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肠动力障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胃肠,障碍,动力,细胞,激素,承气汤,糖尿病。
胃肠动力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徐勇,徐琳媛,杨振轶,董雪伟[1](2019)在《大承气汤联合麦粒灸治疗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承气汤联合麦粒灸治疗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医院治疗的98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大承气汤联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麦粒灸治疗。观察并记录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各方面均不及观察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77.55%),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承气汤联合麦粒灸治疗术后胃肠动力障碍,可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胃肠动力,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患者认可度高,值得推广以及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12期)
陈峭,谢胜,周晓玲,韦金秀[2](2019)在《“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消化道内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消化道内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该疗法对Cajal间质细胞的调控效应机制,揭示其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各30只,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 min,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及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2)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相比较,其胃内残留率显着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着降低(P<0.01);(3)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3组大鼠Cajal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未见有明显差异性;(4)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相比较,其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对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表达的调控效应可能是"以俞调枢"法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12期)
赖小勇[3](2019)在《双歧杆菌乳酸菌叁联活菌片对脑卒中后胃肠动力障碍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双歧杆菌乳酸菌叁联活菌片对脑卒中后胃肠动力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并发肠胃功能障碍患者82例纳入本研究,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经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双歧杆菌乳酸菌叁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以及神经肽Y(NPY)水平的变化、临床疗效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TL和NPY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且试验组患者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VI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达到目标喂养量和首次排便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双歧杆菌乳酸菌叁联活菌片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胃肠激素水平,改善胃肠动力障碍。(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邓晶晶,袁青[4](2019)在《足叁针对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患者胃排空和胃肠激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足叁针治疗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并从胃排空与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60例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30例/组。对照组予护肝降酶等常规治疗,针刺组除常规治疗外每日电针双侧足叁针(足叁里、叁阴交、太冲),连续治疗2周。比较2组消化道症状评分、胃液体半排时间、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消化道症状评分和胃液体半排时间减少(P<0.05),胃动素、胃泌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含量下降(P<0.05)。相关分析表明,针刺组胃液体半排时间与血管活性肠肽呈正相关(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减轻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消化道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胃排空,调节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彭美霞,赵春梅,姚小燕,张启玲,许银银[5](2019)在《中医护理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动力障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动力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急性胰腺炎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医护理。比较两组胃肠动力恢复时间、护理前后腹围、膀胱压。结果试验组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 <0. 05);试验组腹围、膀胱压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中医护理能缩短急性胰腺炎胃肠动力障碍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减轻腹胀、膀胱压等症状。(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张佳琪,张丽颖,王雪,谢璟仪,王凤云[6](2019)在《从线粒体功能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是人体重要的细胞器,在机体能量产生、信号转导以及氧化应激、Ca2+稳态和细胞凋亡调节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损伤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障碍发病的重要环节。文章就线粒体功能损伤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作一概述。(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文茜,许辉,叶茂,于静[7](2019)在《不同程度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老年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相关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T2DM患者98例,依据周围神经病变相关辅助检查和周围神经相关临床症状分为无病变组(35例)、轻度病变组(30例)和中重度病变组(33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是否存在消化道症状等,患者入院后次日早晨检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叁酰甘油(TG)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含量状况,使用XDJ-S8B型胃肠动力检测仪行胃肠电图检测,包含波形平均幅值(AP)、波形主频(DF)、波形反应面积(RA)和餐后与餐前功率比值。