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银行制度论文-徐文彬

全能银行制度论文-徐文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能银行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能银行制度,黄金期货,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

全能银行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彬[1](2011)在《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德国实行由始至终的全能银行制度的原因德国的银行从成立起,由始至终地实行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它们不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全能银行的发展经历了叁个阶段,工业化进程中自然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全能银行、20世纪30年代后严格分业经营条件(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11年05期)

戴群中[2](2007)在《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具有业务领域充分多元化、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以及全能银行是证券市场的主体等特点。德国全能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范围优势、资金优势、成本优势、网络优势以及抗风险优势等方面;其潜在风险因素包括道德风险、投机风险以及传导风险。德国金融监管制度是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得以顺利实行的根本保障。我国银行业实行全能银行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展全能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税务与经济》期刊2007年02期)

杨华[3](2006)在《全能银行制度、系统内竞争与金融体系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金融体系日益市场化发展的趋势使金融中介(银行)关系型融资方式面临资本市场保持距离型融资方式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对关系型融资方式以及对金融体系演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在一个产业组织模型中,分析了全能银行制度下竞争对关系型融资和金融体系演进的影响,并提出了金融体系设计的整体观点。(本文来源于《上海金融》期刊2006年10期)

武瑾[4](2006)在《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又是各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能银行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主要制度。本文介绍了混业经营与全能银行制度的涵义和内容,阐述了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及全能银行的类型,分析了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说明了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剖析了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风险,指出德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是全能银行成功运作的根本。最后,本文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论述了我国实行全能银行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及建议。本文认为,中国银行业已具备了实行全能银行的基本条件,当务之急是政府应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加快推动中国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4-30)

唐亮[5](2004)在《从银行制度的创新看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力图运用制度创新理论,结合银行理论搭建一个初步的银行制度创新理论框架,以此揭示西方全能银行产生、发展的规律,为我国银行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全能银行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新制度经济学有两个理论分支,一个是以科斯为代表的以交易成本为基础的企业理论经济学,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另一个则是以诺斯和兰斯·戴维斯为代表,成功将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制度创新理论,并给出了一般条件下制度创新的模型。以此为基础,笔者结合具体的银行制度理论,分别给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银行制度创新的模型。 全能银行,又称综合银行,指不受金融业务分业限制,能够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银行。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无数次银行制度创新循环积累的结果,银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银行制度创新的历史。由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状态、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及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社会偏好结构所导致的银行制度发展的惯性路径的影响,在美国和德国分别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中的全能银行——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和以银行中介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中的全能银行——内部综合经营型全能银行。这两种形式的全能银行各有利弊,但却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呈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我国金融业的成长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它既没有美国那样发达的资本市场,也没有德国那样强大的银行体系。在尚未完善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条件下,监管当局实行的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决定了我国目前全能银行的发展只能以金融控股型为主。一旦时机成熟,它将会与国际趋势相融合,内部综合经营型和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并举。(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邵东亚[6](2004)在《全能银行的制度经济学观点:一个交易费用模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以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交易费用模型 ,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对全能银行进行的多样化经营 (包括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 )研究表明 ,全能银行本身面临的诸多复杂的制度性问题使其能否实现相对于专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存在不确定性。为了解决这些制度性难题 ,有必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是设计一种能从存在于全能银行的可能协同作用中真正获得收益的制度即使用能使来自运作无效率的成本最小化的组织形式 ,实现此目的的一个具体方式是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结构 ;二是机构的高层管理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中创造条件 ,以便全能银行不仅有机会获取利润 ,而且还能在信任的氛围中学习和运作 ,从而根除那些来自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以及影响成本等问题的无效率(本文来源于《经济评论》期刊2004年02期)

李鹏程[7](2001)在《发达国家全能银行法律监管制度的研究与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发达国家全能银行法律监管制度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作为我国改革银行业经营方式和监管模式的参照系。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主要是简单介绍了全能银行的发展史及当前发达国家对全能银行的法律监管概况,为后文主体部分的论述作背景铺垫。 第二章主要对发达国家全能银行监管体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全能银行的发展趋势。全章分为四节,论述了发达国家传统的银行监管体制的两种主要模式:分业经营、分别监管的模式和混业经营、综合监管的模式。通过研究发现:全能银行的诞生对前种模式提出了挑战,故而发达国家全能银行监管体制正朝着“监管综合化、标准统一化”的方向发展。 第叁章主要论述了发达国家全能银行采取的组织模式及其法律监管。全章分为四节,首先论述和比较分析了发达国家全能银行的两种基本组织模式:分离型和联合型。接着讨论全能银行集团化的法律监管问题,认为对金融集团的有效监管有赖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合力上。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发达国家全能银行存在的潜在利益冲突及其损害后果,以及从法律层面中设“中国墙”和“防火墙”加以防范和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五章主要是在剖析外国银行业监管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全能银行法律监管制度的经验,结合本国金融业法律逐步变革的现实,提出了我国银行业走向全能化应注意的监管问题和监管对策。(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1-05-01)

[8](2001)在《全能银行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能银行制度是针对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相对于职能分离的银行制度而言的一种银行制度。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分离的银行制度。商业银行主要从事短期资金融通 ,而投资银行主要从事长期资金的融通。一些国家从 30年代大萧条起开始实行全能银行(本文来源于《拉丁美洲研究》期刊2001年02期)

赵平[9](2000)在《关于全能银行制度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要回顾了全能银行制度与分离银行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介绍了国际金融界对全能银行制度的重新评价和认同过程 ,最后提出我国应该逐步地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兰州商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肖建[10](1996)在《专业化银行制度与全能银行制度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各国的银行制度从业务范围看,一般可以划分为专业化银行制度和全能(也称综合化)银行制度两大体系。这两种制度适合不同国家各自的具体情况,均能够顺利运行,并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的银行制度,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银行体制改革,当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两种银行制度的区分 由于西方各国的金融体制都各自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新金融》期刊1996年10期)

全能银行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具有业务领域充分多元化、通过股权投资形成业务网络、广泛的集团外部相互持股以及全能银行是证券市场的主体等特点。德国全能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范围优势、资金优势、成本优势、网络优势以及抗风险优势等方面;其潜在风险因素包括道德风险、投机风险以及传导风险。德国金融监管制度是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得以顺利实行的根本保障。我国银行业实行全能银行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展全能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能银行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徐文彬.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

[2].戴群中.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税务与经济.2007

[3].杨华.全能银行制度、系统内竞争与金融体系演进[J].上海金融.2006

[4].武瑾.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6

[5].唐亮.从银行制度的创新看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

[6].邵东亚.全能银行的制度经济学观点:一个交易费用模型及其应用[J].经济评论.2004

[7].李鹏程.发达国家全能银行法律监管制度的研究与借鉴[D].厦门大学.2001

[8]..全能银行制度[J].拉丁美洲研究.2001

[9].赵平.关于全能银行制度的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

[10].肖建.专业化银行制度与全能银行制度的比较分析[J].新金融.1996

标签:;  ;  ;  ;  

全能银行制度论文-徐文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