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了解淮北煤田太原组灰岩水年龄、水化学特征及演化,采集了淮北煤田29个矿井地下水样品进行水常规、氢氧同位素及14C测试。利用传统图示及统计方法探讨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约束了地下水年龄及径流特征。结果表明:淮北煤田太原组灰岩水年龄在2900~21910 a之间变化,不同矿区之间灰岩水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异。闸河矿区以较低的TDS浓度、最小的地下水年龄和最高的δD和δ18O值为特征,为淮北煤田太原组灰岩水主要的补给区;临涣矿区孙疃矿、宿县矿区桃园矿具有较大的地下水年龄、较高的TDS浓度和低的δD和δ18O值,为主要排泄区。TDS浓度等值线图和地下水年龄等值线图呈现一致的演化规律,淮北煤田东北部闸河矿区为主要补给区。太原组灰岩水径流特征主要受构造背景的控制,地下水补给条件及水岩相互作用程度决定了水体中TDS浓度和氢氧同位素富集特征。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陈松,桂和荣
关键词: 地下水年龄,太原组,灰岩水,淮北煤田
来源: 中国地质 2019年0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矿业工程
单位: 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3095),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708085QE125),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8A0450),安徽省博士后研究项目(2016B093)共同资助~~
分类号: P641.461
页码: 337-345
总页数: 9
文件大小: 3590K
下载量: 159
相关论文文献
- [1].淮北煤田煤成气资源评价及有利区预测[J]. 煤炭技术 2016(07)
- [2].淮北煤田煤矿中过渡金属元素对生烃能力的影响[J]. 云南地质 2017(04)
- [3].淮北煤田孙疃煤矿构造特征及其演化[J]. 中国煤炭地质 2015(03)
- [4].淮北煤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大地热流分布[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06)
- [5].淮北煤田卧龙煤矿岩浆侵入煤层的构造控制[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1(05)
- [6].淮北煤田区域地质背景及其成煤条件分析[J]. 山西建筑 2014(26)
- [7].淮北煤田宿临矿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3)
- [8].淮北煤田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06)
- [9].恒源煤矿矿井水资源利用方案优化[J]. 安徽科技 2015(04)
- [10].淮北煤田孟庄煤矿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环境效应[J]. 煤炭技术 2015(07)
- [11].基于GIS的淮北煤田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J]. 工程勘察 2013(09)
- [12].淮北煤田南坪断层性质研究及意义[J]. 安徽地质 2013(04)
- [13].淮北煤田某区三维地震勘探设计分析[J]. 西部探矿工程 2016(12)
- [14].淮北煤田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研究[J]. 煤炭工程 2015(10)
- [15].三维地震在淮北煤田采区勘探中的应用[J]. 西部探矿工程 2011(02)
- [16].淮北煤田煤中氧化铝提取研究[J].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04)
- [17].淮北煤田地温分布规律研究[J]. 煤炭技术 2016(06)
- [18].淮北煤田青东煤矿构造特征及层滑构造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9(08)
- [19].淮北煤田煤成气低渗砂岩储层综合评价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19(05)
- [20].淮北煤田煤中常量金属元素特征及其对煤成烃的影响[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7(01)
- [21].淮北煤田刘店井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主煤层对比研究[J]. 中国煤炭地质 2009(09)
- [22].淮北煤田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差异性和控制因素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20(10)
- [23].宿临矿区煤田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J]. 科技信息 2009(31)
- [24].淮北煤田太灰上段含水层富水性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J].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5(01)
- [25].不同煤储层条件下煤岩微孔结构及其对煤层气开发的启示[J]. 煤炭学报 2013(03)
- [26].淮北孟庄煤矿煤中砷的分布和赋存规律研究[J]. 安徽地质 2010(01)
- [27].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松软煤体煤尘润湿特性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2)
- [28].锑在淮南煤中的分布特征与富集成因[J]. 中国煤炭地质 2016(12)
- [29].淮北煤田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7(03)
- [30].淮北煤田煤中过渡金属铜对煤成烃的影响研究[J]. 当代化工研究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