结果 3组患者血清LDL、FBG、TG及Hb A1c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无病变组、轻度病变组患者餐后RA、餐后波幅高于中重度病变组,无病变组餐后/餐前功率比值高于轻度、中重度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和餐前RA、餐前波幅呈负相关(P <0.05),BMI、HbA1c及FBG和餐后与餐前的功率比呈正相关(P <0.05),病程和年龄与餐后与餐前的功率比呈负相关关系(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DPN老年患者的胃电图在前期就会发生异常,并且伴随患者病情加重其胃电图异常会更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何尧儿[8](2019)在《促胃肠动力在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中的作用及其对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促胃肠动力药对排便障碍型便秘(functional dyssynergic defecation constipation FDD)患者的临床作用及肛管直肠功能改变。方法: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将FDD患者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西药组接受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力洛?)(Janssen Cilag S.p.A.)治疗,每日1次,每次2mg;中药组接受枳术通便汤治疗,1日1剂,水煎,每日2次,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均行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根据治疗前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将FDD分为不协调性排便及排便推进力不足2个亚型,治疗前后均记录每周排便次数,行Bristol粪便分型(Bristol stool score,BSS)、Cleveland便秘严重程度评分(Cleveland Clinic Constipation Score,CCS)、便秘生活质量评分(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PAC-QOL)和心理量表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观察2组治疗前后便秘症状及肛门直肠功能相关参数的改变。结果:1、共纳入患者43例,中药组20例,西药组23例,其中中药组6名患者拒绝肛门直肠测压复查。2、两组治疗后,患者排便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CCS评分均明显下降,BSS分型均回归于3-4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比较每周排便次数、BSS及CC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后FDD患者PAC-QOL、SAS、S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西药组治疗不协调性排便FDD患者13例,治疗结束,患者排便时肛门残余压明显降低,直肠肛管差值增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西药组治疗排便推进力不足的FDD患者10例,4周后,患者排便时直肠压力及直肠肛管压力差明显增加,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治疗排便推进力不足的FDD患者14例,治疗结束后,患者排便时直肠压力明显增加,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动力治疗可改善FDD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情绪,同时促进了肛门直肠协调功能。猜测促动力治疗可通过促进胃肠运动协调肛门直肠运动功能。(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常宗宏,邓尚新,杨娟,康生朝,刘鑫[9](2019)在《Cajal间质细胞在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disorder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DGIM)较为常见,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胃肠道慢波运动的起搏细胞、调控者和感受器,其病理性改变可导致DGIM的发生。ICC的重要生理功能使其有望成为DGIM的治疗新靶点。本文就ICC的研究认识及其在DGIM中作用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肖棋匀,方秀才[10](2019)在《自身免疫性肠神经元损伤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胃肠动力障碍可见于多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中,因症状无特异性,诊断困难,缺乏有效治疗,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耗费大量医疗资源。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炎症性肠神经病变在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广泛存在,循环内自身抗体的发现使自身免疫性肠神经元损伤受到关注和研究。本文就自身免疫性肠神经元损伤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相关性作一概述。(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胃肠动力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观察"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消化道内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该疗法对Cajal间质细胞的调控效应机制,揭示其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各30只,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 min,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 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及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2)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相比较,其胃内残留率显着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着降低(P<0.01);(3)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3组大鼠Cajal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未见有明显差异性;(4)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相比较,其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对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表达的调控效应可能是"以俞调枢"法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途径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肠动力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1].徐勇,徐琳媛,杨振轶,董雪伟.大承气汤联合麦粒灸治疗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2].陈峭,谢胜,周晓玲,韦金秀.“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大鼠消化道内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3].赖小勇.双歧杆菌乳酸菌叁联活菌片对脑卒中后胃肠动力障碍患者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9
[4].邓晶晶,袁青.足叁针对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患者胃排空和胃肠激素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
[5].彭美霞,赵春梅,姚小燕,张启玲,许银银.中医护理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动力障碍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
[6].张佳琪,张丽颖,王雪,谢璟仪,王凤云.从线粒体功能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7].文茜,许辉,叶茂,于静.不同程度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相关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9
[8].何尧儿.促胃肠动力在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中的作用及其对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
[9].常宗宏,邓尚新,杨娟,康生朝,刘鑫.Cajal间质细胞在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
[10].肖棋匀,方秀才.自身免疫性肠神经元损伤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相关性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