巴胺与该蛋白形成的复合物与其相关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固定化生物小分子吸附目标蛋白,以及利用固定化小分子-目标蛋白复合物研究其相关蛋白的研究方法可行,可作为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应用于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6-12-01)

管仁峰[6](2006)在《生物分子固定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化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它能在较为温和的反应条件下,高选择性、高效率地催化某些化学反应,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酶的固定化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生物技术前沿领域之一,在酶反应装置、生物燃料电池以及生物传感器中有着相当大的应用价值。目前,固定化技术主要有吸附法、共价键合法、物理包埋法和交联法等。本文综述了介孔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改性,用不同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大孔径氨基功能化介孔SiO_2和氨基功能化介孔SiO_2膜,并研究了它们在生物分子固定化中的应用。以碳纳米粒子固定化酶,研究了它们在生物燃料电池方面的应用。 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我们用微乳模板法制备了直径在17~34nm的介孔二氧化硅(LMCFs)。氨基功能团是通过TEOS在介孔二氧化硅上水解经共价健结合在孔道的内外表面。材料的结构以及化学性质经TEM,XRD,FT—IR和氮气吸附来表征。葡萄糖氧化酶的固定化是用戊二醛共价健连接材料和酶分子中的氨基。固定化的酶仍具有相当高的活性,并在热稳定性方面优于游离酶。固定化的酶可以通过简单的离心分离而被重复利用。 2.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有序的—NH_2功能化介孔SiO_2膜,用TEM、AFM、FT—IR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膜进行了表征。DNA通过共价键与膜表面的—NH_2结合。介孔膜有序的介孔结构、表面高密度的—NH_2功能化基团大大提高了DNA分子在基体上的固定质量和密度。用溴化乙锭作为荧光增强剂,通过荧光强度表征了吸附于表面的DNA的相对密度。 3.我们制作了一个比较新型的生物燃料电池,电池的两个电极分别用葡萄糖氧化酶和漆酶。葡萄糖氧化酶被固定在碳纳米粒子修饰的阳极,氧化葡萄糖。漆酶用同样的方法固定在阴极,和氧气反应。通过检测电池的性能可证明用碳纳米颗粒修饰的酶电极能促进葡萄糖氧化酶和漆酶的直接电化学。(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6-05-01)

黎雪莲[7](2006)在《新型生物分子固定技术用于构建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由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设计制造简单、灵敏度高、价格低廉、选择性好、所需仪器设备相对简单等优点,已被广泛研究并逐渐应用于食品工业、环境检测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然而,如何将生物活性组分有效地固定在电极表面上的固定化方法、降低甚至消除蛋白质在传感器上的非特异性吸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本论文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生物分子固定技术,结合各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蛋白质的电化学性质并制备了相应的生物传感器。 本文第一部分研究了基于电子媒介体的酶生物传感器。 1.利用能保持生物分子活性、增大电极比表面积进而增大生物分子负载量的纳米金溶胶作为固酶基质,以溶胶-凝胶法固定辣根过氧物酶于电聚合普鲁士蓝膜修饰铂盘电极表面,制备基于电子媒介体的第二代酶生物传感器。功能化溶胶-凝胶的引入,不仅能增大纳米金及酶分子的固定量,而且能有效地防止易溶性小分子媒介体的渗漏。最优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在H_2O_2浓度为7.0×10~(-6)~6.6×10~(-3)mol·L~(-1)范围内有线性响应,检出限为3.0×10~(-6)mol·L~(-1)。 2.首次电聚合邻氨基苯甲酸于玻碳电极表面,使其形成带负电的界面,通过静电作用自组装一层带正电荷的电子媒介体甲苯胺蓝,利用媒介体的氨基吸附纳米金,最后静电吸附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制备过氧化氢传感器。探讨了膜聚合时间、媒介体组装时间、pH、温度、工作电位等对电极响应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对H_2O_2电流响应与其浓度在1.5×10~(-5)~1.3×10~(-3)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6×10~(-6)mol·L~(-1)。该法制备的传感器具有较低的工作电位,能有效地消除抗坏血酸等的干扰。 本文第二部分研究了蛋白质直接电化学的第叁代生物传感器。 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多层细胞色素c和纳米金固定在聚邻氨基苯甲酸膜表面,制成稳定的多层蛋白膜修饰电极,研究了细胞色素c在该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固载细胞色素c的修饰电极在pH 6.5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有一对相当可逆的循环伏安氧化还原峰。应用于过氧化氢的电催化还原,固定在电极上的多层细胞色素c表现出稳定且较高的催化活性。实验发现,通过改变组装层数控制固定在电极上细胞色素c的量,可提高该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检测范围。在最优实验条件下,H_2O_2浓度在9.8×10~(-8)~1.3×10~(-3)(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6-04-25)

孟庆斌,李湛勇,张栩,朱晓夏[8](2005)在《可用于生物分子固定的核-壳结构微球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微球作为生物分子的固定材料,近年来已经成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采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壳层含有活性酯功能基团的具有核-壳结构的微球,核为聚苯乙烯(PS),壳为聚丙烯酰胺-co- 聚N-丙烯酰氧基琥珀酰亚胺(PAAM-co-PNAS),使用动态光散射(DLS)、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本文来源于《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姜忠义,陆杨,许松伟[9](2004)在《纳米管固定化生物分子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纳米管固定化生物分子的几种主要方法,如交联法、吸附法、包埋法等,并简要地介绍了纳米管固定化生物分子在生物传感、生物催化和生物分离等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04年11期)

