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性论文-张钱伟

压电性论文-张钱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压电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电性能,锆钛酸钡钙,晶粒尺寸效应,优化研究

压电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钱伟[1](2019)在《基于氧补偿工程和晶粒尺寸效应的锆钛酸钡钙陶瓷的压电性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铅锆钛酸钡钙陶瓷(Ba_(1-x)Ca_xZr_yTi_(1-y)O_3,BCZT)因其具有可媲美锆钛酸铅的优异压电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提升其压电性,我们基于氧补偿工程和晶粒尺寸效应开展了BCZT陶瓷压电性能优化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和传统烧结制备BCZT陶瓷,通过控制pH值和烧结制度得到了具有超大晶粒尺寸(>50μm)的BCZT陶(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1-23)

赵旸周[2](2018)在《PVDF基复合材料薄膜的压电性及其在小能量采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压电材料的能量采集效率不断提高,通过采集环境中的能量实现无线传感器等低能耗装置自我供电成为可能。与传统供电方式相比,压电能量采集装置具有安装灵活、不需要维护、清洁环保等优点。本课题中制备了以PVDF为基体材料的纳米二氧化硅/聚偏氟乙烯(Si O_2/PVDF)压电复合材料,通过小能量采集试验研究了该材料的压电性能。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一)本文为了提高材料的压电性能,发展了一种制备Si O_2/PVDF压电薄膜的特定工艺。依据这种工艺,纳米Si O_2颗粒被添加到PVDF基体中,用溶液流延法制成薄膜,采用高倍率单轴拉伸的方法增加PVDF材料中β相的含量,之后在高电压下对材料进行极化,并在薄膜两面涂布导电银浆电极,制成压电薄膜样品。(二)在研究中使用了悬臂梁振动测试试验台对压电复合材料薄膜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分析了纳米Si O_2颗粒含量以及悬臂梁振动频率对Si O_2/PVDF复合材料压电薄膜开路电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的纳米Si O_2颗粒可以显着提高该PVDF复合材料的压电性能,较高的添加量对压电性能的提升较大。但当添加量超过2%之后,性能提升幅度达到上限,并且振动频率也对压电性能有影响。(叁)搭建了悬臂梁-压电膜能量转换系统。通过采取整流电路对电容充电的方法,评估了转换系统的电能采集能力,分析了纳米Si O_2颗粒含量以及悬臂梁振动频率对Si O_2/PVDF复合材料压电薄膜能量收集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纳米Si O_2颗粒或者提高悬臂梁的振动频率,都可以显着提高该PVDF复合材料的开路电压和能量采集能力。而且,对容量越小的电容充电时,最大充电功率越大。由于Si O_2/PVDF复合材料压电薄膜为柔性材料,因此可以被更方便地应用于环境小能量采集或者自我供能的可穿戴装置。(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6-13)

