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宁[1]2014年在《功能化改性复合纳米纤维素载药体系的构建及多重刺激响应控制释放研究》文中指出药物缓控释系统具有控制病患部位的药物释放速率,达到改善治疗效果,降低毒性和降低生物毒性等诸多优点,尤其根据外界给药环境因子发生刺激响应的释药载体方面的探索,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所在。本文针对目前药物缓释体系存在力学性能较差、刺激响应不灵敏、刺激响应体系单一等问题,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细菌纤维素(BC),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功能化修饰及复合,构建具有多重刺激性响应的药物缓释体系。通过研究材料体系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探讨该材料体系下药物的释放机理,为BC作为缓释材料制备口服类肠胃道靶向药物缓释材料及透皮给药缓释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验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本工作根据高分子基团接枝修饰及相关理论,以细菌纤维素及小分子药物布洛芬(IBU)为主要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制备BC-IBU酯化细菌纤维素前药,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分光光度仪、X射线衍射仪、TG热失重分析、DSC分析等多种测试方法对酯化细菌纤维素前药BC-IBU的微观形态、结晶度、热性能、载药率等进行分析表征。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反应产物在很好地保持了反应物BC原有的纳米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小分子药物IBU成功接枝在BC分子链中。DSC和TG结果表明BC-IBU保持了基体BC的热稳定性。通过设计具有pH梯度缓释条件,探讨了在体外模拟环境下,酯化前药体系BC-IBU在不同pH环境下的药物释放行为。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药物释放行为具有pH响应性。中性溶液体下外药物释放较慢,而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释放速率明显加快。利用数学模型对不同pH条件下的药物释放数据进行拟合,得到药物释放机理。通过缓释半经验方程(Korsmeyer-Peppas方程)拟合不同pH条件下BC-IBU的缓释结果,发现BC-IBU释放行为符合Peppas方程,释放行为由自由扩散与溶蚀作用共同控制。采用共混复合、离子交联的方法制备具有半互穿网络结构和双重刺激响应性的细菌纤维素/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简称SA)复合水凝胶(BC/SA)。通过控制工艺过程、材料的质量比、交联剂的浓度、用量及时间等参数,对复合材料的内部微观结构进行调控。研究表明,BC与SA微观结构中相容性良好,SA分散在BC纳米纤维网络基体中形成了均匀交缠的叁维网络结构。通过性能分析及对比实验结果可知,当SA的含量为33wt%时,得到制备BC/SA多孔复合导电水凝胶较优配比样品。pH刺激响应吸水率测试结果表明,BC/SA33具有良好的pH值响应性。当pH值由1.5变化至11.8时,复合水凝胶吸水率也由小于8倍增至13倍以上。电刺激响应吸水率测试结果表明,BC/SA33具有良好的电刺激响应性,当外加电场强度由0V增至0.5V,复合水凝胶吸水率由8倍上升至12倍。体外药物释放行为显示药物释放具有pH值响应性,酸性条件下释放缓慢而碱性条件下释放迅速。药物释放速率同时受外加电场强度影响,电场施加可以明显加速药物释放速率。利用缓释半经验方程(Korsmeyer-Peppas方程),对不同pH条件及不同电场强度作用下BC/SA33缓释数据进行拟合,发现BC/SA33释放行为符合Peppas方程,释放行为受自由扩散与溶蚀作用共同控制。根据体外电刺激经皮给药相关参数,利用碳纳米管(MWCNTs)作为掺杂相,设计并制备了BC/SA/MWCNTs复合杂化水凝胶载药体系。随着MWCNTs含量的增加,复合水凝胶的电导率与电刺激响应性增大。MWCNTs的添加量从0%增至0.25wt%时,分散在水凝胶网络中的MWCNTs可使BC/SA/MWCNTs复合杂化导电水凝胶的有效导电网络的密度增大,从而提高其电导率。其中,当MWCNTs为0.25%时,电导率可达到4.67×10-3S/cm。药物释放结果表明,BC/SA/MWCNTs复合杂化导电水凝胶具有pH/电场双重刺激响应特性,随着MWCNTs的添加,可以提升水凝胶体系对电场的刺激响应性。对不同pH环境下BC/SA/MWCNTs电刺激响应性进行探讨,发现水凝胶体系的电刺激药物释放具有pH选择性。此外,体外药物缓释数据表明BC/SA/MWCNTs载药体系对脉冲信号响应敏感,在脉冲电场作用下,可以敏锐识别缓冲信号并实现响应释放。同时,BC/SA/MWCNTs的脉冲刺激响应性也具有pH选择性。
彭新文[2]2012年在《功能化半纤维素高效合成及其材料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再生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和关注,被认为是解决石化资源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半纤维素是农林生物质的主要组分之一,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之一。但迄今为止,半纤维素资源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如何合理利用和高值化转化半纤维素是农林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热点研究方向。为了更有效利用农林生物质资源,促进半纤维的高值化转化,本论文对半纤维素分离、功能化修饰、材料制备及相关性能、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基础研究。这些研究的开展不仅为半纤维素的高值化转化利用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而且为造纸、水处理、生物医药和食品等领域提供了新型、可生物降解功能高分子与材料。同时,研究也为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高值化转化开辟了新方向。1.半纤维素在细胞壁中的分布、分离及理化性质。采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黄竹、麦草的解剖结构与超微结构;利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标记方法研究了细胞壁中半纤维素的分布。研究发现,4年生黄竹纤维次生壁为8~10层的多层组织,木聚糖类半纤维素浓度为S3>S2>CML;麦草中的次生壁S2层占据了细胞壁绝大部分,木聚糖类半纤维素浓度为CML>S3>S2。