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陈维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骈文,辞赋,博学,鸿儒,辑佚,师法,词人。
陈维崧论文文献综述
郭超[1](2019)在《论陈维崧的辞赋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维崧辞赋观带有鲜明的复古倾向,承继"诗为赋源"的传统观念,强调赋用;从文体平等论出发,理性推尊汉魏六朝赋作,呈现出浓重的崇雅倾向,注重真实情意的融注;结合赋体的当下批评,陈维崧突破视辞赋为"雕虫末技"的传统儒家文学观,强调辞赋对于士人具有重要的政治仕途功用。在明末清初的赋学潮流中,陈维崧承继传统而又融入时代特色,通过亲身的创作实践与选本实践将赋体正式纳入骈体文的范畴,为赋与骈文的历史性文体关系开拓了全新空间,进而为清初文学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郭超[2](2019)在《论陈维崧诗歌创作的师法历程与风格趣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维崧的诗歌风格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早期诗风"高浑鲜丽";中期始学杜甫,落入"沉郁"一途,由此进入诗歌主要风格形成期;晚期都门诸诗,则渐染宋风,一写其性情之所托。在这个过程中,接武杜甫成为其前后诗风变化的转捩点,遂确立其诗学宗尚。一己之情与时代感悟的灌注,使得陈维崧最终形成了以"沉郁""典秀""雄健"为核心特质的诗歌风貌。(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樊红红[3](2019)在《陈维崧骈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清初着名的文人之一,陈维崧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他不仅是阳羡词派的创始人,更是清初骈文的杰出代表。本文将以陈维崧骈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陈维崧的个人经历,对他的骈文观、骈文渊源,骈文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对陈维崧骈文的经典性地位以及他骈文对后世的影响做一个梳理。全文共分成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在论述陈维崧骈文版本流传的同时,对陈维崧骈文篇目进行梳理,进一步凸显本文的研究宗旨。第一章论述陈维崧骈文思想。清初骈文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清人在政治集权和文化专制生态下文学书写方式的集体性选择。陈维崧大力推崇骈文,并指出骈文写作应自标兴会,追求博与真,以及存经史之笔。第二章论述陈维崧骈文的承继。作为一个以诗书传家的文化氏族,陈家可谓是才人辈出。陈维崧的骈文不仅受到其家世的影响,更与师友熏陶,推崇庾信,追摹唐风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叁章论述陈维崧骈文实践。本章将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对陈维崧骈文内容进行分析。便于我们在欣赏陈维崧骈文的同时,充分了解他的生平、交游以及文学创作。第四章是陈维崧骈文经典性地位的形成及其影响。清代,有不少学者认为陈维崧是清初骈文的开山者,有先导之功,这足以显现陈维崧骈文的经典性地位,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后世文人创作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魏磊[4](2018)在《“鸿博待试”期间陈维崧的文体选择与“应酬诗”》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何种文体进行文学写作既受制于描写对象、创作背景等客观因素,同时也往往体现作者个人的文体观念,但文体选择的准绳却非一成不变的。康熙十七年(1678)入京与试博学鸿儒科前,陈维崧业已形成"无意不可入词"的词学观,并在创作上着力于词的创作,而较少进行诗歌创作。然而,这与此时京师内纷繁的文人诗歌应酬唱和活动相背离,对此科寄托颇深的陈维崧无法选择"逃避",在"鸿博待试"期间写作了大量的"应酬诗"。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陈维崧对词体的坚持,以及应酬文学中诗与词的分野与融合,也作为特殊的个案展现出博学鸿儒科期间京师文人世界对征士个人创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胡亚平[5](2018)在《从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看清初词风之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维崧与朱彝尊作为朱明王朝的别枝而入清,都有浓重的遗民色彩,二人皆参与过抗清斗争。然而时移世易,后来却应博学鸿词之选,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陈维崧于康熙十八年应征,卒于康熙二十一年,在朝为官四年。朱彝尊进入侍从之列,后又坐贬归里,一生遭遇可谓叁变。二人分别为阳羡词派与浙西词派的掌门人,经“博学鸿词科”考试而入朝为官,其词风前后发生很大变化,影响清初词风的走向,成为整个清代词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文由绪论、正文以及结语叁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绪论部分是对目前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相关研究,清初词学发展情况的文献综述,以及本论题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从目前出版的文学着作和发表论文来看,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方向对这次考试做出许多研究。研究者切入点的不同,对作品的分析也会有差异,同时也给本论题提供新的参考。正文第一章整体介绍科举之“制举”的由来以及康熙朝“博学鸿词科”之目的。综合介绍科举的起源,“制举”的由来以及康熙帝实行“博学鸿词科”考试的最终目的及意义,并详细介绍“五十鸿博”的盛况。正文第二章介绍清代大词人陈维崧“博学鸿词科”前后词风之变。分别从陈维崧生平遭遇、前期词风特色和后期词风转变来分析,总体呈现出“博学鸿词科”考试使其词风发生的变化。陈维崧在朝为官四年,这四年其词学创作对清初词风转变产生重要影响。正文第叁章介绍朱彝尊“博学鸿词科”前后词风之变。首先总体分析朱彝尊生平事迹,接着分而述之,从其前后期词学创作来分析其不同的词学主张。朱彝尊在朝为官时间之长,后期词作颇丰,前后期词风之迥异十分明显。正文第四章整体关照陈、朱二位词人词风之变对清词创作的影响。