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氏并殖吸虫童虫论文_马爱新,杨国刚,鞠晓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卫氏并殖吸虫童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吸虫,小鼠,体型,青蒿,桦甸,细胞,成虫。

卫氏并殖吸虫童虫论文文献综述

马爱新,杨国刚,鞠晓红[1](2008)在《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型与叁倍体型囊蚴及滞育童虫在小鼠体内发育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二倍体型(2n)、叁倍体型(3n)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滞育童虫人工感染小鼠。结果少数两型囊蚴、滞育童虫在小鼠体内均可发育为大型童虫,但3n囊蚴及滞育童虫发育为大型童虫的百分比都明显高于2n。说明小鼠为两型卫氏并殖吸虫非适宜宿主,但3n较2n卫氏并殖吸虫更适宜。(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08年07期)

邢文鸾,秦茜,谭峰,潘长旺[2](2008)在《青蒿琥酯对体外培养的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及成虫杀虫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对体外培养的卫氏并殖吸虫童虫与成虫的杀虫效果。方法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及成虫用含不同浓度Art的的RPMI1640培养基体外培养后作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0.25mg/mL组体外培养24h后,虫体萎缩,扫描电镜观察部分体棘消失、倒伏、絮状物附着;透射电镜显示皮层水肿、细胞器及分泌颗粒减少,卵黄腺萎缩,卵巢卵细胞胞浆空泡变等。结论青蒿琥酯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及成虫有损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邢文鸾,方周溪,陈旭丹,谢开婿,邹珊玮[3](2007)在《青蒿琥酯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体内外杀虫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杀虫效果。方法卫氏并殖吸虫囊蚴腹腔注射法感染大鼠,10d后按不同剂量服用青蒿琥酯,首次剂量加倍,连用6d。30d后剖解大鼠,观察青蒿琥酯减虫率;并与吡喹酮作比较;正常对照组童虫做体外培养,观察童虫在药液中的活动情况。结果服药后,青蒿琥酯低、中、高叁个剂量组、吡喹酮组及对照组童虫检出率分别为26.1%、16.9%、15.9%、2.25%、83.6%,童虫重量减轻,体形减小(P<0.05);体外培养,病理组织切片表明:用药组童虫体棘都有改变。结论青蒿琥酯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有一定的杀灭效果。(本文来源于《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期刊2007年03期)

易冰,严涛,詹希美,马细妹,郑斌[4](2003)在《小鼠白细胞和免疫血清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小鼠白细胞及免疫血清协同作用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超微结构以及活力与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白细胞、免疫血清及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在体外培养进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 (ADCC)试验 ;分别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童虫的活性或超微结构 ,并通过再感染实验检测经ADCC试验后的童虫对新宿主的侵袭能力。结果 卫氏并殖吸虫童虫与小鼠白细胞及免疫血清共同培养后 ,虫体表面出现肿胀、水泡、破损 ,体棘消失、感觉乳突变形或消失等改变 ,但活力与侵袭新宿主的能力不变。结论 小鼠白细胞在免疫血清协同作用下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损伤的部位主要在皮层 ,但不影响其活力及侵袭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期刊2003年04期)

