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根[1]2003年在《角膜厚度的共焦显微镜测量》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共焦显微镜测量角膜厚度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方法:非随机性对照临床试验,用裂隙扫描共焦显微镜和A超测厚仪分别测量20人的27个正常角膜中央厚度。 结果: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平均值(±SD)裂隙扫描共焦显微镜为529.6±33.9um,A超测厚仪为536.7±38.2um,两者差别有显着意义(P<0.001,配对资料t检验),两方法差值所在范围(±SD)是7.0±7.1um;各眼测量值间标准差的平均值共焦显微镜为17.8um,A超测厚仪为1.7um,共焦显微镜的变异度较A超测厚仪大。 结论:裂隙扫描共焦显微镜可以测量角膜厚度,但其测量值与A超测厚仪所测值有差别,且测量变异度较A超测厚仪大,稳定性相对差。
徐永根, 潘飞, 姚玉峰[2]2004年在《角膜厚度的共焦显微镜测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共焦显微镜测量角膜厚度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法 非随机性对照临床试验 ,用裂隙扫描共焦显微镜和 A超测厚仪分别测量 2 0人的 2 7个正常角膜中央厚度。结果 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平均值 (± SD)裂隙扫描共焦显微镜为 (5 2 9.6± 33.9)μm ,A超测厚仪为 (5 36 .7± 38.2 )μm,两者差别有显着意义 (P <0 .0 0 1,配对资料 t检验 ) ,两方法差值所在范围 (± SD)是 (7.0± 7.1)μm ;各眼测量值间标准差的平均值共焦显微镜为 17.8μm ,A超测厚仪为 1.7μm ,共焦显微镜的变异度较 A超测厚仪大。结论 裂隙扫描共焦显微镜可以测量角膜厚度 ,但其测量值与 A超测厚仪所测值有差别 ,且测量变异度较 A超测厚仪大 ,稳定性相对差。
乔宝笛, 帖彪, 杜敏, 陈鹏[3]2014年在《七种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角膜内皮镜、Orbscan、Pentacam、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和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7种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选取无其他眼部疾病的屈光不正患者265例(530眼),分别用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AS-OCT、角膜内皮镜、OrbscanⅡ、Pentacam、UBM和共焦显微镜7种仪器测量CCT,对7组CCT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其他6种仪器与A型超声之间测量中央角膜厚度之间的差异,采用简单线性相关描述其他6种仪器与A型超声测量中央角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型超声、AS-OCT、角膜内皮镜、Orbscan、Pentacam、UBM和共焦显微镜7种方法测量CCT值分别为(546.3±32.4)μm、(534.6±30.6)μm、(537.9±29.2)μm、(544.7±34.5)μm、(548.1±40.7)μm、(545.5±32.8)μm和(544.2±28.3)μm。结论与A型超声相比较,AS-OCT、角膜内皮镜、OrbscanⅡ、Pentacam、UBM和共焦显微镜6种仪器的相关性都较高,都可以用来测角膜厚度,但OrbscanⅡ、Pentacam、UBM及共焦显微镜的测量结果和A型超声更接近。
赵波, 苗雨顺[4]2008年在《共焦显微镜与A超测量角膜厚度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共焦显微镜测量角膜厚度结果与A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手术的患者,包括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术前检查患者中随机抽样150人(296只眼),按近视程度分为4组,分别用非接触共焦显微镜及常规接触式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将测量结果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共焦显微镜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值为(535.58±36.34)μm,A超测量均值为(536.73±37.18)μm。结论共焦显微镜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结果与A超比较差异细微,且无接触、无创伤。具有准确、无创、简捷的临床特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罗丽辉, 刘祖国, 陈家祺, 肖启国, 张梅[5]2004年在《正常角膜基质细胞密度和角膜厚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Confoscan 2 0共焦显微镜下正常活体角膜影像表现 ,测量基质细胞密度与各层厚度。方法 检查 3 4例 ( 4 8眼 )正常人。记录图像 ,并计算基质细胞密度和各层厚度。结果 基质细胞密度从前到后逐渐降低 ,前基质比后基质细胞密度明显增高 (t =-9 0 16,P =0 0 0 0 ) ,Bowman膜下密度最高 ,为 ( 1113 2± 2 2 7)个 /mm2 。全基质细胞密度为 ( 80 6 5± 5 7)个 /mm2 。角膜中央厚度为 ( 5 68 3± 5 3 8) μm ,基质层为 ( 4 65 5± 60 2 ) μm ,上皮层为 ( 5 8 5± 2 0 4) μm。各层厚度均与全基质细胞密度无显着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Confoscan 2 0共焦显微镜能检测角膜基质细胞密度和各层厚度
罗丽辉, 刘祖国, 陈家祺, 陈龙山, 肖启国[6]2004年在《共焦显微镜与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在角膜厚度测量中的差异》文中指出最近出现的Confoscan 2 .0共焦显微镜是一种新型、无创伤性角膜影像学检查仪器 ,能在活体上对角膜从四维 (叁维空间和时间 )水平进行扫描成像 ,并能通过Z Scan系统测量角膜各层组织厚度 ,这为角膜厚度的测量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为评价共焦显微
