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验流体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体动力学,传感器,风速,误差,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温差。
实验流体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升,刘清惓,孙星,吕鸣晨[1](2019)在《热损失型风速传感器流体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机械式风速计难以准确测量低风速的难题,设计一种热损失型风速传感器。该传感器主要由Cortex-M3 ARM处理器、高精度低噪声测量电路及恒功率加热电路等组成。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确定探头加热功率,并得到双探头温度差值与风速的曲线关系。搭建一套基于高低温试验箱的实验平台,对-10~50℃范围内的传感器温度特性进行测试,结合L-M算法对温漂进行修正。实验结果表明,在0~5 m/s范围内,该风速传感器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09 m/s,在低风速测量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24期)
赵文景,纪文杰,蓝鼎,王进,王育人[2](2019)在《进行二维流体动力学实验的肥皂膜装置及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介绍一种利用稳定流动的肥皂膜进行二维流体动力学实验的装置。其中,着重描述了该装置的具体结构。还简要介绍了肥皂膜作为近似二维界面的性质,以及制作稳定流动的肥皂膜所需的条件。同时,将研究并概述用于采集肥皂膜图像以及观测肥皂膜流动性质的实验装置及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冒晓莉,李美蓉,张加宏,单鹏[3](2018)在《探空湿度传感器太阳辐射误差流体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太阳辐射导致的探空湿度测量偏干问题,本文采用模拟仿真和实验进行相关研究。首先采用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模拟仿真了湿度传感器在探空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导致的温升情况,为了验证仿真的准确性,设计湿度测量电路并搭建实验平台,研究了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湿度传感器的温升误差,对比结果表明仿真值与实验值吻合度较好,最大相对误差为7.5%。其次,研究了海拔高度、太阳辐射强度、气流流速和防护罩对湿度传感器温升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较大的是海拔高度,温度误差随海拔高度明显增加,防护罩的影响较小,此外温度误差与太阳辐射强度呈正相关,与气流流速呈负相关。最后以韩国RSG-20A的湿度测量系统为模型,同时以阳江比对中的一次探空数据记录作为仿真条件,模拟仿真了太阳辐射下的温度误差,再结合饱和水汽压公式计算相对误差,结果表明,32 km的高空由于辐射导致的温度差值达13℃,湿度的相对误差达到70%以上。该研究为探空湿度垂直廓线的辐射误差修正提供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朱益飞,江志杰,赵淼,孙东科,张程宾[4](2017)在《微型弯管中双重乳液流体动力学特性的可视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并搭建了双重乳液液滴在微型弯管中流动的可视化实验装置,动态观测了双重乳液液滴在微型弯管中的界面演化过程,研究了不同弯管角度和外液相流量对双重乳液液滴变形程度的影响,分析了双重乳液在弯管中的流型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弯管角度越大,液滴受到的离心力就越大,双重乳液液滴的变形程度就相应增加;随着外流体流量的增大,液滴所受到的剪切力和离心力就增大,从而加剧了液滴的变形程度。(本文来源于《化工装备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阳倦成,齐天煜,韩天阳,倪明玖[5](2016)在《金属液滴铺展的磁流体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滴撞击固壁以及相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大量学者开展了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然而,在一些特殊领域中(如材料电磁过程、金属3D打印、核聚变液态金属第一壁等),流动液体为金属,环境中存在磁场,该类液滴的铺展将产生更为复杂的现象,目前所开展的研究甚少,对该类现象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液态金属的磁流体力学特性。本文对室温下为液态的镓铟锡合金(Ga67In20.5sn12.5)液滴在水平磁场(磁场强度为0-2T)环境的铺展过程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通过采用高速相机从不同角度拍照的方法来获取液滴的轮廓变化情况,随后采用Matlab提取液滴轮廓,并计算液滴最大铺展系数、回弹高度等信息。研究发现,水平磁场下金属液滴铺展呈现与常规流体不同的非球对称现象:即在与磁场平行方向金属液滴的铺展受到抑制,在垂直磁场方向的铺展受到促进。同时通过开展磁流体力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对这一现象的产生进行详细的解释。这一现象的发现将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磁场控制下的金属液体铺展行为的控制。(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20)
