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渗透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元件,反渗透,反渗透膜,系统,界面,盐度。
渗透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秦奋,耿协飞,冯克鑫,张留将,孟凡康[1](2019)在《电通量法测掺外加剂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通量法试验研究了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HPR)、膨胀剂(EA)与缓凝剂(RE)3种外加剂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HPR、EA与RE 3种外加剂均可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在适当掺量范围内,掺入EA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效果明显优于HPR与RE;对于同一种外加剂,通过的混凝土电子数量与外加剂的掺量呈非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张慧林,吴宗策,梁松苗[2](2019)在《通量均衡工艺在家用反渗透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家用反渗透膜元件实际使用中受水质影响会出现污堵、性能下降等情况。目前已有许多对反渗透系统膜元件污染的分析,同时也有不少提高膜元件应用性能的设计和应用,借鉴其中一些通量均衡工艺与元件位置优化论证结果,设计一款新产品,通过选用不同类型膜元件进行优势搭配,来研究分析在实现进水通量分布、通量均衡后,膜元件产水品质和使用寿命是否有所提升。(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陈启伟[3](2019)在《浸没式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通量提高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OMBR),具有截留效率高、出水水质好和膜污染趋势低等技术优势,在废水回用和资源回收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浓差极化、盐度累积和膜污染等问题导致OMBR通量下降迅速,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本文从不同运行方式和不同生物组合工艺的对比入手,对浸没式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膜通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FO膜清水过滤通量(J_W)变化受汲取液浓度(DS)、膜朝向以及垫片的影响。膜通量随着D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DS浓度的增加也增加反向溶质扩散量(J_S),利用J_S/J_W的比值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结果显示,DS浓度在1.5 mol·L~(-1)时FO过滤性能最佳。相比活性层朝向原料液(FO模式),活性层朝向汲取液时(PRO模式)下初始水通量更高,但水通量下降的速率更快,是由于浓缩型的内部浓差极化现所导致的。垫片的添加能够减缓浓差极化,PRO和FO模式下的通量增加量分别为3.5%和12.8%。FO污水净化实验结果显示,FO膜能够实现对废水中TOC和营养物质的高效截留。此外,FO过程中的膜污染是轻微的和可逆的,通过物理清洗的方法就能有效地恢复通量。连续流运行下的OMBR中,膜的截留作用和反向溶质扩散导致反应器内盐浓度逐渐提升。受盐度累积的影响,OMBR中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PO_4~(3-)-P和NH_4~+-N生物降解率逐渐下降。此外,盐度提高造成部分细胞凋亡,微生物的量逐渐减小。污泥粒径也逐渐减小,污泥破碎后释放更多的SMP,不仅增加了混合液的盐度还加深了膜污染,造成通量的快速下降。通过间歇排盐的调控运行后,通量下降相对缓慢,微生物的活性以及混合液中的分泌的SMP都恢复正常。R1(好氧絮体污泥-OMBR)和R2(好氧颗粒污泥-OMBR)在运行过程中,对TOC、PO_4~(3-)-P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都保持在95%以上,而R2中的好氧颗粒污泥能够实现NH_4~+-N高效降解,平均去除率达到了77%,明显高于R1的57%。R2通量下降速率明显小于R1,至运行结束,R2与R1的差值为1.0 L·m~(-2)·h~(-1)。整个运行过程中,R2中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的含量总体低于R1,造成R1污染层中多糖和蛋白的含量更多,污染层的出现会造成膜的传质效率的下降,强化外部浓差极化现象,导致膜通量的下降更快。