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应变传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变,石墨,光纤,传感器,纳米,表面波,冷处理。
应变传感论文文献综述
范淑瑶,王文,李学玲[1](2019)在《面向高温应变传感的AlN多层复合结构中声表面波传输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在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中,高温部件应变的准确在线监测对于保障装备精准作业及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极端高温环境应变在线监测技术在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声表面波(Surface acoustic wave:SAW)传感器以其体积小,成本低,响应快速、可批量生产和可实现无线无源测量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针对极端恶劣环境的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l2O3/IDTs/AlN/金属板/Diamond多层复合结构的声表面波高温应变传感器。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Al N多层复合(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21)
毛黎明,陶传义,顾子迪,张婧,成俊桦[2](2019)在《基于光纤环形激光器的动态应变传感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光纤环形激光器动态应变传感器系统。在此传感系统中,将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光纤环形激光器结合光纤布拉格光栅作为光纤激光器的波长选择元件,用来探测外界的动态应变信号。激光腔的外部配置一个不可调谐的光纤法布里-珀罗滤波器作为强度解调器,同时配置光纤带通滤波器,可实现多个光纤光栅反射信号分离输出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传感系统对动态应变信号有较好的响应,能够测量高达200 kHz的动态应变信号,具备解调MHz频率范围信号的能力,验证了复用解调的可行性。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可应用于结构健康监测中动态应变信号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维俊,王大鹏[3](2019)在《FBG宏应变传感技术在结构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宏应变传感技术进行研究,并结合平行分布相关理论,实现了对混凝土梁的挠度监测.根据有限积分法原理,利用FBG监测到的应变计算结构线形变化.实验采用一根4 m长的T形混凝土梁,T梁等分8个单元,在每个单元平行布置500 mm的宏应变传感器,同时用LVDT位移计实测T梁的挠度值,在两端处放置千分表,用来消除支座位移影响.结果表明:平行分布的FBG宏应变传感技术可以有效的监测结构变形,与LVDT实测值较接近.(本文来源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姜涛[4](2019)在《基于光纤应变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管道是石油以及天然气的主要输送途径,但是由于管道通常埋于地下并且需要穿越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管道事故常有发生,而油气管道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实时监测管道的运营状况,对潜在的事故进行预警,对于确保管道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利用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如何对管道进行健康监测,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管道运输业的发展现状,根据发生的管道事故总结了影响管道安全的主要因素分别是腐蚀、泄漏以及较大变形。阐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管道安全检测和监测方法,总结了现有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对于应用光纤传感技术的管道安全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基于现有方法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和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的方法。第二章提出通过管道环向应变场测量管道内腐蚀的方法。利用弹性力学原理推导了管道环向应变与壁厚的关系,并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管道发生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情况下管道的环向应变场分布特性。基于腐蚀后的环向应变场分布特性以及光频域反射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监测管道内部腐蚀的应变场传感网,利用应变场传感网获得的应变分布重构应变场,通过重构的应变场可以对腐蚀进行精确、直观的定位,同时结合管道安全性评价准则,提出了利用应变场进行管道安全性评价的方法。第叁章对本文提出的管道腐蚀监测方法进行试验验证。利用管道内部不同缺陷角度以及缺陷深度模拟不同类型的管道腐蚀,通过光频域反射技术测量管道截面上的环向应变分布,结果表明通过光频域反射技术能够有效测量单个管道截面上的内腐蚀信息。为了验证应变场传感网能否有效地监测一定范围内的管道腐蚀过程,开展了管道腐蚀过程监测试验,试验证明通过应变场传感网能够有效地定位和评估管道局部腐蚀。