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并发症相关性研究

肝硬化并发症相关性研究

一、肝硬化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进鹏[1](2021)在《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在排除过量饮酒、使用药物和慢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堆积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蓄积超过5%的一种疾病[1]。NAFLD的病理演变过程复杂,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由NASH发展而来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NASH被认为是可以威胁NAFLD患者生命的转折点[2]。目前,亚洲NAFLD患病率约为27.37%,

王得帅[2](2021)在《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通过对收集的肝硬化腹水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临床数据的分析,探讨SBP发生的相关因素,建立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以期对SBP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同时对腹水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研究SBP的病原学特点。2.通过研究肝硬化腹水发生SBP患者的CTP评分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初步评价SBP患者感染严重程度及肝功能受损情况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寻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标准中各指标的相关性,为中医诊疗SBP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病房住院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35例,其中并发SBP者61例,对照组选取同期肝硬化腹水不伴SBP的患者7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表现、肝硬化病因、实验室指标,并计算CTP评分,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包括是否出现肝性脑病、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腹水严重程度、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肝硬化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不明原因肝硬化,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D-二聚体、胆碱酯酶、PCT、CRP、腹水常规、腹水生化、腹水培养结果。先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初步筛选出的指标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变量筛选,根据得到的数据建立多参数诊断模型,并对相应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验证,通过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计算最佳截断值,并确定诊断模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根据腹水培养结果,分析SBP致病菌的类型和占比。2.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病房住院的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61例,根据中医四诊资料,参照鼓胀病辨证分型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四个证型。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实验室指标、CTP评分及中医四诊资料,探究SBP中医证型CTP评分的相关性,根据CTP评分初步评价SBP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程度和感染严重程度,并探寻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标准中各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部体征、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腹水粘蛋白定性、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总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胆碱酯酶、CTP评分与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发生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肝性脑病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腹水葡萄糖、血红蛋白浓度、血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SBP的发生无关(P>0.05)。SBP组患者的腹部体征程度、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腹水粘蛋白定性、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CTP评分明显高于非SBP组患者,SBP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显着低于非SBP组患者。2.在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腹水培养的病原学特征方面,G+菌为主要致病菌,其中以葡萄球菌占比最高,在G-菌中,肠杆菌占比最高,真菌感染在SBP患者中也有检出。3.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与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发生相关(P<0.05),且均为正相关;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是否纳入腹水相关化验指标分别建立诊断模型:纳入腹水指标的模型F1=-20.616+0.230NEUT(%)+0.067PCT(ng/d L)+0.246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0.126腹水总蛋白(g/L)和未纳入腹水指标的模型F2=-11.066+0.129 NEUT(%)+0.169 D-D(mg/L)+0.038 PCT(ng/d L),经检验两个诊断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AUC面积远大于0.5)和校准度(P>0.05)。4.本研究共纳入61例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根据中医四诊资料,分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四种证型,其中湿热蕴结证最多(34.4%),肝肾阴虚证次之(26.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1.3:1);CTP评分与中医四种证型相比较发现脾肾阳虚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患者的CTP评分明显高于气滞湿阻证的患者,湿热蕴结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之间、脾肾阳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患者之间的CTP评分亦有显着差异(P<0.05),SBP患者的四种中医证型在ALB(g/L)、INR和TBil(μmol/L)三项临床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可能与SBP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和严重程度有关。研究结论:1.对于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体征、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腹水粘蛋白定性、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总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胆碱酯酶、CTP评分与SBP的发生相关,通过筛选建立的两个多参数诊断模型对SBP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2.本研究结果显示,SBP致病菌中,G+菌所占比例高于G-菌,其中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3.在SBP患者中,湿热蕴结证最多见,其次为肝肾阴虚证;CTP评分与中医证型相关,CTP评分轻症患者以气滞湿阻证为主,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多见CTP评分中-重症患者;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标准中的部分指标具有相关性,考虑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中医辨证特点有关。