菌群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混合液,膜面的微生物多样性更低,膜面处富集的微生物主要是耐盐性更好的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康慧[4](2019)在《碳纳米材料/聚合物高通量复合正渗透膜的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正渗透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发展空间的膜分离技术,拥有其他膜分离过程不具备的优势,例如耗能低、成膜成本低、效率高、分离范围广等等,这些特点使其在海水淡化及废水处理等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但是正渗透过程中存在浓差极化现象。人们在正渗透膜的制备中引入纳米颗粒来促进正渗透膜性能的提高。但是都集中在单一的一维或者二维纳米材料的掺杂且纳米材料在界面聚合层中很容易发生团聚现象。本课题将延续目前已有的研究,以相转化的聚醚砜膜作为基膜。中间构筑聚乙烯醇(PVA)层来增加亲水性,并且界面聚合层中加入氧化石墨烯进行改性来进一步增加水通道且增强亲水性。通过研究可以得出,所有的界面聚合的脊谷结构都可以得到,加入氧化石墨烯后正渗透膜的表面变得更加光滑且表面粗糙度下降,进行涂覆聚乙烯醇之后比未进行PVA涂覆的亲水性较强,但是水通量却表现出较低值。当在界面聚合层中加入氧化石墨烯之后,正渗透膜的水通量提高。当氧化石墨烯的含量达到500 ppm时,盐通量达到了最低值,水通量与盐通量达到了平衡。在上面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性,降低支撑层中聚醚砜的含量及去掉聚乙烯醇中间层,通过碳纳米管(OCNTs)与氧化石墨烯(GO)协同作用来共同改性界面聚合层。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可得,在GO和OCNTs的协同下,C=O的比例由5%提高到5.81%,表明GO和OCNTs的协同作用降低了界面聚合层的交联度。通过扫描电镜图和透射电镜图可以得到,GO与OCNT连接一起且均匀地分布在界面聚合层中,界面聚合层整个表面形貌是以GO和OCNTs为基本骨架,而不是独立的脊谷结构,进而说明GO和OCNTs参与了反应且降低交联度。在GO与OCNT协同效应下,正渗透膜的水通量和盐通量分别达到1 14 LMH和5.17 gMH,且表现出来较低的结构系数S值(201.8μm)。最终获得了综合性能理想的正渗透膜。实现了一维碳纳米管与二维氧化石墨烯可以通过官能团与聚合物链进行连接,且碳纳米管支撑起氧化石墨烯片层从而形成独特的孔道来提升水通量。(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19)
蒋卓[5](2018)在《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对碟管式反渗透膜通量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氨氮浓度高并且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的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技术由于其在出水稳定达标上的优势而被广泛的应用。无论对于设计者还是运行管理者来说,垃圾渗滤液的反渗透分离性能都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影响反渗透分离性能或者说产水膜通量的因素往往较为复杂,难以用传统的理论模型进行有效的描述。针对此问题,文章以西南某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两级碟管式反渗透(DTRO)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反渗透膜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RBF)对反渗透膜通量的预测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两级DTRO系统,试验通过控制运行压差与进水pH,验证了其与产水膜通量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7和0.864。试验通过分析在进水电导变化不大与进水电导不断上升这两个清洗周期内,跨膜压差随着运行时间的变化关系,验证了进水电导与运行时间与反渗透膜通量有着重要的联系。2、文章通过在短时间内控制一级DTRO系统的运行压力,发现在经过了最初的7min内产水膜通量随着跨膜压差的升高而增加,之后37 min内虽然跨膜压差持续升高但是产水膜通量却几乎不发生变化。分析其原因,随着运行压力增加导致原料侧的溶质浓度增加从而出现了浓差极化现象,这使得局部阻力与渗透压升高抵消了增加的机械压。3、文章基于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建立了两级DTRO膜通量的理论模型。虽然该理论模型对训练数据能够较好的拟合,一级系统调整后的R~2=0.973、二级系统调整后的R~2=0.976。但是对于测试数据的预测结果并不理想,两级系统的平均相对误差及最大相对误差均明显劣于RBF神经网络模型。4、文章选择时间、电导、温度、pH、压差5个参数,分别采用K-means聚类、OLS及资源分配叁种具有代表性的算法建立了RBF神经网络对两级DTRO膜通量的预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K-means算法和资源分配算法在预测性能及训练时间上较OLS算法有一定的优势,OLS算法和资源分配算法则相对能找到更小的网络结构。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资源分配神经网络是动态学习的神经网络,其能够克服运行过程中收集信息的不充分问题,从而不断的适应运行环境的改变。(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26)
