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社要认真承担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历史任务

供销合作社要认真承担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历史任务

一、供销社要切实担负起推动农业生产化经营的历史重任(论文文献综述)

李涛[1](2019)在《我国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社共生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新型农业合作经济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国际合作经济已进入联合与合作发展的新时期。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引发了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从中观的产业组织层面,研究如何促进同为合作组织属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简称为“三社”)之间的合作问题,是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基于国内外合作经济发展丰富的实践背景,本文结合共生理论和农业产业链合作理论,提出了建立“三社”共生系统的理论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阐释。“三社”共生系统指作为共生单元的专业社、供销社和信用社,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通过多种共生模式在所依赖的多个共生界面上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金融及科技等多种共生活动而形成的共生关系的总和。运用数理经济学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DEA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三社”共生系统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并结合我国新时期“三社”共生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进而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为缓解当前“三社”合作困境,促进共生合作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结论如下:首先,作为全文的主要立论部分,本文在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三社”共生的理论条件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三社”共生系统的概念并通过对其内涵、基本要素、性质、共生界面、稳定性条件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分析,从而搭建了“三社”共生系统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后文的实证和案例分析奠定了研究基础。其次,对“三社”共生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从稳定性来看,以共生三要素为视角,提出并设立了影响“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的15个因素指标,通过问卷设计与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检验并归纳出其中6个因子维度。6个因子维度与15个影响因素共同构成了“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集,并结合实践对因子维度间相互关系进行了阐释,从而为“三社”共生关系稳定发展的管理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运行效率来看,构建了“三社”共生系统运行效率的评价模型,并采用DEA方法设立了系统效率的指标体系,结合省域和区域宏观数据进行了效率测度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三社”共生系统效率总体水平较低,省域和区域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共生惰性”是造成系统效率低的原因;提高信用社对专业社贷款量以及供销社领(合)办专业社数量对于提高省域和区域“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关键作用。再次,为了更好地对理论加以运用,本文结合“三社”共生系统的理论框架对浙江瑞安农协进行了案例分析,对农协中隐含的“三社”共生系统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其共生单元的组成和架构、共生关系的形成、共生界面的内容以及共生能量的生成等。总结出瑞安农协系统的组织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主体域、共生域和联盟域三个层次。目前瑞安农协已由主体域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共生域这一中级阶段,采用共生理论来指导农协中“三社”关系以形成共生系统较为适合。最后,在前期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本文从共生三要素出发分析了促进“三社”共生系统稳定与高效运行的政策建议。即要从提高共生单元之间质参量兼容度和共生单元自身组织绩效两方面从外部和内部改进共生单元;从打通共生界面要素通道并促进共生模式创新和优化等路径优化共生模式;从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以及产业环境等方面不断的改善共生环境。唯有三要素及其内容齐发力,才能有效保障“三社”共生系统的良性运行。本文的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首先,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完整的“三社”共生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构建了“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检验归纳出因子维度并对实证结论进行了拓展分析;最后,基于投入产出视角,对“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行了评价建模,并分别对我国省域和区域的效率测度分析后有所发现。

孙倩[2](2019)在《中国东北农村土地制度演进及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表明,判断不同社会制度下农业生产力进步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就是要看农村土地制度是否科学,规模是否适中,创新是否适时,效率是否优化。农村土地制度的选择与创新关系到该社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之一。而东北农村在整个国家农业生产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土地制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东北农村土地制度演进及发展过程加以研究,旨在为全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可靠经验。东北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东北农村历次土地制度改革均对国家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东北农业生产力大发展,为全国解放奠定物质基础,其成功经验更是全国典范;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时期东北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为其他地区人民的粮食需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时期的东北仍然肩负国家的产粮大任,对全国的粮食供应、物价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农村客观情况的变化,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农地细碎化、主体权利缺位以及流转机制僵化不全等现实问题摆在农业生产面前。因此,全国开始了新的一轮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新一轮改革成功与否,不仅关乎东北乡村振兴,更是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继续发挥东北农业方面的优势,笔者详细梳理东北历次土地制度改革过程,分析其产生的绩效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实证分析东北及国内其他地区典型农业经营模式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东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应坚持的原则与创新路径。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东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第二章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础。在厘清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概念的基础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相关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土地所有权理论、权利分离理论、地租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上述理论对东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三章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北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历程回顾。阐明了共产党成立前东北农村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党组织在东北的建立及之后党在东北实行的土地政策对东北农村土地所有制产生的影响。着重分析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由此促进东北农业生产力大发展,进而扭转东北战局,加快全国解放步伐等内容。第四章是对社会主义改造与探索时期的东北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状况的分析。梳理了这一时期东北土地产权从农民私有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过程,揭示了各阶段不同绩效,并总结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应当引以为戒的注意事项。第五章是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东北农村土地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过渡的过程及绩效进行分析。本章通过分析家庭承包制的诱致性特征、东北与小岗村实际情况的异同、东北产粮大区的重要地位等因素,得出东北地区家庭承包制确立较晚的原因,并用大量数据说明家庭承包责任制较之合作化经营体制的优势所在。第六章探讨的是东北农村在土地制度改革新阶段的经营状况及所处困境。通过对东北现有农地经营模式的实例分析,总结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东北农村土地经营现状,指出在东北农村推行“三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进而陈述在“三权分置”改革进程中东北出现的诸多问题。第七章基于对国内其他地区“三权分置”改革具体案例的分析(主要涉及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农业共营制模式及家庭农场模式的具体案例),实事求是地总结各种农地经营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得出东北地区“三权分置”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给出改革的创新路径选择。