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新课导入

浅谈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新课导入

关键词:情境;导入;兴趣

作者简介:李永文,任教于安徽合肥市第六十五中学。

创设情境,就是在新内容教学之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迫切的求知兴趣要求下进行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适当的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一种认知期待,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并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堂课如果没有好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入艺术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笔者就多年数学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障碍,导入新课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学习方法和技能之前,把问题摆出来,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进行新内容的学习。

如在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内容教学之前,给出下面的问题:

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的长分别是3cm、5cm、6cm、8cm,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cm,学生迅速就可以计算出来。若四条边的长分别是cm、cm、cm、cm,则其周长是四条边长之和,即周长=(+++)cm,显然,这一结果较繁。能否计算、化简呢?若能,怎样化简?

又如:学习“成比例线段”时,先提出问题:

有某学生,知道自己的身高,手里有带有刻度的直尺,则其能否在适当的时候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

再如:学习“矩形的判定”时,先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矩形的定义,知道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形四边形是矩形。现有一四边形木板,某木工师傅身边只有一个角尺(直角),他怎样利用这一件工具,判断此木板是不是矩形?

若木工师傅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木框。身边只有一个卷尺(刻度尺),他怎样把木框校正得到一个矩形?

以上问题,学生可能暂时无法回答,但可以从中感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二、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

老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先随便想一个数,然后把这个数先减去5,再乘以2,最后加上3,把答案告诉我,我能猜出你想的数。”学生们开始纷纷报数,教师一一作答,学生们由将信将疑到深信不疑,对教师的方法充满好奇,都想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学习了本章知识后,你们都会成为这样的“猜数高手”。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就被激发出来,自然对本章的知识充满期待。

再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你能测出河对岸的树高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兴趣。

三、承前启后,导入新课

数学前后知识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利用旧知引新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之前,让学生完成下表。(学生回答,教师填写)。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性质定理的逆命题

猜想命题的真假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进行此项练习,可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对两者进行比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四、确定、探索,导入新课

结论的导出,若能由学生自己完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大有裨益。有些知识的生成,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研究,探索来实现。

例如,在学习《蚂蚁怎样走最近》这节课时,笔者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给出一个长方体木箱,可以放入的木棍最长是多少?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甚至生活中的办法也来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如何应用勾股定理等这一课时的重点内容也就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之中完成了。

又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先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探讨。

如图,有一个已知的等腰△ABC,

AB=AC。由于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

墨水涂没了,只能看到一条底边BC和∠C(如右图)。

同学们能不能想出办法把原来的△ABCBC

重新画出来?请大家试一试。

再如,学习“过三点的圆”或“垂弦定理”时,教师可给出下面的例子:有一破残的轮片图形(如右图),

同学们能否把这一破残的圆轮补充完整?

学习“平方差公式”时,教师可给出一些具体数的运算:

(8+2)(8—2)=,(12+7)(12—7)=,(9+6)(9—6)=……,然后提出问题,由上面的式子你可发现了什么规律?把找出的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

对探索性问题的设计,教师应把握好难度。过易,收效甚微;过难,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五、类比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有些数学问题可以与实际例子建立直接的联系,若把数学问题贴近日常生活,则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用座位类比,先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

如果用多少行,多少列来表示座位的位置,那么每个同学的位置都可以用一对有序的数来表示。如:李明坐在第四行、第二列。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座位在多少行,多少列?再看看,坐在第二行、第三列的是哪位同学?

又如,“统计初步”一章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准备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测试,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现在要问: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

这样做的目的是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六、设计“最近发展”,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并加以引导,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去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如,对“平方差公式”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可先出示如下问题:

我们知道,对(x+3y)(x-3y),可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即(x+3y)(x-3y)=x2-(3y)2=x2-9y2。请同学们想一想,下面的式子如何计算?

(1)[2a+b+6][2a-(b+6)]

(2)(2x-y+3)(2x-y-3)

(3)(2a+b+3)(2a-b+3)

总之,施之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导入”可以以旧带新、以易带难,使教学具有新鲜感、启发性。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整合多种导入方法,但是其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本着紧扣课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创新发展的原则,创设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旭.听课、说课、上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季素月.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第六十五中学

邮编:230022

OnCreationofMathematicsTeachingSituationsandLeading-inPractices

LIYongwen

Abstract:Wittyleading-inscouldwellpreparestudentsforlearningnewknowledgeinpsychology.Therefore,howtocreategoodteachingsituationsandintroducenewlessonsisaproblemteachersmustconsiderwhiledesigningteachings.

Keywords:situation;introduction;interest

标签:;  ;  ;  

浅谈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新课导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