陈鸿[3](2021)在《慢性HBV感染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进展为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经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s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后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al response,CVR)后进展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电子病例系统应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照1:2的匹配原则,收集2015年01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经NAs抗病毒治疗获得CVR且进展为HCC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CHB)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5例)为肝癌组,收集同期住院经NAs抗病毒治疗获得CVR后未进展为HCC的CHB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50例)为非肝癌组,分别收集肝癌组和非肝癌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CC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肝癌组和非肝癌组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乙型肝炎及肝硬化家族史、合并糖尿病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组患者在抗病毒用药的时间、药物选择种类、是否停药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57,95%CI 1.0271.087)、肝硬化(OR=7.212,95%CI 2.73918.990)、肝癌家族史(OR=3.891,95%CI 1.46310.348)、出现肝硬并发症(OR=3.071,95%CI 1.7255.466)、血清ALT(OR=1.051,95%CI 1.0321.070)、AST(OR=1.031,95%CI 1.0151.047)、AFP(OR=1.070,95%CI 1.0301.112)升高是慢性HBV感染者经NAs治疗获得CVR进展为HCC的危险因素;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OR=0.996,95%CI 0.9931.000)升高是慢性HBV感染者经NAs治疗获得CVR后进展为HCC的保护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OR=8.032,95%CI 1.73437.207)、肝硬化并发症(OR=3.182,95%CI 1.3087.738)、血清AFP(OR=1.060,95%CI 1.0261.095)升高是慢性HBV感染者经NAs治疗获得CVR后进展为HCC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P值均<0.05。结论:1.高龄、肝硬化、肝硬化并发症、血清ALT、AST、AFP升高是慢性HBV感染者经NAs治疗获得CVR后进展为HCC的危险因素;2.血清PA升高是慢性HBV感染者经NAs治疗获得CVR后进展为HCC的保护因素;3.肝硬化、肝硬化并发症、血清AFP升高是慢性HBV感染者经NAs治疗获得CVR后进展为HCC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国远[4](2021)在《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硬化患者容易并发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既往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可能与内毒素、人类非巯基白蛋白1(human nonmercaptalbumin 1,HNA1)、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等因素相关,但尚不知具体损伤原因及机制。肝硬化患者体内普遍存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这一病理现象,且ERS可被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所诱导,因此我们假设在肝硬化患者中,ERS是多种因素损伤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共同机制,探索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损伤与ER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人群外周静脉血,使用多形核细胞分离液分离得到中性粒细胞后,以台盼蓝染色及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鉴定其活性及纯度。新收入院的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评分标准以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分为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慢加急性肝衰竭(有肝硬化基础疾病)3组,以健康人群作对照组,采集血液后分离中性粒细胞,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活化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活化转录因子6α(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α,ATF6α)、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ERS相关m RNA GRP78、需肌醇酶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IRE1)、ATF6、蛋白质激酶R样ER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的表达;采用琼脂糖凝胶平板法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功能(即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同样按上述分组采集血液,离心后收集血浆,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方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内毒素水平。采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进行体外实验,分离得到的中性粒细胞分别与正常培养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添加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的正常培养基(4-PBA为ERS抑制剂)、添加4-PBA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培养3、6、9、12h,使用WB检测各时间点及各组中性粒细胞ERS相关蛋白GRP78、ATF 6α、CHOP的表达,同样采用琼脂糖凝胶平板法检测体外干预后的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功能。