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典籍英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一理论,《平果壮族嘹歌》
典籍英译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滢,汪华[1](2019)在《“同一理论”视角下少数民族典籍中意象的英译研究——以《平果壮族嘹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一理论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与方法的核心内容,对当代修辞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借鉴同一理论,对《平果壮族嘹歌》中意象的英译进行了探究,认为少数民族典籍的英译工作应当从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出发,为典籍英译提供指导性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为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提供契机,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先行"的战略思想。(本文来源于《民族翻译》期刊2019年03期)
刘晨涛[2](2019)在《变译理论视阈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译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翻译理论。变译理论源自于翻译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近年来有关变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其研究结果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翻译领域指导翻译实践。本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版本中的典籍英译为研究对象,以变译理论中七种变译方法为研究框架,以期望能借此丰富典籍英译的研究,同时拓展变译理论的应用领域。本文采用文本对比分析研究与数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治国理政》英译版中的典籍进行分析。研究借鉴了黄忠廉教授在《变译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七种变译手段,并以此作为研究框架,根据其特点,将《治国理政》英译版本中的典籍翻译分为七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实例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治国理政》英译版本中的典籍英译兼具典籍英译和政治外宣文献翻译的特点;第二,变译理论可以广泛的应用于《治国理政》中的典籍英译;第叁,变译理论应用于《治国理政》中的典籍英译符合新时代文化传播重效率的特点。变译理论应用于《治国理政》中的典籍英译,有助于提高翻译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并对以后的典籍英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对于《治国理政》英译版本翻译的价值主要在于加速了中国领导人思想的传播,对于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4-01)
孙丽[3](2019)在《交际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典籍童谣的英译研究——以北京童谣两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考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典籍童谣《孺子歌图》和《北京儿歌》两部译作,重点比较分析两译本中重复的童谣在词汇、句法、音韵等方面如何展开跨语际翻译,并探讨译者因素对典籍童谣英译的影响,总结典籍童谣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祝远德,符霄婷[4](2018)在《关联理论视角下民族典籍文化意象英译研究——以《平果壮族嘹歌·贼歌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贼歌》是壮族民间叙事长歌《嘹歌》的核心篇章,其中包含了大量富有民族文化的意象。文化意象是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英译对民族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译者如何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调动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有效传递民族文化,解除译语和原语之间的交流障碍,构建交际的最佳关联,实现文化交流。(本文来源于《民族翻译》期刊2018年04期)
韩名利,陈德用[5](2018)在《中国典籍英译课程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教学目标——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典籍英译课程作为翻译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至关重要,也承担着为典籍英译培养储备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本科阶段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多出于课堂经验,缺乏概括性和具体性,难以对实际教学进行有效指导。因此,本文对当前研究加以梳理归纳,从范畴化理论视角出发,建构定位合理、内容明确的典籍翻译课程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本文来源于《劳动保障世界》期刊2018年33期)
张志刚[6](2018)在《阐释性翻译理论对民族典籍英译的启示——以《满都莫日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阐释性翻译理论,以《满都莫日根》英译文本为例进行论证分析,从音乐性、视觉性和直接意义等方面说明阐释性翻译理论对中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启示,指出其翻译理论为中国民族典籍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大连民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姜嘉慧,关熔珍[7](2018)在《翻译时空移动理论视角下壮族典籍的英译研究——以《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精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走出去"战略促进了少数民族典籍的对外翻译。以翻译时空移动理论为指导,以壮族典籍《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精选》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深入探讨时空移动对于翻译的影响与干扰,总结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民族典籍的英译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刘亚娜[8](2018)在《从格式塔理论视角看典籍英译中的意象再造——以林语堂《桃花源记》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格式塔理论为指导原则,结合《桃花源记》所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和整体意境,通过分析林语堂的英译本在意象再造上的得失,探讨如何为译语读者最大程度再现与原文媲美的意境效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34期)