程燕, 吴洁, 高伟, 朱海峰, 朱秀萍[7]2012年在《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层羊膜移植术后的转归》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层羊膜移植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的变化,以评价该种手术方法的临床价值及探讨术后羊膜的转归。方法选取经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局部清创的方法控制感染,但上皮长期不愈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其中22例行多层羊膜移植术作为本研究的治疗组,10例患者拒绝手术,继续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角膜溃疡深度≤1/2角膜厚度,角膜溃疡直径≤6mm。术前所有患眼经角膜刮片均证实有真菌感染(包括丝状真菌和酵母样菌)。对治疗组患者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同时对照组亦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溃疡深层愈合情况,并于术后6个月行患眼UBM检查,测量角膜厚度。结果治疗组术后1个月溃疡表面完全愈合,其外层羊膜片于术后10~14d溶解,原病变区角膜创面上皮化,至术后3个月时深层羊膜部分吸收,瘢痕形成;术后6个月患者原病变区角膜半透明,表面光滑。随访期间真菌无复发。共焦显微镜检查示,术后2周角膜表层的羊膜细胞溶解,被角膜上皮细胞取代,上皮下可见大量树突细胞;随之上皮下树突状细胞逐渐减少,深层羊膜逐渐溶解,但至术后6个月仍可见羊膜基底膜,上皮下神经纤维未见恢复;术后6个月角膜测厚与正常角膜厚度无显着差异。药物治疗对照组可见感染控制后1个月溃疡表面上皮化,但可见上皮点状缺损,上皮下树突状细胞随病程延长未见明显减少;6个月时角膜厚度明显变薄,与正常角膜厚度具有显着差异。结论多层羊膜移植是治疗轻度和中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共焦显微镜为活体状态下观察深层羊膜转归及溃疡愈合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孙慧敏, 乔丽萍, 赵少贞, 袁佳琴[8]2004年在《LASIK术后早期角膜上皮改变的共焦显微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评价LASIK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中央上皮厚度变化 ,探讨上皮厚度变化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择 2 0 0 2年 11月 2 9日至 2 0 0 3年 1月 2 4日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屈光手术门诊进行原位角膜磨镶术病例 2 4例 (4 8眼 ) ,分别在术前、术后第 1、 3、 7、10、 3 0、 60、 90天 ,观察屈光状态的变化 ,应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 (Confoscan 3 0 )测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 ,并对上皮厚度变化与屈光状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术前相比 ,LASIK术后角膜上皮厚度平均增加了 10 7%。等效球镜度数变化与上皮厚度的变化呈正相关 (r =0 5 3 8,P =0 0 47)。结论 LASIK术后角膜上皮厚度增加 ,上皮参与了早期角膜组织修复的过程。术后屈光状态变化与上皮厚度的增减有关。
韩时超[9]2013年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共焦显微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短期中央角膜瓣厚度的变化及角膜基质细胞和角膜神经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屈光不正患者30例60眼,所有患者术前停戴角膜接触镜的时间为2周以上,无其他眼部疾病或手术史,无严重系统性全身疾病。应用VisuMax飞秒激光系统和MEL80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施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其飞秒激光的脉冲频率为200kHz,能量为100~150nJ;角膜瓣直径为7.9~8.3mm,瓣蒂部位置为0。,瓣缘角度90。;预计制瓣厚度100μm。由同一名手术医师完成所有手术操作。术后3个月行OCT检查角膜中央角膜瓣的厚度,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行共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组织和再生修复的角膜神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至术后3个月,所有术眼UCVA均达到术前BCVA。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所有手术眼裂隙灯检查均未见haze或瓣皱褶。术后3个月行OCT检查测量角膜中央角膜瓣厚度为(103.13±8.97)μm,统计结果分析显示t=1.91,P=0.07,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3个月不同时期检查所有术眼角膜前基质可见颗粒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形高反光颗粒存在。术后1周42眼(占70%)在角膜瓣界面处发现角膜基质细胞呈轻度的激活状态,随时间延长,激活的基质细胞逐渐减少,但至术后3个月时仍有7眼(占12%)观察到基质细胞呈轻度的激活状态,细胞反光较前减轻,细胞的激活反应较前减轻。术后1周7眼(占12%)观察到短的(<50μm)、弯曲的、独立的上皮下神经纤维;术后1个月48眼(占80%)见弯曲的丝状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间无明显交通支连接,神经纤维的反光较术前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反光弱。术后3个月55眼角膜中央(占92%)观察到弯曲的上皮下神经纤维,其中27眼(占45%)的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度>200μm,神经纤维间可见交通支连接并见类串珠状结构,术后3个月时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形态与术前相比仍存在差异。术后1周46眼(占77%)角膜中央“界面”处可观察到丝状或不连续角膜基质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反光较术前前基质神经纤维的反光弱,余手术眼“界面”处未发现明显神经纤维结构。术后1个月“界面”处49眼(占82%)可见长神经纤维或见神经纤维干终端及周边存在细丝状神经。术后3个月“界面”处57眼(占95%)可见长神经纤维或丝状神经纤维,术前共焦显微镜检查可见前基质粗大的神经干及其分支结论: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是一种有效的屈光手术方式,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裸眼视力均能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中央角膜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设定的角膜瓣厚度相比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飞秒激光引起角膜基质细胞的激活;角膜神经纤维在形态学上的修复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接近术前形态,但在术后3个月时上皮下神经纤维在形态学上仍与术前有差异。