结果:1.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GRP78、ATF4、ATF6α、CHOP蛋白的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且慢加急性肝衰竭组GRP78、ATF4、CHOP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组(P<0.05)。2.PCR结果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IRE1、ATF6、GRP78 m 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PERK m 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3.ELISA结果显示,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6、内毒素、TNF-α水平均较健康人群显着升高(P<0.05)。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之间,IL-6、内毒素、TNF-α水平在三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4.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降低(P<0.05)。5.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降低(P<0.05)。6.体外实验的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分四组培养,分别为正常培养基组、肝硬化血浆组、正常培养基+4-PBA组、肝硬化血浆+4-PBA组(下同)。在培养9-12h后发现,肝硬化血浆+4-PBA组中性粒细胞GRP78、ATF6α、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较肝硬化血浆组显着降低(P<0.05),提示4-PBA已经成功抑制肝硬化血浆环境中培养的中性粒细胞ERS;正常培养基组及正常培养基+4-PBA组GRP78、ATF6α、CHOP蛋白的表达则均较肝硬化血浆组显着降低(P<0.05)。7.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体外实验趋化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与肝硬化血浆组相比,肝硬化血浆+4-PBA组中性粒细胞在培养9-12h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明显提高(P<0.05);同时也发现,正常培养基组及正常培养基+4-PBA组中性粒细胞在培养6、9、12h后,趋化功能也较肝硬化血浆组明显提高(P<0.05)。8.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体外实验呼吸爆发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培养基组及正常培养基+4-PBA组中性粒细胞在培养6、9、12h后,其呼吸爆发功能显着高于肝硬化血浆组及肝硬化血浆+4-PBA组中性粒细胞(P<0.05),但肝硬化血浆组与肝硬化血浆+4-PBA组之间中性粒细胞产生ROS的能力却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培养基组与正常培养基+4-PBA组之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存在明显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增强。(2)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趋化、呼吸爆发功能均存在明显损伤。(3)内质网应激反应增强是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损伤的机制之一。(4)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的损伤与内质网应激反应可能无直接相关性。

贺燕燕,刘一品[5](2021)在《瞬时弹性成像联合NLR、PLR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的应用价值,并研究以上各个指标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并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6例,根据Child-Pugh(CPT)评分,将其分为CPT A级、B级、C级;同时根据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分为≤9分组及≥10分组;对7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并根据并发症的数量将并发症组分为单一并发症组和多个并发症组,对比分析NLR、PLR、肝脏硬度值(LSM)在各组间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各个指标与CPT评分及MELD评分是否具有相关性,并评估其相关性强度和意义。最后利用ROC曲线分别分析各指标及联合应用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是否有预测价值。结果 NLR、LSM与CPT评分及MELD评分均呈正相关,PLR与CPT评分及MELD评分均呈负相关。并发症组的NLR、LSM高于无并发症组,PLR低于无并发症组。单一并发症组的NLR、LSM低于多个并发症组,PLR高于多个并发症组。NLR、PLR、LSM、NLR联合PLR、NLR联合LSM、PLR联合LSM、三者联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应用AUC表示,分别为0.715、0.691、0.777、0.770、0.811、0.830、0.839;其中NLR、PLR、LSM对应的最佳界值分别为2.101、76.92、19.3。结论 1.NLR、PLR、LSM均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用于评估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2.NLR、LSM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LR呈负相关。3.NLR、PLR、LSM、两两联合及三者联合对于肝硬化并发症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NLR、PLR、LSM三者联合对于肝硬化并发症预测价值最佳。

张婷[6](2021)在《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与肠壁通透性及炎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肠壁通透性的改变及与炎症的相关性;(2)寻找预测和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合并感染的易感因子;(3)门脉高压对肠壁巨噬细胞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8年01月至2020年03月在我院住院确诊肝硬化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无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入选A组;27例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入选B组;30例门脉高压症合并感染的肝硬化患者入选C组。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炎症指标可溶性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因子受体(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1,s TREM-1)、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 CD14)和肠通透性指标claudin3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的含量。(2)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15例(门脉高压症组);同阶段无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7例(非门脉高压症组)。肠镜下取乙状结肠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CD68、CD14、i NOS分子和大肠杆菌表达。