第四章对管道泄漏定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管道泄漏定位方法以及一种基于阈值检测的线性拟合法计算负压波拐点发生时间。基于环向应变与管道内压的关系,提出通过环向应变监测管道的泄漏。结合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优点,提出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管道泄漏定位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已知负压波波速就能进行泄漏定位。为了计算负压波拐点的发生时间,通过试验研究了负压波导致的环向应变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阈值检测的线性拟合法。为了验证本文的方法是否有效,进行了真实管道泄漏试验,试验证明基于阈值检测的线性拟合法可以准确地计算负压波拐点发生时间,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泄漏定位方法能够有效地对管道泄漏进行监测和定位。第五章研究了寒冷地区的管道变形监测方法。针对多年冻土以及季节性冻土地区的管道会产生较大变形从而影响管道安全的问题,本章提出应用光频域反射技术测量冻土中的管道轴向应变,应用连续的轴向应变计算管道的连续曲率,基于切角递推算法实现管道变形的重构。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极寒天气下的管道变形监测,本文开展了模拟试验,试验中利用饱和粉质砂土产生的冻胀力使管道产生一定的变形,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测量管道轴向的应变分布,利用应变分布重构管道的形状,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有效测量管道的应变分布,通过应变分布可以获得管道的应力状态并重构管道的形状,可以对冻土地区的管道变形进行有效监测。第六章为本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郭二辉[5](2019)在《一种基于Zigbee的无线应变传感节点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种无线应变传感节点,采用康铜材料、350?、10mm应变片接入直流电桥结构,利用两级运算放大器进行应变信号检测,其后采用STM32F103低功耗MCU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通过Zigbee节点发往监控主机,在监控主机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搭建了一个实验系统,通过实测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邵怡沁[6](2019)在《碳纳米管纱线复合材料界面力学及应变传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能源、军工、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对纤维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碳纳米管这种材料具备特殊结构和优异性能,可以满足能源领域对高导电、电化学活性的要求;军工领域对抗氧化、化学稳定和耐腐蚀的要求;航空航天领域对高强、低密的要求;其中碳纳米管纱线,又称碳纳米管纤维是由碳纳米管组装而成的宏观尺度结构,因此,其在力学,电学和热学等方向都拥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制备连续碳纳米管纱线的方法分别有传统溶液纺丝法、阵列抽丝法和化学浮动气相沉积法。其中化学浮动气相沉积纺丝方法,过程简单、可以稳定纺制连续碳纳米管纱线,具有工业化发展前景。可是其纺出的纱线存在直径不匀、强力较低等缺陷。故此种方法纺制而成的纱线需要后续的优化改性处理。同时目前国内外对于碳纳米管纱线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纱线的本征力学和电学性能,很少对碳纳米管纱线复合材料的基础力学界面做深入研究。而复合材料的界面是决定其最终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纱线材料的工业化应用,探究碳纳米管纱线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本文围绕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碳纳米管纱线结构特性进行研究,利用后处理方法改进纱线力学性能,对碳纳米管纱线和不同树脂(热塑和热固)间的界面性能做了测试,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宽碳纳米管纱线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本课题选取了环保的深冷处理和高效的等离子体处理对纱线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改性,最后对碳纳米管纱线复合材料的压电应变传感性能也做了初步研究。首先,本文采用化学浮动气相沉积法一步成型制备出碳纳米管纱线,但这种方法制备出来的纱线由于制备生长过程中碳纳米管的分布不均匀,使其内部有很多的缺陷和空隙,同时纱线内部碳纳米管束的排列并不是全部沿着同一个方向,管束与管束之间有缠绕、弯曲甚至断开,使得纱线的力学性能欠佳。因此本文采用有机溶剂密实、反复拉伸和加捻叁种方法对纱线进行物理改性。利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改性处理前后纱线的表面形态变化,并用纱线拉伸测试表征处理前后纱线的力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张力下,采用极性和表面张力较小的二氯甲烷溶液浸渍纱线,利用溶剂的浸润和润滑效果,可以提高碳纳米管束的密度和取向,同时通过计算纱线强度的威布尔分布的纱线尺寸参数和形状参数也证实了纱线密实处理后力学性能的提高;利用反复拉伸过程中纱线内部碳纳米管束的自调整能力,结合不同应变反复拉伸作用下纱线微观结构多尺度变化机理,证明反复拉伸改性后纱线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加捻过程加深纱线内部碳纳米管束之间的抱合和摩擦力,随着捻度增加,纱线的结构变得均匀紧密,具有良好的螺旋加捻结构,从而提高了纱线强度;但是当捻度过量,碳纳米管纱线的断裂强度和模量都会有下降,因为这使得碳纳米管和纱线轴向夹角过大,不能充分发挥其力学承载能力。