于丹[3](2018)在《铋基复相极性陶瓷的压电性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无机压电材料主要包括一般需要施加强电场极化的铁电性压电多晶、单晶材料(如:PbTiO3、BaTiO3、K0.5Na0.5NbO3、Na0.5Bi0.5TiO3、Pb(Ti,Zr)O3 陶瓷、晶体或薄膜)和具有本征自然压电性或宏观极性的非铁电性压电单晶或取向薄膜材料(如:SiO2、La3Ga5SiO14压电单晶,ZnO、A1N取向薄膜)。这些材料的压电性都起源于晶体结构的不对称性,具有对称中心的材料不可能具有本征压电性。挠曲电效应(应变梯度和极化的耦合)的发现使得压电材料的研究扩展到所有绝缘体和半导体中。近期,Lubomirsky小组报道了包括BaTiO3、SrTiO3、BaZrO3在内的钙钛矿非晶薄膜中的极化,他们将这种薄膜称为准非晶薄膜,并证明其极性起源于温度梯度引起的局部单元格部分取向一致。这使得压电材料研究进一步扩展到非晶领域。由于准非晶薄膜中的极性属于塑性应变梯度引起的极化,Yudin和Tagantsev在近期研究中将这一效应定义为塑性挠曲电效应。作者所在小组在近期研究工作中原创性的发现了一类特殊非铁电性压电多晶材料。这类利用传统陶瓷工艺制备的复相多晶陶瓷具有自然产生的宏观极性,因而不需施加电场极化就具有较强压电效应。该类压电陶瓷通常具有较小的介电常数、较低的介电损耗、较高的退极化温度和较好的温度稳定性等优点,研究其压电性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前期实验,Bi12TiO20-Na0.5Bi0.5TiO3、Bi12TiC20-SrTiO3和Bi12TiO20-Na0.5Bi4.5Ti4O15块状复相陶瓷体系都没有发现明显的晶粒取向,并且高于所含铁电相居里温度时,样品压电性不会消失,不包含铁电相的组分中压电性依旧存在。因此,这类陶瓷的宏观极性并非简单的起源于晶粒取向并且与铁电相无关。XPS和Raman数据表明这类陶瓷中可能存在非晶相并存在一定的单元格畸变。在准非晶薄膜观点的启发下,我们初步认为该类复相极性陶瓷中很可能存在烧结过程中产生并且最终保留的宏观挠曲电效应。其宏观极性可能与晶界处畸变非晶相的部分取向一致有关。由于实验数据十分有限,该观点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此外,前期报道的体系中,压电常数在同一面上大小和符号都不相同,压电性能也比较差,为了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这类材料的压电性能。本论文使用分步合成法制得非铁电Bi12TiO20-BaSnO3和Bi12TiO20-CaTiO3复相陶瓷。虽然不包含铁电相,也不存在晶粒取向,两个体系都呈现正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这种分步合成方法有效排除了自发形成杂相对样品宏观极性的影响。结合XRD和DSC结果,作者计算了晶相和非晶相的相对含量,并证明晶相BaSnO3和CaTiO3可以有效抑制Bi12TiO20的再结晶。由于晶格常数较大,BaSnO3可以更有效的抑制Bi12TiO20的再结晶,这使得Bi12TiO20-BaSnO3体系中非晶Bi12TiO20的体积分数可以达到32%。其压电性的存在表明这种宏观极性也可以存在于非晶含量较高的体系中。对比不同温度下烧结的Bi12TiO20-CaTiO3复相陶瓷,发现只有当烧结温度高于Bi12TiO20的熔点时,样品才会呈现宏观极性。当烧结温度为860℃时,样品密度最小,非晶Bi12TiO20含量最高,压电性能最强,其中压电常数d33可以达到8pC/N。两个体系的Raman数据表明,所有具有宏观极性的样品中都存在非晶Bi12TiO20相中BiO5多面体的畸变。这些结果证实Bi12TiO20是一类特殊的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宏观极性非晶结构,而温度梯度引起的非晶相的塑性挠曲电效应有可能是该类陶瓷的主要极化机制。由于非铁电相BaSnO3和CaTiO3在整个温度区间内不存在相变,两个体系压电性能都呈现较好的温度稳定性。本论文还研究了化学通式为 BaTiO3-xBi2O3(x=0.15、0.2、0.25、0.5、0.667、1)的复相陶瓷的压电性能。当x=0.15时,烧结后只含有αBi2O3和BaTiO3的晶相,样品不具有压电性;x=0.2-1时,αBi203相转变为立方相的Bi12TiO20和少量菱形相的Bi8.11Ba0.89O13.05,并呈现正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样品压电性的强弱与两相的体积比呈现一定的关系。其中x=0.667时,两相体积接近,界面反应最强,非晶含量最高,压电性能最强,压电常数d33的最大值可以达到12pC/N。当x>1时,由于烧结过程中液相Bi2O3向Al2O3陶瓷衬底渗入和大量挥发,很难得到致密的样品。这类复相陶瓷都不包含明显的晶粒取向,压电性与铁电相无关,温度梯度引起的晶界处非晶相的部分取向一致有可能是其主要极化机制。