最后结语部分得出结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保证粮食安全、促进东北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赵玉石[3](2019)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三农”问题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最大发展难题,表明在新的资源环境下农村原有的发展模式出现了适应性问题,需要探求破解发展困境、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这一方面离不开国家建构力量,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主导农村的发展、建设,另一方面离不开农村内生力量,由熟悉农村、对农村有着特殊情感的农民来担任农村发展、建设的主体,才能将农村建设成为农民想要的样貌。然而自人民公社解体后,以家户为经营基本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进一步“原子化”(1),特别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加速,农村呈现出较大的动态变化性,农村内生力量的聚合愈发困难。“将农民组织起来”成为增强农村内生力量、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关键。作为全新的组织载体,新型农村合作社是分散经营的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运用组织化手段降低风险的理性选择,相比于传统合作社具有自发性、民主性、服务性、独立性等特点,不仅承担着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农民利益的责任,而且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升农村民主化水平方面被寄予厚望,已经被列为国家着力培养的重要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之一。但由于我国农民善分不善合的特性和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国家权力强势整合农村产生的权力惯性,新型农村合作社在产生和发展初期对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制度嵌入的结果,因此,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之间必然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规划者、服务者、协调者、规范者的角色,但基于压力型体制下的政绩考核、利益权衡、人情关系等因素,政府行为却往往有着更加复杂的展现,有时甚至背离了公共角色的内在要求。本文以合作社经典理论和政府行为基本理论为理论依托,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与政府行为间的深刻关联为逻辑基点,运用文献研究、规范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作用模式、行为机制,并着重对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做了现实考量,提出“以法治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行为优化路径,力图客观还原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全貌,寻找政府作用于合作社的适当行为着力点。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设计、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共分六章。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系统梳理了合作社理论和政府行为理论,明晰了本文的核心概念,为后续研究确立了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第二章重点剖析了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内在生长机理及对政府行为的类型化需求,通过分析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概念、性质、特点、社会基础等生长机理,对合作社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合作社的政府行为需求进行了类型化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和提炼出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与行为机制。在回溯建国后政府行为对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变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合作社发展实际,提炼出政府行为对新型农村合作社的不同作用模式,以及包括动机、方式、内容、绩效在内的政府行为机制。第四章基于对政府行为的现实考量和个案分析,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的非均衡现状,并揭示政府在新型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困境。第五章比较分析了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总结各国政府基于不同国情下的行为差异和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第六章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优化的路径,必须理清政府行为的“度”,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划清政府行为边界,并将政府行为由供给主导向需求主导转变,以增效为目标取向,通过搭建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的互动平台,统合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各种行为,凝结成契合合作社需求的政府行为合力。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得出相关结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新型农村合作社根据生发模式、资源与运营环境的差异可以分为企业带动型、大户带动型、村治组织带动型和政府带动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对政府行为既有着共性需求,又存在个性差异需求。第二,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基于不同的作用程度和实施方式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即国家主义模式、放任主义模式和混合模式,不同模式各有其形成机制,是一定条件、环境下的产物,需要依据不同地域环境、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评判政府行为模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第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是一个涵盖动机、方式、内容、绩效的有机系统。在行为动机上,行政环境的差异会使不同层级的政府在行为的内外动机上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为动机的层级分化;在行为方式上,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存在正向和反向两种方式,即“政府规制”行为和“政府俘获”行为;在行为内容上,政府行为涵盖制度建构、服务供给、监管规范等多方面、各环节;在行为绩效上,政府行为绩效由行为因素、能力因素、环境因素三个变量构成的函数关系所决定,必须依靠三个因素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整体提升。第四,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非均衡的博弈地位使政府时常出现越位、错位、缺位行为,越位行为挤压了合作社发展的空间,造成合作社独立性的丧失;错位行为使合作社混淆了发展内源动力和外部助力的边界,增加了合作社内外整合的难度;缺位行为造成了政府对农村合作社治理出现“真空”,导致合作社发展乏力。第五,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面临“上热下冷”、条块管理、制度不足、村庄空壳化等带来的行为困境,一些基层政府还缺乏为新型农村合作社提供扶持和帮助的权能和资源,这些现实困境成为政府作用发挥的掣肘,影响了政府在合作社发展中的行为能力。第六,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优化的路径要“以法治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一是在法治政府建设这一宏观语境之下规范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明确其行为依据、原则,梳理“行为清单”,同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二是实现政府行为和职能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变,拓宽农村合作社需求表达渠道,并通过制度设计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增进政府行为与合作社需求融合的可能性;三是凝合政府行为与合作社发展的目标取向,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下建构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平台,将互动、服务意识输送至政府的行为理念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为优化。

汤益诚[4](2017)在《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匹配》文中研究说明尽管不同时期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有所不同,但为农服务始终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供销合作社不变的历史使命。新时期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顶层设计由互为联系、有机统一的"四个体系"组成,即以服务为导向的目标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体系、以创新为导向的治理体系、以支持为导向的保障体系。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在改革目标、定性定位、改革路径、改革方法上有其显着特征。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应着力解决好如下问题:能否始终如一地履行好服务"三农"的使命和责任;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怎样探索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治理体系。

陈树福[5](2015)在《海口市供销社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14-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出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农村改革过程中,要加快供销合作社和农垦改革发展。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坚持为农服务方向,着力推进基层社改造,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拓展为农服务领域,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全国性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供销合作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52年初,海口市供销合作社正式成立。计划经济时期,这个庞大的经济组织在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城乡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彻底放开,消除准入门槛,面对大量商业竞争者涌入,供销合作社在转型过程中,出现发展活力不足、经营网点萎缩、服务功能弱化等不适症。尽管如此,在改革调整的各个阶段,海口市供销社仍始终不渝地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在保障农资供应、畅通农产品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供系列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做了大量尝试。本文拟以海口市供销社的发展现状为例,采用定性分析、规范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分析,横向与国内外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对比,总结、借鉴,探索推动供销社综合改革、职能转变的思路和对策,分析海口市供销社当前面临的国家及地方层面发展环境,结合实际,找出影响当前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两个方面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按照发展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的总体要求,从发展思路、体制改革、机制建设、载体构建四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海口市供销社重返“三农”事业提供理论支持。