提出了有机碱与无机碱相结合分级抽提分离黄竹半纤维素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DMSO、二氧六环—叁乙胺(97:3, v/v)、0.5M KOH、1M KOH、2M KOH、3M KOH分别能得到2.42%、0.42%、13.82%、3.14%、2.53%和1.24%的半纤维素,占细胞壁中半纤维素总量的94.1%。13C-NMR和HSQC证实了碱溶性半纤维素的主要组分为L-阿拉伯糖-(4-O-甲基-D-葡萄糖醛酸)-D-木聚糖。其中,DMSO和低浓碱0.5M KOH抽提得到的半纤维素的分支度高、分子量低,而高浓碱(2M KOH和3M KOH)抽提得到的半纤维素的主要组分为木糖和糖醛酸,分枝度低、分子量高。流变性能测试和原子力显微镜揭示了不同碱溶性半纤维素的分子链形貌差别。2.半纤维素化学修饰新体系及新型半纤维素酯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了麦草和黄竹半纤维素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氯化咪唑盐([BMIM]Cl)中与丁二酸酐和马来酸酐的均相衍生化新反应体系,合成了新型半纤维素脂肪酸酯衍生物。研究表明,离子液体不仅作为一种半纤维素的均相化溶剂,而且起催化作用,显着提高丁二酰化反应速率,在无催化剂情况下可获得取代度高达1.80的丁二酰化半纤维素,在无机碱LiOH催化下可获得取代度为0.095~0.75马来酰化半纤维素。在二甲亚砜体系中通过叁乙胺催化合成新型半纤维素衍生物——半纤维素烯基琥珀酸酯。该衍生物在水溶液中具有自组装行为和很强的乳化能力,能形成粒径为70~150nm的大分子核壳结构胶束,且结构稳定。采用偶联方法合成了叁种疏水半纤维素长链脂肪酸酯,即半纤维素月桂酸酯、软脂酸酯和硬脂酸酯,可作为生物降解热塑性材料。3.离子型半纤维衍生物的微波辅助高效合成及其理化性能。首次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建立了高取代度离子型半纤维素的快速、高效合成新方法,获得了4种重要的离子型半纤维素衍生物:羧甲基半纤维素、半纤维素季铵盐、两性半纤维素、阴离子双官能团半纤维素。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加热方式,微波辐射不仅能提高反应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反应速率,使半纤维素衍生物的取代度在短的反应时间内大大提高,其中羧甲基取代度高达1.02、季铵基取代度达到0.64、两性半纤维素的取代度高达1.34、甲氨酰乙基和羧乙基取代度为0.89。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功能基团对衍生物溶液的流变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半纤维素碱溶液、羧甲基半纤维素水溶液、两性半纤维素水溶液和甲氨酰乙基和羧乙基双功能基半纤维素水溶液均为假塑性流体,表现出剪切变稀行为。羧甲基半纤维素和双功能基半纤维素溶液的粘度和模量比半纤维素溶液低;而由于羧甲基和季铵基团的电荷吸引作用,两性半纤维素的粘度升高。此外,不同的基团对半纤维素在不同浓度和剪切频率下的粘性及弹性行为的影响不同。半纤维素季铵盐对DNA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将胆固醇接枝到半纤维素季铵盐得到的半纤维素阳离子脂质体能提高半纤维素对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两性半纤维素、阴离子双官能团半纤维素衍生物能提高针叶木漂白硫酸盐浆和脱墨废纸浆的纸张强度,可作为新型、高效的造纸助剂,具有增强、助留作用。4.高性能外增强和内增塑半纤维素膜材料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率先采用天然纳米纤维素纤维(CNF)作为增强材料制备了力学性能更佳的半纤维素复合膜。由于CNF良好的力学性能、高的长径比及强烈界面结合力,仅5%的CNF即可使拉伸应力和杨氏模量提高30%和80%。SEM和AFM研究揭示了半纤维素膜表面由大量微凸体(10~70nm)组成的微观形貌特征。X-衍射结果表明半纤维素膜为半结晶结构。由于长碳链的空间位阻效应,半纤维素分子链上接枝长碳链后能显着破坏半纤维素分子间及分子内强烈的氢键作用,改变半纤维素成膜过程中的分子链排列,消除了半纤维素的半结晶结构,改善了半纤维素的亲水性,首次获得了具有显着内增塑效应的半纤维素膜。即使很低的长碳链取代度也能产生显着的内增塑效应,消除半纤维素的半结晶结构和表面微凸体。因此,长碳链化学修饰的半纤维素具有极好的成膜性能、力学性和亲水性。5.新型半纤维素基智能水凝胶的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以APS/TMEDA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MBA为交联剂,通过自由基接枝共聚制备具有多重环境响应的半纤维素-g-丙烯酸水凝胶。通过调节交联剂和功能单体丙烯酸的比例可获得不同孔隙结构的水凝胶。水凝胶对离子、pH和有机溶剂均表现快速响应行为,在水—丙酮(或乙醇)溶液中具有智能开关行为。水凝胶大量的羧基和叁维网络结构为金属离子的扩散和吸附提供了大量的吸附位点、扩散通道及吸附区域,能高效吸附重金属离子,其中对Pb2+、Cd2+和Zn2+吸附量可达859、495和274mg/g。进一步采用转酯化法制备了含末端双键的半纤维素衍生物。以羧甲基半纤维素钠(CMH)为互穿分子链,采用紫外辐射引发含末端双键的半纤维素与具有温度响应特性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制备了具有半互穿网络温敏型智能水凝胶。该凝胶具有明显的温度负响应特性,对细胞生长没有抑制作用,对大鼠皮肤无刺激性。该水凝胶适合作为肠靶向药物缓释材料,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可降解生物材料。6.具有匹配特性的半纤维素基新糖结合体的合成及其载体材料的合成、药物缓释性能。通过半纤维素与卤代炔的亲核取代反应(SN)制备了新型含末端炔的半纤维素。首次利用铜催化的1,3-偶极成环反应在DMSO和水中合成了半纤维素-g-β-环糊精大分子,并通过戊二醛进一步将其交联成具有多孔结构(孔径20~400μm)的支架载体材料。环糊精作为“主体”而酮基布洛芬分子作为“客体”的匹配特性使支架材料对酮基布洛芬具有良好的包载和缓释性能。人胚胎肾上皮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半纤维素-g-β-环糊精大分子无细胞毒性,支架材料有刺激细胞增殖现象;SD大鼠皮试实验表明半纤维素-g-β-环糊精大分子对皮肤无刺激性,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外用药物缓释载体材料使用。7.新型两亲性半纤维素衍生物的制备、自组装行为及其药物缓释性能。利用内源性小分子胆固醇疏水性修饰羧甲基半纤维素合成了两亲性半纤维素衍生物,该衍生物在水溶液中具有自组装行为,能形成8~110nm内核疏水、外壳亲水的大分子纳米胶束。两亲性半纤维素的临界胶束浓度较低(0.0024~0.017mg/mL),易于自组装。胆固醇取代度的增加可以提高衍生物的自组装性能,降低临界胶束浓度。两亲性半纤维素自组装纳米粒子负载的DOX释放行为与释放介质的pH和载药量有关。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A549细胞的生长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A549细胞对载药纳米粒子的摄取强于对游离DOX的摄取,且负载DOX的纳米粒子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损害。因此,两亲性半纤维素纳米粒子可作为疏水药物的包载和缓释系统用于肿瘤的治疗。