戴伟,刘清惓,杨杰,宿恺峰,韩上邦[6](2016)在《探空温度传感器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精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希望探空温度传感器的观测精度达到0.1 K数量级.为了实现此目标,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珠状热敏电阻从海平面上升至20 km高空的整个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影响测温精度的太阳辐射强度和传感器倾斜角度两个因素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强度和海拔高度是辐射误差的重要影响因子.当传感器倾斜角度为90?时,珠状热敏电阻的辐射误差最小.通过麦夸特法和通用全局优化法对仿真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不同海拔高度和太阳辐射强度下的辐射误差修正方程;为验证方程的准确性,设计和搭建太阳辐射误差模拟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辐射误差实验测量值与修正方程修正值之间的平均偏移量为0.017 K,均方根值RMS误差为0.023 K,验证了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麦夸特法和通用全局优化法获得辐射误差数据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吴康[7](2016)在《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的细颗粒聚并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雾霾已成为我国近年来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燃煤锅炉排放的细颗粒是雾霾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常规除尘设备对细颗粒的捕捉效率较低。颗粒聚并技术是控制燃煤锅炉细颗粒排放的有效技术之一。本课题对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的聚并技术展开多方面的研究。首先,介绍了颗粒在聚并器中运动时受到的流体力和颗粒间作用力,分别对流体力和颗粒间作用力的数量级进行比较;根据颗粒的受力分析,详细介绍了颗粒流体动力学聚并机理和聚并器工作原理。其次,对聚并器的实验方案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实验方法及内容、测量与采样方法、灰样分析方法。对实验系统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实验台的设计、聚并器的设计、换热器的设计。开展了对飞灰颗粒聚并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结果分析得到烟气工况参数对飞灰颗粒聚并的影响规律,并且对流体动力学聚并中湍流聚并、热聚并、布朗聚并的作用进行比较。最后,设计了聚并器在330M燃煤锅炉机组的试验,主要包括设计用于试验的聚并器,设计聚并器试验研究的试验内容、试验方法、测量采样和灰样分析方法;介绍了聚并器工作效果的评判方法;开展了聚并器在330MW燃煤锅炉机组上的试验研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由于聚并器的作用,PM_(2.5)和PM_(10)分别减少了56.2%和50.6%,在静电除尘器的出口飞灰颗粒浓度减少了26.3mg/Nm~3;同时,安装聚并器的静电除尘器灰斗中飞灰颗粒的汞浓度为891ng/g,该数值比未安装聚并器的静电除尘器灰斗中飞灰颗粒的汞浓度高26.4%。这说明,流体动力学聚并器的应用能够同时减少燃煤锅炉烟气中细颗粒和汞的排放。(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6)
杨杰,刘清惓,戴伟,冒晓莉,张加宏[8](2016)在《用于气象观测的阵列式温度传感器流体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百叶箱和防辐射罩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受到太阳辐射会导致其温度高于大气真实温度,升温量可达0.8 K甚至更高.为提高大气温度观测精度,本文设计了一种阵列式温度传感器.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分析计算该传感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辐射升温量,采用遗传算法对计算结果进行拟合,获得辐射升温量修正方程.为验证阵列式温度传感器的实际性能,研制了强制通风温度测量平台.将阵列式温度传感器、配有传统防辐射罩的温度传感器和强制通风温度测量平台置于相同环境下,进行大气温度观测比对实验.配有传统防辐射罩的温度传感器辐射升温量平均值为0.409 K;与前者相比,阵列式温度传感器的辐射升温量仅为0.027 K.这种阵列式温度传感器可将辐射升温引起的误差降低约93%.辐射升温量实验测量值与修正方程修正值之间的平均偏移量为0.0174 K,均方根误差为0.0215 K,该结果验证了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与遗传算法的准确性.如果配合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与遗传算法,温度测量精度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邓章[9](2016)在《基于流体动力学的原子层沉积工艺优化与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器件的尺寸不断减小、集成电路的密度不断增大,纳米级薄膜制备在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表面自限制性的原子层沉积技术可用于制备厚度精确可控、生长均匀的纳米薄膜,使得纳米薄膜技术可扩展于光电子器件封装、柔性电子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应用中。