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胡海波[1]2003年在《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两种转变的重要内容。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已经证明: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创新都一直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尽管在各个阶段发展的方向和表现形态有所不同。伴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时代的来临,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日趋上升,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知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但是,知识的作用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中,企业仍是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不会改变,科学技术仍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企业日益成为创新主体的条件下,知识的生产将更多地源于企业,这已被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讲,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的实现仍要靠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活跃的技术创新,“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就缺少实际载体,而且这一点在未来将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的创新机制是解放和发展现代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开展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在于建立起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加强技术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机制”。我国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最早提出这个观点,他说,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不是技术本身的演进,而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事实证明,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技术创新机制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不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而仅靠增加投入,或仅靠计划手段,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此,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指示:“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改变欠发达地区的落后现状,努力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对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机制基本理论和政策的探讨,在这一领域做一些粗浅的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概念、基本特征、主要类型,以及技术创新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应做好的几项工作。首先概述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并做了一般意义上的归纳。然后总结出技术创新的四个基本特征,即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创新的不确定性、创新的市场性和创新的系统性,同时对技术创新作了不同角度的分类。技术创新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密切的关系,技术创新在企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后仔细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关系。最后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成为了时代的潮流,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做好相关的工作。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一般意义上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模式选择。首先以调查数据阐述了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模式选择状况,指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呈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势。然后—一分析了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叁者的优劣势,指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模式的现实选择、同时简单叙述了一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诸如虚拟创新战略模式。 第叁部分,主要是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及其技术创新机制的现状分析。首先对欠发达地区做了一个大致的区域界定,并指出我国欠发达地区与比较发达地区以及初等发达地区的差异主要集中反映在现代化发展的极其不平衡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次归纳了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经济发展缓慢、投资环境较差、科技竞争力弱、金融服务滞后等。再次概括了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六大问题:对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技术创新内在动力不足、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且创新水平低、技术创新缺乏社会的合作、组织创新跟不上、企业成员创新素质不高等。最后以美、「两个发达国家为例,详细阐述两国在探索技术创新方面的具体经验以及对我国技术创新机制的启示。 第四部分,着重阐述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该部分分为两块,分别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详细阐述了五个方面的机制建立问题,并在其中贯穿了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问题分析。从企业内部机制角度来说,突出地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决策机制和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的建立。从企业外部机制角度来说,包括技术创新的扩散机制、技术创新的发展机制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建立机制的过程中,首先概述了各个机制的一般内容,然后分析了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存在的问题,再进一步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提出各个机

张庆滨[2]2012年在《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优势、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开展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培育研究,是为了学习国外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先进经验,把握影响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要素,构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为此,本文研究了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构成的要素,分析了国外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做法和经验,系统研究了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对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对策建议。1.论文在对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定义了欠发达地区的概念,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环境、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这为构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奠定了基础。2.论文在深入分析美国、日本、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基本规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的政府主导着创新环境的优化和建设,对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视程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培育。这既有助于验证论文提出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又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培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3.论文在提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了结构方程理论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之一的黑龙江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了黑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结构方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验证了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理论假设,区域创新环境、区域知识创新能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转化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有显着正面影响。这为深入开展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4.论文在构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思路、原则、和指标体系构建等,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黑龙江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印证了国家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的评价结这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5.论文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对策。本文通过对国外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分析、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和对以黑龙江省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提出了提升政府创新的主导性,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发挥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调动机构创新的积极性、构建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参与创新机制、打造创业投资平台等举措,这对培育我国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方法性指导意义。

