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秦岭山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秦岭,山地,多样性,土壤,林下,物种,次生林。
秦岭山地论文文献综述
文艺,郎淳刚[1](2019)在《陕西秦岭山地户外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分析总结陕西省体育产业、户外山地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发展意义与问题所在。研究认为:①陕西秦岭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优势,在政策的指引下及大环境的影响下,对体育服务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②陕西秦岭体育服务业发展,应基于互联网+体育服务业融合的新发展模式;③以品牌赛事为引领,基于地区差异,打造特色体育赛事与体育服务业互动发展;④借助陕西省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培养体育服务业专门人才,服务当地体育事业发展;⑤培育一批核心企业,实现产业、市场、企业互相促进的动态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28期)
陈璐,赵晓莉,屈涛,刘伟言[2](2019)在《西安秦岭山地生态旅游区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部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是围绕着几个中心开展的,西安就是其中之一。西安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大步前进,使西安的经济发展从地方布局提高到国家战略,占据着一席之地,获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支持。在这样的有利背景下,西安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发展中的同时,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精神的满足,伴随而来的就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一直都是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仅18年1—9月份,西安市的旅游收入就达到了2013.07亿元人民币,查阅携程网发布的《2018年中秋旅游大数据报告》,西安已经成为"最受游客欢迎十大国内旅游城市"第叁名。(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10期)
杨圆圆,张东宏,董振洁,侯琳,张胜利[3](2019)在《秦岭山地典型林分林地土壤Pb、Zn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秦岭山地是铅锌矿重要分布区,铅锌矿的开采导致铅锌元素以不同形式扩散。林地土壤中铅锌元素的累积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显着影响。【方法】以秦岭山地广布的华山松和锐齿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了两种不同龄组林分林地土壤Pb、Zn含量及分布特征,并以陕西省土壤环境背景值为标准,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Pb、Zn污染状况。【结果】结果表明:(1)锐齿栎林地0~40 cm土层Pb平均含量显着高于华山松林地;两种林分幼龄林林地土壤Pb含量均最低;中龄锐齿栎林地土壤Pb含量高于同林分其它龄组;除0~10 cm土层外,中龄华山松林地土壤Zn含量低于同林分其它龄组;两种林分Pb、Zn含量在0~40cm土层无明显垂直分布特征。(2)华山松天然林地0~40 cm土层的Zn含量与土壤C:N显着正相关,与土壤N:P则极显着负相关;锐齿栎天然林地0~40 cm土层的Pb含量与土壤N:P比极显着正相关。(3)华山松中龄林和锐齿栎林林地土壤中Pb的单项污染等级为重度污染,其余为中度污染;锐齿栎中龄林土壤的内梅罗综合污染为重度污染,其余各林分为中度污染;两种林分土壤中Zn的单项污染污染等级均为为警戒级和安全。【结论】树种、林龄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对天然林林地土壤Pb、Zn的积累有一定影响;林地土壤铅污染必须受到重视。(本文来源于《温带林业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岳亚军,杨菲[4](2019)在《秦岭山地不同龄组华山松林地土壤、凋落物有机碳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地土壤有机碳反映了林地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本研究以秦岭马头滩林区不同龄组华山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华山松林土壤和凋落物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山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凋落物层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华山松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华山松林龄、乔木层生物量、胸高断面积、土壤容重和乔木层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呈显着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董晓,刘加平,霍小平[5](2019)在《秦岭山地古镇街谷空间与物理环境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兼具生态和文化特色的秦岭山地古镇新建沿街建筑高度逐渐升高,相对日照、通风等物理环境舒适度逐渐降低,传统街谷空间格局也逐渐丧失。通过对传统街道两侧建筑空间尺度及现状风环境的实测,掌握秦岭古镇传统街谷空间尺度及风环境现状,并结合人的尺度感特征,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模拟及日照软件分析的方法,研究具有舒适日照、通风物理环境的新建街谷空间具体控制指标。希望通过本研究,延续秦岭山地古镇的传统街谷空间格局,营造具有舒适物理环境的街谷空间,对新建沿街建筑空间提供设计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郭帅,胡胜,马舒悦,谢婉丽,曹明明[6](2019)在《基于高分辨地形的秦岭山地滑坡特征参数提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山地是我国滑坡地质灾害多发区和易发区之一,传统的野外调查方法获取滑坡特征参数往往费时费力,因此我们在校园径流小区对消费级无人机(DJI Phantom 3 (4k))进行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对秦岭山地单体滑坡展开调查,通过ArcGIS 10.2,Global Mapper等软件提取滑坡特征参数,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没有布设地面控制点的情况下,无人机能够获取地面水平重复精度0.5m、垂直重复精度0.2m的厘米级高分辨率DOM和DEM;②利用无人机和叁维模型重建技术与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了秦岭山地风枫沟滑坡的高精度几何与地形特征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析滑坡高程分布、坡度陡缓、地形起伏以及滑动方向等特征,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③这种新的非接触测量技术具有低成本、安全、快速、高分辨率的优势。(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甲毅[7](2019)在《秦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模拟与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自养呼吸消耗的碳的差值,是衡量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NPP不仅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植被的生长情况,同时也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NPP估算的主要方法有实测法和模型模拟法两种,目前较为常用的模型模拟的方法能够高效准确地对区域或全球尺度的NPP进行估算,是研究区域或全球尺度NPP最为重要的手段。