严涛,李国良[5](2002)在《吡喹酮对小鼠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疗效及T淋巴细胞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吡喹酮对转续宿主体内滞育童虫的杀虫效果以及吡喹酮有效治疗后感染小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 方法 将不同数量的江西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小鼠,10 d后用不同剂量、不同疗程吡喹酮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7 d,剖杀检虫观察疗效以及小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 结果 当小鼠感染30个囊蚴,用吡喹酮400、500和600 mg/(kg·d),连续3 d给药,其减虫率分别为71.01%±10.38%、82.29%±7.92%和95.83%±3.24%;当小鼠感染80个囊蚴时,用吡喹酮600 mg(kg·d),连续3 d给药,减虫率仅为84.49%±10.91%。小鼠经吡喹酮治疗1wk后,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开始升高,在第8周恢复正常。 结论 吡喹酮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疗效比成虫差,其疗效与药物剂量和小鼠感染度有关,增加剂量或增加疗程可增强杀虫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何就明,陈小轲,谢鹏飞,李文杰,许婉[6](2002)在《叁氯苯达唑治疗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感染的初步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叁氯苯达唑治疗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感染的疗效。方法 :从华溪蟹中分离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经口感染小白鼠 ,2周后用叁氯苯达唑治疗 ,观察其减虫率 ,并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虫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用药 [4mg/d·鼠× 3d时 ,减虫率 16 6 8%(P >0 0 5 ) ;8mg/d·鼠× 2d时 ,减虫率 38 31%(P <0 0 0 1) ]后所获得的虫体体壁表面及内部结构都已受到严重破坏。结论 :叁氯苯达唑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有较好的杀虫效果。(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易冰[7](2001)在《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的犬和小鼠对童虫ADCC效应的体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体外培养,运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犬(终宿主)和小鼠(转续宿主)感染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后,对童虫的ADCC效应;并观察了经ADCC作用后的童虫对新宿主(小鼠)的再侵袭能力;初步探讨了二倍体型P.w童虫在转续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保持侵袭力的可能原因。结果如下: 1、ADCC对P.w童虫体外作用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体外培养12小时后,3个实验组的效应细胞(犬白细胞、感染鼠白细胞或腹腔吞噬细胞)在同源免疫血清存在时,均可粘附至P.w童虫体表,粘附的细胞数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在培养至36小时,童虫体表可见到明显的抗原抗体反应即后尾蚴膜反应,此后,反应程度逐渐加重直至培养结束。以正常血清代替免疫血清的对照组,则无上述观象;仅有免疫血清而无效应细胞的对照组,P.w童虫体表在培养的第12小时即能出现明显的后尾蚴膜反应,且后尾蚴膜反应程度以及出现反应的童虫数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直至72小时培养结束。但是,上述各实验组童虫在实验过程中大都保持良好活性。 2、ADCC实验后童虫体表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培养72小时后,从实验组(犬免疫血清+犬白细胞+童虫,鼠免疫血清+感染鼠白细胞+童虫)和对照组(正常血清+犬白细胞+童虫,鼠正常血清+感染鼠白细胞+童虫,鼠免疫血清+童虫)随机取童虫,用于制作扫描电镜标本。结果显示:实验组童虫体表出现肿胀、水泡样变、破损,体棘消失,感觉乳突变形或消失等变化。对照组童虫体表超微结构基本正常。 3、ADCC实验后P.w童虫再感染小鼠的检虫情况: 从实验组(鼠免疫血清+感染鼠白细胞+童虫,鼠免疫血清+感染鼠腹腔吞噬细胞+童虫)以及对照组(鼠正常血清+感染鼠白细胞+童虫,鼠正常血清+感染鼠腹腔吞噬细胞+童虫,鼠免疫血清+童虫)中取童虫再感染健康正常小鼠,2周后小鼠的检虫率依次为:58±6.71(%)、65±14.58(%)、57±9.08(%)、63±7.58(%)、60±15.41(%),与P.w囊蚴感染鼠的检虫率58±10.06(%)相比较无显着差异。童虫在鼠体内主要分布于肌肉、体腔、肝脏,部分童虫在鼠体内有进一步的发育,但仍未成熟,与以往报告的结果相同。 研究表明:l)大白细胞、感染鼠白细胞及腹腔吞噬细胞在同源兔疫血清的参与下,可发挥ADCC效应,损伤厂W童虫皮层,但对其活力及侵袭新宿主的能力无明显影响;提示宿主依赖某种单一的抗虫机制不能将P.W%虫完全杀死或杀伤,这使得P.W%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下来,并保持侵袭力。2)尤与小鼠的体外ADCC作用对童虫的损伤没有明显差别,均不能杀死童虫;说明已感染P.W的终宿主(犬)不能有效地抵御来自转续宿主体内的童虫的攻击,进一步证实了转续传播在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中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医学院》期刊2001-05-01)