首先界定清初这一概念,重点分析明末清初词学创作概况,其次分析陈维崧、朱彝尊词风转变影响清初词派的消长,及阳羡词派与浙西词派的历史更迭。最后总体论述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所带来的清初词风之变。结语部分主要阐述陈维崧与朱彝尊对新王朝的认知与接受,清圣祖用“博学鸿词科”这一政治手段,在巩固清王朝统治基础的同时也促进满汉文化的融合。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人尽其才、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墨客的最大追求!(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吕双伟[6](2018)在《陈维崧骈文经典地位的形成与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维崧延续晚明六朝骈俪文风兴起的态势,以雄博富艳的四六骈体振起于清初文坛,成为清初骈文的主要代表。他形式上追求四六隔对,讲究句式工整、典故繁复和声律调谐;又将身世之悲与兴亡之感融入文中,以性情、才华为文,提升了骈文的抒情、议论与叙事功能,从而超越了晚唐以来以公牍为主的表启四六,成为清初骈文典范。但随着嘉道以来汉宋兼容、骈散交融思潮的振起,陈维崧骈文又因其肤廓庸俗、隶事重复、意象重迭和情感泛滥等问题而不断招致批评,不再被视为清代骈文代表作家,其经典性地位也遭到消解。这一过程反映了清代骈文宗尚从齐梁体到汉魏体的转向,体现了骈文内涵的流变性,为骈文学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8年01期)
陈开林[7](2017)在《清代名家佚文辑考——以周亮工、陈维崧、戴名世、程廷祚、袁枚、赵翼、张惠言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名家历来备受瞩目,相关别集的整理以及全集的编纂工作方兴未艾,成果颇丰。整理者爬梳剔抉,为学界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可靠的文本,嘉惠学人。不过,求"全"的目标难以企及。一些作家尚有部分集外诗文未被收录。对此,学界时有补辑。笔者新近发现周亮工、陈维崧、戴名世、程廷祚、袁枚、赵翼、张惠言文数篇,为诸人作品集所未载。兹加以整理,并略加考释。(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沈松勤[8](2016)在《陈维崧与阳羡词派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阳羡词派在柳洲词人开启的"变调"基础上,从尊体论、创作论、风格论叁个互为关联、相互作用的层面,进一步建构以作者情志为元素的具有包容性和开拓性的词学主张。该主张既为词坛起废振衰、实现中兴之需,又为阳羡词人创作实践的自我总结。其创作实践主要表现为:在回归"变调"中,"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以强烈的感事性拓宽词境;在包容并蓄中,"取裁非一体,造就非一诣",以多元艺术取向兼备众体,在践行相同理论主张中体现出取径宽广、包纳融通的格局,气象宏大,在词坛中兴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6年12期)
朱君,刘伟[9](2016)在《试论陈维崧对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承继》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维崧十分崇拜辛弃疾,同样经历了时代巨变的陈维崧便与辛弃疾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并继承、发扬和创新了稼轩词中辛弃疾的艺术风神。本文爬罗剔抉文史书籍,以迦陵词对稼轩词的传承为线索,尝试对清初"稼轩风"回归的走向进行总体的梳理。(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24期)
程龙[10](2016)在《从隐含作者角度比较分析唐寅与陈维崧的《怅怅词》》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是韦恩·布斯(Wayne Booth)1961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概念,所谓隐含作者就是"隐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形象,它不以作者的真实存在或者史料为依据,而是以文本为依托"[1]。本文将从隐含作者角度对唐寅与陈维崧的同题之作《怅怅词》进行分析对比研究,通过编码、文本、解码这叁个维度来解读真实作者的生平际遇、隐含作者的文学选择与读者推导的作者形象,从而观照唐寅与陈维崧相似的人生遭遇和不同的诗歌创作之间的异同,并从这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矛盾中发掘两位诗人以及其创作的张力。(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20期)
陈维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陈维崧的诗歌风格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早期诗风"高浑鲜丽";中期始学杜甫,落入"沉郁"一途,由此进入诗歌主要风格形成期;晚期都门诸诗,则渐染宋风,一写其性情之所托。在这个过程中,接武杜甫成为其前后诗风变化的转捩点,遂确立其诗学宗尚。一己之情与时代感悟的灌注,使得陈维崧最终形成了以"沉郁""典秀""雄健"为核心特质的诗歌风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陈维崧论文参考文献
[1].郭超.论陈维崧的辞赋观[J].东方论坛.2019
[2].郭超.论陈维崧诗歌创作的师法历程与风格趣向[J].中国韵文学刊.2019
[3].樊红红.陈维崧骈文研究[D].辽宁大学.2019
[4].魏磊.“鸿博待试”期间陈维崧的文体选择与“应酬诗”[J].励耘学刊.2018
[5].胡亚平.从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看清初词风之变[D].湖北师范大学.2018
[6].吕双伟.陈维崧骈文经典地位的形成与消解[J].文学遗产.2018
[7].陈开林.清代名家佚文辑考——以周亮工、陈维崧、戴名世、程廷祚、袁枚、赵翼、张惠言为中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
[8].沈松勤.陈维崧与阳羡词派新论[J].文艺研究.2016
[9].朱君,刘伟.试论陈维崧对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承继[J].名作欣赏.2016
[10].程龙.从隐含作者角度比较分析唐寅与陈维崧的《怅怅词》[J].青年文学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