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子特异性启动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异性,种子,拟南芥,顺式,棉花,序列,基因。
种子特异性启动子论文文献综述
赵艳,唐涌洲,史玉倩[1](2019)在《水稻种子特异性谷蛋白GluB1启动子在水稻愈伤组织中驱动外源基因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水稻谷蛋白启动子GluB1(GluB1promoter,pGluB1)常用于外源基因在种子中特异性高效表达的研究,也是研究种子储藏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模型。前人研究表明,pGluB1只在水稻胚乳中表达,而在根、茎、叶片、叶鞘、颖壳等组织中均无表达活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种子特异表达启动子筛选周期长的缺点。【方法】将由pGluB1驱动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和重组胰岛素原组成的融合基因(a fusion gene of the cholera toxin B subunit and human proinsulin, CTBIN)表达载体pCAMBIA1302-pGluB1sig-CTBIN-NOS经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通过RT-PCR和蛋白质印迹杂交试验检测融合基因CTBIN在水稻愈伤组织中的转录和翻译表达。【结果】获得的7个转基因愈伤克隆中,有6个克隆的融合基因CTBIN在转录水平上表达。选取其中4个克隆进一步进行蛋白质印迹杂交试验检测证实融合基因CTBIN均在翻译水平上表达,而且从分子量大小推断融合蛋白包含的谷蛋白GluB1的N-端信号肽序列(24个氨基酸残基)在所测的愈伤组织细胞中均被成功切除。【结论】水稻种子特异性启动子pGluB1在愈伤组织中具有驱动外源基因表达活性,种子蛋白体亚细胞定位信号肽序列可在愈伤组织细胞中被切除。这为在愈伤组织细胞中快速检测种子特异表达启动子活性和探索愈伤组织中蛋白质的亚细胞分拣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石娟,王雪,陈慧清[2](2016)在《一个拟南芥种子特异性双向启动子功能初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向启动子因为可以同时启动其两侧基因的表达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基因组结构分析及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拟南芥At3g21370与At3g21380基因共享启动子区,是一个种子特异性双向基因对。序列分析发现这两个基因的间隔序列即共享启动子区含有GCN4和Skn-1等多个标志性种子特异性调控元件。将该间隔序列正反向同时与GFP和GUS报告基因融合构建双向报告基因表达载体。GUS组织化学染色和GFP荧光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间隔序列能够驱动外源双向基因对特异性共表达于种子中,是一个种子特异性双向启动子。(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邵铁梅,仵陶,焦展,李雪,刘培[3](2016)在《油葵种子特异性基因HaAP10启动子克隆及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植物脂质转移蛋白基因HaAP10启动子能否在油葵种子中驱动外源基因特异性表达,从油葵(Helianthus annuus L.)基因组DNA中采用PCR技术克隆了HaAP10基因上游的调控序列964bp.序列分析结果表明,964bp核苷酸序列与报道序列同源性99%,包含TATA-box等基因表达的重要特征元件及种子特异表达所必需的核苷酸序列.将其与β-葡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S)基因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油葵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PCR鉴定和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分析.PCR扩增初步证明目的片段已整合到油葵基因组中,组织化学分析表明HaAP10基因启动子能够驱动GUS基因在种子中特异表达,而在根、茎和叶中无GUS活性.结果表明HaAP10基因上游964bp片段可驱动外源基因在油葵种子中特异性表达,具有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功能,为油葵植物生物反应器的构建提供了优良的基因资源,同时也为油葵的油脂基因工程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0期)
周佳佳,孙觅真,张素青,伊海法,邢会贤[4](2014)在《棉花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启动子是基因表达的重要顺式调控元件,在基因工程中,种子特异性启动子可以调控外源基因在种子中特异表达,提高表达效率,增强转基因的效果。本试验根据棉花LEA蛋白D34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海岛棉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touch down PCR技术,获得D34基因的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长1 384 bp,与已发表的D34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4.87%。