严涛,李国良[8](1999)在《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从锯齿华溪蟹分离卫氏并殖吸虫囊蚴, 以每鼠80~150 个囊蚴感染小鼠和大鼠, 分别于感染后10~30 d 和80~580 d 分期解剖小鼠和大鼠, 检查虫体。观察童虫的寿命、在死亡宿主或5~8 ℃生理盐水中, 存活的时间及对新宿主的侵袭力。结果: 童虫的寿命较长, 大鼠于感染囊蚴580 d 死亡后检出的童虫仍可转种其它大鼠; 同样, 小鼠体内的童虫也可转种其它小鼠, 童虫寿命不受某一个体宿主寿命限制。在转续宿主间转换, 可延长童虫的寿命, 并保持其活力和侵袭力。死亡小鼠体内的童虫及低温保存的童虫, 仍有较强的活力与侵袭力。结论: 童虫具有较强的活力与侵袭力, 为卫氏并殖吸虫的感染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1999年06期)

王勇,汪昊[9](1994)在《吡喹酮对体外培养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经含吡喹酮的介质体外培养后,虫体表面可出现空泡。高渗试验证明,此空泡非脂肪性小滴,而是由一层半透膜包裹的水溶性物质组成。结合虫体受压后可产生相似的体表空泡,推测空泡形成系因虫体接触吡喹酮后发生挛缩,虫体内压力增高引起体液成分外漏所致。(本文来源于《实用寄生虫病杂志》期刊1994年01期)

袁建华,曾小军,王勇军[10](1993)在《两种类型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童虫和成虫蛋白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我们对国内东北叁省及江西、福建等省的卫氏并殖吸虫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形态学和地理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卫氏并殖吸虫亦存在两种类型,两型的染色体数目、生殖方式、囊蚴和虫卵的大小存在明显差异。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示:两型对人的致病性亦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期刊1993年04期)

卫氏并殖吸虫童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对体外培养的卫氏并殖吸虫童虫与成虫的杀虫效果。方法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及成虫用含不同浓度Art的的RPMI1640培养基体外培养后作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0.25mg/mL组体外培养24h后,虫体萎缩,扫描电镜观察部分体棘消失、倒伏、絮状物附着;透射电镜显示皮层水肿、细胞器及分泌颗粒减少,卵黄腺萎缩,卵巢卵细胞胞浆空泡变等。结论青蒿琥酯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及成虫有损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卫氏并殖吸虫童虫论文参考文献

[1].马爱新,杨国刚,鞠晓红.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型与叁倍体型囊蚴及滞育童虫在小鼠体内发育的比较[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

[2].邢文鸾,秦茜,谭峰,潘长旺.青蒿琥酯对体外培养的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及成虫杀虫效果观察[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

[3].邢文鸾,方周溪,陈旭丹,谢开婿,邹珊玮.青蒿琥酯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体内外杀虫效果观察[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7

[4].易冰,严涛,詹希美,马细妹,郑斌.小鼠白细胞和免疫血清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3

[5].严涛,李国良.吡喹酮对小鼠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疗效及T淋巴细胞的变化[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2

[6].何就明,陈小轲,谢鹏飞,李文杰,许婉.叁氯苯达唑治疗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感染的初步观察[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2

[7].易冰.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的犬和小鼠对童虫ADCC效应的体外实验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1

[8].严涛,李国良.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生物学特性[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9

[9].王勇,汪昊.吡喹酮对体外培养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影响[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1994

[10].袁建华,曾小军,王勇军.两种类型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童虫和成虫蛋白的比较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3

论文知识图

输卵管中部分虫卵卵壳干瘪(15.0kv×1...福建省代表性蟹类及2个新种福建省发现的部分并殖吸虫成虫|J||不级...扫描电镜观察A组Pw童虫体表结构,显示...

标签:;  ;  ;  ;  ;  ;  ;  

卫氏并殖吸虫童虫论文_马爱新,杨国刚,鞠晓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