程翠翠,程方,陈玉坤,苑宏英,靖大为[6](2018)在《反渗透系统中的通量失衡现象与通量均衡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膜系统通量严重失衡的原因与危害,提出了膜元件透水压力的概念,分析了透水压力、给水盐量及给水温度与通量失衡之间的关系。描述了淡水背压、段间加压与分段配膜等叁项常规通量均衡工艺以及元件位置优化、能回加压透平与梯级加压水泵等叁项特殊通量均衡工艺,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反渗透系统中的通量失衡现象与各项通量均衡工艺。(本文来源于《供水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贾伟[7](2017)在《高通量优先透醇渗透汽化膜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将渗透汽化(PV)、蒸汽渗透(VP)等膜分离技术与乙醇发酵过程相耦合,可有效缓解产物抑制作用,从而提升乙醇产率,其中膜材料的优劣为该技术的关键。高分子膜普遍存在通量和分离因子此消彼长的“trade-off效应”,而同时强化膜材料对待分离组分的溶解和扩散过程是打破此效应的关键。因此本文从宏观、微观、介观叁个层面分析了膜材料中组分透过性能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利用小分子单体制备超薄膜的思路,并逐步从膜厚、基团、材料柔顺性角度开发及优化出具有高分离因子高通量的膜材料。由宏观角度降低传质距离出发,以性能最稳定优异的PDMS结构作为参照,在不改变原主体Si-O-Si疏水骨架的前提下,以极限降低膜厚为目标,筛选出PDMS成膜单体DMDES进行超薄PDMS膜的制备,并与本研究前期利用旋涂PDMS铸膜液法制备的PDMS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DMDES实现了超薄PDMS膜的制备,证明了单体制膜思想的可行性,其渗透通量可达5627.0 g/(m2·h),分离因子为6.3(料液为9wt.%乙醇/水溶液,温度35℃),比常见PDMS膜通量约提升一个数量级,且分离因子相当。从微观角度出发利用叁氟丙基叁乙氧基硅烷(TFPTES)、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VTES)、苯基叁乙氧基硅烷(PhTES)和乙基叁乙氧基硅烷(ETES)等结构类似仅有机官能团不同的有机硅单体自聚成膜,考察基团种类影响,并通过对官能团的筛选优化成膜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总通量呈现PETES>PTFPTES>PVTES>PPhTES的趋势,分离因子趋势为PTFPTES>PVTES≈PPhTES>PETES,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及溶解度参数计算结果证明,在有机硅单体自聚成膜过程中,官能团不同所造成最终成膜性能的差异除受溶解度参数的影响外,最关键因素为自身脱水缩合反应速度和挥发速度对最终成膜结构的影响。其中性能最优的PTFPTES复合膜渗透通量可达10000 g/(m2·h),分离因子为5.5。上述利用单体直接制膜的主要障碍是所制膜刚性较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性能稳定性差,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性研究,从介观层面的考量出发,通过调控链段的柔顺性和结晶性能,提升扩散选择性。选择柔顺性较好的羟基硅油对PTFPTES复合膜进行共聚改性,通过优化制膜参数,在铸膜液配比为 TFPTES:HSO:Heptane:DBTL=5:1:10:0.2,成膜温度 120℃时,改性膜35℃下分离9wt.%乙醇/水溶液时,渗透通量可达8647.8 g/(m2.h),分离因子为7.02,对于乙醇的选择性为1.72,证明膜材料本身为优先透醇膜,且其通量和分离因子超过文献中膜材料性能的trade-off线,在长时间操作实验中也表现出优良的稳定性。为避免PV-乙醇发酵耦合过程中存在的膜污染问题,利用PTFPTES-HSO膜与蒸汽渗透过程进行耦合,并与PDMS膜进行对比,证明两种膜材料用于真实发酵液体系中均可达到缓解产物抑制的作用,PTFPTES-HSO膜的应用使得乙醇时空产率山2.29提高到3.01 g/(L·h),略高于PDMS膜的2.94 g/(L·h),且由于PTFPTES-HSO膜通量较大,分离因子较高,在与膜过程下游精馏过程联合操作时,具有高乙醇产量,能耗低的优点,未来应用潜力较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12-05)