陈琦[3]2009年在《新型药物缓释材料的合成及纳米微球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聚乳酸(PLLA)是合成的可生物降解脂属聚酯的代表,具有无毒、无刺激性,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其最终的降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其研制与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释放材料、外科植入材料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但是PLLA的疏水性和缺少可化学反应的官能团的特点限制了它的应用,本论文主要针对这两点,通过引入其它单体与乳酸共聚对PLA进行了功能化改性。采用熔融聚合法以L-乳酸为原料,1,4-丁二醇(BD)为封端剂,氯化亚锡(SnCl_2·2H_2O)和辛酸亚锡(Sn(OCT)_2)为催化剂合成端羟基聚乳酸(PLLA-OH)。熔融聚合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0.1mol%SnCl_2·2H_2O和0.1mol%Sn(OCT)_2,逐步提高反应系统真空度,聚合温度控制在180℃,反应时间为10h。产物经二氯甲烷(CH_2Cl_2)—甲醇(CH_3OH)洗涤纯化,所得产物PLLA-OH重均分子量(Mw)为10000。并采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1H-NMR)和差示扫描热分析(DSC)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聚磷酸酯(ED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结构可变性高、有利于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及功能化,聚乙二醇(PEG)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其中数均分子量小于4000的PEG可以在生物体内可完全代谢掉。因此我们将EDP和PEG引入PLLA-OH链段中对其进行改性,通过直接熔融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乳酸/磷酸酯/聚乙二醇,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并探讨了不同原料配比对改性材料的影响。采用红外(FT-IR)、核磁(~1HNMR)、差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亲水性及降解性。探讨了不同原料配比对改性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链段PEG的数均分子量为2000时,共聚物中PLLA链段及PEG链段均有结晶。随着PEG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下降,共聚物的亲水性增强,降解速度加快。以5-Fu为模型药物,两亲性PLLA/EDP/PEG为药物载体,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粒径介于100nm-200nm之间的纳米载药颗粒。随着PLLA/EDP/PEG中PEG的含量增加,粒径减小,载药微球的载药量(DLC)和包封率(EE)增大,nPLLA/nPEG为5:5时DLC(19.36%)和EE(83.54%)达到最大,体外释药速率也达到最大。通过比较不同pH值溶液中PLLA/EDP/PEG纳米载药微球的释药速率,结果显示在碱性溶液中的释药率达到最大。
李大伟[4]2016年在《骨结核治疗用局部长效药物缓释复合材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结核病在当前处于可被控制水平,但由于结核病患者在全球范围内的数量较大,它仍然为最主要的“健康杀手”。我国曾在千禧年前后进行过五次全国结核病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核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肺结核发病率的下降幅度与肺外结核的下降幅度并不一致,其中肺外结核占所有结核病的比率有所增加。骨结核作为最主要的肺外结核,90%以上继发于肺结核,约占结核病病例的3%-8%,脊柱结核约占骨结核的一半。骨结核,尤其是脊柱结核,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如诊断延迟或结核分枝感染因耐多药等因素控制不力,极易导致脊髓或神经根压迫、脊柱与四肢骨关节结构破坏,致使截瘫发生、后凸畸形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骨关节结核病灶组织中包括干酪样坏死物质、死骨、寒性脓肿、结核肉芽组织,以及结核分枝杆菌菌群。在非硬化型病灶中外围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硬化型中,病灶的外围为一硬化壁,即硬化骨。在非硬化型病灶中一线抗结核药物浓度可以达到最低抑菌浓度以上。但是在硬化型中,硬化骨局限了病灶的发展,但几乎无血运,硬化骨内抗痨药物测定仅为最低抑菌浓度, 达不到杀菌浓度,并形成屏障阻碍药物进入病灶中。而隐匿于坏死及干酪样病灶的菌群只对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敏感。极低的药物浓度及病变局部的相对封闭环境、缺氧等复杂因素致使硬化骨内坏死及干酪样病灶中的菌群难以被杀灭,成为结核复发的潜在因素。因此,通过局部给药途径直接将药物置于病灶之内,在局部释放抗结核药物,有利于结核病的治疗。骨关节结核局部药物缓释体系的优势在于,在局部可达到较高的杀菌浓度,有利于杀灭或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繁殖,减少因局部药物浓度低导致的耐药;血药浓度低,全身毒副作用小;药物载体材料代替或修复骨缺损,在植入病灶后逐步被机体降解、释放药物的同时,最终被骨组织替代。因此,发展局部给药途径的缓释抗结核药物系统,在手术中植入清除的骨关节结核病灶区,在局部较长时期内形成高于最低抑菌药物浓度的环境,有利于杀灭或抑制病灶内残余的结核分枝杆菌菌群。同时缓释药物的载体若具有植骨替代作用,在植入病灶后被机体降解、释放药物的同时,逐步被骨组织替代,可加速病灶愈合。因而,局部药物缓释材料体系的研发是治疗骨关节结核的具有前景的重要研究方向。