陈爱丽[6](2015)在《福建省供销社系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研究电子商务的专家、学者不少,发表的文献很多,研究成果颇丰,指导并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相对而言,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较少,而把供销社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结合起来,进行观察、研究进而指导供销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则更少。供销社是个亦商亦农的行业,既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又与广大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发展农村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导师的指引下,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国内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国内农村电子商务案例,认识供销社在发展农业生产、助农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和城乡市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剖析福建省供销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供销社系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目的是期望能给刚刚起步的福建省供销社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和指导,提高福建省供销社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信息化水平,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对于加快其自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供销社改革,发挥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加快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努力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谱写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城乡的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指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胡秀芳[7](2013)在《内江市市中区供销社关于拓展“三农”服务功能的探索》文中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最重视、最关注的民生工程。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服务“三农”,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责无旁贷。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三农”工作和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早在1995年《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中发[1995]5号)就提出:“供销合作社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供销合作社的问题实质上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2009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从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出发,又出台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再次为供销社“明身份、定位子、压担子”。要求供销社必须始终做到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原则(三个坚持),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三个创新),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力量和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三个力量),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沿着国发[2009]40号文件“三个坚持、三个创新,三个力量”的脉络主线,本文通过对美日欧主要国家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趋势做了比较和分析,以内江市市中区为例,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以及供销社服务“三农”的现状相结合,深入分析供销社发挥职能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合作社成功经验与典型实例,根据近年来县级供销社所做的探索实践,运用实地调查、实例佐证、要素分析、总结归纳等研究方法,通过系统的分析、比较,对县级供销社在创新和拓展为农服务功能方面影响因素作出相应的研究,并从多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周伟[8](2012)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的工业品流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职能被分散化,工商矛盾愈演愈烈、日益突出,内外贸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等。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通业的经验,构建我国工商联动、和谐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适应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批发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出发,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富有效率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其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二、工商矛盾的表现与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工商联动?三、应如何评判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发达国家流通方式的实践对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哪些借鉴意义?五、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论文对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对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机构、流通渠道、流通政策和流通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论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趋势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及中外横向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肖素春[9](2011)在《依托供销社发展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福建省(以下简称我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少量研究仅集中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方面,但如何以供销社为依托完善我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方面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研究,总结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的经验以及对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借鉴意义;以查阅相关资料和农村实地调查的方式,分析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剖析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供销社为依托发展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李建中[10](2010)在《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文中指出解放以后,在1949至1953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以平均分配土地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信用合作化、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农村供销合作化为手段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希图以此在农村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上述四种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村供销合作化是重中之重。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而言,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的5年间,我国农村便实现了由个体农民所有制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的过渡。当时,国家认为人民公社是最高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产主义的雏形,它的建立和巩固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1953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化的初衷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反,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并一度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困难局面。