韦超广,戚律,周元冲,徐荣,张琪[8](2017)在《PDMS/PEI膜渗透汽化分离正丁醇/乙醇/水的性能及渗透通量关联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聚醚酰亚胺(PDMS/PEI)膜渗透汽化分离正丁醇/乙醇/水体系,考察进料温度、进料组成等条件对膜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的影响;采用Arrhenius型半经验渗透通量关联模型描述PDMS-PEI膜分离正丁醇/乙醇/水体系膜通量变化。结果表明,当原料液中正丁醇质量分数分别为4.0%、4.5%和5.0%时,正丁醇/乙醇/水叁元体系中正丁醇渗透通量分别至少提高14.2%、17.7%和23.4%。渗透通量关联模型能较好地描述PDMS-PEI膜分离正丁醇/乙醇/水体系膜渗透通量变化。(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7年12期)
曹震,田欣霞,李浩,赵曼,张雨山[9](2017)在《高通量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别向界面聚合过程中引入3-氨基苯磺酸-叁乙胺盐(3-ABSA-TEA)及2,4-二氨基苯磺酸-叁乙胺盐(2,4-DBSA-TEA)添加剂调节膜功能层结构,制备高通量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研究了加入氨基苯磺酸盐添加剂对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相中投入质量分数3.1%的3-ABSA-TEA或2,4-DBSA-TEA时,膜水通量分别提升17.4%和23.6%,且不降低膜脱盐率。2种添加剂均能使改性膜表面更加平整均匀;且低p H条件具有更高的表面电势,在测试区间内表现出更大的电位变化速率。2种以添加剂改性的膜均对牛血清白蛋白表现出优良的耐污染性能。(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7年10期)
程翠翠,程方,靖大为[10](2017)在《反渗透系统的通量均衡工艺与元件位置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反渗透膜元件3项测试指标的离散性,给出了系统流程中不同测试指标膜元件安装位置优化的概念,描述了膜元件位置优化的全微分计算方法,明确了全微分法元件位置优化对于均衡系统通量的有效性,验证了全微分法元件位置优化方案对于给水温度等运行参数变化的稳定性.提出了元件位置优化构成了系统通量均衡第四大工艺的观点.(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3期)
渗透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家用反渗透膜元件实际使用中受水质影响会出现污堵、性能下降等情况。目前已有许多对反渗透系统膜元件污染的分析,同时也有不少提高膜元件应用性能的设计和应用,借鉴其中一些通量均衡工艺与元件位置优化论证结果,设计一款新产品,通过选用不同类型膜元件进行优势搭配,来研究分析在实现进水通量分布、通量均衡后,膜元件产水品质和使用寿命是否有所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透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秦奋,耿协飞,冯克鑫,张留将,孟凡康.电通量法测掺外加剂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试验研究[J].市政技术.2019
[2].张慧林,吴宗策,梁松苗.通量均衡工艺在家用反渗透系统中的应用[J].净水技术.2019
[3].陈启伟.浸没式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通量提高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4].康慧.碳纳米材料/聚合物高通量复合正渗透膜的结构设计[D].天津工业大学.2019
[5].蒋卓.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对碟管式反渗透膜通量的预测[D].西南交通大学.2018
[6].程翠翠,程方,陈玉坤,苑宏英,靖大为.反渗透系统中的通量失衡现象与通量均衡工艺[J].供水技术.2018
[7].贾伟.高通量优先透醇渗透汽化膜的制备[D].北京化工大学.2017
[8].韦超广,戚律,周元冲,徐荣,张琪.PDMS/PEI膜渗透汽化分离正丁醇/乙醇/水的性能及渗透通量关联模型研究[J].现代化工.2017
[9].曹震,田欣霞,李浩,赵曼,张雨山.高通量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制备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7
[10].程翠翠,程方,靖大为.反渗透系统的通量均衡工艺与元件位置优化[J].膜科学与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