抗结核药物种类繁多,具备不同的亲疏水性,为了解决药物初期释放暴释问题,和载多药控释,以抗结核药物的亲疏水性,将结核药分为叁类,水溶性抗结核药物,以异烟肼为代表;油溶性抗结核药物,以利福平为代表;不完全溶于水,也不完全溶于酯类,以吡嗪酰胺为代表。共混,是最常用、和方法简单有效的药物负载方式,对于油溶性药物而言,可以采用共混的方式负载抗结核药物,但是对于水溶性药物而言,简单的共混制备缓释材料后,材料所展现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初期药物释放的药量过大,药物的损失量大,同时在局部的浓度过高,间接导致血中的药物浓度增高,在全身增加药物副作用风险,在局部增加药物选择性耐药的风险。可以改善药物共混的方式有:化学反应法和微球包覆方法。化学反应键合方法是,将拟负载的药物与化学高分子通过键共轭的方法结合,在特定微环境下,比如pH值得变化,材料发生降解,降解的同时实现药物的释放。化学键合的过程是将PLGA连接上活性基团醛基,使得水溶性药物,以异烟肼为例,异烟肼上的胺基与活性基团醛基反应键合,PLGA和异烟肼的键合过程是通过胺基和醛基反应形成的腙基来实现的,腙基对PH值得变化很敏感,它在pH值呈碱性或中性时性质稳定,在pH值呈弱酸性时解离,解离的同时药物释放出来。化学反应键合负载药物的缺点是,反应过程需要经过使用较多种有机溶剂,药物的性质有遭到破化的风险。微球包覆法是经药物先行包裹微球中,之后将微球加载到复合材料上。微球可供选择材料包括壳聚糖、明胶等,本研究的微球包覆法所选用的微球是天然明胶,同时选用p-磷酸叁钙(p-TCP)作为钙磷化合物,制备复合缓释材料。微球包覆法的特点可以将性质不稳定的药物保护在微球内,实现负载,但微球包覆法的载药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化学键合法和微球包覆法各有利弊本,对于负载多种抗结核药物而言,宜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油溶性抗结核药物,以利福平为代表。共混,是最常用和方法简单有效的药物负载方式,对于油溶性药物而言,可以采用共混的方式负载抗结核药物,在载有油溶性利福平药物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利福平溶解于聚内酯溶液中,与聚内酯及TCP的混合均匀。其中负载在复合材料表面的利福平,可能会导致初期利福平的爆发释放。而大部分的利福平则被包埋于复合材料内部,利福平为油溶性药物,故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质会影响利福平的释放行为,PLLA或PLGA同样为疏水性,导致材料的后期药物释放速率会比较慢。但在理化性质不完全相同的PCL中的扩散速率比在PLLA或PLGA中要快。对于油溶性药物,本研究着眼于聚内酯的设计。聚内酯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已开发的聚内酯可以共混负载水溶性和油溶性抗结核药物,但初期爆发释放大,持续释放时间较短,没有骨传导性,尚不能满足用于治疗骨结核的长效药物控释及骨融合的要求。本研究尝试开发一种新型聚(已内酯)-b-聚(丙交酯-co-乙交酯)(b-PLGC)叁元嵌段共聚物,研究其载多药控释和骨替代行为。本研究选用新型的嵌段共聚物b-PLGC,使其与β-TCP复合负载利福平的载药缓释复合材料。骨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全身感染在骨病灶的局部表现,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该原则是抗结核药物治疗成功与否的根本,因此是骨结核治疗最主要的措施,行之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是成功治愈骨结核的基石。所谓的“联合”系指同时采用多种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治疗,以期提高疗效,同时通过交叉抗菌作用降低产生耐药性的风险。对于局部治疗而言,需要解决两个问题:载药控释时间和多药联合应用。为解决载多药的控释难点,本研究尝试制备同时载有水溶性异烟肼药物和油溶性利福平药物的复合材料体系,其中异烟肼的药物负载方法采用微球包覆法,聚内酯材料选用b-PLGC,选择β-TCP作为钙磷化合物,最终异烟肼/明胶/β-TCP微球、b-PLGC和利福平采用油溶性药物的制备方法合成载多药复合材料体系。目的: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发展多种负载抗结核药物的新型聚内酯载药体系,评估并优化其药物释放和骨融合行为,实现抗结核药的长效局部释放和骨重建修复功能相结合,为临床上骨结核的治疗提供新途径。具体研究手段是设计合成几种多嵌段与支化聚内酯,研究其分子结构与降解/渗透药物释放之间的关系,抑制初期药物暴释行为,延长药物平稳释放周期;合成粗糙表面和介孔的磷酸叁钙(TCP)纳米粒子,研究它的形貌结构与不同分子结构和末端基团的聚内酯的掺杂行为和界面结构,以及与药物吸附和释放之间的关系;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体内骨融合实验评估新型聚内酯高分子材料在治疗骨结核上的应用前景。方法:1.1 采用微球包覆法制备水溶性抗结核药物INH微球/b-PLGC复合材料1)采用水包油乳液法制备INH/明胶微球,伊文斯兰β-TCP/明胶微球,INH//β-TCP/明胶微球:2)叁种微球的表征观察,通过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测试分析了复合支架的形貌、孔结构、TCP含量及力学性能;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分析了复合支架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药物释放行为3)微球的药代动力学分析4)INH/β-TCP/明胶微球/b-PLGC支架的制备,负载β-TCP的支架依然采用油包水乳液法制成,为了细化β-TCP的含量,分别制备0%、33%、50%β-TCP的明胶微球,为了便于论述,缩写为INH/GMs、INH-TCP@GMs3367.INH-TCP@GMs50505)INH/β-TCP/明胶微球/b-PLGC支架的体外释放行为1.2采用化学键合法制备水溶性抗结核药物INH复合材料采用PLGA端基改性与药物键合,制成负载INH的分子量为100kDa的星型PLGA (PET-PLGA100kDa-INH)1)合成季戊四醇(PET)-PLGA100kDa-CHO2)合成PET-PLGA100kDa-INH3) PET-PLGA100kDa-INH-β-TCP复合支架的制备4) PET-PLGA100kDa-INH-β-TCP复合支架的表征观察5) PET-PLGA100kDa-INH-β-TCP复合支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2设计嵌段共聚物(b-PLGC),合成负载利福平聚内酯/β-TCP复合材料1)嵌段共聚物b-PLGC的制备2)制备负载利福平的聚内酯/β-TCP复合支架3)复合支架的性能表征观察4)复合支架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5)复合支架的细胞亲和性6)复合支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7)复合支架在体内的药物释放行为8)复合支架在体内的成骨性能评价3载两种抗结核药物复合材料的制备1)嵌段共聚物b-PLGC的制备2) INH/β-TCP/明胶微球的制备3)负载利福平、聚内酯、INH-TCP@GMs复合材料制备4)载两种抗结核药物复合材料表征5)载两种抗结核药物复合材料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1)为了解决物理共混方式负载水溶性异烟肼药物的初期暴释和释放时间的问题,分别采用微球包覆法和化学键合方法制备了异烟肼复合载药支架,在微球载药复合支架的研究中发现55%浓度的TCP,的INH-TCP@GMs5050微球的初期爆发释放时间相对较小、持续释放时间长;在与b-PLGC支架复合后,微球在支架中分布均匀,支架的包裹作用进一步减少了初期爆发释放,并一定程度上延长释放时间。