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选择论文_陈庭木,方兆伟,王宝祥,刘艳,邢运高

导读:本文包含了轮回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双轮,单倍体,大豆,小麦,群体,雄性,赤霉病。

轮回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陈庭木,方兆伟,王宝祥,刘艳,邢运高[1](2019)在《非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的轮回选择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学领域规律更多呈现不可线性化的纯非线性方程关系,对此类方程的参数准确估计能促进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数学研究。但纯非线性方程最优拟合一直是应用数学没有完全解决的课题;受水稻轮回选择育种启发,以育种进化方法构建新的进化算法,求解复杂非线性方程的拟合问题。结果表明,通过Richard方程、房室模型中的二室模型试算,前者与NIST结果相同,后者明显优于原文结果;通过奶牛泌乳曲线中的Dijkstra、Wood方程各14组数据最优拟合计算,表明本算法准确有效,且计算结果优于统计软件SAS。本算法为生物学研究中更复杂的非线性方程拟合及其应用提供了可能,为生物数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计算工具。(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刘峰,袁伟东,郭泰,王志新,郑伟[2](2019)在《放蜂条件下进行大豆轮回选择育种的网室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介绍了放蜂条件下进行大豆轮回选择育种的网室管理的技术环节,主要包括亲本选择、整地、播种、放蜂、病虫害防治等重要技术环节,为其他单位开展此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3期)

孙中伟,樊继伟,王康君,李强,郭明明[3](2018)在《矮败小麦轮回选择技术在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赤霉病日渐成为国家维护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危害,它不仅导致小麦严重减产,还可引起人畜中毒。赤霉病抗性育种是当前小麦育种工作的重中之重。综述小麦赤霉病发病危害及矮败轮回选择技术特点,探索矮败轮回选择技术在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上的应用方式,以期丰富赤霉病抗性育种途径。(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8年11期)

王敏,姬虎太,张定一,曹勇,马小飞[4](2018)在《轮回选择对矮败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利用矮败小麦在山西开展轮回选择创制优异小麦新品系提供有益参考,2010—2014年用引进的矮败小麦和当地主推品种连续回交3次,研究分析其后代群体可育株和轮回父本的产量及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回交后代可育株的株高低于轮回父本,而硬度、千粒质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容重均高于轮回父本;矮败小麦与正常父本杂交,其矮秆性对后代不育株和可育株都有一定的影响。以矮败小麦为基础,轮回选择为核心,构建了高产、优质、抗旱3个矮败基础群体,选育出了农艺性状和品质均有所突破的小麦新品系,可为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吴沁安[5](2018)在《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评价及轮回选择群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我国是甘蓝型油菜种植的主要国家之一。菌核病一直困扰着油菜的推广与种植,其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与品质。现有的甘蓝型油菜遗传基础狭窄。甘蓝型油菜不同材料间的菌核病抗性只存在一定的耐病差异,缺乏高抗或免疫的资源。萝卜质雄性不育系统(Ogu CMS)因其不育性稳定,不受环境因素影响,是理想的一种控制授粉系统。本研究拟运用前期获得的含有Ogu不育细胞质,恢复基因杂合[S(Rfrf)],具有中双11号遗传背景的材料为母本,以人工合成型油菜、半人工合成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自然群体中抗性优良的材料为父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轮回选择的方法,旨在选育出高抗菌核病的含Ogu CMS甘蓝型油菜轮回选择群体,并对其进行评价。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轮回选择群体母本不育性的保留与菌核病抗性的改良中双11号是一个具有菌核病抗性相对突出,当前推广的优良常规油菜品种。在前期研究中,我们以Ogu CMS的杂交种为母本,与中双11号杂交,杂交后代中选可育株为母本与中双11号连续回交3代,获得育性分离,具有中双11号背景的材料。2017年,通过对母本材料进行叶片群体抗性鉴定和茎杆单株抗性鉴定,选择抗性优良的材料用于轮回选择的母本。2018年,种植11份母本材料,叶片抗性鉴定结果与中双11号相当。通过对两年叶片鉴定结果分析,两组数据相关系数为r2017leaf-2018leaf=0.81。两年茎杆数据的相关性r2017stem-2018stem=0.83,说明数据的有效性。从茎杆抗性结果来看,均表现为极显着水平,且较中双11号,抗性值提高了接近2~4倍。出现花粉育性分离的8D002、8D003、8D006、8D009、8D010的茎杆抗性值符合我们的育种目标,可以从其中挑选单株用于下一轮轮回选择。母本材料的田间自然发病率(病情指数I)在15.45%~35.42%不等。根据品质分析结果,筛选出8D002-1、8D002-11、8D003-2、8D003-4、8D003-6、8D003-11、8D003-13、8D006-7、8D006-18、8D010-18共10个单株。2.轮回选择父本抗性材料筛选2018年,共种植88份材料用于轮回选择群体父本材料的筛选,筛选材料来源分类有人工合成型油菜、半人工合成型油菜(人工合成型油菜与中双9号杂交后代)、自然群体。前期,运用已报道的抗性标记引物、甘蓝型油菜A、C染色体上随机引物以及白菜型油菜的特异引物,对父本材料进行基因分析。我们使用分子标记结果进行相对遗传距离和主成分分析。选取遗传距离大于或等于0.25的材料进行筛选,其中有53份材料的遗传距离符合我们的标准。这53份材料包含36份自然群体材料,14份人工合成型材料,3份半人工合成型材料。同时,我们将所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分为叁个单元,分别命名为group1、group2、group3。group1有46份材料,group2有25份材料,group3有18份材料。根据PCA结果,总遗传变异主要由两个主成分来解释,第一、二主成分分别解释了37.72%、22.70%的变异。结合2017年与2018年的叶片抗性鉴定、茎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两年间的叶片抗性结果相关性r2017leaf-2018leaf=0.15(P=0.4615>0.05),未达到显着水平。两年间茎杆鉴定结果的相关性系数为r2017stem-2018stem=0.45(P=0.0017<0.05),达到显着水平。将茎杆抗性结果纳入本实验的育种标准中进行评价,将相对感病度的标准设定为0.80,小于或等于0.80符合本实验要求。2018年,对88份父本材料进行筛选,有59份材料符合相对感病R≤0.80,包括45份自然群体,12份人工合成型材料,2份半人工合成型材料。轮回选择群体父本的田间自然发病率(病情指数I)在11.11%~37.78%之间。3.对待筛选的父本材料进行评价筛选的父本材料,因其来源广泛,通过分子标记实验,将其进行相对遗传距离和主成分分析,同时结合抗性鉴定结果和品质分析结果,划分等级。划分等级标准以茎杆抗性结果为主,相对遗传距离和品质分析结果(含油量、芥酸含量、硫苷含量)为辅。等级分为四个,分别是I、II、III、IV。我们利用2018年分子标记结果、茎杆抗性数据、品质分析数据对父本88份材料的121份种子进行评价,有18份种子达到了Ⅰ级标准,占总份数的百分比为14.88%;达到Ⅱ级标准的材料有68份,占比为56.19%;评价等级为Ⅲ级的材料由32份自然群体材料和2份半人工合成型材料组成,占比为28.09%;Ⅳ等级材料只有1份,占比0.84%,它是8D090-4,其茎杆抗性值、遗传相对距离、品质分析均未达到设定标准。4.轮回选择群体的构建根据菌核病抗性的评价结果,我们对母本材料中可育单株进行人工去雄,授以菌核病抗性强的父本花粉,收获杂交种,下一年在隔离条件下种植,杂种后代出现育性分离,可育株套袋自交,不育株自由授粉。2018年4月底,对2017年配置的杂种后代进行菌核病的室内鉴定。结合育性调查与茎杆抗性结果,我们选择8D110-11、8D112-5、8D114-2、8D117-3作为下一年轮回选择群体的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28)

