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福玉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洣水镇迎宾完小4214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落实,课堂教学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教学模式的变化导致学生自主性得到提高,不再是老师单方面的照本宣科,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增强互动,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学习。在此情况下,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提出各种问题,作为老师,处理回答这些课堂生成问题是分内事,但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又是一门学问,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简要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成问题解决方法
现在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老师做辅助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方式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学生阅览课文的最初感觉为起点,给学生留足够的空间去思考、研究、探讨,在独立学习中得到成长。在学生对课文全方面理解的时候,也无意间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老师比较难以把握。毕竟课堂就是课堂,其最终目的是要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过于放纵形成“放羊式管理”显然不合实际,那就会出现某种问题,比如说老师应该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尤其是课堂生成问题。
课堂生成问题显然是无法避免的,毕竟不同学生阅读的感受不尽相同,面对各种问题也是在预料之中。但这些问题老师并不是都可以一一解答的,有些问题在老师预知范围内,有些则是老师始料不及的。当然,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加强课堂互动,这出发点是没错的,毕竟不能抑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老师的必修课,处理好这些问题可以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又实现了教学任务。但是与此同时,处理不好的话则会带来负面效果,也达不到教学目标。
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应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个大致分类。对老师来说,可以分为预料之中和始料不及两大类。预料之中的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好处理,始料不及的事相对就比较难搞。其次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一种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另一种则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当然,无论问题是怎么样的,只要学生有问题那老师应竭尽全力予以解答。
一、学会引导
一般来讲,需要老师引导的问题都是学生比较不好理解的问题,但通过引导研究,学生的理解就会比较全面。比如有一篇跟鲁迅有关的文章,里面的内容让有些学生困惑不已,问道:“鲁迅本人并没有参与惨案,怎会把惨案描述的那么详细?”老师对此可以借题发挥,通过一些小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时可以这样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很细,试着找找。学生便会东一句西一句的说给老师听,老师可以问他从这些句子获得什么感受,学生一般来说都会说一些具体的个人感受,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种描写方法,叫细节描写,鲁迅正是通过这些描写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用细节描写引起读者共鸣。这种问题通过教师适当引导就能让学生掌握文章主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自行讨论
有些问题与课堂教学相关,但是不在老师预料范围之内,处理难度较大,然而这种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如老师在讲《声声慢》这首诗时,学生有疑问,问道:“‘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中为什么是淡酒而不是烈酒清酒呢?”老师对这种问题一般来说都没什么防备,这时老师可以让提问的同学先坐下,然后提问其他同学,老师就有了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虽然这个办法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但不足之处是不能把学生的问题借题发挥。因为借题发挥对诗歌的赏析往往有很大的益处,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学会搁置
有些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不是很紧密,即使或多或少有些关联但也不会有很大的研究意义。这种问题如果深入探究并没有多大意义,背离了教学的主线,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一点帮助。对于这种问题,老师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委婉的拒绝,例如:这个问题在我们课堂上来讨论的话意义不是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再了解。比如说有老师在讲《背影》这篇课文,然后有学生就说:“老师,朱自清的父亲穿过铁路去帮他买橘子,这不是违反交通规则了吗?”这种问题讨论的话就没什么大的意义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学生故意为之,意在调节课堂气氛。总而言之,与文章无关的问题就不要过分深究,讨论它无益,还会误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有时候,有些问题虽然不是很有意义,但是学生会喋喋不休,对老师的回答不满意,一定要老师给出满意的回答。这时可以跟学生说课堂时间有限,待课后回去查查资料,明天上课时再用一点时间来讨论一下。
参考文献
[1]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学评论,2003,(5)。
[2]岳欣云泰勒与多尔课程观的比较与反思[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
[3]严伯春例谈如何促进课堂“对话”[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6)。
[4]吴晓玲教学琐事: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5]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