秦岭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标识,不仅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探究秦岭山地NPP的变化趋势对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给出的排放情景(RCP4.5和RCP8.5),利用秦岭山地的气象数据、NDVI数据、全球气候模式数据、NCEP再分析数据,首先利用C-FIX模型模拟了2000-2015年秦岭山地的NPP并研究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并构建NPP与气候条件的辅助模型;再利用ASD统计降尺度模型预估了2016-2100年秦岭山地的气候变化情况;最后将2016-2100年的气候情景数据带入辅助模型从而模拟出2016-2100年秦岭山地NPP的变化情况,进而分叁个时期(2016-2040,2041-2070,2071-2100)对NPP的变化情况进行区域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2000-2015年陕西境内秦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NPP范围是0-1253.73 gC·m~(-2)·a~(-1),平均值为1019.46gC·m~(-2)·a~(-1);分布状况主要表现在:南坡明显高于北坡,西部要高于东部,高海拔林地低于中低海拔林地,人口聚集区低于天然林地。年际变化方面,2000-2015年NPP值年际波动较大,但增长趋势十分明显,从NPP的变化趋势来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2000-2010年间NPP年际波动较大,上升趋势不明显;2010-2015年除去2014年外,NPP呈现急速上升趋势。(2)2000-2015年秦岭山地NPP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很强的一致性:随着气温的升高,NPP值不断升高。气温与当月NPP存在极显着相关性。降水变化与NPP变化也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一致性不高,降水变化对NPP有一定的影响能力,但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气温与降水对NPP的影响均没有滞后效应。(3)21世纪未来时期NPP变化从年尺度上来说,在RCP4.5情景下,秦岭山地NPP在未来叁个时期较基准期的增加量分别为53.36gC·m~(-2),75.35 gC·m~(-2),79.93gC·m~(-2),说明秦岭山地NPP在21世纪前期的增长量最大,中期增长开始变缓,到了后期NPP的变化微乎其微;在RCP8.5情景下,秦岭山地在未来叁个时期较基准期的NPP增加量分别为55.06 gC·m~(-2),94.54 gC·m~(-2),132.61 gC·m~(-2),说明秦岭山地的NPP逐步增加,且有增长率越来越高的趋势。(4)21世纪未来时期NPP变化区域尺度上来说,在RCP4.5情景下,21世纪初期NPP较基准期增长率分布方式为:负增长率分布在海拔较高区域,中部增长率较低,西北部增长率最高;中期分布方式为:西北部区域增长率较高,南部区域以及高海拔区域增长率较低;后期分布方式为:中部中高海拔区域以及北部区域增长率较高,高海拔区域增长率较低。在RCP8.5情景下,21世纪初期秦岭山地NPP增长率主要分布方式为:西北以及东北部部分区域的增长率最高,中部区域的增长率相对较低;中期分布方式为:增长率较低(<1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以及西部区域,中部区域的增长率相对较高,西北部区域的增长率最高;21世纪后期的分布方式为:整体的分布方式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增长率逐步升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董晓,刘加平,霍小平[8](2019)在《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街巷空间风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调查及街巷风环境实测,发现街巷风速较小、风速分布不均匀、总体风环境较差等现状问题。针对街巷两侧建筑界面形态、街巷宽度及街巷两侧建筑高度等要素,剖析了街巷尺度与风环境的作用关系。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软件,分别以人感觉舒适风速的上下两个极限值及平均风速为初始条件,对不同高宽街巷进行风环境模拟。并采用夏季舒适风速比率、冬季舒适风速比率、静风区比率及风速均匀度等多个量化指标从不同角度对街巷内部风环境进行分析评价,确定了在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延展过程中具有舒适风环境的街巷尺度。(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陈倩[9](2019)在《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功能多样性研究比重逐年增加。本文通过野外布点及全面踏查,依据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分布的集中性和典型性,沿海拔梯度选取40个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群落中植物种子的扩散方式、传粉方式、植物高度、光合作用途径、固氮方式、生长型、生长周期、叶片形状、根系统、开花时长、开花期、果熟期12个功能性状,计算功能体积指数FRic、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功能离散度指数FDis、RaoQ二次熵指数共4个功能多样性指数,结合物种多样性指数,探讨秦岭山地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对研究样地进行分类和排序,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相关性和差异程度,为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记录有天然次生林植物79科235属347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8属8种,裸子植物1科5属5种,其余为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7科37属49种,双子叶植物包括65科185属285种。2.海拔与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的趋势模拟均呈比较明显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即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中海拔地区比高海拔地区和低海拔地区大,1600 m~2000 m之间有最大值。功能体积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受海拔的影响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同,功能离散度指数和RaoQ二次熵指数与海拔显着正相关。3.功能离散度指数FDis和RaoQ二次熵指数极显着正相关。4个功能多样性指数可分为叁类:功能体积指数FRic反映功能丰富度因子,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反映功能均匀度因子;功能离散度指数FDis和RaQ二次熵指数反映功能离散度因子。4.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与功能丰富度极显着正相关,物种优势度和功能丰富度显着正相关。此外,物种丰富度、物种优势度和物种多样性两两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物种均匀度与丰富度显着正相关,与优势度、多样性极显着正相关。5.通过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将调查研究的40个样地分为8个群落,不同群落在典型对应分析排序上有明确的范围和界限,验证了分类结果的正确性。6.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层次上有所不同,白桦群落、红桦群落、巴山冷杉群落和云杉群落呈现明显的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特点,油松群落、栓皮栎群落、华山松群落和锐齿槲栎群落则表现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的分布规律。7.