该片段除了含有启动子的基本元件TATA框、CAAT框外,还含有种子特异性启动子元件E-box、G-box、B-box、AACA基序等。此外,对其顺式元件做了生物学功能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周佳佳[5](2014)在《棉花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载体构建及△9Elo基因的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产棉大国,精炼棉籽油产量高(75~85万吨/年),在食用油和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而且棉籽油的亚油酸含量(49.5%~57.3%)明显高于其他油料作物,能为更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提供充足底物。利用种子特异性启动子,可以使外源基因在种子中特异性表达,提高表达效果。本研究克隆了两种棉花种子特异性启动子,分别构建了种子特异启动子驱动的Δ9脂肪酸延长酶基因(Δ9fatty acid elongase gene, Δ9Elo)和GUS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并对拟南芥和棉花进行了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检测到外源基因在拟南芥种子中特异性表达并且合成了目标产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新海40基因组总DNA为模板,通过touch downPCR技术,克隆了α球蛋白(α-globulin)基因启动子和胚胎发育后期丰富蛋白(Lateembryogenesis aboundant protein,LEA)D113基因启动子,分别命名为α和D,测序结果分析表明克隆片段长度分别为1104bp和1232bp,与已发表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8.92%和92.93%。除了含有TATA、CAAT等启动子的核心元件外,还含有B-Box、G-Box、AACA基序等一些种子特异性表达启动子的重要顺式元件和基序,并且呈多拷贝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种子特异性。2.对T1代的拟南芥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野生型的植株根、茎、叶、花和种子均未呈现蓝色,而转pBI121-α和pBI121-D的植株根、茎、叶、花都无蓝色出现,而种子均呈现蓝色,并且转pBI121-α的植株种子蓝色较深。表明α和D两种启动子均为种子特异性启动子,并且α启动子的启动活性略高于D启动子的活性。3.对于转化pCamBAR-α-Δ9和pCamBAR-D-Δ9的拟南芥T2代的种子进行脂肪酸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在野生型的拟南芥种子中不含有EDA和ETrA,而在转基因的种子中都含有EDA(含量分别为7.3%和6.8%)和ETrA(含量分别为2.39%和2.34%),相应的LA和ALA的含量有所下降,LA的含量分别由38.13%降低到32.80%和31.78%,ALA的含量由29.31%降低到21.91%和23.45%。表明两种启动子都有效地启动了Δ9Elo基因在拟南芥种子中的表达。4.以Sad1(硬脂酰-酰基载体蛋白脱饱和酶)为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获得的15株棉花阳性株进行外源基因Δ9Elo拷贝数的检测。用标准曲线估算外源基因相对于内参基因的拷贝数。结果表明,阳性植株中目的基因拷贝数为1~2个,其中单拷贝的有9株(60%),2个拷贝6株(40%),无假阳性植株。(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6)
周淑芬[6](2012)在《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启动子是基因表达的重要顺式作用元件,该文主要围绕植物启动子的研究方法、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类型及顺式作用元件的特点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2年10期)
黎明[7](2012)在《花生四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合成途径的构建及大豆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不饱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尤其是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VLC-PUFAs),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通常情况下PUFAs主要来源于深海鱼油和海洋藻类,但是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污染以及藻类生产PUFAs价格的昂贵,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PUFAs的替代来源。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转基因的油料作物生产PUFAs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前景的的替代来源。大豆是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含有非常丰富的亚油酸(Linoleic acid, LA)和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它们分别占大豆中总脂肪酸的55%和13%,是合成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R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的前体。