对比不同组分和相同组分不同烧结温度样品,所有具有宏观极性的样品都包含Bi12TiO20相,而且这类极性陶瓷的退极化温度只与Bi12TiO20的熔点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 Bi12TiO20在宏观极性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该体系样品在BaTiO3居里温度附近将出现零温度系数区间,因此可以通过使用其它铁电相替换BaTiO3从而对零温度系数区间进行调控,使这类材料应用于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领域。为了进一步验证两相体积比对界面反应的影响,作者还使用相同比例的Bi12TiO20替代αBi203,结果表明在体积比相近的Bi12Ti20-BaTiO3体系中可以得到类似的压电性能。由于这类材料的压电性能与两相之间的界面反应相关,增加两相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界面反应,因此作者使用比表面积较大的BaTiO3水热合成纳米粉替代普通预烧合成BaTiO3粉,通过增加两相的接触面积,制备了高非晶含量的Bi12TiO20-BaTiO3纳米复相陶瓷。得到的Bi12TiO20-BaTiO3陶瓷接近非晶(晶相Bi12TiO20的体积分数不足10%)并呈现极弱的铁电性(P≈0.1 C/cm2),但未经强直流电场极化就呈现较强的压电性(压电常数d33提高到13pC/N)。因此,该体系中,我们只能用非晶相的宏观极性解释这种热稳定性较强的反常压电性。XRD、Raman和SEM数据表明,样品在厚度方向的非晶含量和BiO5多面体的畸变程度都呈现不均匀性:越是靠近样品内部,非晶含量越高,BiO5多面体的畸变越明显,样品压电性能越好。结合退极化实验,本体系中样品的宏观极性与烧结过程中非晶相Bi12TiO20的非均匀塑性形变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进一步强调了 Bi12TiO20基复相极性陶瓷中塑性形变非晶Bi12TiO20的重要作用。温度梯度引起的塑性应变梯度与非晶相极性之间的耦合可能是这类块状极性材料的主要极化机制。如果该观点准确,增加Bi12TiO20中BiO5多面体的应变梯度可以进一步增加样品的压电性能。此外,准非晶薄膜体系中,衬底可以有效抑制非晶薄膜结晶,在准非晶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者使用Al2O3单晶衬底烧结方式替代Al2O3陶瓷衬底制备了Bi12TiO20-BaTiO3复相陶瓷。实验发现,Al2O3单晶衬底可以减少烧结过程中液相Bi12TiO20的渗入和挥发,并有效抑制降温过程Bi12TiO20的再结晶。烧结过程熔融态的Bi12TiO20由于密度较大将向衬底方向移动,衬底对Bi12TiO20再结晶的抑制作用将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因此,样品的组分和非晶含量在厚度方向都将存在差别。这种烧结方式促进了样品厚度方向的组分梯度,进而增加样品厚度方向上应变梯度,从而到了压电常数符号和大小相对一致的样品。其中压电常数d33的数值大部分在13-15pC/N之间,最大值可以达到20pC/N。该体系压电性能的提高进一步验证了宏观极性起源于塑性挠曲电的观点。除上述关于复相极性陶瓷的研究外,本论文还使用A12O3单晶衬底烧结方式得到BaTiO3-xBi2O3(x>1)高铋含量强压电性复相陶瓷。SEM数据表明,高铋含量陶瓷中出现了大量可能与宏观极性相关的层状结构(厚度在十几到几百纳米之间)。XRD数据表明,样品中都含有一定的非晶相,并且呈现一定的晶粒取向。Bi12Ti020单晶属于立方晶系,压电常数d33为零,如果晶粒完全取向,等效d33最大值可以达到25-28 pC/N。而该体系中,晶粒取向较小的组分压电性能反而较强,当x=50时,压电性能最好,压电常数d33的最大值可以达到22pC/N。因此,高铋含量组分的宏观极性中应该也包含非晶相的贡献,有可能是晶相和非晶相的共同贡献。由于低介电常数Bi203含量的增加,样品的介电常数减小,压电性能却有所提高,高铋含量组分样品可以得到较高的压电电压常数。作者使用介电常数较小的MgTi03、CaTi03替代BaTi03得到高铋含量的Bi12TiO20-MgTi03及Bi12Ti020-CaTi03体系,使压电电压常数最大值提高到47×10-3Vm/N。其中,Bi12Ti020-0.5MgTi03样品在室温到750℃整个温度区间内都呈现较好的温度稳定性,压电谐振信号在800℃依旧明显,并具有较高的压电应变常数d33(18pC/N)、较高的机电耦合系数k(13%)、较小的相对介电常数εr(50)、较大的压电电压常数g33(41×10-3Vm/N)、较低的介电损耗tgδ(0.6%)、较小的热释电系数p(3.7×10-11C·cm-2·K-1),因此可以应用于压电式加速度计等对压电电压常数要求比较高且需抗环境温度剧烈波动干扰的相关器件中。(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6)