在化学键合方面PET-PLGA1OOkDa-INH与P-TCP复合制备载药复合支架。在初期3周的较快药物释放后,药物释放以平稳恒定的方式释放药物长达100天以上。TCP的加入并未显着影响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但对药物初期暴释和药物释放行为具有一定影响。2)通过嵌入聚合的方式制备一种新型的聚内酯材料,即嵌段叁元共聚物(b-PLGC),并将该新型聚内酯与TCP复合制备RFP/b-PLGC/TCP复合材料,以RFP/PLLA/TCP复合材料、RFP/PLGA/TCP复合材料、RFP/r-PLGC/TCP复合材料作为参比,虽然这四种支架均存在不同程度制作过程中的利福平的损耗和包封率低的问题,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药物的初期爆发释放。采用新型的聚内酯材料,b-PLGC负载油溶性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制成的RFP/b-PLGC/TCP复合材料可以实现长达84天的药物释放后期的线性可持续恒速释放,但从影像学表现,组织学观察、骨钙素定量来看,复合材料局部良好的骨传导性能,载有利福平后并未对复合材料的骨修复能力构成影响。3)制备同时载有水溶性异烟肼药物和油溶性利福平药物的复合材料体系,异烟肼的负载采用微球包覆法,聚内酯支架材料选用嵌段叁元共聚物(b-PLGC),最终微球、嵌段叁元共聚物(b-PLGC)和利福平采用油溶性药物的制备方法合成载多药复合材料。获得的同时负载异烟肼和利福平的复合材料,两种药物都实现84天的可持续释放,同时负载异烟肼和利福平并未互相影响药物释放行为。结论:1)TCP不影响复合材料的表征,对药物释放行为有一定影响,微球包囊对初期爆发释放的改善较为理想,而化学键合方式在解决药物释放时间方面有优势。对于水溶性药物而言,可以进一步结合拟负载抗结核药物的理化,选择药物的负载方式。2)新型的聚内酯材料,b-PLGC负载油溶性抗结核药物具备线性可持续恒速释放能力,组织相容性良好,并且药物不影响复合材料的骨修复能力。3)同时负载水溶性药物和油溶性利福平药物的复合材料体系,初步完成预期目的,即降低初期药物爆发释放、延长药物释放时间。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实现骨结核治疗用的载多药控释复合材料制备,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张莉萍[5]2016年在《载药聚碳酸丙烯酯材料的制备及降解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构筑高分子药物缓释体系旨在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疗效等,是目前药物学、生物材料学、临床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的制备方法是先制备出高分子材料载体再通过吸附、包埋等物理方法与药物进行混合。这种方法不仅操作复杂,药物的包封率及载药量均不可控,而且难以调节药物的缓释速度。而若将二者以氢键、配位键等化学键的方式进行键合,则可能会实现药物包封率、载药量以及药物的缓释速度的有效控制。脂肪族聚碳酸酯(Aliphatic polycarbonates, APC)不仅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而且还可以通过廉价易得的温室气体—CO2与环氧烷烃交替共聚制得,所以目前C02基APC的制备和应用受到广泛的关注。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的研究内容是通过“不朽聚合”方法制备载药聚碳酸酯材料,并研究其体外降解释药性能。(1)载药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表征。采用SalenCo(Ⅲ)配合物/季铵盐双组份催化体系,在布洛芬(IBU)的存在下,催化C02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制得一端为布洛芬的载药聚碳酸丙烯酯高分子材料(IBU-PPC),且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均很低(PDI在1.05左右)。(2)IBU-PPC纳米微球的体外降解及药物缓释性能研究。用纳米沉降法将IBU-PPC做成纳米微球,并分散在碱性缓冲溶液中保持恒温降解。微球的降解呈现很强的碱性依赖性,溶液的碱性越大,布洛芬的释放速度越快。对于同一体系而言,随着体系中OH-的消耗,布洛芬的释放速度逐渐减慢,整体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若控制微球质量与缓冲溶液体积比相同,IBU-PPC的分子量对微球的药物释放率没有明显影响。(3) IBU-PPC的降解机理及微球腐蚀机制研究。聚合物链的降解过程是一个从端位开始的“解拉链”的过程,即聚合物链端的羟基在体系中OH-的存在下失去质子变成O-,然后O-亲核进攻邻位的羰基,生成扣环产物环状碳酸酯(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二醇),依次完成聚合物链的降解过程,这一过程中聚合物链的分子量逐渐下降,而分子量分布宽度却基本保持不变。对于IBU-PPC微球而言,在碱性溶液中则是通过表面溶蚀方式进行降解,降解从微球的表面开始(及处于微球表面的聚合物链首先降解),整个过程中微球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基本保持不变。IBU-PPC的降解机理与微球腐蚀机制显现出很好的一致性。