曾桃[3]2008年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产业集群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化正成为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与主旋律。近年来,产业集群理论受到各国学者和政府的广泛关注。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实现经济腾飞,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由于市场机制所固有的缺陷及欠发达地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产业集群不可能脱离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而完全依靠市场和企业自身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在产业集群内市场无法作为的领域,地方政府的介入显得极为必要。因此,深入分析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发挥什么作用,及地方政府如何发挥作用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予以展开研究,其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大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第二章主要论述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对产业集群理论做了简要介绍产业集群的理论要点,包括产业集群的概念、主要特征、类型其竞争优势等内容。另一方面,分析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认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叁章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一方面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内在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更大。第四章主要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作用的制约因素、作用的主要误区及发挥作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定位。第五章指出了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包括科学规划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创造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构建适宜产业集群的区域软环境、努力营造区域创新体系六个方面。第六章是一个实证分析。此部分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以湖南省邵东县小五金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邵东小五金集群的总体概况,主要特点,重点阐述了邵东县政府在小五金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刘超[4]2013年在《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增长趋势,近年来以平均9%的速度快速增长。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可以发现,这种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之上,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造成了我国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低下的资源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经济增长的需要,使得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成为首要任务。当今世界上,各国把经济增长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普遍寻找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创造最高的经济效益的途径。云南省自然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于资源的大量消耗,技术创新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相比经济发达地区较小,云南省仍然属于技术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分析云南省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为增进云南省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从而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本论文研究包括六部分,主要是分析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以及寻找我国欠发达地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预期达到使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第一章引言,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通过研究技术创新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结合国内和国外的研究,分析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研究的发展过程,确实研究前沿,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通过阐述技术创新与区域的发展关系,分析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并以长江叁角洲地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确定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第四章是技术创新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以云南省为例分析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分析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寻找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做好理论基础。第五章是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问题的成因,找出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为制定适用于欠发达地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做好铺垫。第六章以云南省为例,在分析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有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技术创新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并提出适用于云南省现状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途径,从而预期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云南省经济发展速度。第七章是基本结论和展望,总结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主要创新点,说明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展望。

王晓彤[5]2014年在《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研究》文中提出区域创新系统近年来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技术创新等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差异明显,逐步形成了以东部沿海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和以中西部内陆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一个区域,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区域创新成熟等级的不断升级,不仅能够带动该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且对于提高该区域的整体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客观、准确的测算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所处等级、搜寻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升级的目标等级和升级路径,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是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区域经济学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运用CMM模型、熵值赋权法、物元可拓法等方法,构建了基于熵权物元可拓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评价模型,选取反映我国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的统计数据,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进行评价,并提出提升路径和对策建议。全文所阐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首先,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欠发达地区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整体特征及各主体、创新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对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进行界定,分析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的影响因素,提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的划分标准及分类。其次建立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模型。再次运用熵权物元可拓方法对2011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特征成熟度及整体成熟度进行测度,对比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等级差异,对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升级的瓶颈与目标等级加以分析。最后,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及区域层面提出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提升的对策建议。