因此,大豆是通过代谢工程生产ARA和EPA的重要宿主。在转基因植物中,ARA和EPA生物合成的Δ6途径已经被广泛研究了,但Δ8途径仅在拟南芥中进行研究并且不是种子特异性表达。由于在转基因植物中ARA和EPA生物合成的Δ6途径存在复杂的底物转换瓶颈,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分别在酿酒酵母和大豆中重构ARA和EPA生物合成的Δ8途径,构建出产ARA和EPA的酿酒酵母工程菌和无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大豆;同时对BCSP952启动子进行改造,以便提高转基因大豆中ARA和EPA的合成效率。首先,分别从球等鞭金藻H29(Isochrysis galbana H29)、小眼虫藻FH277(Euglena gracilis FH277)和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中克隆出Δ8途径中的叁个基因Δ9延长酶基因IgASE2、Δ8脱氢酶基因efd2和Δ5脱氢酶基因ptd5,并在酿酒酵母INVSc1中鉴定它们的功能。IgASE2基因长1653bp,包括一个786bp的ORF (Open reading frame)、一个44bp的5’-UTR(Untranslatedregion)和一个823bp3’-UTR。该基因编码的延长酶IgASE2与已经报道的延长酶IgASE1的氨基酸序列有87%的相似性。IgASE2在酿酒酵母中表达时,能分别将LA和ALA转化成二十碳二烯酸(ω6-eicosadienoic acid, EDA)和二十碳叁烯酸(ω3-eicosatrienoic acid, EtrA),LA和ALA的转化率分别是57.6%和56.1%,表明IgASE2基因是一个新的C18-Δ9专一性的PUFAs延长酶基因。efd2基因ORF长1266bp,编码421个氨基酸,它与已经报道的EFD1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6%。efd2基因在酿酒酵母中表达时,催化底物EDA和EtrA转化成二高γ-亚麻酸(dihomo-γ-linolenic acid, DGLA)和二十碳四烯酸(eicosatetraenoic acid, ETA)的转化效率分别约为31.2%和46.3%,表明efd2是一个位置专一性的Δ8脱氢酶基因。ptd5基因ORF长1410bp,编码469个氨基酸。它在酿酒酵母中表达时,催化DGLA和ETA生成ARA和EPA的效率分别约28.7%和37.2%,表明ptd5是一个位置专一性的Δ5脱氢酶基因。然后,利用克隆的IgASE2、efd2和ptd5基因,分别在酿酒酵母和大豆中构建了ARA和EPA生物合成的Δ8(ω6-Δ8, ω3-Δ8)途径,获得了产ARA和EPA的酿酒酵母工程菌和无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大豆。根据ARA和EPA生物合成的Δ8(ω6-Δ8, ω3-Δ8)途径,将该途径中所需要的叁个目的基因IgASE2、efd2和ptd5的表达盒有机集合在一起,构建成酿酒酵母共表达载体pYAE5。将该表达载体pYAE5转化至酿酒酵母INVSc1,构建成酿酒酵母工程菌YAE985。该菌在添加外源底物LA和ALA的诱导培养基中诱导表达后,产生的ARA和EPA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6%和2.5%,LA转化成ARA以及ALA转化成EPA的最终转化率分别是10.1%和16.9%。这些结果表明,在酿酒酵母中成功地构建了ARA和EPA生物合成的Δ8(ω6-Δ8, ω3-Δ8)途径。利用RT-PCR(Real Time PCR)对工程菌YAE985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工程菌连续转接20次后,IgASE2、efd2和ptd5基因在转录水平仍然保持1:1:1的关系,说明没有发生遗传重组和目的基因部分丢失的情况,因此酿酒酵母工程菌YAE985具有很好的遗传稳定性。用大豆种子特异性启动子BCSP952分别构建基因IgASE2、efd2和ptd5的表达盒,并克隆进表达载体pBX,构建成通过Δ8(ω6-Δ8, ω3-Δ8)途径生物合成ARA和EPA的无选择标记转基因大豆的表达载体pX9AE5。用根瘤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进行大豆转化,筛选出含有Δ8(ω6-Δ8, ω3-Δ8)生物合成途径的转基因大豆。然后对阳性转化植株进行雌二醇诱导,进一步筛选出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种子中ARA和EPA的含量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8%和3.6%。这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大豆中成功地构建了ARA和EPA生物合成的Δ8(ω6-Δ8, ω3-Δ8)途径。最后,为了提高转基因大豆中ARA和EPA的合成水平,本文对BCSP952进行了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对BCSP952进行改造,以提高BCSP952的强度。为了分析BCSP952的功能,分别构建了BCSP952的5-端缺失启动子片段BCSP666、BCSP471、BCSP285和BCSP156。将它们连接到pBI121质粒的GUS基因上游后转化拟南芥并通过GUS组化检测和GUS酶活性测定来鉴定这些启动子的功能。结果表明:BCSP666的活性与BCSP952活性基本相同,达到BCSP952活性的96.5%;BCSP471的活性次之,约为BCSP952活性的69.4%;BCSP285和BCSP156的活性相对较低,仅为BCSP952活性的15.5%和10.1%;除BCSP156片段外,其余5’-端缺失启动子片段都具有种子特异性。