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论文_刘志峰,杨东升,王升兰,吕玉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近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近海,中国,海洋,形态学,耳石,黄海,生态系统。

中国近海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峰,杨东升,王升兰,吕玉珍[1](2019)在《中国近海盆地叁幕裂陷有序性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海盆地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受古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及印度板块相互作用影响,在中生代末期开始进入活跃的裂陷造盆期,发生叁幕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程度不同和地域不同的裂陷作用,分别为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第一裂陷幕、始新世的第二裂陷幕和渐新世的第叁裂陷幕。从第一至第叁裂陷幕,中国近海盆地总体发生"由陆向海、由中部向南北两端"的有序裂陷。第一裂陷幕发生在靠陆一侧的东海盆地台北坳陷、南黄海盆地等;第二裂陷幕向海域方向、向南北两端发生迁移,发生在渤海海域、东海盆地浙东坳陷、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北部湾盆地等;第叁裂陷幕继续向海域方向、向南北两端迁移,发生在南海琼东南、莺歌海盆地等,以及渤海渤中坳陷。中国近海盆地裂陷有序性控制了烃源岩发育的有序性,第一裂陷幕裂陷的盆地(坳陷)局部发育湖相烃源岩,第二裂陷幕裂陷的盆地(坳陷)广泛发育湖相烃源岩,第叁裂陷幕裂陷的盆地(坳陷)广泛发育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烃源岩发育的有序性控制了油气分布的有序性,第一、第二裂陷幕裂陷的盆地(坳陷),其湖相烃源岩主要生成石油,以找油为主;第叁裂陷幕裂陷的盆地(坳陷),其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主要生成天然气,以找气为主。(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梁文浩,王晓春,吴琼,赵爽[2](2019)在《SMAP卫星海表盐度观测在中国近海的验证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5-09—2016-08 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and Passive)卫星资料研究了中国近海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的空间分布。首先利用中国近海实测SSS数据对SMAP卫星资料进行验证,接着利用SMAP数据和长江大通水文站的径流量资料分别对夏季和冬季长江冲淡水的扩散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长江径流量与长江口SSS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SMAP资料与实测SSS资料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55和1.14,远小于SSS的季节变化;中国近海SSS的季节变化在长江口邻近海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夏季SSS达到最低,冬季达到最高,春秋季为过渡季节;长江冲淡水夏季向东北扩散,冬季沿岸向南扩散,且夏季扩散范围明显大于冬季;长江径流量与长江口附近海域SSS为负相关,夏季径流量较大,对应长江口SSS较低;冬季径流量较小,对应SSS较高。SMAP SSS资料同时、大范围的特征对长江冲淡水扩散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高元博[3](2019)在《中国近海击水概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对击水概率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受限于海浪模式的发展和海浪观测资料的短缺,以往研究多是对小范围海域或单站的击水概率展开研究,对掠海飞行器的航线无法提供帮助。但是随着近年来海浪数值模式的不断发展,海浪模式对全球大范围海域的海浪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本文提出将海浪数值模拟与击水概率相结合,用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风场(CCMP)来驱动目前国际上比较领先的第3代海浪模式WAVEWATCH-III (WW3),以巨型机为运算平台,选取某个典型的天气过程的海浪场进行精确数值模拟,将来自韩国和日本的海浪观测资料与模拟数据进行比对,验证模拟海浪数据的有效性。根据模拟海浪数据对中国近海的击水概率场进行计算,为掠海飞行器的掠海飞行提供路线和高度参考,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突防概率。(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9期)

朱尚清,刘吉文,郑艳芬,刘骥,孟哲[4](2019)在《中国近海区域古菌群落结构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菌作为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传递的重要贡献者,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目前绝大多数的古菌尚未获得纯培养,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古菌参与甚至主导了海洋生源要素循环的关键过程。本文介绍了目前研究海洋古菌多样性的主要手段,包括:荧光定量PCR、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宏组学以及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近海不同区域(包括辽河口、黄河口、渤海、南北黄海、长江口、东海北部、珠江口以及南海区域)海水及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研究表明我国近海地区的主要古菌类群为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乌斯古菌门(Woesearchaeota)和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等,其生物地理学分布主要受到环境因子和距离因素的影响,且在河口和近海海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国边缘海生态系统中古菌群落及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冉祥滨,韦钦胜,崔志松[5](2019)在《2019中国近海综合开放夏季航次收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 冉祥滨 韦钦胜 崔志松)8月21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的“2019年度中国近海综合开放航次——夏季航次”圆满收官。本航次围绕南黄海、长江口海域资源与环境主要科学问题,聚焦黄海冷水团、长江口低/缺氧区2个典型生态区,开展了水文(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08-26)