贾文娟[6]2007年在《药物缓释微球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医药学的快速发展,传统药物存在的毒副作用问题使得开发新型的药物释放体系来替代传统药物体系、提高药物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对身体的危害成为药剂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系统研究了叁种不同类型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微球型药物缓释系统:1.磁性药物微球磁性药物微球是由超顺磁性纳米磁粒子、抗癌药物和其它成分共同包埋于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中构成的。注射或服用这种制剂后,在足够强的体外磁场引导下通过血管等选择性地到达并定位于肿瘤靶区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肿瘤组织的细胞或亚细胞水平发挥药效作用,而对正常组织无太大影响。它为抗癌药物的靶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采用乳化-加热固化技术制得经PEG修饰的载药微球(PEG-S-Fu-MS)和未经PEG修饰的载药微球(5-Fu-MS),对上述微球的粒径、表面形貌、载药量、磁响应性、体外释放、体内分布等各方面性能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经PEG修饰的微球(PEG-5-Fu-MS)与未经PEG修饰的载药微球(5-Fu-MS)相比,在宏观表征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但PEG的修饰使得微球的主动靶向功能增强,提高了抗癌药物的利用度,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2.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药物微球本试验通过开环聚合法合成了可生物降解的叁嵌段共聚物聚己内酯/乙二醇/己内酯(PCEC),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这种嵌段共聚物制备出粒径可控的微、纳米微球,实现了对蛋白质药物的成功装载。此外,还考察了微球制备过程中的各种条件:如有机相的选择、内水相的含量、载药量等对微球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所采用的制备方法温和,较好的保持了蛋白质药物的活性,且具有可生物降解性,使药物随着载体材料的降解逐渐释放,具有良好的缓控释效果。3.pH敏感水凝胶微球环境敏感性水凝胶微球(智能微凝胶)在药物控制释放、酶的固定化及生物物质分离提纯方面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因而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目前,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应用领域,以pH敏感水凝胶微球的研究最为活跃。本文用反相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出pH敏感水凝胶微球,并对微球粒径、形貌、体外释放、单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水凝胶微球约15um,大小均匀,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并可以通过调整单体含量来调整响应性,是较为理想的新型药物载体。
郭月月[7]2014年在《聚丙烯酸基共聚物对介孔SiO_2的表面包裹及对布洛芬的控释研究》文中认为药物缓控释系统是药物通过特定的释放环境被缓慢释放出来的一种给药方式,由于其具有给药次数少、病人依从性好、对肠胃的刺激作用较小和血药浓度持续保持稳定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环境体系,正常组织和病变部位的温度和pH都会有差异,因此具有温度和pH敏感型的智能释药系统被广泛地应用在药物载体研究方面。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无机纳米材料克服了有机材料化学稳定性差、机械强度低、生物相容性不理想、药物负载量低等缺陷,成为释放性能更加优越的载体材料之一。其中双模型介孔材料(BMMs)是一种新型介孔材料,它具有双孔道结构:3nm左右的蠕虫状一级孔与10-30nm左右的球形颗粒堆积孔,具有结构可控和粒度可控等许多独特性质。其表面含有丰富的硅羟基,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的手段进行组装或表面修饰引入功能客体,形成具有环境敏感性的介孔纳米复合材料。本文以介孔复合材料在药物控制释放领域的应用为出发点,首先合成了具有pH敏感型的聚合物Dex-PAA,并以其与BMMs为原料合成了聚合物-介孔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D-A/BMMs,然后又以NIPAAm和BMMs为基体一步法合成了温度敏感型纳米复合材料NIPAAm-BMMs,最后以NIPAAm和AA为单体合成了pH/温度双重敏感性的纳米粒子,并分别研究了所合成的材料对药物的组装和释放性能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本文首先以葡聚糖(Dex)和丙烯酸(AA)为单体,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了不同单体配比的、具有pH敏感性的葡聚糖-聚丙烯酸(Dex-PAA)共聚物,比较系统的考察了单体配比对共聚物的结构性能产生的影响,并以布洛芬为模型药物,进一步探讨了其对布洛芬的缓控释性能。结果表明,共聚物的敏感性随丙烯酸和葡聚糖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强。在不同pH值下的药物释放性能研究表明,药物在碱性环境中很少释放出来,而主要在酸性性环境中释放。2.通过两步法将具有pH值敏感的共聚物(Dex-PAA)包覆到氨基改性的双模型介孔材料(NN-BMMs)表面,制得了pH敏感型聚合物层层包裹的纳米复合材料(D-A/BMMs)。并以布洛芬为模型药物,考察了纳米复合材料的药物组装和缓控释性能。研究表明:氨基官能化、药物装载以及聚合物的包裹并没有破坏介孔材料的形貌特征并保持了其介孔结构。此外,改变聚合物的用量可以影响复合材料的载药率和释放性能,载药率随聚合物含量的增大而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了较高的载药量。最后研究了不同pH值下的药物释放性能,结果表明,该介孔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药物缓控释特性,药物主要在碱性条件下释放,显示出较好的pH敏感性。3.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为聚合单体,通过一步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具有温度敏感性的纳米复合材料NIPAAm-BMMs,研究表明BMMs的介孔有序度随着聚合单体加入量的增加而减低,但仍保持了其有序的介孔结构。以布洛芬为模型药物,考察了纳米复合材料的药物装载能力,结果表明载药率随聚合物的增加而有所降低。不同温度下的药物释放性能研究表明药物在25℃下释放率较低,而主要在37℃下释放,并且当NIPAAm与BMMs的质量比为1:1时,纳米复合材料的温敏性最好。4.以NIPAAm和AA为聚合单体,自由基沉淀聚合法制备了pH/温度双重敏感性纳米粒子P(NIPAAm-co-AA),研究表明,该纳米粒子具有球形颗粒形貌并且粒径随温度和pH的变化而变化,以布洛芬为模型药物,相同温度下,药物在弱碱性溶液中的累积释放率(93.3%)高于酸性条件下的释放率(45.0%),而相同pH下,布洛芬药物在37℃下的累积释放率(93.3%)高于25℃下的释药率(25.6%),进一步表明P(NIPAAm-co-AA)纳米粒子同时具有pH和温度双重敏感特性,这种纳米粒子有望在药物控制释放方面得到应用。5.应用多种表征手段,如X-射线衍射、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热重分析、粒度/Zeta电位分析、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共聚物、纳米复合材料以及药物装载与释放后的介孔材料进行表征。