李廷勇[6]2004年在《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测度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由绪论、论题证明、经验借鉴、系统研究、实例应用和结论与展望等几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述了全球化形势下我国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欠发达地区显现出来的风险和危机,说明了现代化程度评价的失真,可能造成地区间差距的加大和不平衡,提出合理评价区域发展水平、正确测度技术创新能力,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绪论对技术创新的关键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要阐述,同时介绍了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框架、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等。 第二章,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的测度与评估。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技术创新测度和评价方式,结合我国技术创新基本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差异,论文提出了能够比较综合而完整地测度区域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论文把山西定位在欠发达地区的层面,这为下文研究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的应用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对象,为实证研究设定了一个合理的前提。 第叁章,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的经验借鉴。论文通过研究和分析部分典型发达国家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发展赶超的模式和方法,为我们制定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战略、构建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第四章,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体系及政府作用和产业集群发展。通过研究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特征、类型、条件,分析欠发达地区政府在创新系统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探讨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特征、发展战略和条件,论文阐述了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中政府发挥特殊作用的理论,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理论。 第五章,山西省技术创新的模式及战略选择。根据已经研究的理论成果,分析研究了山西这样主要以开发自然资源和投资拉动促进发展的典型欠发达地区,应当选择科学而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和区域发展战略,用技术创新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建设有自身特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和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抓住机遇,实现赶超。 第六章,建议与展望。总结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在创新体系、测度指标体系和战略目标选择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和构想,指出了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吴国才[7]2012年在《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就。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西部欠发达地(?)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分析研究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特别是分析研究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国家大规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结束以后实现较长时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要经历的阶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对促进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根据国内外历史发展进程,由于时代环境条件的不同,重农抑商理论、重商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理论、计划经济理论都对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实用性,但也都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实际的关于中国发展的经济理论,是中国必须坚持和发展的经济发展理论。而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理论、工业化理论、平衡增长理论和非平衡增长理论等,都是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理论,其中带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可以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借鉴。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描述了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永久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主要原则,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从一开始就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财政理论与政策的角度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探讨还是一个有待深化的课题。美国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当时生产力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较快地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与东部较发达地区基本同步发展,使幅源辽阔的美国基本实现了地区均衡发展,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非常小,是美国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重大决策。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用市场经济办法解决发展问题值得借鉴。俄罗斯西伯利亚开发是面积最大的欠发达地区开发。其尊重自然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科学城并注重对开发项目的科学规划和论证的做法,独具特色,值得借鉴。日本在对北海道开发中以《北海道开发法》等法律形式保障欠发达地区开发的持续性和科学性,以财政、金融等多渠道保障开发资金,以及注重开发重点发挥增长中心作用的做法值得借鉴。意大利以政府强力政策对南部进行持续的开发,使欠发达的南方从落后的农业社会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但其未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推进欠发达地区开发以及未注重欠发达地区制度建设值得认真吸取教训。巴西为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开发力度,不仅通过迁都以在欠发达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通过大量利用外资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这是具有特色可资借鉴的方面,但其过度举债且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教训应予吸取。世界主要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历史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与启示: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基本均衡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实现赶超的必要条件;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步伐,推进产业不断进步和升级,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实施增长极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各类资金资源在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不同作用,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欠发达地区开发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十分注重人口素质提高和软环境建设,友达地区实现加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欠发达地区社会稳定和对欠发达地区开发政策的的连续性是欠发达地区开发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过各个不同时期的开发,特别是经过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西部大开发,取得了显着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外部开发力量的推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大力促进先进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力量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内在发展能力的提高、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以增强各类产业各类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等都可以坚持和发扬。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开发仍然存在投资拉动突出、消费拉动和出口拉动乏力,政府投资突出、社会投资和外商投资乏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性开发突出、新技术新产业开发乏力,物质资源开发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乏力等特点,仍然存在农村贫困面大、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很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困扰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认真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从启动到成功应经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特色产业形成发展、创新发展能力形成叁个阶段,认识和把握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和发展重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以便更有力地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取得成功并保持可持续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融入全国整体发展,既需要全国整体发展的资金、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又需要全国整体发展提供的市场容量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以及社会稳定也可以促进全国整体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城镇发展开发以及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路径进行科学选择,以便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发展。根据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形成和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各类产业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较强的政策需求。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要着力于西部欠发达现状的迅速改变、着力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着力于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西部欠发达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经济形势和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建议制定和执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并不断优化升级的财政支持政策,包括制定促进特色工业发展壮大的财政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财政支持政策,制定鼓励欠发达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财政政策。建议制定和执行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的财政支持政策,如:从财政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和产业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从财政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发挥税收优惠对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建立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基金,推动科技进步。建议制定和执行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重要生态屏障地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力度,尽早研究和开征环境保护税,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实行鼓励生态移民的财政政策,使大面积的国土生态保护与合适点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建议制定和执行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增加地方财力的税收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拨款力度。建议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投融资改革力度,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如,积极推动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化,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投资,大力加强和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