张天娇,张晔[4](2017)在《分子材料压电性不足难题破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南京7月24日电 (实习生张天娇 张晔)手机能像薄膜一样随意弯曲,B超仪可以贴在身上,衣服可以通过弯折发电……24日,从东南大学获悉,该校与美国托莱多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合成了一类具有优异压电性能的分子铁电材料。这一成果解决了困扰学(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07-25)

[5](2017)在《分子材料压电性不足难题破解》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24日,从东南大学获悉,该校与美国托莱多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合成了一类具有优异压电性能的分子铁电材料。这一成果解决了困扰学界130多年的分子材料压电性不足的世纪难题。传统压电陶瓷材料制造温度高、硬度大、有一定毒性,相比较而言,"分子材料"结构灵活多变、性质设计调控空间大、制作成本低、容易制成薄膜、柔韧性好、可降解、无毒害。研究者们一直在努力提升分(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7年07期)

[6](2017)在《分子材料压电性不足难题破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能像薄膜一样随意弯曲,B超仪可以贴在身上,衣服可以通过弯折发电……7月24日,从东南大学获悉,该校与美国托莱多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合成了一类具有优异压电性能的分子铁电材料。这一成果解决了困扰学界130多年的分子材料压电性不足的世纪难题。压电性指的是材料在受挤压或拉伸时可以产生电,或在材料两端施加电压后材料能伸长或缩短的特性。1880年,居里兄弟首先发现电气石的压电效应,从此开始了压电学的历史。压电材料可以直接将电力转化(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7年07期)

宋晓雪[7](2017)在《分子催化剂在光电极中的应用以及二维材料的压电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人类能源的需求而不断地使用化石燃料,不仅引发了全球能源危机,同时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其他温室气体,加重了空气和水的污染,提高了全球平均气温,正逐渐摧毁着整个自然环境。因此,寻找清洁能源的技术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基于纳米结构材料的技术可以为能源问题提供几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本文中,我将介绍我们在合成和表征两种基于纳米材料的能源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ⅰ)分子催化剂在分解水太阳能电池的应用;ⅱ)对于可应用于压电性机械能收集器件中的二维材料的表征。分子催化剂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在本实验中,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基于n型硅和分子水氧化催化剂构建的光电阳极。我们研究了不同厚度(2nm,5nm和10nm)的不同金属氧化物(TiO2,Al2O3和ZnO)作为硅保护层和催化剂的固定载体。实验结果展现出了半导体,催化剂和电解质各界面与电极性能之间的高度相关性。金属氧化层的性质(如:绝缘性)及其厚度对于电极最终获得的催化活性至关重要。叁种分子水氧化催化剂被成功的连接到了具有金属氧化层或石墨烯层的硅半导体电极的表面。叁种催化剂分别以羧酸基团,磺酸基团或芘基团作为固定基团。与没有分子催化剂的光电阳极相比,其中两种催化剂修饰后的光电阳极的电流密度有所改善。尽管该工作实现了我们预期的设想,然而我们发现通过固定基团负载在电极上的催化剂与电极之间键合的稳定性没有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的电极稳定,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催化剂会从电极上脱落。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着重于寻找更强大的固定基团,确保半导体-催化剂的稳定连接。对于可应用于压电性机械能收集器件的二维材料的表征。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运用液相剥离法制备了可应用于能量收集器件和自驱动器件的具有压电性的MoS2薄膜。然后,运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通过导电探针对MoS2薄膜进行拉伸作用对其压电性进行纳米尺度的表征分析。在不施加偏压的情况下,使MoS2薄膜发生变形时,我们实验中测得的电流密度高于100A·cm-2,并且电流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测试所得的形貌图和电流图显示,台阶状的MoS2薄膜的边缘处促进了压电效应,能观察到最大的电流。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结果与MoS2薄膜应变时产生的环状压电电位以及边缘压电效应增强的现象一致。此外,为了证实该压电性测试装置的正确性,我们在不具有压电性的单层石墨烯上重复了 MoS2的测试实验。在石墨烯的测试中没有探测到压电电流,只有噪音电流。我们的实验研究推进了二维材料在压电性器件应用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4-01)