说明:种子特异性元件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启动子的强度;并且,在BCSP952启动子的转录起始位点至上游约-594位这个区段内,种子特异性启动子元件的数量越多,启动子的活性越强,但是超过这个区域,增加这些元件的数量,并不能有效增加启动子的强度。为了提高BCSP952的强度,通过在BCSP952启动子的-140位插入ABRE和Sph元件,构建成启动子BCSP952-aa、 BCSP952-as和BCSP952-ss,并将它们转化至拟南芥中进行功能鉴定。GUS组化检测和GUS活性测定表明:GUS基因只在种子中表达,说明改造后的启动子是种子特异性的启动子;BCSP952-as控制的GUS活性最高,约为BCSP952的180%、BCSP952-aa控制的GUS活性次之,约为BCSP952的112%、BCSP952-ss控制的GUS活性反而降低,约为BCSP952的88%。然后,从每种类型的启动子中选择GUS活性最高的4个株系进行southern杂交和RT-PCR分析。Southern杂交表明,含有BCSP952-ss的一个株系的GUS基因是双拷贝,其余启动子的株系中GUS基因都是单拷贝。RT-PCR分析表明:BCSP952-as控制的GUS基因转录水平最高,BCSP952-aa次之,BCSP952-ss最低,这与测定的GUS活性是一致的。这些结果说明:通过对BCSP952进行改造,提高了BCSP952的强度;并且BCSP952的-140位插入一个ABRE和一个Sph元件时的BCSP952-as最强,其强度比BCSP952提高了80%,在BCSP952的-140位插入两个ABRE元件时的BCSP952-aa次之,其强度比BCSP952提高了12%,在BCSP952的-140位插入两个Sph元件时的BCSP952-ss的强度反而降低。(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2-05-01)
琦明玉,陆才瑞,邹长松,王巧莲,宋国立[8](2011)在《棉花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特异性表达启动子是植物种子基因工程改良的重要工具。Lea(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蛋白是胚胎发育后期种子中大量积累的一系列蛋白质,因此,其调控序列可能提供一个很好来源的种子特异性表达启动子。为研究植物Lea蛋白基因启动子在种子中的特异性表达,本研究通过PCR扩增,从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 L.)石系亚1号中克隆了Lea蛋白基因家族中D113基因上游1262 bp的调控序列和D34基因上游1445 bp的调控序列。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到的两个片段与已报道的Lea蛋白基因同一家族该基因的对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7.43%和94.27%。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和xbaI双酶切重组质粒pGEMT-D和改造后的表达载体pBI121-T,分别回收pGEMT-D重组质粒中的小片段和pBI121-T植物表达载体中的大片段,经连接、转化和鉴定,获得由D113基因启动子和D34基因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的新型植物表达载体pBI121-D113、pBI121-D34,为外源基因在棉花种子中的定位表达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琦明玉[9](2011)在《棉花种子特异性表达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种子已经不再只是农作物的繁殖器官,还作为如医药、化工等其他产业的生物载体。所以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定向改良植物种子,已经成为现代植物基因工程上的重要课题。而种子特异性表达启动子则是进行植物种子基因工程改良的重要工具。在目前生产试验上采用的启动子大多数为组成型启动子,可启动外源基因在受体植物中非特异性的持续、稳定的表达,但不能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外源基因的表达进行有效的调控,这可能会造成植物在能源利用上的浪费,甚至会对转基因植物造成伤害。因此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发育时期与组织部位特异性使其显示出显着的优势。因此,研究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Lea (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蛋白是胚胎发育后期在种子中大量积累的一系列蛋白质,因此,其调控序列可能提供一个很好的种子特异性表达启动子来源。本研究从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 L.)石系亚1号中克隆Lea蛋白的D113和D34基因的种子特异表达启动子,对它们的种子特异性元件进行分析,并对其功能做进一步验证,以期为研究种子特异性启动子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PCR扩增,从石系亚1号中克隆了Lea蛋白基因家族中D113基因上游1262 bp的调控序列和D34基因上游1445 bp的调控序列。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到的两个片段与已报道的Lea蛋白基因同一家族该基因的对应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97.43%和94.2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两种启动子的核苷酸序列除了含有基本启动子元件外都还含有其它种子特异表达性表达元件,例如ABA应答元件、G-box、E-box和A/T富集区等。但这两种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的数量和序列分布都不同。