罗威[8]2016年在《基于埃洛石的复合载药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埃洛石具有纳米管状结构,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存在一定的开发与利用价值,特别在药物载体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埃洛石纳米管(HNTs)进行改性研究是提高埃洛石纳米管载药性能的有效手段。在埃洛石纳米管中添加海藻酸钠(sodiμm alginate,SA)、壳聚糖(chitosan,CTS)及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等有机物进行复合交联反应得到复合载药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埃洛石纳米管的载药性能。本实验通过首先探究了不同预处理及改性对埃洛石纳米管负载盐酸二甲双胍(MH)的载药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改性剂的种类及量的不同对埃洛石纳米管载药性能的影响并不大,载药率均低于10%;但是不同预处理对埃洛石纳米管载药性能的影响较大,其中酸洗效果最好,酸洗后的埃洛石纳米管对盐酸二甲双胍(MH)的载药率可达到43.35%、载药量为2.13mg/g,均是直接水洗效果的4倍。本实验通过乳化固化法制备埃洛石纳米管/海藻酸钠/盐酸二甲双胍复合载药微球,并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制备工艺条件对盐酸二甲双胍的包封率影响。研究表明:制备埃洛石纳米管/海藻酸钠/盐酸二甲双胍复合载药微球时包封率较好的工艺条件为:固化温度0℃、海藻酸钠的浓度20mg/ml、埃洛石纳米管的量40mg/ml、盐酸二甲双胍的浓度4.0mg/ml、氯化钙的浓度30mg/ml;在上述较优工艺条件下制备出的埃洛石纳米管/海藻酸钠/盐酸二甲双胍复合载药微球,其包封率为79.23%。实验并对该复合载药微球进行不同pH溶液中缓释效果进行研究,发现该复合载药微球在不同pH值溶液中具有较好pH敏感性和缓释效果,而且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能够有效缓释,且24h缓释度最高可达85.83%。本实验采用复合包覆法制备了埃洛石纳米管/吲哚美辛/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复合载药材料,并探究复合载药材料对吲哚美辛(IMC)的载药效果和缓释效果。研究表明:制备HNTs/IMC/HPMCP复合载药材料较优工艺条件为HNTs:IMC:HPMCP=10:1:20(IMC=0.025 g);压片后的HNTs/IMC/HPMCP复合载药材料具有良好的pH敏感性,在pH=1的HCl溶液中几乎不释放,在pH=7.4的PBS缓冲溶液和pH=13的NaOH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且在pH=13的NaOH溶液中释放度远小于在pH=7.4的PBS中的释放度;通过HNTs/IMC/HPMCP复合载药材料的红外吸收光谱及各物质的特征吸收峰,分析得出HNTs/IMC/HPMCP中各物质的结合方式主要为物理吸附。
史翠平[9]2012年在《PVA缓释/控释包装薄膜的研究》文中提出聚乙烯醇(PVA)作为一种环保型高分子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成膜性、极好的水降解以及生物降解特性,是一种可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生产、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且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目前,PVA通常作为成膜材料、载体材料等与其他材料复合应用于实际中。本文直接将PVA1799和PVA·BM-I(PVA1788)以一定的比例共混制备不同配比的PVA缓释/控释包装薄膜,以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缓释型包装薄膜应用于生产实际中。本实验采用溶胶流涎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PVA缓释/控释包装薄膜,其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探讨了胶层厚度、PVA质量分数、增塑剂、脱膜剂以及干燥固化成膜过程等的影响。在制备PVA缓释/控释包装薄膜的基础上,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对比及表征:包括不同配比PVA缓释膜的溶胶粘度、基本力学性能、透光性能、透气性能等。采用热失重分析(TG)对其热失重性能进行了分析;采用扫描电镜测试(SEM)对其溶胀性能及溶解稳定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分别采用单向法和双向法对PVA缓释/控释包装薄膜的缓释速率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制备PVA缓释/控释薄膜最佳的条件为胶层厚度25μm,PVA质量分数14%左右,增塑剂(甘油)体积分数2%左右,脱膜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分数1%~2%,同时严格控制干燥温度、空气流速以及外部湿度,其中干燥温度控制在60℃~70℃之间。随着PVA·BM-I质量分数的增加,PVA缓释膜的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呈下降趋势,撕裂力及撕裂强度呈上升趋势。30%PVA·BM-I配比的PVA缓释膜具有最大的雾度及最小的透气系数。PVA缓释膜的缓释是由PVA·BM-I的水溶性和PVA1799的溶胀性引起的。在单向法测试PVA缓释膜的缓释性能时,其缓释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配方和厚度,其中配方是最主要的因素。双向法中选用不同的物质测定PVA缓释膜对于内装物的溶出速率,其缓释规律基本一致。
