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碳酸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碳酸盐,颗粒,流体,乳液,岩心,收率。
纳米碳酸盐论文文献综述
苏小莉,秦凤婷,蔡天聪,马春玉,汤长青[1](2019)在《不同碳酸盐沉淀剂热分解法制备纳米氧化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硝酸锌为锌源,分别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铵为沉淀剂,采用热分解碱式碳酸锌工艺制备纳米氧化锌。通过热重分析、晶型测试、平均粒径测试、微观形貌观察等系列对比,分析了以两种碳酸盐为沉淀剂制备氧化锌的过程,建立了生长动力学方程,对比了微观形貌和分散状态。实验结果表明,以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制备的前驱体在煅烧温度为200℃后直接生成纳米氧化锌,而以碳酸钠为沉淀剂制备的前驱体在煅烧温度为200~250℃时先生成碳酸锌然后在300℃时完全转变为氧化锌;两种沉淀剂制备纳米氧化锌的生长过程符合不同指数方程生长关系,以碳酸钠为沉淀剂制备纳米氧化锌的生长满足方程y=2.775 04e~(0.004 76x),而以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制备纳米氧化锌的生长满足方程y=5.152 96e~(0.002 85x),对比来看以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制备纳米氧化锌在相同温度下得到的晶粒尺寸要小;从粒度分布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在相同温度下也是以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制备的纳米氧化锌的粒径较小。(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Jie,WANG,Fu-jian,ZHOU,Jun-jian,LI,Kai,YANG,Lu-feng,ZHANG[2](2019)在《纳米聚合物微球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油/水选择性封堵性能评价(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聚合物微球(PM)在碳酸盐岩基质岩心与裂缝型岩心中封堵效果和油/水选择性进行综合评价。创新点:1.制作裂缝型碳酸盐岩模型并进行等效缝宽度计算;2.显微评价PM的水化膨胀特性;3.进行聚合物微球深层封堵性能评价;4.进行聚合物微球油/水选择性封堵评估。方法:采用纳米级聚合物微球溶液,并以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温度(54°C)和碳酸盐岩天然裂缝尺寸(0.02~0.03 mm)为实验条件;通过碳酸盐岩裂缝型岩心模型制作、PM基本性能测试、岩心流动实验以及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等微观手段,对PM在碳酸盐岩基质岩心与裂缝型岩心中封堵效果和油/水选择性进行综合评价。结论:1. PM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溶胀能力,3 d溶胀率高达300%以上,且对高矿化度盐水具有较强的耐受性。2.PM在基质岩心和裂缝型岩心均具有较好的深部封堵效果;30cm长岩心模型封堵实验表明,封堵后的分段压降均匀分布,岩心基质和裂缝型岩心封堵后的残余阻力系数介于3.29~5.88,封堵率介于69.58%~83.01%,且残余阻力系数越大,封堵率越高;PM在岩心中水化膨胀后可形成有效封堵,且平均封堵率高达70%以上。3.PM封堵的油/水选择系数Rw/o均小于1.0且接近于0,说明PM具有较强的油/水选择性封堵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油/水与PM作用机理不同;PM遇水后溶胀且表面粘性增加而粘连在碳酸盐岩壁面,并且不同微球之间相互团聚形成较大体积的颗粒,因此增加了对注入水的封堵效果;PM在煤油中则性能稳定,不产生溶胀和粘连效果,因此对反向注入煤油具有较低的封堵效果。4. SEM成像结果分析认为,PM在岩心喉道或天然微裂缝中的封堵机理主要包括叁个方面:(1)PM单体在岩石颗粒表面吸附,降低喉道的尺寸,同时多个单颗粒小球增大了层内比表面积、降低了层内渗透率;(2)PM溶胀后在小尺寸孔道形成了机械捕集;(3)多个PM单体颗粒团聚成网状结构堵塞了大孔道。EDS元素分析技术进一步验证了其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9期)
任曼飞,黄国强[3](2018)在《用于高温蓄热介质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叁元碳酸盐复合熔盐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熔盐作为一种高效的蓄热介质,其蓄热能力由比热容大小决定,添加纳米颗粒可以有效提高其比热容。本研究以叁元碳酸盐(碳酸钾、碳酸锂、碳酸钠)为基盐,于超声振荡条件下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分散在盐溶液中,通过叁种不同结晶方法蒸发水分制得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叁元碳酸盐复合熔盐纳米流体。对比叁元碳酸盐与直接结晶法、搅拌结晶法和逐滴结晶法制备的熔盐复合纳米流体的热物性,获得了最佳结晶方法并探究了比热容提高机制。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测量和表征了样品的比热容、分解温度及表面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逐滴结晶法是最佳的结晶方法,在450~470℃范围内,该法制备的复合熔盐纳米流体的比热容与基盐相比提高了40.59%~44.88%,分解温度高达806.90℃,是良好的高温蓄热介质。熔盐在纳米颗粒诱导下形成棒状纳米结构,比表面积和比表面能明显增大,从而使熔盐纳米流体的比热容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23期)
