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论文-周雪琴,王薇,刘东志,李巍,汪天洋

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论文-周雪琴,王薇,刘东志,李巍,汪天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逆,热致变色,灵敏度,对比度

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论文文献综述

周雪琴,王薇,刘东志,李巍,汪天洋[1](2017)在《热敏黑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及其微胶囊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选用了二苯甲酮、苯甲酸苯酯和苄基苯基醚作为3组分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溶剂,选出变色较灵敏、对比度较高的苯甲酸苯酯复配物进行微胶囊包覆。结果表明溶剂与显色剂的作用力强度对热致变色复配物可逆变色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而通过微胶囊包覆的方法可以得到稳定性好、变色灵敏程度高、对比度强的可逆热致变色材料。(本文来源于《化学工业与工程》期刊2017年01期)

王薇[2](2015)在《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及其微胶囊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是一类特殊功能型材料,其颜色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但此类材料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热稳定性和耐酸碱性较差,而采用微胶囊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拓展了此类材料的应用领域。本论文首先对ODB-1、双酚AF和二苯甲酮为变色体系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进行DSC、FT-IR和XRD分析,判断其变色机理为分子间电子得失机理。然后对二苯甲酮复配物微胶囊化,并进行性能测试。制备过程中选用的芯材质量比为m1(ODB-1):m2(双酚AF):m3(二苯甲酮):m4(1,10-癸二醇)=1:2:30:8,壁材选用脲醛树脂,采用质量分数为3wt%的阿拉伯胶作为乳化剂,制得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3.15μm。其中脲醛树脂预聚体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尿素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1.9,预聚pH值为8.0,反应温度为70oC,预聚时间为1h。微胶囊形成阶段控制终点pH值为2.5,酸性催化剂选用NH4Cl。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热稳定性和耐酸碱性等性能,且不影响其变色性能。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分别对以水杨酸苯酯和十八醇为溶剂的复配物进行微胶囊包覆,优化了制备过程中的工艺条件。水杨酸苯酯复配物微胶囊制备工艺中选用的芯材质量比为m1(ODB-1):m2(双酚AF):m3(水杨酸苯酯):m4(十八醇)=1:2:60:4。乳化剂选择4wt%SMA(pH=4)/4wt%SMA(pH=3.5)/1wt%SAS配合使用,乳化搅拌速率为3000rpm。得到的微胶囊粒径分布较均匀且不黏连,平均粒径为4.02μm。十八醇复配物微胶囊制备工艺中选用的芯材质m1(ODB-1):m2(双酚AF):m3(十八醇)=1:2:60,最佳乳化剂为1wt%(SDS/Tween-80)/8wt%SMA(pH=4)。且乳化剂与芯材的质量比为6:1,乳化转速为10000rpm时,制得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3.28μm,粒径分布也较均匀,符合实际应用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王凯军,张明祖,管丹[3](2008)在《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制备及微胶囊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逆热致变色是指一种颜色受热升温时变为另一种颜色,冷却后又恢复为原来的颜色的现象。热致变色材料主要由电子给予体、电子接受体和溶剂性化合物3类物质组成,其中决定颜色的是电子给予体,决定显色深浅的是电子接受体,溶剂则决定变色温度。当电子给予体与电子接受体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平衡反应时,表现为可逆热致变色现象。国内在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研究方面报道较少,近年来,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化学所等已研制出了几种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研究开发出具有灵敏度高、可逆性好、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合成工艺简单实用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已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研究领域。对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进行微胶囊化包覆,对其变色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但这样可将热致变色复配物与外界隔离,减少外界物质对其变色性能的影响,同时可避免受热变色时组分材料的流失,较好地保持其变色性能等,这将大大促进此类可逆热致变色性材料在测量、电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本试验对热敏玫红TF-R_1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微胶囊化采用原位聚合法,其壁材选用脲醛树脂。(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2008年07期)

杨华,赵曙辉,刘军,李文刚,黄象安[4](2005)在《热敏黑TF-BL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制备和微胶囊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确定了热敏黑TF-BL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中热敏黑TF-BL、双酚A、十六醇的最佳质量比.探讨了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囊壁时将热敏黑TF-BL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微胶囊化的适宜反应条件,并测试分析了该微胶囊的结构、变色性能、耐溶剂、耐酸碱以及热稳定性能.(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05年01期)