其次,本文对化学浮动气相沉积法制备出的碳纳米管纱线与高性能热塑性树脂聚苯硫醚树脂间界面做了深入研究,对碳纳米管纱线与树脂的界面进行了剪切力学计算与分析,本实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偏振光学显微镜观察碳纳米管纱线表面及脱粘前后的碳纳米管纱线/聚苯硫醚复合材料试样。这里,通过计算得出该纱线的孔隙率为70.5%,并测得纱线的泊松比为3.5。利用微滴拉伸的方法测量出两种材料的有效界面剪切强度为13.1MPa,分析树脂和纱线脱粘截面图,判断由于两种材料的泊松比差异比较大而造成纱线与树脂在脱粘过程中由径向开裂和横向滑移共同作用,这种现象为后续研究泊松比较大的纱线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力学性能奠定了基础。再次,由于碳纳米管纱线的表面惰性导致其与环氧树脂基体界面粘结不佳,为了提高纱线与树脂间的界面性能,本文引进了程序控温深冷处理作为一种新型改善复合材料界面手段。这种方法能在不改变材料化学性质的情况下,有效提高界面性能。实验采用单纤维断裂测试的方法表征并计算纱线与环氧树脂间的界面剪切强度,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处理前后纱线及碳纳米管的形态变化,同时拉曼光谱和热重分析探究深冷处理对碳纳米管纱线的影响,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衍射表征树脂的结构和结晶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深冷处理对碳纳米管纱线的结构及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是深冷处理后,环氧树脂的结构变紧密,拉伸强度增加27%。在单纤维断裂测试过程中,通过观测树脂内部的碳纳米管纱线断裂产生的双折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测量不同的纱线断裂长度,通过修正后的界面剪切强力公式可以计算出深冷处理后碳纳米管纱线和环氧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力提高了31%。结合深冷处理前后纱线/树脂复合材料断裂截面图分析,界面提高主要是深冷处理过程中树脂的热收缩导致的轴向压应力作用,使得纱线与树脂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同时,由于物理方法提高界面力学有限,为了能高效大幅地提高碳纳米管纱线与环氧树脂间的界面剪切强度,引进了大气压常温无线射频等离子体处理,通过不同的处理时间(1s、2s、3s、4s)探究等离子体对纱线的影响,并通过微滴拉伸法测量纱线与树脂间的界面剪切强力大小。此外,等离子体对复合材料的界面影响也可以通过测量动态载荷下包埋在树脂中纱线的电阻变化来表征,本实验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纱线及碳管形态,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和静态接触角测试对纱线表面化学官能团及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处理后的碳纳米管纱线拉伸强度增加了49.5%。用修正后的剪切滞后模型计算得原纱线与树脂界面剪切强度为17.37 MPa,而等离子体处理3s后,碳纳米管纱线与环氧树脂界面剪切强度提高到32.08 MPa,改善率为84.6%。其主要原因是处理后碳纳米管纱线表面产生的含氧官能团和增加的粗糙形貌。同时,在动态循环载荷作用下,包埋在环氧树脂里的碳纳米管纱线的电阻变化率提高也证明了树脂与纱线间改善的界面粘结性能。最后,由于碳纳米管纱线具有优异的电学特性,在受力应变过程中,电阻值会线性变化。利用这点将传感系数为1.75的碳纳米管纱线嵌入弹性良好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对纱线嵌入EVA材料进行拉伸,弯曲,和横、纵向的压缩试验,探究其内部纱线在不同载荷下的电学变化。实验对电阻变化率曲线进行线性拟合并通过其斜率计算纱线在不同测试下的传感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拉伸作用下,碳纳米管纱线传感系数为2.51。由于弹性良好的EVA在拉伸过程轴应力作用使得纱线结构更加紧密,从而传感性能提高。在弯曲作用下,纱线的传感系数为2.29,但由于纱线受力状态较复杂导致线性拟合较差。在横,纵向压缩作用下,传感系数略有不同,分别为0.79和1.55。这是由于纱线在不同方向压力下,内部结构变化从而影响接触电阻的变化,最终导致的电阻变化率不同和传感系数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9-05-24)
梁菁菁[7](2019)在《碳基柔性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应变传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性可穿戴应变传感器在远程精准医疗、人体运动检测、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潜能巨大。传统的半导体和金属基刚性应变传感器难以同时满足高拉伸、高灵敏度的要求,严重影响其测量稳定性、测量精度和测量范围,而新型的碳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以及表面易于修饰等优点,是柔性可穿戴应变传感器的理想备选材料。本论文工作利用共价交联、表面修饰与微纳多级导电网络构建等策略,设计制备系列柔性的应变传感器材料,其中包括共价交联的叁维石墨烯泡沫材料、石墨烯/亚麻织物碳复合材料、石墨烯纳米带/聚酰亚胺高分子聚合物超薄复合薄膜材料,传感器检测的灵敏性和稳定性优良,成功应用于人体关节运动和脉搏、发声振动等监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共价交联策略构建超高弹性叁维石墨烯泡沫压力传感材料。通过聚醚胺(D400)与氧化石墨烯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共价交联,制备得到叁维氧化石墨烯泡沫材料,温和热还原脱除氧化石墨烯表面含氧官能团,得到的共价交联石墨烯泡沫具有良好的压缩性和导电性。