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唯有此,才能使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就供销合作社而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1949年至1991年,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是我国县城以下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在饮食业、服务业、纯商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才日渐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虽然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虽然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官办”性,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局部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各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类合作社在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西欧、北美、南美、非洲、北欧、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各类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效用。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想避免农民群众单家独户闯市场或被迫卷入市场大潮,以致自身利益屡受强势群体侵犯的被动局面的出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速各类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以使农民在与其他阶层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有真正的农民所有、农民治理、农民得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社团,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探讨改革开放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式微的原因和教训,提出复兴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理论、新对策等,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史料翔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49至2010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本文采取了按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以纵向的“条”为主要线索,对南阳县的供销合作事业进行论述的手法。文章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他八个部分是正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了1949年以前我国的合作事业发展史,第二章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三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四章探讨了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五章论证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六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七章叙述了徘徊中的二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第八章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文章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南阳县供销社的业务、人事、计划、统计、财务等进行了叙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下的农村副业、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小商小贩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前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不同时期内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特点、规律以及它在南阳县的农业、商业、工业、农村副业、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现了60余年来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当代南阳县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困难局面的对策和理论。当然,本文在内容上并非只写“条”,不写“块”,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本文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在结语部分以“块”为主,分专题从业务、体制、管理、农村副业、农村集市、农村私商、供销社与国家的关系、供销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概括,揭示了60余年来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本论文在研究成果和立论观点方面颇具创造性,通过八章正文的详细叙述和论证,文章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总结了60余年来,甚至100年来中国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的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改变了传统的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全盘否定的观点。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注重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不仅进行官方的宣传教育,而且允许民间社团、私营报刊、民间精英等进行关于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创建等活动;注意培养和重用政权体制以外的合作社理论家和合作活动家;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合作法律、法规,而且把合作立法的基点放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有关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上,如团结、互助、互利、合作、联合、自愿、平等、自由、民主、博爱、不以盈利为目的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上,政府始终坚持对各类合作社虽然“引动”,但不“代动”的政策,即政府只是对合作社进行指导、监督、帮助,而不直接插手合作社的人事、业务、财务等,这使得国民政府时期的各类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民办”性质。(二)本文秉笔直书,认为1953至1983年我国推行并维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失误大于成功,教训大于经验。笔者指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农业大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徘徊和缓慢发展之中,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有一部分生产队长期以来只给社员分配口粮,而没有一点现金分配。(三)本文以不掩恶,不虚美的学风,首次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它在实质上是“官办”企业和政府的附属物,在本质上与国营商业完全一样,都是全民所有制,在人、物、财方面都由国家实行“包配”。正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官办性质,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工作屡屡出现“政府行为化”,使供销合作社这只用来“勾连”城市和农村的“抓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屡屡违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城乡经济交流中总是以“多购、少留”、“少供、价高”的形式偏向城市、干部职工、工业,而忽略和损伤农村、农业、农民。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损商业工作的“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使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增大了商业企业的亏损、贪污、盗窃,加重了国家财政对商业企业的“补贴”负担。(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不是它的正常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衰落却是它的正常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只是一种“虚态”,它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依靠行政力量维持着它在饮食业、纯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家对农民的家庭副业、自由市场、“私商”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绝对不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干部职工弃工经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十分强大,但是全国的商业却陷入了长期的呆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弃了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的做法,并且允许农民经商、干部职工经商、无业者经商、开放自由市场、放弃对“私商”的管制,最终在商业领域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衰落了,但是这种衰落正是它由“虚态”向“实态”转化的表现。因为它的衰落意味着以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的其它经济成分的商业主体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城乡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意味着国家摆脱了因弥补供销合作社的亏损而长期背负的财政包袱,意味着我国的商业繁盛了,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表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弄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课题。

二、供销社要切实担负起推动农业生产化经营的历史重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销社要切实担负起推动农业生产化经营的历史重任(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社共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合作社之间合作与联合的相关研究
        2.1.1 合作社之间合作与联合的理论依据
        2.1.2 合作社合作与联合实施的路径
    2.2 专业社、供销社、信用社之间的合作研究
        2.2.1 专业社与供销社之间的合作研究
        2.2.2 专业社与信用社之间的合作研究
        2.2.3 供销社与信用社之间的合作研究
        2.2.4 “三位一体”背景下“三社”合作研究