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近似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血清I-FABP水平高于无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p<0.01);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血清s TREM-1水平高于无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p<0.05);非感染状态有或无合并门脉高压症的肝硬化患者血清s CD14、claudin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状态肝硬化患者血清s TREM-1水平与血清I-FABP水平成正相关(p<0.01),血清s CD14水平与血清claudin3水平成正相关(p<0.01)。(2)门脉高压症合并感染的肝硬化患者血清s TREM-1、s CD14、claudin3水平均高于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p<0.05);血清I-FABP在门脉高压症肝硬化患者有或无存在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高压症患者血清s TREM-1和s CD14水平均与血清claudin3水平成正相关(p<0.05),其中s CD14相关系数较高。(3)门脉高压症组的肠黏膜CD68阳性细胞率、i NOS阳性细胞率、CD14阳性细胞率、大肠杆菌腺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肠壁黏膜固有层可见大肠杆菌染色阳性(中度组1例(25%),重度组3例(60%))结论:(1)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肠壁通透性增加。(2)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出现感染时肠壁通透性进一步增加,且肠壁通透性改变与炎症因子呈正相关。(3)血清s CD14和s TREM-1可作为预测和评估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感染状态的指标。(4)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肠壁巨噬细胞增多,且随着门脉高压进展,肠黏膜固有层可见细菌移位。

段小霞[7](2021)在《血清IGF-1、CHE、RBP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血清IGF-1、CHE、RBP水平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及不同肝功能分级间的差异,探索其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及不同肝功能分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111例,根据肝硬化Child-Pugh评分将其分为三个不同亚组:A级组25例;B级组59例;C级组27例。同期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34例,同期其他科室排除肝脏疾病、糖尿病、生长相关疾病、器官功能衰竭或恶性肿瘤的单病种住院患者或体检者55例作为对照组。调阅所有纳入患者的病例,收集其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史等情况并详细记录。入院后采静脉血,收集实验室参数: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根据病情行B超、CT等影像学或胃镜检查。比较分析:1.比较肝硬化组、肝炎组、对照组三组间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2.比较肝硬化组中不同Child-Pugh分级、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并发症间实验室指标;3.对血清IGF-1、ALB、CHE、RBP水平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4.绘制ROC曲线,分别评估血清IGF-1、CHE、RBP水平及其联合指标预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及Child-Pugh分级组内C级的临床价值。结果:1.三组间血清IGF-1、ALB、CHE、RBP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表达水平依次为:肝硬化组<肝炎组<对照组。进行组内两两比较显示,血清IGF-1、ALB、CHE、RBP水平在肝硬化组和肝炎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Child-Pugh分级间血清IGF-1、ALB、CHE、RB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显示,血清IGF-1、RBP水平分别在Child-Pugh A与Child-Pugh B、Child-Pugh A与Child-Pugh 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hild-Pugh B和Child-Pugh 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B、CHE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间血清IGF-1、ALB、RBP、CHE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硬化不同临床并发症之间比较,血清IGF-1、ALB、CHE水平在有腹水发生和无腹水发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ALB水平在有肝性脑病发生和无肝性脑病发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血清IGF-1、ALB、CHE、RBP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7、-0.728、-0.609、-0.3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以病毒性肝炎组为参照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IGF-1、CHE、RBP水平及三个联合指标在肝硬化中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血清IGF-1、CHE、RBP水平及联合指标预测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7、0.915、0.838、0.979,联合指标检测曲线下AUC面积高于单独指标。血清IGF-1、CHE、RBP水平相对应的截断点分别为96.950ng/ml,4707.000U/L,19.800mg/L;以肝硬化代偿期为参照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IGF-1、CHE、RBP水平及联合指标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7、0.802、0.738、0.843,联合指标检测曲线下AUC面积高于单独指标。血清IGF-1、CHE、RBP水平相对应的截断点分别为53.450ng/ml,3608.000U/L,19.800mg/L;血清IGF-1、CHE、RBP水平及联合指标预测Child-Pugh分级组内C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0.842、0.706、0.845,联合指标检测曲线下AUC面积高于单独指标,但联合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提高不明显。血清IGF-1、CHE、RBP水平相对应的截断点分别为48.500ng/ml,2582.000U/L,10.500mg/L。需要进一步大量数据对最佳临界值及诊断效能进行验证。结论:1.通过研究发现血清IGF-1、ALB、CHE、RBP水平可作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临床分级及分期预测指标,且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通过研究发现血清IGF-1、ALB、CHE水平可作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发生的预测指标;血清ALB水平可作为肝性脑病发生的预测指标。3.通过研究发现血清IGF-1、ALB、CHE水平可作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和Child-Pugh分级组内C级的早期诊断指标,三者联合指标诊断优于单独指标,但需要进一步临床数据验证。

