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化疗后发热、肝脾多发低密度影

白血病化疗后发热、肝脾多发低密度影

王娟杨岩(吉林省人民医院130021)

【中图分类号】R7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044-02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9岁,因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4年余,化疗后发热24天于2009年10月1日入我科。

该患4年前于吉林市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给予IA方案化疗1疗程后达完全缓解,之后4年反复巩固化疗共24个疗程,骨髓始终处于完全缓解状态。2009-9-2于当地医院再次巩固化疗(阿柔比星10mg,d1-3,阿糖胞苷100mg,日2次,d1-5)。化疗间歇第1天开始持续性发热,体温最高40.5℃,没有感染的部位症状,先后给予氨曲南、培氟沙星、泰能、万古霉素、氟康唑(每一种抗生素均用5天以上)等治疗后,体温仍无明显下降,遂来我院就诊。既往否认结核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9.4℃,贫血貌,巩膜无黄染,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6.0×109/L,NE13.14×109/L,RBC2.42×1012/L,HGB73g/L,PLT299×109/L,生化大致正常,骨穿示完全缓解,肺部CT未见异常,多次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阴性。肝脾三期增强CT示:肝脾内弥漫分布多发低密度影,直径2-5mm(见附图),B超超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示:肝细胞轻度水肿变性,汇管区少许炎细胞浸润,未见真菌感染及结核性病变,考虑为轻度慢性肝炎(G1S0),G试验(-),结核抗体(-),PPD(+),ANA系列(-)。

临床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M2(完全缓解)、25疗程化疗后、发热原因待查。

诊治经过:先予系统地抗真菌治疗:10.1-10.2伊曲康唑200mgbipd;10.3-10.10伊曲康唑200mgqpd共10天;体温无下降。这期间为找到病原学证据,在CT引导下做了第二次肝脏穿刺活检,结果与第一次肝穿结果一样,为轻度慢性肝炎,没有找到病原学证据。在不能完全排除真菌感染的情况下,10.11-10.23换用米卡芬净150mgqpd共12天。经系统抗真菌、入院之前的病史中已系统抗细菌治疗后,患者体温无明显下降,故考虑结核的可能性大。遂于10-24开始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50qpd;利福平0.45qdp.o;吡嗪酰胺1.50qdp.o;链霉素0.75qdim。10天后患者体温开始下降,3周后体温降至正常。从治疗中得到证实,发热、肝脾多发低密度灶是结核病引起。

讨论

本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为:⑴青年女性,患急性髓系白血病4年余,白血病一直处于缓解状态,但反复多次化疗,每年巩固化疗4个疗程以上,末次(24个疗程化疗)巩固化疗后持续性高热,应用解热镇痛药后呈不规则热型;⑵没有任何感染的部位症状;⑶已经过系统的抗感染,抗菌谱能够覆盖G-杆菌及G+球菌,没有抗真菌治疗;⑷白细胞高13.14×109/L,以中性粒细为主。

综合上述特点,白血病化疗后高热,考虑如下几种可能:⑴真菌感染: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反复多次化疗,且为化疗后的发热,免疫功能低下,存在着患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经过系统的抗感染、包括G-杆菌及G+球菌治疗无效,真菌感染应在首位,故入院做了肺CT,肝脾增强CT,G试验。⑵细菌感染,尤其是耐药菌的感染:反复化疗后发热,要考虑细菌感染,经过系统地抗炎治疗无效,但近年来耐药菌报告不断增多,产生ESBL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在我省均有报道,故入院后多次做血细菌培养、骨髓培养。⑶肿瘤性发热:病人患白血病,一直处于缓解状态,且为巩固化疗后高热,癌性发热可能性不大,需做骨穿进一步证实白血病的缓解状态。⑷结核病:病人患白血病,多次反复化疗,免疫功能低下,易患结核病,故入院后作了PPD试验,结核抗体,肺CT,肝脾增强CT。⑸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女性,发热,无SLE的表现,需进一步做抗核抗体系列检查来排除。