张帆[8]2016年在《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际上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正在酝酿,我国东部地区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也开始将一些失去优势的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大规模转移,这对欠发达地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次重要机遇。但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承接区际产业转移来实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是要在转移企业根植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基础上,依靠区际产业转移获取先进生产要素、技术和知识,并将其内化,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欠发达地区应在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展起与承接产业相衔接的区域创新网络,从而提高自身区域创新水平。已有的研究表明,区际产业转移产生的集群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势必对欠发达地区创新网络的培育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区际产业转移究竟如何根植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在此基础上,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又如何运行,最终能演化成何种特征的网络,这些都没有得到深入的解释,理论上的研究还不能满足分析实际问题的需要。因此,从区际产业转移的视角来研究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无论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的发展还是政府、转移企业、欠发达地区企业等的决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区际产业转移主体行为阶段”和“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整体特征涌现的阶段”两大研究主线对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促进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可行方向和具体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明晰了区域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基本特征、结构特征对创新的影响以及其系统特性,归纳了复杂网络理论中的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测度和拓扑结构类型,并阐述了区际产业转移基本理论中的区际产业转移的概念、基本特点及转移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际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作用的理论分析,包括作用效应和作用路径,并构建了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研究的研究框架,对其进行了解析,并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依据分析“区际产业转移主体行为阶段”、“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整体特征涌现的阶段”两阶段逻辑顺序,确定了“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嵌入研究”、“转移企业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主体的结网研究”、“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研究”、“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演化研究”四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问题。其次,从“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嵌入研究”和“转移企业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主体的结网研究”两方面深入研究了区际产业转移主体行为。其中,在“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嵌入研究”部分,研究了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嵌入关系维度、嵌入动力,并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研究了其嵌入过程;在“转移企业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主体的结网研究”部分,研究了转移企业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主体结网的影响因素、构成要素、结网策略,并运用多智能体仿真的方法,构建了转移企业结网策略的仿真模型,分析了转移企业结网策略对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整体涌现部分提供方向。再次,从“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研究”和“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演化研究”两方面深入研究了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涌现。其中,在“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研究”部分,研究了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动力、运行机制以及运行效应,并运用多智能体仿真的方法,构建了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效应的仿真模型,分析了运行效应的仿真结果;在“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演化研究”部分,研究了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演化的分析基础,并运用多智能体仿真的方法,构建了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演化的仿真模型,分别分析了不同技术差异度下和不同产业转移规模区域创新网络拓扑结构及其演化规律。最后,在对区际产业转移主体行为和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整体特征涌现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欠发达地区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应对区际产业转移,进而利用区际产业转移来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张勤虎[9]2014年在《欠发达地区企业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斐然的成绩另世界瞩目。然而伴随而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也愈加凸显。欠发达地区无论在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发展还是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都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区域经济失衡引起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缺失公平、社会不稳定现象也日益增多,这势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如何借助技术创新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腾飞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深刻性议题。欠发达地区企业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克服地区劣势,走出一条从模仿到创新的技术转型升级道路,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基于此,本研究以欠发达地区经济滞后为背景,探讨该地区企业如何走出一条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型升级之路。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点。第二章从模仿、创新和从模仿到创新转型叁个研究层面,国外国内两个维度进行了文献回顾。第叁章界定了创新理论、模仿理论、自主创新理论的相关概念,回顾二次创新和组织学习模式的协同演进,接着介绍了企业从模仿到创新转型的一般机理。第四章讨论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特征,分析了欠发达地区企业从模仿到创新转型的迫切性和合理性,并运用扎根理论系统地分析了欠发达地区企业从模仿到创新转型的微观影响因素。第五章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了验证。第六章以恒瑞医药作为欠发达地区从模仿转型成功的典型企业作了案例分析。第七章给出了欠发达地区企业如何实现从模仿到创新转型的对策建议。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通过以上研究,以期揭示欠发达地区企业从模仿到创新转型的内在规律,发现创新模式转化升级的路径机理,对欠发达地区企业从模仿到创新转型转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韩艳红[10]2013年在《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结构的变迁与调整的历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崛起,与选择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密不可分。从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入手,在最具区位优势的地区与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上,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但当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涅盘,走进又一个新阶段之际,我们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反思过去所走过的发展道路。产业结构与地区结构的失衡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是亟需破解的一大难题。研究产业转移问题,正是对破解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的一个探索。中国的产业转移问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更具有其特殊的研究意义。因为产业转移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必要举措。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产业区域转移的规律,以实现国内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线,综合运用了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SPSS和EVIEWS计量分析等现代经济学研究工具,对中国产业转移的现象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潜在规模,分析了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产业选择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社会经济效应,并对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政府和企业行为提出一些政策建议。1.产业转移的理论评述将产业转移理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进行理论评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动因、内在规律和产业转移的模式等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本文的研究做了理论铺垫。2.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动因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实践和现状,从区域空间演进规律和区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入手,探讨了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讨论了资源开发型、低成本型、市场开拓型和集群吸引型四种产业转移模式。3.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潜在规模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需要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运用产业集聚指数得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潜在规模,为避免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出现“空心化”问题,提出构建国内价值链理论,发达地区侧重发展价值链的核心价值环节,欠发达地区侧重发展中间价值环节和外围价值环节。4.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及产业选择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欠发达各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正确判断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欠发达地区应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提高产业承接能力。5.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法分析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后的四种效应,即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就业扩大效应和城市化效应。6.推进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则与对策为避免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出现的副作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遵循坚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的原则,产业的关联强度原则以及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原则。本文从市场机制、国家、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四个方面提出推进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D]. 胡海波. 江西财经大学. 2003

[2].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 张庆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3]. 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曾桃. 湖南大学. 2008

[4]. 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刘超. 云南财经大学. 2013

[5].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研究[D]. 王晓彤.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

[6]. 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测度与实证研究[D]. 李廷勇. 山西大学. 2004

[7]. 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吴国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8]. 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研究[D]. 张帆.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9]. 欠发达地区企业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型研究[D]. 张勤虎. 中国矿业大学. 2014

[10]. 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 韩艳红. 吉林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