王微[8](2021)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胆碱酯酶比值对乙肝肝硬化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构建一种新的无创肝硬化评估模型--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胆碱酯酶(CHE)比值(RCR),来评估该模型对乙肝肝硬化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01月~2021年01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患者共30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46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资料,根据公式计算APRI、FIB-4、GPR、RPR、NLR、AAR数值,构建新的预测模型即RCR,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无创评估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乙肝肝硬化患者之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乙肝肝硬化患者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肝功能分级中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指标与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指标对乙肝肝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随着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的增加,RDW水平呈显着上升趋势,CHE水平呈显着下降趋势,从而建立新的无创模型RDW与CHE比值(RCR)。RCR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之间、代偿期肝硬化组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之间,无并发症组与有并发症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CR水平与Child-Pugh评分(r=0.729)、MELD评分(r=0.590)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P<0.05),且相较于APRI、FIB-4、GPR、RPR、NLR、AAR,RCR的相关度最高。RCR区分慢性乙型肝炎与乙肝肝硬化的AUC为0.866,灵敏度为0.752,特异度为0.875;RCR区分乙肝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AUC为0.863,灵敏度为0.770,特异度为0.792。结论:RCR可望作为判断乙肝肝硬化患者严重程度及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林莉娟[9](2021)在《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酒精性肝硬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客观指标的总结分析,了解酒精性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其与Child-Pugh分级和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10月-2019年10月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的筛选,将符合要求的243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日饮酒量、饮酒年限、中医证型、Child-Pugh分级、肝功能(ALB、TBIL、ALT、AST、GGT)、PT、AFP、腹水、肝性脑病资料,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总体中医证型、腹水、肝性脑病的分布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分析不同证型中Child-Pugh分级的分布差异,使用非参数检验探讨中医证型与饮酒年限、日饮酒量、ALB、TBIL、PT、ALT、AST、GGT、AFP的相关性。结果:共采集243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208例,女性35例,6个证型中肝郁脾虚证45例,脾虚湿盛证62例,湿热蕴结证73例,肝肾阴虚证25例,脾肾阳虚证16例,瘀血阻络证22例。1.6个证型中湿热蕴结证患者占比(30.0%)最高,脾肾阳虚证占比(6.6%)最少;并发腹水的患者中湿热蕴结证占比(35.9%)最高,并发肝性脑病患者中肝肾阴虚证占比(47.4%)最高。2.证型与一般情况的相关性:年龄、饮酒年限、日饮酒量在各证型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在各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肝郁脾虚证在Child-Pugh A级中所占百分比最高,脾肾阳虚证在Child-Pugh B级中所占百分比最高,肝肾阴虚证在Child-Pugh C级中所占百分比最高;Child-Pugh分级在各证型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其中肝郁脾虚证的TBIL、PT值最低,ALB值最高;湿热蕴结证的TBIL、PT、ALT、AST、GGT、AFP值最高;肝肾阴虚证的ALB、ALT、GGT值最低;脾肾阳虚证的AST、AFP值最低;TBIL、ALB、PT、ALT、AST、GGT、AFP水平在各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饮酒年限、日饮酒量是酒精性肝硬化发病的直接影响因素。2.Child-Pugh分级与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有关;ALB、TBIL、PT、ALT、AST、GGT、AFP与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关系密切。

肖鹏[10](2021)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中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文中认为目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延迟治疗会增加肝肾综合征的发病率,甚至进展为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治疗费用高昂,病死率高。目前常规的SBP诊断标准敏感性较低,难以早期识别SBP。近年来,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作为新兴的感染性疾病检测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但应用于SBP诊断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估腹水mNGS检测相对于腹水培养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以及对SBP诊断的意义,并进一步评估腹水mNGS检测结果与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7月11日至2020年12月15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并行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术的肝硬化腹水患者60例,无菌条件下获得其腹水标本,送检腹水常规、腹水生化、腹水培养及腹水mNGS,同期采集血标本送检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常规、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肝硬化病因、基础疾病、近2周抗生素使用情况。根据临床资料明确是否合并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其他部位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计算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率(APRI)指数、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rosis 4 score,FIB-4)、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血清钠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serum sodium,MELD-Na)评分和Child-Pugh评分。