阳敏,刘璐,吴桢,吴天昊,谭颖琪[6](2019)在《中国近海棱梭群体形态学和耳石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棱梭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自金门、厦门、虎门、湛江、北海和防城港6个地点邻近海域的棱梭群体样本的形态和矢耳石形态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对棱梭样本的形态研究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地标形态学开展,对矢耳石的形态研究则将传统耳石形态分析法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相结合,形态和耳石形态数据的分析结果相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28个棱梭形态量度指标提取的前8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5. 868%,从85个耳石形态指标提取的前2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9. 290%,根据临界值85. 000%可以推断这6个棱梭群体间形态和耳石形态上的差异不能够单独依靠少数指标来判断;聚类分析的结果总体显示出群体间差异与地理距离等因素相关联的分布规律;在判别分析中形态学量度指标的综合判别正确率为75. 9%,而耳石形态学指标的综合判别正确率略低,为69. 3%;对棱梭形态量度指标的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湛江棱梭群体与其他群体在形态上存在显着差异的量度指标较少。栖息地环境、饵料组成和海流等可能是导致形态学差异和耳石形态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理化因子的相似性和群体间的交流会减弱群体间形态和耳石形态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晓蕾,钱越英,严卫,李冠林,安豪[7](2019)在《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云底高度反演算法在中国近海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直减率反演云底高度的计算方法,联合星载主、被动探测资料开展了中国东海、南海上空暖云云底高度反演研究,同时对暖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受大气层结稳定程度影响,夜间的反演效果优于白天。两种资料的云顶高度较一致时,反演效果好,该方法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齐庆华,蔡榕硕[8](2019)在《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及其气候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82–2017年日再分析数据,分析了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历史演变、空间格局及可能影响,并探讨了与全球变化和区域气候变率的关联性。近30多年来,中国近海海表总体升温明显,尤以春季长江口附近及以南的外部近岸海域升温最为显着,线性升温速率高达0.2°C/(10 a)。相比而言,沿岸海域对气候变暖暂缓的响应可能更为明显;极端高(低)温强度以显着增强(减弱)为主,尤以春(夏)季幅度最大。沿岸海域春季极值温差增强显着,易通过物候变化引起生物迁移和赤潮等生态灾害突发、频发;北部海域极端事件持续天数大于南部,其中,黄海、东海极端高温持续天数增加显着,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较大影响。受气候变暖暂缓影响,极端低温持续天数亦显着增加;极端高温在长江口附近,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等海域累积频次上升显着,未来极端海洋热浪事件可能持续增加,将对南海珊瑚礁等产生较大影响。极端低温累积频次以显着降低为主。然而长江口及以南沿岸极端低温在冬春季增强明显,可能对红树林等产生一定影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暖位相期间,ENSO暖事件得到增强,易引起中国近海海表极端低温的频发。北极涛动(AO)正位相时,限制了极区冷空气向南扩展,中国近海海表极端高温频次趋于增加,其危险性增强。(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子飞[9](2019)在《中国近海渔场荒漠化:评价、原因与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海渔汛消失甚至无鱼可捕等渔场荒漠化成为社会焦点。本文在构建渔业资源衰退分析框架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估渔场荒漠化现状,剖析其原因,并提出治理方向。研究表明:(1)捕捞产量与增量是渔业资源状态的关键,当产量大于增量时渔场呈荒漠化趋势;(2) 1978—2016年,近海渔场荒漠化趋势明显,处于超负荷状态,近海捕捞量大于可捕量约59%;(3)捕捞强度和生境破坏是渔场荒漠化的主要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现有治理政策依赖行政和缺乏激励相容机制,不能激发捕捞主体维护资源的集体行动和消除渔民竞争性捕捞的囚徒困境;(4)应从产权、渔民与社区视角构建激励相容机制,对现有唯利维坦式治理政策形成有益补充,从而扩大渔业资源增量和降低捕捞量。(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06期)