    2.3 共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3.1 共生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
        2.3.2 共生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原理
        2.3.3 产业共生的相关研究
    2.4 农业产业链合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4.1 产业链理论的发展
        2.4.2 农业产业链合作理论及其应用
    2.5 总体文献评述
第3章 “三社”共生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3.1 “三社”共生的条件分析
        3.1.1 “三社”共生的必要条件
        3.1.2 “三社”共生的充分条件
        3.1.3 “三社”共生充要条件的综合表述
    3.2 “三社”共生系统的提出
        3.2.1 “三社”共生系统的概念
        3.2.2 “三社”共生系统的基本要素
        3.2.3 “三社”共生系统的性质
        3.2.4 “三社”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
    3.3 “三社”共生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3.1 Logistic模型假设
        3.3.2 不同类型共生关系稳定性条件分析
        3.3.3 结论与启示
    3.4 “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机制
        3.4.1 环境诱导机制
        3.4.2 共生动力机制
        3.4.3 共生阻尼机制
第4章 “三社”共生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建模
    4.2 “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4.2.1 共生单元影响因素
        4.2.2 共生模式影响因素
        4.2.3 共生环境影响因素
    4.3 “三社”共生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检验
        4.3.1 量表开发与问卷调查
        4.3.2 问卷实证分析
        4.3.3 实证结论
        4.3.4 对于实证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第5章 “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评价
    5.1 “三社”共生系统运行效率评价模型的结构与原则
        5.1.1 评价模型的结构
        5.1.2 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
    5.2 “三社”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5.2.1 评价建模的步骤
        5.2.2 两阶段链视角下的“三社”共生系统
        5.2.3 考虑共生过程的“三社”共生系统效率评价建模
    5.3 我国省域“三社”共生系统效率评价的实证分析
        5.3.1 RS—DEA模型的选择
        5.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6章 “三社”共生系统视角下浙江农合体系分析
    6.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分类
        6.1.1 农业合作组织体系的产生
        6.1.2 农业合作组织体系的经验借鉴
        6.1.3 农业合作组织体系的分类
    6.2 “三社”共生系统下浙江“三位一体”农合体系实践形式
        6.2.1 瑞安农协形式
        6.2.2 农合联形式
        6.2.3 “三位一体”实体公司形式
        6.2.4 产业合作园区形式
    6.3 “三社”共生系统视角下的瑞安农协案例分析
        6.3.1 瑞安农协成立的背景概述
        6.3.2 瑞安农协的“三社”共生系统剖析
        6.3.3 瑞安农协发展的组织阶段结构
    6.4 从瑞安农协看我国的“三位一体”农合体系建设路径
第7章 促进“三社”共生系统稳定运行的政策建议
    7.1 改进共生单元
        7.1.1 提升共生单元之间质参量兼容度
        7.1.2 提高共生单元自身组织绩效
    7.2 优化共生模式
        7.2.1 打通共生界面要素通道
        7.2.2 促进共生模式创新和进化
    7.3 改善共生环境
        7.3.1 营造政策环境
        7.3.2 改善法制环境
        7.3.3 健全市场环境
        7.3.4 培育产业环境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答题详情
    附录3 不同类别人员对同一问题的回答(选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中国东北农村土地制度演进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土地制度
        2.1.2 土地所有制度
    2.2 马克思主义土地制度理论
        2.2.1 土地产权理论
        2.2.2 土地权利分离理论
        2.2.3 地租理论
    2.3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
        2.3.1 建国前的农村土地政策
        2.3.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土地政策
        2.3.3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土地政策
第3章 东北农村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阶段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东北农村土地私有制的初步变化
        3.1.1 东北农村土地私有制的多元化表现
        3.1.2 党组织在东北的建立
        3.1.3 党的土地政策在东北农村的初步实践
    3.2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2.1 土地制度改革的开端
        3.2.2 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2.3 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稳定与发展
    3.3 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绩效
        3.3.1 农民积极参军参战
        3.3.2 农村生产力大发展,为全国解放做出巨大物质贡献
        3.3.3 为其他地区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3.3.4 为东北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奠定基础
第4章 东北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阶段
    4.1 合作化模式在东北的推广与发展
        4.1.1 建立在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互助组
        4.1.2 建立在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初级社
        4.1.3 建立在集体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高级社
    4.2 东北地区合作化的绩效与存在的问题
        4.2.1 互助组化解生产资料不足
        4.2.2 初级社有助扩大农业再生产
        4.2.3 高级社的双重效应
    4.3 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东北农村土地制度
        4.3.1 东北农村人民公社化进程
        4.3.2 东北农村人民公社的产权特征
        4.3.3 人民公社的绩效与存在的问题
第5章 东北农村确立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制度的阶段
    5.1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及特点分析
    5.2 东北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较晚的原因分析
        5.2.1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诱致性
        5.2.2 小岗村较早改革的原因分析
        5.2.3 统一经营时期东北农村与小岗的比较
        5.2.4 “包产到户”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
    5.3 东北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的绩效
        5.3.1 农民的经济主体地位得以确认
        5.3.2 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5.3.3 多种经营领域全面发展
第6章 东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阶段
    6.1 家庭承包模式经营现状
        6.1.1 典型案例——吉林省伊通县三家村
        6.1.2 传统家庭承包模式存在的问题
    6.2 从东北现状看“三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
        6.2.1 “三权分置”改革的理论意义
        6.2.2 “三权分置”改革的实践意义
    6.3 东北“三权分置”改革典型案例分析
        6.3.1 合作社模式——黑龙江克山仁发合作社
        6.3.2 家庭农场模式——吉林省延边州吉旺家庭农场
    6.4 从东北现状看“三权分置”改革实施困境
        6.4.1 农地确权带来的相关问题
        6.4.2 农地流转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
        6.4.3 农地流转政策、制度供给不足
        6.4.4 农民群众改革意识不强
        6.4.5 农地过度“非农化”与预期相悖
        6.4.6 新型经营主体缺乏绝对竞争力
第7章 东北农村“三权分置”改革的路径创新
    7.1 其他地区“三权分置”实践模式辨析
        7.1.1 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广东南海例
        7.1.2 农业共营制模式——四川崇州例
        7.1.3 家庭农场模式——上海松江例
    7.2 新时代东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7.2.1 坚守政策底线
        7.2.2 尊重农民意愿
        7.2.3 发挥东北特色
    7.3 东北地区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路径与策略选择
        7.3.1 明晰“三权”权能
        7.3.2 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7.3.3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保证权能实现
        7.3.4 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7.3.5 加大农民文化素质培训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3)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的相关理论
    一、关于合作社的经典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合作社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合作社理论
        (三)博弈论对合作社理论的创新发展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理论
    二、政府行为的基本理论
        (一)政府行为的内涵
        (二)近代政府行为理论
        (三)现代政府行为理论