主要研究终点:(1)比较研究对象中腹水mNGS阳性检出率和腹水培养阳性检出率(2)28天和90天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次要研究终点(1)比较腹水mNGS检出病原体和腹水培养检出病原体种类和数量,(2)腹水mNGS阳性和腹水培养阳性患者的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1)腹水mNGS阳性组和腹水mNGS阴性组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构成比分析将60例入组患者依据腹水mNGS结果分为腹水mNGS阳性组和腹水mNGS阴性组。腹水mNGS阳性组24人,年龄55.38±8.67岁;男性15人,占62.5%,女性9人,占37.5%;乙型肝炎肝硬化7人,占29.2%,丙型肝炎肝硬化2人,占8.3%,酒精性肝硬化8人,占33.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3人,占12.5%,不明原因肝硬化3人,占12.5%,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酒精性肝硬化1人,占4.2%。腹水mNGS阴性组36人,年龄51.92±9.74岁;男性29人,占80.6%,女性7人,占19.4%;乙型肝炎肝硬化13人,占36.1%,丙型肝炎肝硬化2人,占5.6%,酒精性肝硬化14人,占38.9%,PBC 2人,占5.6%,不明原因肝硬化2人,占5.6%,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酒精性肝硬化3人,占8.3%。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构成比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2)腹水mNGS阳性组和腹水mNGS阴性组实验室指标分析腹水mNGS阳性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Z=-2.793,P=0.005)、国际标准化比值(Z=-2.438,P=0.014)、降钙素原(Z=-2.367,P=0.018)、C-反应蛋白(Z=-2.038,P=0.042)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血清总蛋白(Z=-2.143,P=0.032)、Na+(Z=-2.249,P=0.024)显着低于腹水mNGS阴性组。两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尿素氮、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腹水白细胞总数、腹水多核细胞计数、腹水总蛋白均无显着差异(P>0.05)。(3)腹水mNGS检测和腹水培养阳性结果病原体基本情况分析入组的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腹水mNGS检测,腹水mNGS结果阳性者24人,共检出50例菌株,其中包括革兰氏阳性菌18株,占36%;革兰氏阴性菌22株,44%;真菌4株,占8%(曲霉菌等);病毒6株(包括细环病毒、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乙肝病毒),占12%。革兰氏阳性菌株中最多的为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中最多的为大肠埃希菌和不动杆菌。腹水培养阳性结果中共检出14例菌株,革兰氏阳性菌9株,占64.3%;革兰氏阴性菌4株,28.6%;真菌1株,占7.1%。对比腹水mNGS和腹水培养病原体结果,腹水mNGS结果中菌株类型较腹水培养丰富,菌株分类较腹水培养更详细。2、腹水mNGS检测结果对肝硬化SBP诊断的价值本研究中纳入的6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以腹水mNGS检测结果为病原学依据对肝硬化腹水分类:共检出典型SBP 3例,培养阴性中性粒细胞性腹水(Culture-negative neutrophilic ascites,CNNA)1例,细菌性腹水21例,无菌性腹水35例;以腹水培养结果为病原学依据对肝硬化腹水分类:共检出典型SBP0例,CNNA 4例,细菌性腹水11例,无菌性腹水45例。综上,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计数联合腹水mNGS检测诊断肝硬化SBP 25例(41.67%),腹水PMN计数联合腹水培养诊断肝硬化SBP 15例(25%)。腹水PMN计数联合腹水mNGS检测诊断肝硬化SBP的阳性率(41.67%)显着高于腹水PMN计数联合腹水培养诊断肝硬化SBP的阳性率(25%)(χ2=13.333,P=0.000)。腹水PMN计数联合腹水mNGS诊断肝硬化SBP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78.9%。3、腹水mNGS检测结果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1)腹水mNGS阳性组和阴性组28天、90天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比较腹水mNGS阳性组患者28天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58.3%vs 22.2%,χ2=7.239,P=0.007);腹水mNGS阳性组患者28天病死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16.7%vs 0,χ2=6.429,P=0.022)。腹水mNGS阳性组患者90天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66.7%vs 38.9%,χ2=4.444,P=0.035);腹水mNGS阳性组患者90天病死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29.2%vs 2.7%,χ2=8.678,P=0.003)。(2)腹水mNGS阳性组和阴性组28天、90天pre-ACLF患者比率的比较28天随访期内,腹水mNGS阳性组的pre-ACLF患者的比例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50%vs 5.6%,χ2=15.901,P=0.000)。90天随访期内,腹水mNGS阳性组的pre-ACLF患者的比例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54%vs11.1%,χ2=13.146,P=0.000)。4、腹水mNGS检测结果与肝硬化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腹水mNGS阳性组中6人并发肝性脑病,占25%;5人并发肾功能不全,占20.8%,4人并发其他部位感染,占16.7%;4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占16.7%。腹水mNGS阴性组中3人并发肝性脑病,占8.3%;5人并发肾功能不全,占13.9%,4人并发其他部位感染,占11.1%;2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占5.6%。比较腹水mNGS阳性组和阴性组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患者在并发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其他部位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5、腹水mNGS检测结果与肝硬化相关评分系统的相关性分析两组间反映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程度的评分如,APRI指数、FIB-4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与肝硬化患者预后相关的评分:腹水mNGS阳性组的Child-Pugh评分(11 vs 9.5,Z=-2.520,P=0.011)、MELD评分(18 vs13,Z=-2.313,P=0.020)和MELD-Na评分(23.79 vs 14.60,T=-3.024,P=0.004)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6、腹水mNGS检测结果中病原体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1)腹水mNGS阳性结果中病原体种数与预后的关系腹水mNGS结果为1种病原体的患者28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11.517,P=0.001)。腹水mNGS结果为1种病原体的患者28天病死率显着高于mNGS阴性组(χ2=7.527,P=0.043)。腹水mNGS结果为1种病原体的患者90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8.178,P=0.004)。