入院后进一步检查结果:肝脾三期增强CT肝脾发现多发低密度影,弥漫分布,直径很小,2-5mm,肺CT无异常,G试验(-),PPD试验(+),ANA系列(-),骨穿示白血病缓解状态,血及骨髓培养无菌生长。进一步分析发热原因:⑴真菌、⑵结核、其他三种可能性不大。由于在没有肺结核的情况下,肝脾结核是少见病,故认为真菌的可能性最大。在B超引导下取肝脏活检之后,进行系统地抗真菌治疗共22天,体温未下降,这期间再次CT引导下取肝脏活检,结果两次活检均为阴性,极可能是阴影直径小,活检没能取到病变部位所致。此时从治疗结果中进一步分析,真菌的可能性不大,结核的可能性大,故开始应用三联抗结核治疗,10天后体温开始下降,3周后体温恢复正常,从抗结核治疗中证实本例发热是肝脾结核病引起。

肝结核的误诊率高,原因主要有[1.2]:肝结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多数患者有发热、纳差、乏力、消瘦等结核病的一般症状,部分伴有上腹不适或肝区疼痛。腹部体征可有右上腹压痛、肝区叩击痛、不同程度的肝脏肿大或肝脏肿块。有的病例可合并腹水,黄疸少见,有些可无任何症状。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指标,以ESR、ADA增高,PPD试验阳性为主,伴贫血,WBC减少,白蛋白/球蛋白倒置等,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难以定性诊断。如果超声检查显示多发的低回声结节,特别是在结核病流行地区,应考虑肝结核的可能。在普通X线或CT扫描中发现肝脏钙化,要高度怀疑肝结核,根据CT表现,肝结核可分为:(1)粟粒型肝结核;(2)结节型肝结核,由粟粒性肉芽肿融合而成,病理变化多样,直径大于2cm,CT表现为结节样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可有周边性强化,病灶出现“粉末状”钙化是其特征性改变;(3)结核瘤型,肝结核瘤中央由于干酪样坏死显示为未增强、低密度病变,肝结核瘤的外周相对应为肉芽组织;(4)胆管型肝结核;(5)肝浆膜型,CT表现为肝包膜下多发小低密度灶,病灶边缘较清晰,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邻近肝包膜增厚。肝结核的其他CT征象,如腹腔淋巴结肿大、钙化、脾肿大和肝外结核等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表现虽然提示有肝结核可能,但肿瘤坏死、转移癌、肝癌、炎症也有上述影像学改变。肝组织活检是结核确诊的金标准,但临床上不少患者因恐惧而拒绝检查,或病变直径小取不到阳性结果,这也是病情延误或漏诊的重要原因。脾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不同病例之间差别较大,初诊为脾结核的病例不多,因此,脾结核的临床误诊率很高。文献资料认为以下几点可作为脾结核诊断的参考[3]:①脾大伴长时间持续低热或高热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者;②过去有结核病史或同时伴有其他脏器非活动性结核病者;③腹痛、脾大伴有纳差,消瘦,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者;④轻中度贫血,血沉加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结核抗体试验阳性者;⑤B超检查可见脾脏增大,脾内单个或多个低回声区及散在强光点,此系干酪样物质钙化所致。CT检查可发现脾内低密度区及脾门钙化现象,x线检查左膈升高,活动受限,左侧胸腔积液及左下肺炎症样改变;腹部平片可发现脾区钙化点者;⑥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者。另外,脾结核常伴有其他脏器结核,特别是特征性淋巴结结核(典型CT表现为环形或多环状强化的淋巴结肿大或钙化性淋巴结)也有助于该病的诊断闷。

临床上,在充分排除细菌,真菌感染,结合影像学改变高度怀疑肝脾结核,又拿不到病原学证据的情况下,征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可以实验性抗结核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本例正是从抗结核治疗中证实发热是肝脾结核病引起。

参考文献

[1]DursunI,YikilmazA,PoyrezogluH,eta1.Radiologicalfindingsofisolatedhepatictuberculosisinnchildwithtubulointerstitialnephritis•uveitissyndrome.Pedia心Radiol,2009,39(3):302—305.

[2]贾国葆,周毅力,骆定海等.肝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0,3(5):280-2823.

[3]黄焕军,刘瑶,林菊生等.16例脾结核临床分析,临床消化内科,2008,20(5):300-301.

标签:;  ;  ;  

白血病化疗后发热、肝脾多发低密度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