此外,在D113启动子序列中还发现含有种子特异性的RY基序。进一步分析认为,启动子元件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增强启动子的种子特异性。采用接头法,成功构建了由D113启动子和D34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的新型植物表达载体pBI121-D113、pBI121-D34。采用农杆菌介导发转化拟南芥,对T_0代种子进行筛选,获得部分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组织化学染色发现,两种启动子的种子都染上蓝色,而在叶、根、茎等部位都没有染上蓝色,说明两种启动子都是种子特异性表达的,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功能基因在其他组织部位的特异表达。本试验中使用的拟南芥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较高。对卡那霉素和Agar A进行浓度梯度设置,寻找拟南芥转基因的筛选和植株生长的最适浓度。结果表明对拟南芥种子进行筛选时,卡那霉素的最适终浓度是50mg/L,Agar A的最适终浓度为58g/L。(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1-06-01)
于丽萍[10](2010)在《玉米种子胚特异性启动子emb5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片段在特定的组织中以一定的表达量表达,以提高作物对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与病、虫害等生物胁迫的抗性,或改良作物农艺性状或品质等,已成为现在作物品种改良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如何控制目的基因片段在特定时期、特定组织中高效表达,是目前限制基因工程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中更有效应用的重要因素。除克隆更有效的目的基因片段外,作为基因表达调控关键元件之一的启动子的获得已成为作物基因工程改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启动子有组成型启动子(constitutive promoter)、组织特异性启动子(tissue-specific promoter)和诱导型启动子(inducible promoter)叁种。迄今为止,植物表达载体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以CaMV 35S为代表的组成型启动子,最大优点是活性高,缺点是导致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的几乎所有发育阶段的不同部位都表达,不但会增加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负荷,有时还会引起植物的形态发生改变,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而采用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可有效地控制外源基因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中表达,减少基因产物对受体生物及环境产生副作用。然而遗憾的是,虽然已相继克隆到许多组织特异启动子,但还没有一种组织特异性启动子能像CaMV 35S一样在作物基因工程改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006年,Kriz等(2006)克隆到了玉米Emb5基因启动子emb5的1653bp序列,并将其作为一种玉米胚特异性启动子申请专利(Patent No:US 7,078,234 B2),但是未对emb5启动子进行详细的结构功能分析,至今也未见有这方面研究报导文献。本研究拟在对玉米胚特异性启动子emb5的组织特异性和活性进一步分析鉴定的基础上,对其与胚特异性相关的核心序列结构区域及相关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鉴定,为通过系统改造获得一个启动活性更强、序列长度更短、易于操控、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胚特异启动子奠定基础。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Qi319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技术从中扩增出1653bp的emb5启动子序列。测序结果表明,仅有8个碱基发生突变,与已报道得序列同源性达到99.52%。序列分析表明,emb5的1653bp序列中含有高等植物启动子所特有的基本核心序列TATA-box和CAAT-box,并含有1个真核启动子基本调控元件GC盒,2个种子特异表达调控元件G-box和Skn-1-motif (GTCAT);并多次出现可能增强种子特异表达作用的A-box(CCGTCC)序列和其它如响应激素、光信号等的顺式作用元件等。由于玉米基因转化困难,生长周期长,作为系统分析鉴定emb5启动子功能的研究材料不太现实,所以寻找一种模式植物作为替代研究材料是必需的。由于缺乏易转化、生长周期短、遗传背景相对简单、清楚的单子叶植物模式材料,所以我们想首先验证一下来源于单子叶植物的玉米胚特异性启动子emb5,是否能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具有相似的胚特异活性,以便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作为分析emb5启动子结构功能的研究材料。为此,我们分别以emb5和CaMV 35S为启动子,构建了以GUS为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通过Floral-dip法转化拟南芥。