唐婷[9](2018)在《操控理论视角下典籍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语言范式下的翻译研究注重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形式上各个层次上的对应,这种翻译观很难解释翻译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和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勒菲弗尔、赫曼斯等翻译理论家提出了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这是一个全新的翻译视角,将传统翻译研究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转移到文化语境和视域上来,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强调了文化建设在国际地位上的重要性,任重而道远的翻译工作者是我国进行文化输出和对外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必须找到更好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工作。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打破传统翻译模式,更多地把翻译活动放在了文化背景下讨论,探讨了意识形态、诗学、赞助者等非翻译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本文以操控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道德经》英译本为例,着眼于操控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通过分析理雅各、韦利和辜正坤叁位译者的《道德经》英译本,探究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者对叁个不同《道德经》英译本的影响,并解释操控理论的“叁因素”在《道德经》英译过程中的工作机制。在意识形态方面,《道德经》的英译主要受到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和译者所处社会意识形态的操控。在诗学方面,《道德经》英译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字词层面和句法层面上。赞助者也对叁个不同时期译本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道德经》的翻译过程中,叁位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理雅各因受西方宗教的影响,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韦利采取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而辜正坤为顺应中国读者的思维模式,在译文中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为中国典籍英译带来了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操控理论不仅从文化视角解释了《道德经》英译过程中的工作原理,还对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微观层面上,操控理论的“叁因素”为译者主体性的选择、译者对译本的选择以及出版方式的选择都来带了启示;在宏观层面上,操控理论下的文化翻译观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借鉴,促进了翻译研究和跨文化交流,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典籍英译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道路上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君[10](2018)在《接受理论视阈下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接受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现状。基于接受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审美特性、社会文化背景,注意语言层面的转化,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8年09期)
典籍英译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变译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翻译理论。变译理论源自于翻译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近年来有关变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其研究结果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翻译领域指导翻译实践。本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版本中的典籍英译为研究对象,以变译理论中七种变译方法为研究框架,以期望能借此丰富典籍英译的研究,同时拓展变译理论的应用领域。本文采用文本对比分析研究与数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治国理政》英译版中的典籍进行分析。研究借鉴了黄忠廉教授在《变译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七种变译手段,并以此作为研究框架,根据其特点,将《治国理政》英译版本中的典籍翻译分为七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实例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治国理政》英译版本中的典籍英译兼具典籍英译和政治外宣文献翻译的特点;第二,变译理论可以广泛的应用于《治国理政》中的典籍英译;第叁,变译理论应用于《治国理政》中的典籍英译符合新时代文化传播重效率的特点。变译理论应用于《治国理政》中的典籍英译,有助于提高翻译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并对以后的典籍英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对于《治国理政》英译版本翻译的价值主要在于加速了中国领导人思想的传播,对于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具有一定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典籍英译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滢,汪华.“同一理论”视角下少数民族典籍中意象的英译研究——以《平果壮族嘹歌》为例[J].民族翻译.2019
[2].刘晨涛.变译理论视阈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3].孙丽.交际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典籍童谣的英译研究——以北京童谣两英译本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
[4].祝远德,符霄婷.关联理论视角下民族典籍文化意象英译研究——以《平果壮族嘹歌·贼歌篇》为例[J].民族翻译.2018
[5].韩名利,陈德用.中国典籍英译课程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教学目标——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建构[J].劳动保障世界.2018
[6].张志刚.阐释性翻译理论对民族典籍英译的启示——以《满都莫日根》为例[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8
[7].姜嘉慧,关熔珍.翻译时空移动理论视角下壮族典籍的英译研究——以《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精选》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刘亚娜.从格式塔理论视角看典籍英译中的意象再造——以林语堂《桃花源记》英译本为例[J].校园英语.2018
[9].唐婷.操控理论视角下典籍英译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
[10].王君.接受理论视阈下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译者主体性的研究[J].英语教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