熊亚选,王振宇,徐鹏,吴玉庭,丁玉龙[4](2018)在《添加纳米MgO和SiO_2颗粒对二元碳酸盐(Li_2CO_3-K_2CO_3)比热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熔盐作为一种新型传热工质,由于其液体使用范围宽,比热容相对较高,蓄热能力强,已被广泛应用于聚热太阳能电站的储热传热介质,而通过增强熔盐的比热容可以显着提高其储热密度。将纳米Si O_2和MgO颗粒分别均匀分散到二元共晶碳酸盐(Li_2CO_3-K_2CO_3)中,制备出两种稳定的纳米流体,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分析纳米颗粒对熔盐比热容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添加20 nm的纳米颗粒对碳酸盐的比热容有显着影响:通过添加纳米MgO和Si O_2颗粒,纳米熔盐比热容相比基盐分别平均提高了27.5%~34.1%,11%~20.7%。经过多个固-液循环后,测得两种纳米流体的比热容变化率均低于4.31%,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表征纳米流体的微观结构,纳米流体在固态时的SEM图像显示在熔盐表面形成了特殊的纳米结构。(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徐鹏,张世阔,方松,周佰龙[5](2018)在《SiO_2纳米颗粒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强化采油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变润湿性可以有效提高亲油性碳酸盐岩储层中原油采收率。然而纳米颗粒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研究了纳米流体的浓度对润湿性和界面张力的影响,从而确定注入岩心的纳米流体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浓度为4g·L~(-1)的纳米流体的浓度可以显着地改变岩心的润湿性,使之从强亲油状态到强亲水状态。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纳米流体在亲油岩心塞下增强采收率方面的潜力。结果表明,向充满纳米流体的老化岩心再次注入水,能采出大量的石油。(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8年01期)
吴盾[6](2016)在《基于原子力显微镜表征碳酸盐岩纳米级孔隙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掌握非常规油气田吸附气储集和运移信息,碳酸盐岩纳米孔隙结构参数是一项必不可缺的关键要素。以淮南煤田晚石炭世太原组碳酸盐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力显微(AFM)技术对其纳米级平面、叁维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太原组碳酸盐岩纳米级孔隙主要为粒间孔隙和分散孔洞孔隙,含少量的连通孔洞孔隙;横切面(Section)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地展示碳酸盐岩纳米孔隙的几何形态学特征,进一步定量表征孔隙直径、深度等信息。(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王凡[7](2016)在《Ni-Co碱式碳酸盐纳米线阵列的原位转化及超电容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热合成方式,在导电碳纤维布表面获得了垂直生长的Ni-Co碱式碳酸盐纳米线阵列。将Ni-Co碱式碳酸盐纳米线/碳布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在2 mol·L~(-1) KOH溶液中,1 mA·cm~(-2)电流密度下的面积比电容为450 m F·cm~(-2)。采用在碱液中浸泡的方式,使碱式碳酸盐前驱体转化为具有特征结构的氢氧化物纳米片阵列,可大大提高其超电容性能,经过36小时浸泡,电容量增加至2560 m F·cm~(-2)。随着碱转化过程的进行,充放电曲线逐渐变得对称,表明其表面电容行为不断强化,说明电极的比表面积随碱转化过程不断增大。通过形成碱式碳酸盐,再转化为氢氧化物的方式,可保证在碳纤维布表面有较大的质量负载,这有利于提高其面积或体积比电容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二分会:能源纳米材料物理化学》期刊2016-07-01)