邓婷,王桦,雷存喜,沈国励,俞汝勤[10](2004)在《基于电聚合膜和纳米金自组装的生物分子固定化新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电聚合膜和纳米金自组装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生物分子固定化方法,研制成一种检测抗胰蛋白酶的压电免疫传感器。通过在石英晶振金电极表面电聚合邻苯二胺膜,再在膜表面自组装一层纳米金粒,以静电吸附作用固定抗体(抗原),实现对相应抗原(抗体)的检测。利用扫描电镜技术,从形态上考察了晶振金电极上自组装纳米金后的表面形貌。研究了抗体的固定化条件,探讨了传感器的响应与再生性能。结果表明,这种固定化方法对所固定的生物分子的生物活性影响小,传感器的测定灵敏度高,响应性能和再生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生物分子固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映体纯环氧化物是一类具有高附加值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及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其作为原料能够合成许多具有价值的化合物,如光学活性材料、手性药物及杀虫剂等。在对映体纯环氧化物的合成方法中,脂肪酶催化烯烃环氧化生成环氧化物是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它具有高效、经济、绿色、反应条件温和、对映体选择性高等优点。本研究发现黑曲霉脂肪酶(Aspergillus niger lipase,ANL)能够有效地催化环辛烯环氧化,但是在环氧化反应过程中游离脂肪酶失活现象严重且难以重复回收利用,这些缺点造成其工业生产成本较高因此难以大规模生产。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酶的稳定性,降低其催化成本,本研究利用一种生物相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nGlu)和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MNPs)构建而成的磁性金属-生物分子框架纳米材料(ZnGlu-MNPs)为载体对黑曲霉脂肪酶进行固定化并将其应用于催化环辛烯环氧化。本研究首次研究了磁性金属-生物分子框架纳米材料固定化黑曲霉脂肪酶,并将其酶制剂应用于高效催化环辛烯环氧化反应。本研究通过理性设计制备成一种活性高、稳定性优良、载酶量高、分离回收方便的新型纳米级酶制剂ANL@ZnGlu-MNPs。该研究有助于丰富酶的固定化技术,深化对酶-载体相互作用的认识,为制备对映体纯环氧环辛烷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本研究首先采用改进的碱共沉淀法合成了MNPs,然后利用层层静电自组装技术将ZnGlu包裹在MNPs表面,制备得到磁性金属-生物分子框架纳米材料ZnGlu-MNPs,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磁饱和强度等对ZnGlu-MNPs进行结构表征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得到ZnGlu-MNPs,并且其具有较强的磁性。其次,以制备的ZnGlu-MNPs作为载体,利用载体表面ZnGlu中含有的氨基与含有游离羧基的ANL分子发生酰化反应,从而将ANL固定在ZnGlu-MNPs表面,制备得到一种活性高、稳定性高、易分离回收的新型磁性纳米级酶制剂ANL@ZnGlu-MNPs。通过对不同酶/载体质量比、pH、固定化时间对ANL@ZnGlu-MNPs酶活回收率和载酶量的影响的探究,发现在酶/载体质量比为7:10,固定化pH为7.0,固定化时间为3.5 h时,酶的负载量为118.0 mg/g,酶活回收率达到82.0%。以对硝基苯基棕榈酸酯为模型底物对游离ANL和ANL@ZnGlu-MNPs的酶学性质进行详细的研究发现:游离酶的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35℃;而固定化酶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35℃;同时,由于ANL@ZnGlu-MNPs酶活性中心构象结构的刚性强于游离酶,其热稳定性、pH稳定性、溶剂稳定性都优于游离酶;酶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ANL@ZnGlu-MNPs的Vmax/Km值为0.018 min~(-1),而游离酶的Vmax/Km值为0.014min~(-1),这表明表明固定化酶ANL@ZnGlu-MNPs具有更好的底物亲和力,在同等条件下其具有更强的催化能力。酶学性质研究表明,ANL@ZnGlu-MNPs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均较游离ANL有所提高。本研究对ANL@ZnGlu-MNPs催化烯烃环氧化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在所选择的底物中,ANL@ZnGlu-MNPs催化环辛烯环氧化的效果较好,产率达50%以上。通过研究固定化酶ANL@ZnGlu-MNPs催化环辛烯环氧化反应中各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表明最适底物浓度为150 m M,最适温度为40°C,最适酶添加量为100 mg,最适H_2O_2加入量为4.4mmol。在上述最适条件下,反应初速度、产率和产物e.e.值分别为16.3 mM?h、56.8%和84.1%。在重复利用10次后,ANL@ZnGlu-MNPs相对活性仍超过51.6%,而且其对映体选择性几乎未受到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分子固定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夏亚穆.金属有机骨架在生物分子固定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9

[2].夏高辉.磁性金属—生物分子框架材料固定化黑曲霉脂肪酶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3].翁亚军.Ti-O薄膜表面抗凝生物分子固定及其抗凝血性能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8

[4].童忠强.新型生物分子固定技术及固定材料在生物传感器的应用[D].西南大学.2007

[5].孙宇.固定化小分子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新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6

[6].管仁峰.生物分子固定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汕头大学.2006

[7].黎雪莲.新型生物分子固定技术用于构建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

[8].孟庆斌,李湛勇,张栩,朱晓夏.可用于生物分子固定的核-壳结构微球的合成与表征[C].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05

[9].姜忠义,陆杨,许松伟.纳米管固定化生物分子及其应用[J].现代化工.2004

[10].邓婷,王桦,雷存喜,沈国励,俞汝勤.基于电聚合膜和纳米金自组装的生物分子固定化新方法的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4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生物分子固定化论文_张文,夏亚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