共价交联的石墨烯泡沫在不同的压缩应变下具有可调的电导率和超灵敏的压力响应(在3.5-5 kPa范围内压力灵敏度为0.046 kPa-1),在弹性导电和超灵敏压力传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基于天然纤维织物衍生碳构建复合型高性能应变传感器。以亚麻织物高温碳化产物为基体,通过表面修饰策略,实现了叁维亚麻织物衍生碳、二维石墨烯、一维银纳米线(AgNWs)的有机融合,形成微纳多级导电网络,制备出复合型柔性可穿戴应变传感器。材料的多元复合结构赋予传感器不同应变条件下都具有高灵敏性。应变传感器应变工作范围大(60%),灵敏度高(应变范围为0-20%、20-40%、40-60%对应的灵敏度应变因子GF分别为11.2、36.8、74.5),测量稳定性好,并成功用于人体关节运动的检测(手腕、肘部、膝盖)。(3)基于层层组装策略构建石墨烯纳米带/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压力传感器。将水溶性聚酰亚胺与氧化石墨烯纳米带结合,采用旋转涂覆和分层组装的方法制备超薄复合薄膜材料。在石墨烯纳米带/聚酰亚胺(GNRs/PI)膜上负载AgNWs,制备AgNWs/GNRs/PI纳米复合材料,进而获得高灵敏度、高柔性的应变传感器。在0-1 kPa的应力范围内经过3000次循环测试,传感器仍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该复合传感器可成功应用于测量手指弯曲、人的脉搏、说话时喉咙的振动等监测,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到身体的微弱运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4)
张洪艺[8](2019)在《基于OFDR的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系统设计与数据解调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正在形成,传感器作为感知外界信息的眼睛,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光频域反射技术(OFDR:Optical 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ry)作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之一,相比于其他分布式传感技术,因其在空间分辨率、传感精度、灵敏度、信噪比等方面具有更优的性能,所以在现代军事、智能交通、大型建筑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由于OFDR可实现超高的空间分辨率,因此还可以对微小部件进行精准化监测。当前OFDR分布式系统存在传感稳定性差、受激光器性能影响严重等问题,大大限制了其发展,因此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针对OFDR分布式传感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背向瑞利散射传感原理、可调谐光源非线性效应、偏振衰落效应、数据解调算法等,设计了OFDR分布式应变传感系统并完成了实验验证,使该系统达到了毫米级空间分辨率。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了基于硬件补偿光源非线性扫频效应的OFDR系统整体方案。将辅助干涉仪拍频信号作为采集卡触发信号,消除了光源非线性扫频效应对定位精度和空间分辨率的影响。采用PBS分集接收法,将信号分为正交的P光、S光,补偿了偏振衰落效应所造成的灵敏度变差等问题。2、设计了激光器与采集卡的收发联合控制方案。结合激光器同步信号、采集卡外部触发,完成了激光器扫频与采集卡的同步采集功能。提出了使用焊接法消除反射信号异常的方案,优化了反射信号波形,提高了系统稳定性。3、开发了数据解调处理程序并完成了传感实验验证。设计了基于互相关的数据解调算法,实现了解调整条传感链路上的应变值。完成了传感长度、传感精度、空间分辨率的传感实验,完成了应变量与波长偏移量之间线性关系的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07)
吴召洪[9](2019)在《高性能石墨烯基导热和应变传感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自发现以来,其热学、电学、力学、光学等物理性质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为其在热管理、传感器、力学增强、透明导电薄膜、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单层石墨烯的热导率高达5300 W/mK,是目前热导率最高的材料,超过铜热导率的10倍。同时,石墨烯具有与铜可比拟的导电性。石墨烯高热导率和高电导率的特点使其在复合材料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其中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方面,石墨烯作为功能性填料可以赋予复合材料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本论文系统研究了天然橡胶中石墨烯导热和导电网络的设计构建,并探索了其在导热复合材料和应变传感器中的应用。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设计制备了具有高热导率的定向排列石墨烯纳米片/石墨烯泡沫/天然橡胶(GNs/GF/NR)复合材料,在低石墨烯添加量的情况下获得了显着的导热增强效果。在石墨烯(GNs和GF)含量仅为6.2 vol%时,面内热导率高达10.64 W/mK,垂直热导率高达3 W/mK。相比于纯的天然橡胶,室温下热导率提升率(TCE)为8100%,单位体积百分比石墨烯的热导率提升率(specific TCE)高达1300%,为目前报道的最高值。同时,与以往的研究报道对比,发现了在低石墨烯含量下(6.2 vol%),GNs/GF/NR热导率具有渗阈现象,热导率急剧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定向排列的石墨烯纳米片和叁维连通的石墨烯泡沫具有协同效应,是形成导热渗阈网络的关键,从而显着提升了GNs/GF//NR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面内协同效应高达127%,垂直协同效应高达233%。