赵志刚,罗瑞萍[6](2018)在《对大豆种质基因库基础群体构建与轮回选择育种的几点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ms1核不育轮回群体选择育种技术作为种质创新的方法在大豆新种质创新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大豆ms1核不育基因实现了大豆的开放授粉、基因聚集、积累,丰富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本文介绍了宁夏春大豆雄性核不育种质基因库基础群体的构建及大豆ms1轮回选择种质创新及进展。(本文来源于《大豆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党德宣,陈朝辉,林何莺,董喜才,张相斌[7](2018)在《运用半同胞轮回选择法对‘运轮1号’相关性状的改良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取高配合力优良育种群体,对‘运轮1号’群体开展半同胞轮回选择改良。选择‘运轮1号’C4群体中优良单株自交,以‘昌7-2’为测验种配制对应的测交种,鉴定筛选20个优良单株,等量种子经混合授粉形成C_5群体。结果显示:C_5群体的株高、穗位、茎腐病率较C_4分别下降4 cm、2 cm和3.5%。群体内单株间产量配合力差异达极显着水平,预计C_5群体测交种产量增益为7.7%;与选择前相比,中选测交种穗位和茎腐病下降0.7 cm、6.3%,穗长、行粒数、出籽率、持绿度、株高、籽粒含水量分别增加0.1 cm、0.6粒、0.4%、0.3级、0.3 cm、0.2%,穗粗、穗行数、百粒重保持不变;除含水量和百粒重外,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且多数性状的变异系数仍然在10%以下。进一步改良需扩大群体,增加测验种数量,并加入新的种质;单株选择应严格控制株高、穗位及生育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才卓,徐国良,郭琦,刘小丹,任军[8](2018)在《基于自然加倍为主体的DH双轮回选择玉米育种技术体系的构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相关理论和育种实践提出,在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基础上,应用单倍体轮选遗传修复原理,纳入主体杂优模式双向轮回选择育种理念,融入分子辅助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等现代技术,构建"基于自然加倍为主体的单倍体双轮回育种集成技术体系"。通过对主体杂优模式的双向DH轮回循环选择改良,逐步累加农艺性状相关有益基因频率,快速聚合雄穗自然加倍基因,随育种进程逐步深入,形成两个相互对应的单倍体高自然加倍商业化核心种质群,逐步摆脱复杂苛刻的实验室或工厂化加倍技术环节,步入简捷高效的单倍体田间自然加倍技术体系。该体系能够实现育种技术全新跨越,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简化操作流程。(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才卓,徐国良,郭琦,刘小丹,代玉仙[9](2017)在《基于自然加倍的DH双轮回选择玉米育种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本课题组及国内外同行的研究理论成果及育种实践,结合跨国公司的育种生产线模式,提出建立基于自然加倍为主体的DH双轮回选择玉米育种体系的构想,以期推动我国玉米育种健康快速发展。基于自然加倍的DH双轮回选择玉米育种体系是在单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基础上,应用单倍体轮选遗传修复原理,纳入主体杂优模式双向轮回选择育种理念,融入分子辅助(分析、设计)、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等现代技术,构建"基于自然加倍为主体的单倍体双轮回育种集成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板块包括:高加倍单倍体育种基础材料的筛选,雄穗高加倍能力核心种质的构建、高加倍能力DH系的规模化创制、高配合力优异DH自交系的测选及分子标记及全基因组辅助选择。通过主体杂优模式的双向DH轮回循环选择改良,逐步累加农艺性状相关有益基因频率,同时快速聚合雄穗自然加倍基因,修复单倍体自身加倍能力,随育种进程逐步深入,形成两个相互对应的单倍体高自然加倍商业化核心种质群,在通过杂交、回交、等方式,创制高加倍能力的优异高配合力DH自交系,逐步逐步摆脱复杂苛刻的实验室或工厂化加倍技术环节,步入简捷高效的"单倍体田间自然加倍技术体系"。综之,构建基于自然加倍为主体的单倍体双轮回育种技术体系与运行平台,是玉米单倍体育种方法的全新跨越,能够实现育种技术再次跨上新台阶,大幅度减化操作流程,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推动传统的"经验育种"向高效的"精确育种"转变。其实用意义非常重大。(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10-19)