腹水mNGS病原体为1种或2种的患者90天病死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7.305,8.969,P=0.007,0.003)。(2)腹水mNGS结果中细菌革兰染色类型与预后的关系腹水mNGS阳性结果为革兰阳性、阴性或混合阳性的患者28天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90天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腹水mNGS阴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三种类型患者90天病死率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4.375,4.375,8.474,P=0.036,0.036,0.004)。(3)腹水mNGS结果中病原体类型与预后的关系腹水mNGS结果为单纯病毒阳性的患者28天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8.273,P=0.018);腹水mNGS结果为单纯细菌阳性的患者28天病死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7.163,P=0.025)。腹水mNGS结果为单纯细菌阳性或单纯病毒阳性的患者90天病死率显着高于腹水mNGS阴性组(χ2=6.294,15.919,P=0.012,0.000)。结论:1、相对于腹水培养,腹水mNGS可提高肝硬化患者腹水病原体阳性检出率。2、腹水PMN计数联合腹水mNGS诊断肝硬化SBP的阳性率显着高于腹水PMN计数联合腹水培养。3、肝硬化患者腹水mNGS检测结果较腹水培养更全面,并能更早期地指导抗生素应用。4、腹水mNGS检测结果阳性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腹水mNGS检测结果较腹水培养结果能更准确地预测肝硬化腹水患者28天、90天不良事件发生。

二、肝硬化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XR和胆汁酸代谢
2 FXR和脂质代谢
3 靶向肠道和肝脏肝FXR通路药物

(2)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节: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及纳排标准
    3 数据处理
        3.1 数据收集
        3.2 统计学方法
    4 临床数据比较
        4.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4.2 两组患者Child-Turcotte-Pugh评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合并症及腹部体征比较
        4.4 两组患者外周血相关指标比较
        4.5 两组患者腹水相关化验指标比较
        4.6 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腹水培养的病原学特征
    5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6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诊断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7 小结
        7.1 单因素分析及病原学特征
        7.2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诊断模型建立
    8 讨论
        8.1 患者一般情况与SBP的关系
        8.2 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与SBP的关系
        8.3 两组患者合并症与SBP的关系
        8.4 腹部体征与SBP的关系
        8.5 两组患者外周血相关指标与SBP的关系
        8.6 腹水相关化验指标与SBP的关系
        8.7 SB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分析
        8.8 多参数诊断模型对SBP的诊断价值分析
    9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对象
    2 诊断及辨证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数据处理
        3.1 数据收集
        3.2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统计
        4.2 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比较
        4.3 中医证型与CTP评分中各指标的比较
    5 小结
    6 讨论
        6.1 SBP中医证型一般情况分析
        6.2 SBP中医证型与CTP评分的关系
        6.3 SBP中医证型与CTP评分中各指标的关系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综述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疗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原学特征
    3 发病机制
    4 SBP的诊断
    5 SBP的治疗与预防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慢性HBV感染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进展为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BV 相关肝细胞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免疫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1:本研究所选取的部分代表性肝硬化患者临床信息表
致谢
作者简介

(5)瞬时弹性成像联合NLR、PLR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PT评分A、B、C三级各指标比较
    2.2 NLR、PLR、LSM与CPT评分的相关性
    2.3 不同MELD评分组间的各指标比较
    2.4 NLR、PLR、LSM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
    2.5 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两组间各指标比较
    2.6 单一并发症组与多个并发症组各指标比较
    2.7 NLR、PLR、LSM及联合指示对于肝硬化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6)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与肠壁通透性及炎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患者肠壁通透性与炎症相关性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对肠壁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与肠道屏障、炎症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7)血清IGF-1、CHE、RBP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肝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胆碱酯酶比值对乙肝肝硬化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及资料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2 诊断及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入组病例的临床特征
    2.2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胆碱酯酶比值RCR
    2.3 RCR与 APRI、FIB-4、GPR、RPR、NLR、AAR的对比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4 病例选择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5 研究内容和方法
        5.1 研究内容
        5.2 证型确定
        5.3 Child-Pugh分级确定
        5.4 质量控制
        5.5 观察指标检测方法