王农,孟庆络[8](2015)在《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反相微乳体系的相行为及纳米复合碳酸盐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绘制了一系列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正辛醇+环己烷+水(或CaCl2水溶液)拟叁元体系相图,分别研究了助表面活性剂正辛醇的添加比例和CaCl2水溶液的浓度对微乳区域的影响,发现在OP-10+正辛醇+环己烷+水拟叁元体系相图中,随着正辛醇/OP-10的质量比逐渐增大,微乳区的面积逐渐增大,当正辛醇/OP-10质量比为1∶2.5时微乳区的面积最大,之后微乳区面积随着其质量比的增大而减小,表明适量地加入助表面活性剂正辛醇有利于微乳区的形成;但过多地增加正辛醇的量反而不利于微乳相的形成。确定正辛醇/OP-10的质量比为1∶2.5,改变CaCl2的浓度,发现OP-10+正辛醇+环己烷+CaCl2水溶液拟叁元体系相图中,CaCl2浓度为0.1mol/L时微乳区面积最大。分别配制总浓度为0.1mol/L的5种不同摩尔比的Ca2+/Ba2+微乳液,并与等摩尔的碳酸钠水溶液反应制备共沉淀碳酸盐,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制备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发现当微乳液为钙离子盐时,主要形成大的立方形颗粒;掺入钡离子,Ca2+和Ba2+摩尔比为3∶1、1∶1和1∶3时,形成的沉淀分别为四棱锥形、球形和玉米棒形;当微乳液为钡离子盐时,沉淀主要为不规则多面体。(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5年05期)
孟庆络[9](2015)在《OP-10反相微乳体系的相行为研究及纳米复合碳酸盐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匀染、乳化、润湿、扩散,抗静电性能。使用OP-10配制微乳液时需要研究形成的稳定微乳区域范围,以便于为微乳法制备纳米材料提供参考。实验绘制了一系列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醇(正丁醇、异戊醇或正辛醇)+环己烷+水(或Ca Cl2水溶液)拟叁元微乳体系相图,分别研究了正丁醇,异戊醇,正辛醇的添加比例和氯化钙水溶液浓度对微乳区域的影响,发现在纯水的相图中,随着OP-10和正丁醇,异戊醇或正辛醇的质量比逐渐增大,微乳区域所呈现出的拟叁元体系的相对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OP-10:正丁醇=1.5:1,OP-10:异戊醇=2:1,OP-10:正辛醇=2.5:1时,微乳区相对面积最大。在Ca Cl2水溶液相图中,叁种醇微乳区相对面积总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添加不同醇对微乳区相对面积的影响也不同,其中微乳区面积最大时的正丁醇、异戊醇和正辛醇体系所对应的Ca Cl2浓度分别为0.1mol/L、0.5mol/L和0.1mol/L。沉积有金属离子的结晶现象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金属离子能够促使碳酸钙晶体形貌或多或少的发生质变,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属二价离子,通过实验研究能够在机理上深入发掘其对碳酸钙结晶的影响。在碳酸钙晶体结构中插入钡离子会影响其热稳定性,结晶化过程,进而促使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形态发生改变。微乳法通过反应物在微乳液所形成的微型反应器中反应,为制备纳米粒子提供了便利。我们采用相变点观察法研究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正辛醇+环己烷+(Ca Cl2/Ba Cl2)的拟叁元微乳体系相图,分别配制总浓度为1mol/L的七种不同摩尔比的Ca2+/Ba2+微乳液,并与等摩尔的碳酸钠水溶液反应制备共沉淀碳酸盐,通过使用扫描电镜(SEM)对所制备的七组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当为纯钙离子盐时,主要形成大的不完整地立方体颗粒;加入钡离子后,当Ca2+/Ba2+=3:1时,沉淀为立方形、球形聚集体的混合;随着钡离子浓度增加,当Ca2+/Ba2+=2:1时,形成团聚体更多、更大;当Ca2+/Ba2+=1:1和1:2时,部分形成团聚体的同时,伴随有大量的球形小颗粒形成,且Ca2+/Ba2+=1:2时形成聚集体更大;当Ca2+/Ba2+=1:3及纯钡离子盐时,沉淀主要为棒状、不规则多面体。从XRD和FTIR分析来看,随着Ba2+浓度的增加,共沉淀产物Ca CO3逐渐从方解石转变为球霰石,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文石结构。(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张峰[10](2014)在《混合溶剂法制备微纳米尺度碳酸盐和硫化物颗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质的结构、形貌和尺寸往往影响或决定着物质的性能和应用。开发有效的方法以实现对材料结构、形貌和尺寸等的控制己经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乙醇和水混合溶剂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备微观粒子特定结构和形貌的方法而得到广泛的研究。本文以乙醇和水混合作为溶剂,改变乙醇和水的比例,研究探讨了混合溶剂对无机盐(或含结晶水)微纳米粒子的作用机理,通过XRD、SEM等测试表征方法探究了混合溶剂比例,反应物浓度等因素对无机盐微纳米粒子的粒径,形貌的影响。利用UV-Vis-NIR光谱仪、光热转换装置对典型硫化物半导体材料硫化铅样品进行了光学分析及光热性能的研究。通过实验得到结论如下:1.改变混合溶剂中醇水比例,制备了四种碳酸盐粒子(碳酸锌,碳酸镍,碳酸钡,碳酸钙)。得出结论:随着醇水比例增大,得到的纳米粒子逐渐减小。