杨耘[10]2012年在《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共焦显微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观察和总结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该病的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计算患眼、对侧眼、正常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以及角膜中央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通过MEDLINE、PubMed、维普数据库等资源,获得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2、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诊断为“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患者21例,皆为单眼发病,患眼(21只眼)作为研究组,其对侧眼作为对照组,并随机抽取的眼压正常、未患明显眼部疾病的21只眼(21人)作为对照组,所以人皆进行双眼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在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观察其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分析角膜内皮细胞的大小、形态,将患眼、对侧眼及正常眼图像进行比较;计算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以及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同时使用spss13.0软件分别对患眼、对侧眼和正常人群的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内皮细胞面积以及角膜中央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检验。结果:1、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确切的病因尚有争论,治疗上主要针对角膜混浊和继发性青光眼两大并发症,效果往往欠佳,早期诊断非常关键。2、共焦显微镜下绝大部分ICE综合征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发生了具有诊断价值的异常改变,占95.23%,具体发生了以下改变:①角膜内皮细胞的六边形结构减少;②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③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相应增大;④角膜内皮细胞的异常形态,如内皮细胞呈疣锥状突起、出现“风筝样”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呈“上皮化”改变。3、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每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患眼组与正常眼组、患眼组与对侧眼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侧眼组与正常眼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中央厚度:叁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焦显微镜诊断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共焦显微镜下该病的角膜内皮细胞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降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显着增大,对侧眼有一定程度的亚临床改变。
参考文献:
[1]. 角膜厚度的共焦显微镜测量[D]. 徐永根. 浙江大学. 2003
[2]. 角膜厚度的共焦显微镜测量分析[J]. 徐永根, 潘飞, 姚玉峰. 临床眼科杂志. 2004
[3]. 七种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比较[J]. 乔宝笛, 帖彪, 杜敏, 陈鹏. 医药论坛杂志. 2014
[4]. 共焦显微镜与A超测量角膜厚度的对比分析[J]. 赵波, 苗雨顺.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8
[5]. 正常角膜基质细胞密度和角膜厚度的研究[J]. 罗丽辉, 刘祖国, 陈家祺, 肖启国, 张梅. 眼科研究. 2004
[6]. 共焦显微镜与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在角膜厚度测量中的差异[J]. 罗丽辉, 刘祖国, 陈家祺, 陈龙山, 肖启国. 眼科新进展. 2004
[7]. 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溃疡多层羊膜移植术后的转归[J]. 程燕, 吴洁, 高伟, 朱海峰, 朱秀萍. 眼科新进展. 2012
[8]. LASIK术后早期角膜上皮改变的共焦显微镜观察[J]. 孙慧敏, 乔丽萍, 赵少贞, 袁佳琴.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9].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共焦显微镜观察[D]. 韩时超. 山东大学. 2013
[10].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共焦显微镜观察[D]. 杨耘. 暨南大学. 2012
标签:眼科与耳鼻咽喉科论文; 显微镜论文; 神经纤维论文; 内皮细胞论文; 测厚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