第二章 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内在机理及对政府行为的类型化需求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内在机理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概念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性质和特点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生长的社会基础
        (四)影响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对政府行为需求的类型化分析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的类型
        (二)不同类型新型农村合作社对政府行为需求的差异
第三章 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行为机制
    一、建国后政府行为对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变迁
        (一)农业合作化时期:由自发到行政主导的农村合作社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国家对农村合作社的全面控制
        (三)改革开放后:主体意识觉醒下的农村合作社
        (四)新农村建设时期:市场导向型农村合作社的萌芽
    二、政府行为对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作用模式
        (一)国家主义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二)放任主义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三)混合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机制
        (一)行为动机
        (二)行为方式
        (三)行为内容
        (四)行为绩效
第四章 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现实考量
    一、政府扶持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尝试与努力
        (一)以政策法规引导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二)以资源输出帮扶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三)以监督管理规范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四)以宣传教育助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
    二、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的非均衡现状
        (一)新型农村合作社与政府博弈地位的失衡
        (二)越位行为导致新型农村合作社丧失独立性
        (三)错位行为影响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有序运作
        (四)缺位行为致使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乏力
    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困境
        (一)“上热下冷”夹缝中的尴尬
        (二)条块分割体制下的权力虚化
        (三)制度供给不足引起的行为失范
        (四)农村社会流动增加与村庄空壳化
    四、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个案研究
        (一)J省CL乡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个案简介
        (二)J省 CL乡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个案分析
第五章 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比较与借鉴
    一、国外农村合作社与政府行为互动的基本经验
        (一)美国经验
        (二)日本经验
        (三)以色列经验
    二、各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与政府行为互动关系的差异
        (一)美国——松散外源型关系
        (二)日本——致密主导型关系
        (三)以色列——混合交互型关系
    三、各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主要启示
        (一)政府角色不可或缺,政府行为须兼顾共性与个性
        (二)市场机制是主要动因,政府行为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三)社员需求是价值归宿,政府行为须尊重“人”的意愿
第六章 以法治为根基,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行为优化路径
    一、以法治规范行为,限定政府行为的“度”
        (一)法治政府建设语境中政府行为的规范与梳理
        (二)实践回应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审视与完善
    二、以需求引导扶持,建构需求导向的政府行为模式
        (一)“发声”与“倾听”——构建合作社需求表达的有效机制
        (二)“约束”与“激励”——促进双重角色下政府行为的优化融合
        (三)“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推动基于需求导向的政府职能转变
    三、以扶持增强绩效,统合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一)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互动基础的变化
        (二)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互动机制的目标取向
        (三)政府行为与新型农村合作社互动平台的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研样本B市典型合作社发展情况汇总
    附录二:历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村合作社的政策内容
    附录三:“十五”以来国家出台有关农村合作社的政策文件
    附录四:地方政府出台有关农村合作社的法规及指导性文件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匹配(论文提纲范文)

一、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使命:为农服务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顶层设计
    (一) 以服务为导向的目标体系
    (二) 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体系
    (三) 以创新为导向的治理体系
    (四) 以支持为导向的保障体系
三、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政策设计的显着特征
    (一) 在改革目标上着眼于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
    (二) 在定性定位上首次明确了供销合作社具有特定法律地位
    (三) 在改革路径上更加强调“改造自我”
    (四) 在改革方法上强调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的办法不断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四、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 能否始终如一地履行好服务“三农”的使命和责任
    (二)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三) 怎样探索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治理体系

(5)海口市供销社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主要内容及框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3 海口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海口市供销合作社基本情况介绍
        3.1.1 海口市供销合作社简介
        3.1.2 经营管理体制
        3.1.3 人员结构
        3.1.4 经营情况
        3.1.5 社有资源情况
    3.2 职能定位
        3.2.1 行政职能
        3.2.2 经营职能
    3.3 当前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
        3.3.1 发展观念陈旧,供销社宗旨不能充分体现
        3.3.2 产权制度不明,体制上存在“上下两张皮”的矛盾
        3.3.3 政企不分,制约企业职能发挥
        3.3.4 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层队伍青黄不接
        3.3.5 企业经营结构不合理,整体经济实力较弱
        3.3.6 经营网点零散分布,缺乏整体合力
4 国内外合作社发展模式与经验比较
    4.1 国外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与经验
    4.2 国内先进地区供销合作社的模式与经验
    4.3 对海口市供销合作社的启示
5 海口市供销合作社发展环境分析
    5.1 中国供销合作社行业发展现状
    5.2 海南省经济现状及农业发展趋势
    5.3 海口市农业经济现状及供销社发展前景
6 海口市供销合作社发展思路及对策
    6.1 海口市供销社未来发展思路
        6.1.1 深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6.1.2 体制机制创新思路
        6.1.3 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6.2 海口市供销社改革发展对策
        6.2.1 推动合作与联合理念的转变
        6.2.2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供销产权
        6.2.3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2.4 建立有效的人员管理制度
        6.2.5 积极推进现代流通网络构建
        6.2.6 因企因地制宜,加快资源整合
        6.2.7 建立与完善为农服务体系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福建省供销社系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综述
        1.3.1 农村电子商务的概念
        1.3.2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1.3.3 国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国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机遇分析
    2.1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义
        2.1.1 解决农村信息交流沟通问题
        2.1.2 解决农产品的物流问题
        2.1.3 可以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2.1.4 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提供支持
    2.2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对电子商务缺乏认识
        2.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2.2.3 农产品的消费特征不利于电子商务
        2.2.4 使用网络的农户较少
        2.2.5 个体农户无法及时结算资金
        2.2.6 人才短缺,电子商务意识淡薄
    2.3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