陈春强,张强,关晓东,黄蕾,薛迪[10](2019)在《沙尘和灰霾期间中国近海大气氮沉降通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RF-CMAQ模型估算了2011年4月26日~5月3日沙尘事件和2016年1月1日~7日灰霾事件在中国近海引起的总无机氮(TIN)沉降通量,分析了两类事件对中国近海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贡献,探究了灰霾事件时中国近海无机氮沉降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典型沙尘和灰霾过程中,中国近海TIN干沉降通量均值分别为6.77,3.01mg N/(m~2·d),是晴朗天的6.84,3.04倍,可提供38.5,17.1mg C/(m~2·d)的海洋初级生产力;沙尘期间无机氮沉降以还原态氮(NH_3和铵态氮,占TIN的62.2%)为主,灰霾期间则以氧化态氮(HNO_3和硝态氮,占TIN的84.3%)为主.典型沙尘事件TIN沉降对黄海影响最大,对渤海影响最小;典型灰霾事件对黄海和东海TIN沉降影响相当,高于对渤海的贡献.典型灰霾期间,京津冀和山东西北部(区域一)对渤、黄、东海TIN干沉降的贡献均大于长江叁角洲及周边地区(区域二),区域一对3个海域TIN干沉降的贡献约为38.7%~74.6%,区域二的贡献约为1.14%~12.1%.(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中国近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2015-09—2016-08 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and Passive)卫星资料研究了中国近海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的空间分布。首先利用中国近海实测SSS数据对SMAP卫星资料进行验证,接着利用SMAP数据和长江大通水文站的径流量资料分别对夏季和冬季长江冲淡水的扩散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长江径流量与长江口SSS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SMAP资料与实测SSS资料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55和1.14,远小于SSS的季节变化;中国近海SSS的季节变化在长江口邻近海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夏季SSS达到最低,冬季达到最高,春秋季为过渡季节;长江冲淡水夏季向东北扩散,冬季沿岸向南扩散,且夏季扩散范围明显大于冬季;长江径流量与长江口附近海域SSS为负相关,夏季径流量较大,对应长江口SSS较低;冬季径流量较小,对应SSS较高。SMAP SSS资料同时、大范围的特征对长江冲淡水扩散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近海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志峰,杨东升,王升兰,吕玉珍.中国近海盆地叁幕裂陷有序性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2019

[2].梁文浩,王晓春,吴琼,赵爽.SMAP卫星海表盐度观测在中国近海的验证与应用[J].海洋科学进展.2019

[3].高元博.中国近海击水概率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

[4].朱尚清,刘吉文,郑艳芬,刘骥,孟哲.中国近海区域古菌群落结构研究概述[J].海洋科学.2019

[5].冉祥滨,韦钦胜,崔志松.2019中国近海综合开放夏季航次收官[N].中国海洋报.2019

[6].阳敏,刘璐,吴桢,吴天昊,谭颖琪.中国近海棱梭群体形态学和耳石形态学研究[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9

[7].朱晓蕾,钱越英,严卫,李冠林,安豪.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云底高度反演算法在中国近海的应用研究[J].气象科学.2019

[8].齐庆华,蔡榕硕.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及其气候特征研究[J].海洋学报.2019

[9].刘子飞.中国近海渔场荒漠化:评价、原因与治理[J].农业经济问题.2019

[10].陈春强,张强,关晓东,黄蕾,薛迪.沙尘和灰霾期间中国近海大气氮沉降通量估算[J].中国环境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叁种梯度算法及其权重分配示意图~2009年MODIS/Terra热红外(Ther...分析第叁和第四模态的时间变化系...年11月24日~12月25日期间连续的...)2009年7月和b)8...吕宋岛以西海域冬季高浓度CHL形成及...

标签:;  ;  ;  ;  ;  ;  ;  

中国近海论文_刘志峰,杨东升,王升兰,吕玉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