刘军,赵曙辉,李文刚,李兰[5](2003)在《结晶紫内酯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DSC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技术对结晶紫内酯-双酚A-月桂酸、结晶紫内酯-双酚A-肉豆蔻酸、结晶紫内酯-双酚A-棕榈酸和结晶紫内酯-双酚A-硬脂酸的可逆热致变色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溶剂对变色温度的影响和不同的溶剂含量对变色速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03年06期)

王昉,杜江燕,周志华[6](2001)在《叁种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DSC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 DSC技术对甲酚红 -碱土金属离子 -十六醇、溴酚蓝 -碱土金属离子 -十六醇、溴甲酚绿-碱土金属离子 -十六醇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可逆热变色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了在加热、冷却过程中复配物发生的各种相变及变色敏锐性。分析了不同的溶剂含量对叁种复配物变色温度、变色速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01年12期)

杜江燕,王昉,陈昌云,周志华[7](1999)在《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热变色性及机理探讨:甲酚红—碱土金属离子—十六醇体系合成及热变色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甲酚红—碱土金属离子—十六醇体系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用DSC、UV 及IR光谱对该体系的变色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甲酚红与碱土金属离子结合后,低温时为醌式结构,高温时为内酯式结构。通过改变金属离子及醇的用量,还可以组成多变色可逆热变色材料。(本文来源于《染料工业》期刊1999年04期)

宋健,李光天,程侣柏[8](1998)在《可逆热变色复配物变色机理的研究—相变与变色现象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差热扫描仪及熔点测试研究了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发色机理。结果表明:复配物中溶剂对热变色温度,变色温度范围影响很大。(本文来源于《染料工业》期刊1998年04期)

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是一类特殊功能型材料,其颜色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但此类材料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热稳定性和耐酸碱性较差,而采用微胶囊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拓展了此类材料的应用领域。本论文首先对ODB-1、双酚AF和二苯甲酮为变色体系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进行DSC、FT-IR和XRD分析,判断其变色机理为分子间电子得失机理。然后对二苯甲酮复配物微胶囊化,并进行性能测试。制备过程中选用的芯材质量比为m1(ODB-1):m2(双酚AF):m3(二苯甲酮):m4(1,10-癸二醇)=1:2:30:8,壁材选用脲醛树脂,采用质量分数为3wt%的阿拉伯胶作为乳化剂,制得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3.15μm。其中脲醛树脂预聚体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尿素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1.9,预聚pH值为8.0,反应温度为70oC,预聚时间为1h。微胶囊形成阶段控制终点pH值为2.5,酸性催化剂选用NH4Cl。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热稳定性和耐酸碱性等性能,且不影响其变色性能。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分别对以水杨酸苯酯和十八醇为溶剂的复配物进行微胶囊包覆,优化了制备过程中的工艺条件。水杨酸苯酯复配物微胶囊制备工艺中选用的芯材质量比为m1(ODB-1):m2(双酚AF):m3(水杨酸苯酯):m4(十八醇)=1:2:60:4。乳化剂选择4wt%SMA(pH=4)/4wt%SMA(pH=3.5)/1wt%SAS配合使用,乳化搅拌速率为3000rpm。得到的微胶囊粒径分布较均匀且不黏连,平均粒径为4.02μm。十八醇复配物微胶囊制备工艺中选用的芯材质m1(ODB-1):m2(双酚AF):m3(十八醇)=1:2:60,最佳乳化剂为1wt%(SDS/Tween-80)/8wt%SMA(pH=4)。且乳化剂与芯材的质量比为6:1,乳化转速为10000rpm时,制得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3.28μm,粒径分布也较均匀,符合实际应用的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论文参考文献

[1].周雪琴,王薇,刘东志,李巍,汪天洋.热敏黑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及其微胶囊化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7

[2].王薇.有机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及其微胶囊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5

[3].王凯军,张明祖,管丹.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制备及微胶囊化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8

[4].杨华,赵曙辉,刘军,李文刚,黄象安.热敏黑TF-BL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制备和微胶囊化研究[J].印染助剂.2005

[5].刘军,赵曙辉,李文刚,李兰.结晶紫内酯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DSC研究[J].印染助剂.2003

[6].王昉,杜江燕,周志华.叁种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DSC研究[J].化学世界.2001

[7].杜江燕,王昉,陈昌云,周志华.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热变色性及机理探讨:甲酚红—碱土金属离子—十六醇体系合成及热变色性[J].染料工业.1999

[8].宋健,李光天,程侣柏.可逆热变色复配物变色机理的研究—相变与变色现象之间的关系[J].染料工业.1998

标签:;  ;  ;  ;  

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论文-周雪琴,王薇,刘东志,李巍,汪天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