王伟伟,于亮,钮力亚,赵松山,陆莉[10](2017)在《矮败小麦轮回双向交替选择育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育成适合沧州地区生产的小麦突破性品种,利用矮败材料和优异抗旱耐盐亲本材料,建立盐碱圃和优良圃的双向交替选择,从而构建轮回选择群体,创新了矮败小麦轮回双向交替选择育种技术,实现了品种大量聚集有效的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使之充分重组累加,产生更多遗传变异。利用自然选择的方法加大逆境选择压力,培育品种的多抗性,并通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方法选择培育出不同类型区的品种,培育出了沧核036等小麦品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轮回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作者介绍了放蜂条件下进行大豆轮回选择育种的网室管理的技术环节,主要包括亲本选择、整地、播种、放蜂、病虫害防治等重要技术环节,为其他单位开展此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轮回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陈庭木,方兆伟,王宝祥,刘艳,邢运高.非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的轮回选择算法[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刘峰,袁伟东,郭泰,王志新,郑伟.放蜂条件下进行大豆轮回选择育种的网室管理[J].农业科技通讯.2019

[3].孙中伟,樊继伟,王康君,李强,郭明明.矮败小麦轮回选择技术在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上的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

[4].王敏,姬虎太,张定一,曹勇,马小飞.轮回选择对矮败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8

[5].吴沁安.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评价及轮回选择群体的构建[D].西南大学.2018

[6].赵志刚,罗瑞萍.对大豆种质基因库基础群体构建与轮回选择育种的几点认识[J].大豆科技.2018

[7].党德宣,陈朝辉,林何莺,董喜才,张相斌.运用半同胞轮回选择法对‘运轮1号’相关性状的改良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8

[8].才卓,徐国良,郭琦,刘小丹,任军.基于自然加倍为主体的DH双轮回选择玉米育种技术体系的构思[J].玉米科学.2018

[9].才卓,徐国良,郭琦,刘小丹,代玉仙.基于自然加倍的DH双轮回选择玉米育种体系的构建[C].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10].王伟伟,于亮,钮力亚,赵松山,陆莉.矮败小麦轮回双向交替选择育种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

论文知识图

轮回选择-轮回选择示意图利用单倍体进行轮回选择的流程玉米轮回选择-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模式轮回选择群体1Dx5基因PCR检测结...、3037(25AIH1016)稻米外观通过对杂交种...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程序Fi...

标签:;  ;  ;  ;  ;  ;  ;  

轮回选择论文_陈庭木,方兆伟,王宝祥,刘艳,邢运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