通过Ostwald熟化理论,Ostwald-Freundlish方程和过饱和度与溶度积常数的关系公式分析了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探究了改变醇水比例如何导致溶剂界面张力,过饱和度,溶解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导致了无机盐纳米粒子的变化以及反应物浓度对四种碳酸盐粒子的影响。2.改变醇水混合溶剂中醇水比例,制备了四种硫化物纳米粒子。得到结论:随着醇水比例增大,得到的纳米粒子逐渐减小。验证了制备四种碳酸盐时得出的结论。3.利用UV-Vis-NIR光谱仪、光热转换装置对硫化铅样品进行了光学分析及光热性能的研究。通过改变样品的粒度和固含量进行了光热转换性能的研究。1)样品在紫外、可见和近红外波段有较好的光吸收性能,尤其在1000-1200nm处吸收较明显。2)样品的固含量对光热转换性能有影响。随着固含量的增加,样品对光的吸收越多,光热转换性能越好。3)样品的粒径对光热转换性能有影响。随着样品粒径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温升差越大,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粒径的增加,样品对光的吸收越多,光热转换率越高。(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4-06-08)
纳米碳酸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聚合物微球(PM)在碳酸盐岩基质岩心与裂缝型岩心中封堵效果和油/水选择性进行综合评价。创新点:1.制作裂缝型碳酸盐岩模型并进行等效缝宽度计算;2.显微评价PM的水化膨胀特性;3.进行聚合物微球深层封堵性能评价;4.进行聚合物微球油/水选择性封堵评估。方法:采用纳米级聚合物微球溶液,并以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温度(54°C)和碳酸盐岩天然裂缝尺寸(0.02~0.03 mm)为实验条件;通过碳酸盐岩裂缝型岩心模型制作、PM基本性能测试、岩心流动实验以及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等微观手段,对PM在碳酸盐岩基质岩心与裂缝型岩心中封堵效果和油/水选择性进行综合评价。结论:1. PM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溶胀能力,3 d溶胀率高达300%以上,且对高矿化度盐水具有较强的耐受性。2.PM在基质岩心和裂缝型岩心均具有较好的深部封堵效果;30cm长岩心模型封堵实验表明,封堵后的分段压降均匀分布,岩心基质和裂缝型岩心封堵后的残余阻力系数介于3.29~5.88,封堵率介于69.58%~83.01%,且残余阻力系数越大,封堵率越高;PM在岩心中水化膨胀后可形成有效封堵,且平均封堵率高达70%以上。3.PM封堵的油/水选择系数Rw/o均小于1.0且接近于0,说明PM具有较强的油/水选择性封堵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油/水与PM作用机理不同;PM遇水后溶胀且表面粘性增加而粘连在碳酸盐岩壁面,并且不同微球之间相互团聚形成较大体积的颗粒,因此增加了对注入水的封堵效果;PM在煤油中则性能稳定,不产生溶胀和粘连效果,因此对反向注入煤油具有较低的封堵效果。4. SEM成像结果分析认为,PM在岩心喉道或天然微裂缝中的封堵机理主要包括叁个方面:(1)PM单体在岩石颗粒表面吸附,降低喉道的尺寸,同时多个单颗粒小球增大了层内比表面积、降低了层内渗透率;(2)PM溶胀后在小尺寸孔道形成了机械捕集;(3)多个PM单体颗粒团聚成网状结构堵塞了大孔道。EDS元素分析技术进一步验证了其作用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碳酸盐论文参考文献
[1].苏小莉,秦凤婷,蔡天聪,马春玉,汤长青.不同碳酸盐沉淀剂热分解法制备纳米氧化锌[J].无机盐工业.2019
[2].Jie,WANG,Fu-jian,ZHOU,Jun-jian,LI,Kai,YANG,Lu-feng,ZHANG.纳米聚合物微球在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油/水选择性封堵性能评价(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9
[3].任曼飞,黄国强.用于高温蓄热介质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叁元碳酸盐复合熔盐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对比[J].材料导报.2018
[4].熊亚选,王振宇,徐鹏,吴玉庭,丁玉龙.添加纳米MgO和SiO_2颗粒对二元碳酸盐(Li_2CO_3-K_2CO_3)比热容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8
[5].徐鹏,张世阔,方松,周佰龙.SiO_2纳米颗粒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强化采油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8
[6].吴盾.基于原子力显微镜表征碳酸盐岩纳米级孔隙结构[J].宿州学院学报.2016
[7].王凡.Ni-Co碱式碳酸盐纳米线阵列的原位转化及超电容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二分会:能源纳米材料物理化学.2016
[8].王农,孟庆络.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反相微乳体系的相行为及纳米复合碳酸盐的制备[J].应用化学.2015
[9].孟庆络.OP-10反相微乳体系的相行为研究及纳米复合碳酸盐的制备[D].兰州交通大学.2015
[10].张峰.混合溶剂法制备微纳米尺度碳酸盐和硫化物颗粒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