        2.3.1 我国电子商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3.2 农村电子商务所占电子商务比例呈现增长趋势
        2.3.3 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2.3.4 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硬件设施
        2.3.5 国内农业网站、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迅速
3 供销社服务基层“三农”的现状分析
    3.1 新形势下供销社发展的新任务
        3.1.1 加快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
        3.1.2 加快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
        3.1.3 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
        3.1.4 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3.2 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3.2.1 坚持供销合作社的经济属性不动摇
        3.2.2 坚持为农服务宗旨
        3.2.3 坚定不移地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3.3 福建省供销社在为农服务上取得新成效
        3.3.1 坚持办社宗旨,为农民提供多层次的服务
        3.3.2 服务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3.3 发挥农村市场流通重要渠道作用,繁荣城乡市场
        3.3.4 上传下达,发挥着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4 供销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组织优势
        4.1.2 网络优势
        4.1.3 经验优势
        4.1.4 人才队伍优势
        4.1.5 品牌优势
        4.1.6 资产业务优势
    4.2 劣势分析
        4.2.1 思想认识不够,起步较晚
        4.2.2 体制机制不活,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4.2.3 技术人才缺乏,队伍素质不高
        4.2.4 政府支持不够,资金缺乏
    4.3 机遇分析
        4.3.1 政府的大力支持
        4.3.2 全新的农业服务和运作模式
        4.3.3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网民数量的增长
        4.3.4 自我创新需求驱动的农产品市场
    4.4 挑战分析
        4.4.1 用户关
        4.4.2 物流关
        4.4.3 移动关
5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的借鉴
    5.1 国内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5.1.1 遂昌模式,走平台化道路
        5.1.2 成县模式,走资源整合道路
        5.1.3 通榆模式,走品牌化道路
    5.2 “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
    5.3 湖南省网上供销社
    5.4 福建省供销社系统在农村电子商务方面的积极探索
        5.4.1 龙岩市供销社成立龙岩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5.4.2 永安市供销社成立永安供销电子商务贸易有限公司
6 福建省供销社系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对策研究
    6.1 平台建设的时代背景
    6.2 平台建设的市场背景
    6.3 福建省供销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
    6.4 平台建设产生的社会效益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介

(7)内江市市中区供销社关于拓展“三农”服务功能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新意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有可能的新意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
        1.5.3 研究评述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三农”问题
        2.1.2 合作社
        2.1.3 新网工程
    2.2 理论基础
        2.2.1 科学发展观理论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2.3 供求理论
3 内江市中区供销社拓展“三农”服务功能的现状及成效
    3.1 市中区供销合作社发展现状
        3.1.1 供销合作社的历史沿革
        3.1.2 新时期县级供销社服务“三农”的职能定位及作用发挥
        3.1.3 内江市市中区供销社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3.2 内江市市中区供销社拓展“三农”服务现状
        3.2.1 内江市市中区供销社拓展“三农”服务功能的探索实践
        3.2.1.1 依托传统业务,全面推进“新网工程”建设
        3.2.1.2 叠加各类政策,切实搞好农村综合服务
        3.2.1.3 搭建农村流通平台,启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体系建设
        3.2.1.4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拓展“三农”服务功能
        3.2.1.5 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3.2.1.6 引进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2.2 内江市中区供销社拓展“三农”服务功能的路径归纳
        3.2.3 县级供销社在当前流通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
    3.3 内江市市中区供销社拓展“三农”服务取得的成效
        3.3.1 加速了农村流通现代化
        3.3.2 服务了政府宏观调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3 推动了供销社系统自身发展
4 内江市中区供销社拓展“三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4.1 存在问题
    4.2 影响因素分析
5. 内江市市中区供销社拓展“三农”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5.1 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推陈出新促进发展
    5.2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提高社会地位
    5.3 持续拓展业务领域,不断增强服务功能
    5.4 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合力推进“三农”工作
    5.5 完善政府推动模式,切实提供政策保障
6 研究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致谢

(8)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的框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创新之处 2 有关流通研究文献综述
2.1 流通理论的研究现状
    2.1.1 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与科斯的交易费用观点
    2.1.2 以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提出新认识
    2.1.3 构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理论
    2.1.4 在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2.1.5 对流通企业的本质与边界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2.1.6 在流通渠道结构与流通渠道行为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2.1.7 对供应链与流通渠道整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2.2 对流通产业地位、作用与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
    2.2.1 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
    2.2.2 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2.2.3 对流通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
    2.2.4 对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问题的研究
2.3 流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3.1 以实证分析方法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3.2 关于综合性城市流通系统框架研究
    2.3.3 城市商圈时空动态论、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
    2.3.4 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4 流通现代化问题研究
    2.4.1 国外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认识
    2.4.2 国内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
2.5 关于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的研究
    2.5.1 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萎缩原因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2.5.2 解决工业品批发体系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研究
    2.5.3 完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
    2.5.4 工业品批发渠道的实证研究 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及批零流通理论概述
3.1 日用工业品的概念及特点
    3.1.1 日用工业品的内涵
    3.1.2 日用工业品的特点
    3.1.3 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特点
    3.1.4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特性
3.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3.2.1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
    3.2.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3.2.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3.2.4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3.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
    3.3.1 我国“三多一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成
    3.3.2 改革开放前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3.3 改革开放后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4 批发流通与零售的相关理论