原子级表面生长是原子层沉积厚度精确可控的保障,然而生长速率过慢则是制约该技术工业发展和扩展应用的重要障碍。如何加快循环间的交替以及加快大表面积薄膜包覆成为解决该技术瓶颈的突破口。本文具体内容包含:(1)以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原子层沉积脉冲式工艺的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集成气质传输、瞬态脉冲、热传导和固体表面反应等物理化学过程,耦合分析了气相脉冲工艺中前驱体分布和表面包覆效率。通过对模拟结果中气流速度、气质组分和表面反应分布的对比研究,探索了不同工艺参数(入口流量、出口压力、前驱体浓度等)下原子层沉积循环时间和前驱体用量的优化方法。(2)搭建了前驱体定量输出和在线过程检测的集成式原子层沉积系统。在线四级杆质谱仪可追踪脉冲过程中各反应物组分随时间的变化,从而作为循环时间和前驱体消耗的定量判定标准。而在线椭偏仪则可对单元脉冲中的薄膜厚度变化进行测量,为原子层沉积工艺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丰富的分析手段。本系统通过对压力、组分、粒子浓度和薄膜厚度等的定量测定和实时监测,研究了不同流量和压力下前驱体输入和薄膜生长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验证了仿真模型中定量生长规律。(3)将耦合气质传输和化学反应的流体模型扩展应用于空间隔离原子层沉积效率分析。通过耦合体相反应的流体动力学模型监测两种分子相遇几率,并判断前驱体交叉扩散的隔离效果。通过对微间隙带内流体状态的分析,以及对不同载气流量、隔离气流量和前驱体浓度下沉积时间和表面均匀性的研究,优化批量沉积的产量与前驱体利用率。(4)构建了批量粉末包覆的流化工艺模型。通过欧拉多相流模型分析了批量粉末的流化过程中气固交互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工艺条件对流化效率的影响。相比于表面反应的时间量级(毫秒级),流化工艺中前驱体分布的时间(几十~百秒级)是制约流化效率的瓶颈。根据仿真分析结果,本文以循环时间(脉冲时间与吹洗时间之和)为优化目标分析了入口流量、出口压力和前驱体入口质量比等的协同关系。进一步,通过流量和压力的关联函数可确定气流速度和前驱体质量比为目标优化的两个关键因素。气流速度与前驱体浓度两个因素相互独立,并分别通过对流和扩散作用影响沉积过程中的分子运输。当针对开放或封闭空间考虑装备设计和沉积氛围等约束条件时,可确定气流速度的最小优化值。利用时间隔离原子层沉积工艺模型优化后的沉积效率比商用沉积设备提高了四倍,而空间隔离原子层沉积的大表面沉积效率则提高了两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3-17)
陈倩,严荣国,葛斌,曹海涛[10](2016)在《基于流体动力学的模拟肺等温过程仿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别对婴幼儿和儿童模拟肺内部换热情况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了一种能够精确模拟婴幼儿肺顺应性的模拟肺。方法基于玻意耳定律,利用流体力学分析软件Fluent为计算平台,假设等温系统内部换热介质为多孔介质,研究了对模拟肺充气之后其内部温度变化情况。实验测量了婴幼儿模拟肺在不同质量铜丝填充后的顺应性。结果通过仿真得出婴幼儿和儿童模拟肺等温系统所需要等温材料体积约为总体积的3.3%。实验结果验证了仿真的准确性,得出了婴幼儿肺顺应性约为10.08 m L/k Pa(1.008 m L/mbar)。结论该模拟肺精确顺应性的特征可以更好地帮助临床测试肺功能和呼吸机顺应性参数精度。(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6年02期)
实验流体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旨在介绍一种利用稳定流动的肥皂膜进行二维流体动力学实验的装置。其中,着重描述了该装置的具体结构。还简要介绍了肥皂膜作为近似二维界面的性质,以及制作稳定流动的肥皂膜所需的条件。同时,将研究并概述用于采集肥皂膜图像以及观测肥皂膜流动性质的实验装置及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验流体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东升,刘清惓,孙星,吕鸣晨.热损失型风速传感器流体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9
[2].赵文景,纪文杰,蓝鼎,王进,王育人.进行二维流体动力学实验的肥皂膜装置及相关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3].冒晓莉,李美蓉,张加宏,单鹏.探空湿度传感器太阳辐射误差流体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8
[4].朱益飞,江志杰,赵淼,孙东科,张程宾.微型弯管中双重乳液流体动力学特性的可视化实验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17
[5].阳倦成,齐天煜,韩天阳,倪明玖.金属液滴铺展的磁流体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C].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6].戴伟,刘清惓,杨杰,宿恺峰,韩上邦.探空温度传感器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16
[7].吴康.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的细颗粒聚并器的实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6
[8].杨杰,刘清惓,戴伟,冒晓莉,张加宏.用于气象观测的阵列式温度传感器流体动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16
[9].邓章.基于流体动力学的原子层沉积工艺优化与实验验证[D].华中科技大学.2016
[10].陈倩,严荣国,葛斌,曹海涛.基于流体动力学的模拟肺等温过程仿真及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