        5.6 构建数据库
        5.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 中医证型与一般情况的相关性
        2.1 性别
        2.2 年龄
    3 中医证型与饮酒情况的相关性
        3.1 饮酒年限
        3.2 日饮酒量
    4 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
    5 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5.1 中医证型与ALB、TBIL、PT的相关性
        5.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三项的相关性
        5.3 中医证型与AFP的相关性
    6 中医证型与并发症(腹水、肝性脑病)的关系
讨论与分析
    1 酒精性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中医学对“酒精性肝硬化”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硬化”的认识
    2 中医证型演变过程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3 统计结果分析
        3.1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分布情况
        3.2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3.3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3.4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3.5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证型与并发症(腹水、肝性脑病)的关系
    4 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治疗关键
    5 课题的实际意义
    6 问题与展望
        6.1 课题不足
        6.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中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1章 综述
    1.1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概述
        1.1.1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病机制
        1.1.2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
        1.1.3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
        1.1.4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及预后
    1.2 对自发性腹膜炎有诊断意义的标志物
        1.2.1 乳铁蛋白
        1.2.2 白介素6
        1.2.3 钙卫蛋白
        1.2.4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1.2.5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的脂蛋白
    1.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概述
        1.3.1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方法学
        1.3.2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1.3.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肝病中的应用
    1.4 展望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2.4 随访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3.1.1 腹水mNGS阳性组和腹水mNGS阴性组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构成比分析
        3.1.2 腹水mNGS阳性组和腹水mNGS阴性组实验室指标分析
        3.1.3 腹水mNGS检测和腹水培养病原体基本情况分析
    3.2 腹水MNGS检测方法对肝硬化SBP的诊断价值分析
    3.3 腹水MNGS检测结果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3.3.1 腹水mNGS阳性组和阴性组28天、90天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比较
        3.3.2 腹水mNGS阳性组和阴性组28天、90天不同临床过程患者构成比的比较
    3.4 腹水MNGS检测结果与肝硬化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3.5 腹水MNGS检测结果与肝硬化相关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6 腹水MNGS检测结果中病原微生物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
        3.6.1 比较腹水mNGS结果中不同病原体种数患者的28天预后
        3.6.2 比较腹水mNGS结果中不同病原体种数患者的90天预后
        3.6.3 比较腹水mNGS结果中细菌不同革兰染色类型患者的28天预后
        3.6.4 比较腹水mNGS结果中细菌不同革兰染色类型患者的90天预后
        3.6.5 比较腹水mNGS结果中不同病原体类型患者的28天预后
        3.6.6 比较腹水mNGS结果中不同病原体类型患者的90天预后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四、肝硬化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 李进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12)
  • [2]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D]. 王得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慢性HBV感染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进展为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鸿.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研究[D]. 张国远.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瞬时弹性成像联合NLR、PLR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J]. 贺燕燕,刘一品.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1(03)
  • [6]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与肠壁通透性及炎症的相关性研究[D]. 张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血清IGF-1、CHE、RBP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D]. 段小霞. 延安大学, 2021(11)
  • [8]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胆碱酯酶比值对乙肝肝硬化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D]. 王微.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9]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D]. 林莉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中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D]. 肖鹏.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肝硬化并发症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