不同群落α多样性,华山松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最高,其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也最高,油松群落的功能离散度最大,不同群落间物种优势度和物种均匀度区别不大;不同群落β多样性,生长于海拔相对较低区域的油松群落、栓皮栎群落、华山松群落和锐齿槲栎群落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小,生长于海拔相对较高区域的红桦群落、巴山冷杉群落和云杉群落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钟娇娇[10](2019)在《秦岭山地锐齿槲栎次生林林下植被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秦岭山地锐齿槲栎次生林林下植被的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分配以及其影响因子等特征,从而对秦岭山地锐齿槲栎次生林的保育和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研究选择位于秦岭西南的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秦岭北坡中段的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秦岭中段的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叁个典型区域,通过样线踏查和样地法结合,选择锐齿槲栎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典型样地,获得了30块样地,共计330个样方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对林下植被群落进行数量分类排序,分析群落垂直结构不同层次物种的α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以及海拔、林分密度和土壤养分对其的影响等。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多元回归树对林下植被进行数量分类,将研究区域锐齿槲栎次生林林下植被分为叁种类型: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堇菜(Viola arcuata)群落、木姜子(Litsea pungens)+鹅观草(Elymus kamoji)群落和菝葜(Smilax china)+茜草(Rubia cordifolia)群落。样地与环境因子的CCA(典范对应分析)排序结果显示叁个群落呈现有规律的分布,海拔高度、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全钾含量这4个环境因子对研究区域天然次生林群落林下植被的分布有显着的作用,28个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CCA二维排序图显示海拔、坡向、有机质含量以及全钾含量4个环境因子对群落优势种的分布有显着的影响。(2)秦岭山地锐齿槲栎次生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灌木层略高于草本层;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且波动趋势较为平缓。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草本层Pielou均匀度指数沿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为单峰模型,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600m-1700 m达到峰值,灌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海拔高度之间关系不显着;灌木层和草本层的α多样性指数与林分密度的关系基本一致,除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不明显外,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林下植被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全钾含量和物种丰富度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之间,而林下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间并没有显着的相关性。(3)秦岭山地锐齿槲栎次生林林下灌木层的生物量远高于草本层,其在林下植被总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达到74.825%,是草本层生物量的叁倍左右,灌木层的生物量在各器官中的分布规律是枝>根>叶,而草本层则是地下部分的生物量高于地上部分。(4)海拔对林下灌木层生物量的影响呈现单峰模型,海拔1700 m以下,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在1700 m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而草本层的生物量则随着海拔的升高不断减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灌木层的生物量逐渐减小,草本层的生物量和林分密度没有明显关系;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表现为林下草本层的生物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除此之外,其余的土壤养分与林下植被生物量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灌木层的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着正相关,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没有相关性;草本层的生物量与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没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秦岭山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西部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是围绕着几个中心开展的,西安就是其中之一。西安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大步前进,使西安的经济发展从地方布局提高到国家战略,占据着一席之地,获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支持。在这样的有利背景下,西安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发展中的同时,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精神的满足,伴随而来的就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一直都是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仅18年1—9月份,西安市的旅游收入就达到了2013.07亿元人民币,查阅携程网发布的《2018年中秋旅游大数据报告》,西安已经成为"最受游客欢迎十大国内旅游城市"第叁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秦岭山地论文参考文献
[1].文艺,郎淳刚.陕西秦岭山地户外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9
[2].陈璐,赵晓莉,屈涛,刘伟言.西安秦岭山地生态旅游区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风景名胜.2019
[3].杨圆圆,张东宏,董振洁,侯琳,张胜利.秦岭山地典型林分林地土壤Pb、Zn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温带林业研究.2019
[4].岳亚军,杨菲.秦岭山地不同龄组华山松林地土壤、凋落物有机碳特征[J].陕西林业科技.2019
[5].董晓,刘加平,霍小平.秦岭山地古镇街谷空间与物理环境解析[J].建筑科学.2019
[6].郭帅,胡胜,马舒悦,谢婉丽,曹明明.基于高分辨地形的秦岭山地滑坡特征参数提取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刘甲毅.秦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模拟与预估[D].西北大学.2019
[8].董晓,刘加平,霍小平.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街巷空间风环境研究[J].工业建筑.2019
[9].陈倩.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钟娇娇.秦岭山地锐齿槲栎次生林林下植被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