王彩[10]2017年在《生物基可降解聚氨酯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是指能够以安全、可靠、经济且生理相容的方式在结构或功能上代替身体部分组织或器官功功能,且降解产物对机体无毒副作用的一种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天然、微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叁个来源,其中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结构可控性强、性能优异,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聚氨酯是分子主链中含有重复的氨基甲酸酯基团的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和耐弯曲性,且分子结构设计自由度大,作为医用材料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聚氨酯材料不能天然被降解,生物可降解聚氨酯的合成,主要是将生物可降解组分或基团通过共混或共聚的方法作为软段,或以扩链剂的形式作为硬段引入到聚氨醋分子结构中,通过调节软硬段的结构和比例,从而可以调节聚氨酯的性能。本文通过选用叁种来源不同的原料如天然物基的蓖麻油(CO)、微生物发酵的聚羟基丁酸戊酸酯(PHBV)和化学合成的聚乙烯醇(PVA),替代常规石油化工原料合成的多元醇,制备了叁种不同类型的新型生物基聚氨酷材料,主要研究了不同生物基聚氨酷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分子结构与不同性能(力学性能、降解性能、生物相容性)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生物医学应用探讨等。本文通过预聚物法将蓖麻油、聚乙二醇和聚异氰酸酯为原料,制备了蓖麻油基聚氨酯多孔海绵。并研究了不同发泡剂和催化剂对聚氨酯泡沫海绵制备工艺上的影响。通过调控蓖麻油的含量,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蓖麻油含量的增加,其分子结构中的氢键和氨基甲酸酯官能团的含量会减少;交联密度会随着蓖麻油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孔隙率会随着蓖麻油含量增加而降低;海绵的微观形貌和孔径也会发生变化;其亲水性和吸水率会随着蓖麻油基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压缩回弹率和杨氏模量会随着蓖麻油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断裂伸长率会随着蓖麻油含量增加而下降。又系统比较了蓖麻油基聚氨酯海绵和石油基聚氨酯海绵的降解性能,研究发现蓖麻油基聚氨酯海绵的降解性能好于石油基聚氨酯,且无细胞毒性。我们还选用最佳配比的聚氨酯海绵,通过复合不同抗菌剂聚赖氨酸、壳聚糖和纳米Ag,研究比较了其抗菌性能,研究发现复合聚赖氨酸和纳米Ag的抗菌性能好于壳聚糖。本文首次采用微生物发酵产生的PHBV和聚乙二醇(PEG)、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原料,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成功设计了一系列的嵌段PHBV基聚氨酯,考察了 PHBV的不同含量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PHBV的含量,我们得到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聚氨酷材料,随着PHBV含量的增加,分子内部的结晶区增多,软硬段热力学不相容,促进了微相分离程度。故通过引入不同含量的PHBV可以调控聚氨酯的表面形态及微相分离程度,进而调控其性能。随着PEG的引入,材料表面的亲水性得到提高,改善了聚氨酷的亲水性。随着PHBV含量的增加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力学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显提高。随着PHBV含量的增加,PHBV基聚氨酯的的降解能力提高,探讨其降解机理主要为水解作用,主要是通过分子链段中醋基的水解来完成。此外,我们还验证了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PHBV基聚氨酯具有优异的抗凝血性且有利于细胞的粘附和增殖。PHBV基聚氨酯材料在抗凝血材料方面有潜在的生物医学价值,可用于组织血管工程。本文还制备了纳米级水性聚氨酯溶液(WPU),并首次将水性聚氨酯溶液与聚乙烯醇溶液通过冷冻-解冻的物理方法交联,成功合成了 PVA基聚氨酯水凝胶材料。通过FTIR红外光谱证实了 PVA基聚氨酯水凝胶的分子结构;随着水性聚氨酯溶液的含量增加,材料表面孔的数目增多;随着WPU含量的增加其热稳定性提高;随着WPU含量的增加,其吸水能力明显增强,力学性能明显提高。骨髓干细胞的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测试证明PVA基聚氨酯水凝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本文制备的CO基聚氨酯多孔海绵、PHBV基聚氨酯薄膜材料和PVA基聚氨酯水凝胶和能够从原料来源绿色环保、生物相容性好等方面克服了传统聚氨酯的缺点,为新型生物基聚氨酯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奠定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 功能化改性复合纳米纤维素载药体系的构建及多重刺激响应控制释放研究[D]. 史湘宁. 北京科技大学. 2014
[2]. 功能化半纤维素高效合成及其材料应用研究[D]. 彭新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3]. 新型药物缓释材料的合成及纳米微球的制备[D]. 陈琦.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4]. 骨结核治疗用局部长效药物缓释复合材料研究[D]. 李大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16
[5]. 载药聚碳酸丙烯酯材料的制备及降解性能研究[D]. 张莉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16
[6]. 药物缓释微球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 贾文娟. 四川大学. 2007
[7]. 聚丙烯酸基共聚物对介孔SiO_2的表面包裹及对布洛芬的控释研究[D]. 郭月月. 北京工业大学. 2014
[8]. 基于埃洛石的复合载药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罗威. 浙江工业大学. 2016
[9]. PVA缓释/控释包装薄膜的研究[D]. 史翠平.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0]. 生物基可降解聚氨酯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调控[D]. 王彩. 北京科技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