在此基础上,将高导热GNs/GF/NR复合材料应用于高功率发光二极管(LED),表现出显着的散热效果。与纯的天然橡胶相比,GNs/GF/NR作为面内散热材料,使LED温度降低了29.8 ℃,作为热界面材料使LED温度降低了 14.9℃。以上结果表明高导热GNs/GF/NR复合材料在电子器件散热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2)通过控制硫化条件,实现了具有不同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GNs/GF/NR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发现石墨烯纳米片在橡胶基复合材料中存在应变滑移的运动,研究了不同Tg下这一运动对导电网络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备出了具有超高灵敏度且应变可控的可拉伸复合材料应变传感器。其最高灵敏度可达23022,与之对应的最大应变为100%;最大应变可达230%,与之对应的灵敏度为714。系统地研究了具有不同Tg的复合材料电阻变化率与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Tg越低,GNs在应变下倾向于相互搭接,增加了导电通路,从而使电阻变化率与应变关系曲线的斜率越小,GNs/GF/NR传感器的应变范围越大;Tg越高,GNs在应变下更倾向于直接分离,GNs/GF/NR传感器的应变范围越小。将高灵敏度大应变高信噪比的GNs/GF/NR应变传感器用于人体运动监测,发现其能够覆盖从小幅度的手腕、手指弯曲到大幅度的手肘和膝盖弯曲监测,能准确反映出运动的大小程度;进一步将该传感器应用于机器人远程控制,结果显示机器人的手肘弯曲和手臂运动能与人的动作同步,显示出其在人体运动监测、电子皮肤、智能材料等领域的良好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21)
刘雨博,任洋洋[10](2019)在《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光纤应变传感网络布置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光纤传感网络测量精度,对传感器的节点布置进行优化研究。根据光纤应变传感器检测区域模型,确定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使用全局人工鱼群算法建立布置优化模型。通过实验方法对布置优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传感器测量应变误差最大值为8. 72×10~(-6),最小值为2. 54×10~(-6),平均误差为6. 61×10~(-6)。相比优化前分别降低了68. 9%,82. 9%和70. 8%。优化后,使得测量的应变相比人工随机布置传感器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具有较好的测量精度。(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03期)
应变传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一种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光纤环形激光器动态应变传感器系统。在此传感系统中,将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光纤环形激光器结合光纤布拉格光栅作为光纤激光器的波长选择元件,用来探测外界的动态应变信号。激光腔的外部配置一个不可调谐的光纤法布里-珀罗滤波器作为强度解调器,同时配置光纤带通滤波器,可实现多个光纤光栅反射信号分离输出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传感系统对动态应变信号有较好的响应,能够测量高达200 kHz的动态应变信号,具备解调MHz频率范围信号的能力,验证了复用解调的可行性。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可应用于结构健康监测中动态应变信号的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变传感论文参考文献
[1].范淑瑶,王文,李学玲.面向高温应变传感的AlN多层复合结构中声表面波传输特性分析[C].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2019
[2].毛黎明,陶传义,顾子迪,张婧,成俊桦.基于光纤环形激光器的动态应变传感系统[J].光学学报.2019
[3].王维俊,王大鹏.FBG宏应变传感技术在结构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姜涛.基于光纤应变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9
[5].郭二辉.一种基于Zigbee的无线应变传感节点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
[6].邵怡沁.碳纳米管纱线复合材料界面力学及应变传感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9
[7].梁菁菁.碳基柔性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应变传感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8].张洪艺.基于OFDR的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系统设计与数据解调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9].吴召洪.高性能石墨烯基导热和应变传感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0].刘雨博,任洋洋.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光纤应变传感网络布置优化[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