付鹏,崔喆,刘少兵,刘民英,张玲丽[8](2015)在《奇–奇数聚酰胺1111的铁电与压电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压法制备了奇–奇数聚酰胺(PA)1111铁电薄膜,研究了PA1111的铁电性,并通过探讨极化温度(Tp)、极化时间(tp)和极化电场强度(Ep)对PA1111压电应变常数(d33)的影响来研究PA1111的压电性。结果表明,在频率0.1 Hz,外加电场150 MV/m的条件下,PA1111的矫顽电场(Ec)约为75 MV/m,剩余极化强度(Pr)达47 m C/m2。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PA1111的Ec接近于PA11,但Pr比PA11的低,两者的压电性能相差不大。极化工艺研究表明,随着tp增加,PA1111的d33先迅速增大后趋于稳定;随着Ep的增加和Tp的升高,PA1111的d33随之增大。在Tp为75℃,tp为30 min,Ep为50 MV/m的条件下,PA1111的d33达-3.9 p C/N,压电电压常数达-169 m V·m/N。(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5年10期)

吴帅君[9](2015)在《尼龙1313的晶型转变及压电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尼龙1313作为一种新型的长碳链奇奇数聚酰胺,关于其结晶结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另外,对其压电性能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只有对尼龙1313的性能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为其应用奠定基础,因此,本论文对尼龙1313的结晶结构和压电性能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得到了不同晶型的尼龙1313样品,然后借助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的表征手段探讨了不同晶型的样品在退火处理、不同温度下拉伸处理以及不同溶剂浇筑成膜时的晶型转变。其次,在变温X射线衍射仪上观察了α和γ晶型的尼龙1313样品在升降温过程中的晶型转变,对于不同条件下制备的α晶型的尼龙1313样品,除了在变温X射线衍射仪上观察其Brill转变温度的变化之外,还借助于原位红外的表征手段观察了特定官能团在升温过程中的变化过程,以研究Brill转变的机理。通过对尼龙1313晶型转变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尼龙1313的γ晶型在退火、等温结晶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α晶型,而α晶型也可在拉伸或碘的碘化钾溶液的作用下转变为γ晶型。在变温X射线衍射下,只有α晶型能观察到Brill转变现象,但是Brill转变温度(TB)却不尽相同,缓慢冷却样品的TB为120 oC,150 oC退火试样的TB为100 oC,在135 oC等温结晶的试样其TB为140 oC,而在150 oC等温结晶的试样在熔融前并未观察到其Brill转变现象,由此说明尼龙1313的TB是与其热历史有极大关系的。另外,在变温红外下一些特定官能团的消失以及氢键强度的下降说明Brill转变的实质是与亚甲基链段的旧地熔融理论相吻合。压电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尼龙1313具有压电性,而且在我们的试验条件下得到的常温下的最大压电系数d33为5.3 PC/N,而该系数下的极化条件是,极化场强50 KV/mm,极化温度为70 oC。此外,研究还发现经过拉伸处理后压电系数有极大提高,而且其压电系数还能保持长期稳定,即使在140 oC退火处理后也不会发生退极化现象,由此说明非晶区对压电性能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4-01)