对转基因拟南芥GUS活性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与GUS活性的组织荧光定量测定分析显示,emb5仅在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胚发育的中后期高效表达,启动GUS表达活性显着高于CaMV 35S,而在根、茎、叶、花中检测不到表达。结果表明emb5在单、双子叶植物中都具有较高的胚特异活性。因此,在生物信息学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全长emb5启动子5′-逐步缺失的方法,获得7段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分别命名为pA(-1143bp~-1bp),pB(-956bp~-1bp),pC(-732bp~-1bp),pD(-523bp~-1bp),pE(-331bp~-1bp),pF(-251bp~-1bp)和pG(-127bp~-1bp),均连接GUS作为报告基因,借助植物表达载体pBI121,转化拟南芥,对emb5启动子的核心序列区域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如下:1、GUS活性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显示,最短的片段pG(-127bp~-1bp)完全丧失了启动子的活性,其余6个片段仅在转基因植株种子胚发育中后期检测到GUS活性。在成苗时期的根、茎、叶和花组织中均没有检测到GUS活性。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emb5启动子中与胚特异活性相关的核心序列区域位于-1653 bp ~-127 bp之间。2、转基因植株种子胚发育后期GUS活性的组织荧光定量测定分析显示:(1)5′端缺失到emb5的约2/3时,片段(即pD)活性与全长启动子活性基本相同,而其余片段的启动子活性随着5′端的逐步缺失而逐渐降低;(2)emb5缺失510bp(-1653bp~-1143bp)区域后(即pA)活性与pD缺失192bp(-523bp~-331bp)区域后(即pE)活性都显着降低,表明-1653bp~-1143bp和-523bp~-331bp区域可能分别含有增强启动子活性的顺式作用元件;(3)pC片段缺失209bp(-732bp~-523bp)区域后(即pD)活性反而显着增强,表明在-732bp~-523bp区域可能存在抑制启动子活性的负调控元件。以上研究分析表明,emb5启动子在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中都具有较高的胚特异活性,而且emb5启动子5′端缺失约2/3后的片段(即pD)虽然只有500多碱基,但具有与全长启动子几乎相同的胚特异启动子活性。这意味着相对于全长1653bp的emb5启动子,短小的pD,不但更利于基因工程操作,而且由于去掉了许多已知与未知调控元件,减少了在转基因植物中可能被众多调控因子调控的干扰。因此更有可能成为作物遗传改良中理想的单、双子叶植物都适宜的胚高效特异启动子。(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0-06-10)
种子特异性启动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双向启动子因为可以同时启动其两侧基因的表达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基因组结构分析及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拟南芥At3g21370与At3g21380基因共享启动子区,是一个种子特异性双向基因对。序列分析发现这两个基因的间隔序列即共享启动子区含有GCN4和Skn-1等多个标志性种子特异性调控元件。将该间隔序列正反向同时与GFP和GUS报告基因融合构建双向报告基因表达载体。GUS组织化学染色和GFP荧光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间隔序列能够驱动外源双向基因对特异性共表达于种子中,是一个种子特异性双向启动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子特异性启动子论文参考文献
[1].赵艳,唐涌洲,史玉倩.水稻种子特异性谷蛋白GluB1启动子在水稻愈伤组织中驱动外源基因表达[J].中国水稻科学.2019
[2].刘石娟,王雪,陈慧清.一个拟南芥种子特异性双向启动子功能初析[J].植物生理学报.2016
[3].邵铁梅,仵陶,焦展,李雪,刘培.油葵种子特异性基因HaAP10启动子克隆及功能验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周佳佳,孙觅真,张素青,伊海法,邢会贤.棉花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4
[5].周佳佳.棉花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载体构建及△9Elo基因的转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6].周淑芬.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科技.2012
[7].黎明.花生四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合成途径的构建及大豆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改造[D].南开大学.2012
[8].琦明玉,陆才瑞,邹长松,王巧莲,宋国立.棉花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J].棉花学报.2011
[9].琦明玉.棉花种子特异性表达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10].于丽萍.玉米种子胚特异性启动子emb5的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