郭鑫,崔黎丽,梁媛媛,黄平,王美玲[10](2014)在《负极性驻极体环孢菌素A贴剂的压电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研究不同表面电位的驻极体对环孢菌素A贴剂内模型药物的极化及其压电性影响,进一步探讨驻极体环孢菌素A贴剂内药物极化及释放机制,利用药剂学方法制备了空白贴剂和不同药物质量的环孢菌素A贴剂。利用电晕充电技术制备了不同表面电位的双裸面驻极体,将驻极体与环孢菌素A贴剂组合制备成驻极体贴剂。借助于等温表面电位衰减测量和准静态压电系数测量研究了驻极体对环孢菌素A贴剂压电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驻极体环孢菌素A贴剂的内、外电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驻极体可引起环孢菌素A贴剂内模型药物的极化,药物的极化程度随驻极体表面电位的升高而增强、随驻极体作用时间的延长而衰减并逐步趋于稳定;环孢菌素A药物质量越高,则驻极体环孢菌素A贴剂的压电活性越低。可得结论:驻极体可引起环孢菌素A的极化,药物的极化与驻极体表面电位、驻极体作用时间、贴剂内模型的药物质量密切相关;驻极体产生的电场力与极化的药物分子相互作用,可实现模型药物在驻极体环孢菌素A贴剂内的可控释放。(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4年06期)

压电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压电材料的能量采集效率不断提高,通过采集环境中的能量实现无线传感器等低能耗装置自我供电成为可能。与传统供电方式相比,压电能量采集装置具有安装灵活、不需要维护、清洁环保等优点。本课题中制备了以PVDF为基体材料的纳米二氧化硅/聚偏氟乙烯(Si O_2/PVDF)压电复合材料,通过小能量采集试验研究了该材料的压电性能。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一)本文为了提高材料的压电性能,发展了一种制备Si O_2/PVDF压电薄膜的特定工艺。依据这种工艺,纳米Si O_2颗粒被添加到PVDF基体中,用溶液流延法制成薄膜,采用高倍率单轴拉伸的方法增加PVDF材料中β相的含量,之后在高电压下对材料进行极化,并在薄膜两面涂布导电银浆电极,制成压电薄膜样品。(二)在研究中使用了悬臂梁振动测试试验台对压电复合材料薄膜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分析了纳米Si O_2颗粒含量以及悬臂梁振动频率对Si O_2/PVDF复合材料压电薄膜开路电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的纳米Si O_2颗粒可以显着提高该PVDF复合材料的压电性能,较高的添加量对压电性能的提升较大。但当添加量超过2%之后,性能提升幅度达到上限,并且振动频率也对压电性能有影响。(叁)搭建了悬臂梁-压电膜能量转换系统。通过采取整流电路对电容充电的方法,评估了转换系统的电能采集能力,分析了纳米Si O_2颗粒含量以及悬臂梁振动频率对Si O_2/PVDF复合材料压电薄膜能量收集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纳米Si O_2颗粒或者提高悬臂梁的振动频率,都可以显着提高该PVDF复合材料的开路电压和能量采集能力。而且,对容量越小的电容充电时,最大充电功率越大。由于Si O_2/PVDF复合材料压电薄膜为柔性材料,因此可以被更方便地应用于环境小能量采集或者自我供能的可穿戴装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压电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钱伟.基于氧补偿工程和晶粒尺寸效应的锆钛酸钡钙陶瓷的压电性优化研究[C].第十届国际(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第六届国际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学术大会、首届国际新材料前沿发展大会摘要集.2019

[2].赵旸周.PVDF基复合材料薄膜的压电性及其在小能量采集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

[3].于丹.铋基复相极性陶瓷的压电性与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8

[4].张天娇,张晔.分子材料压电性不足难题破解[N].科技日报.2017

[5]..分子材料压电性不足难题破解[J].浙江化工.2017

[6]..分子材料压电性不足难题破解[J].硅酸盐通报.2017

[7].宋晓雪.分子催化剂在光电极中的应用以及二维材料的压电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7

[8].付鹏,崔喆,刘少兵,刘民英,张玲丽.奇–奇数聚酰胺1111的铁电与压电性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5

[9].吴帅君.尼龙1313的晶型转变及压电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

[10].郭鑫,崔黎丽,梁媛媛,黄平,王美玲.负极性驻极体环孢菌素A贴剂的压电性[J].高电压技术.2014

标签:;  ;  ;  ;  

压电性论文-张钱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