    3.4.1 流通产业内涵的界定
    3.4.2 批发的功能与作用
    3.4.3 零售相关理论
    3.4.4 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演进规律
    3.4.5 流通渠道理论
    3.4.6 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趋势 4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4.1.1 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
    4.1.2 零售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4.1.3 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
    4.1.4 物流业与供应链管理取得长足进步
    4.1.5 现代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4.1.6 一系列优化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4.2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批发业集中度过低,影响批发业的集约增长
    4.2.2 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批发行业萎缩,物流成本偏高
    4.2.3 流通渠道效率低,秩序混乱
    4.2.4 流通企业规模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竞争力薄弱
    4.2.5 流通产业体制不健全
    4.2.6 缺乏对中小流通企业的保护政策
    4.2.7 工商企业矛盾突出、关系不和谐
4.3 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剖析
    4.3.1 小生产与大流通模式
    4.3.2 大生产与小流通模式
    4.3.3 解决问题的思路 5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5.1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构建日用工业品流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1.2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流通产业结构度量指标
    5.2.1 流通产业集中度
    5.2.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5.2.3 熵指数
    5.2.4 罗森布鲁斯指数
    5.2.5 C.C.I指数
    5.2.6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5.3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
    5.3.1 纵向关系涵义
    5.3.2 企业纵向约束行为的动因
5.4 厂商、批发商及零售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依据
    5.4.2 实证分析
    5.4.3 研究结论 6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比较分析
6.1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
    6.1.1 美国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2 日本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组织机构特点
6.2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比较分析
    6.2.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演变过程与特点
    6.2.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的特点
    6.2.3 中外流通渠道控制模式对比研究
    6.2.4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6.3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政策的比较分析
    6.3.1 美国的流通政策
    6.3.2 日本的流通政策
    6.3.3 对我国流通政策的分析
    6.3.4 发达国家流通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 发达国家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国际借鉴
7.1 美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形式与特点
    7.1.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的主要特点
    7.1.2 美国工业品流通的趋势与特征
    7.1.3 美国零售业态的形式和特点
    7.1.4 美国批发业的形式和特点
    7.1.5 美国物流业的形式和特点
7.2 日本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2.1 日本批发业的地位与作用
    7.2.2 日本批发业的组织形态及其特点
    7.2.3 日本零售业的作用、业态形式与特点
7.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3.1 德国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模式
    7.3.2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特点
    7.3.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7.4 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7.4.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7.4.2 日本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7.4.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8 工商联动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8.1 工商联动的实现路径
    8.1.1 工商联动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8.1.2 工商联动的实现形式
    8.1.3 工商联动的模式与实施过程
8.2 内外贸一体化的措施手段
    8.2.1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8.2.2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然性
    8.2.3 有关学者对解决内外贸分割问题的研究观点
    8.2.4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9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
9.1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立足点
    9.1.1 福利经济学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9.1.2 综合效益标准
    9.1.3 国际竞争力标准
9.2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9.2.1 深化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改革
    9.2.2 重新审视流通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9.2.3 培育具有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大企业,鼓励新型业态和业种的发展,建立税收平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9.2.4 理顺批发与零售的职能关系、加强批发体系建设
    9.2.5 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渠道模式的特点和不同产品对渠道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9.2.6 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各项政策 10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10.1 本文的一般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依托供销社发展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述
    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
    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特点
        2.2.1 合作方式
        2.2.2 经营内容
        2.2.3 组织管理
        2.2.4 服务宗旨
    2.3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2.3.1 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2.3.2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3 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2.3.4 有利于加速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2.3.5 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拓宽为农服务领域
        2.3.6 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减少交易环节、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借鉴
    3.1 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3.1.1 东亚模式
        3.1.2 西欧模式
        3.1.3 北美模式
        3.1.4 借鉴意义
    3.2 其他省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功模式的借鉴意义
        3.2.1 江苏苏果超市与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
        3.2.2 台湾农会
        3.2.3 黑龙江省供销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
        3.2.4 对我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借鉴意义
4 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与问题
    4.1 发展现状
        4.1.1 总体状况
        4.1.2 供销社引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
    4.2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4.2.1 思想认识不够、合作热情不高
        4.2.2 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运作不够规范
        4.2.3 会员素质不高,技术人才缺乏
        4.2.4 资金缺乏,政府支持不够
        4.2.5 专业合作社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合
5 依托供销社发展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5.1 供销社具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
        5.1.1 组织优势
        5.1.2 网络优势
        5.1.3 经验优势
        5.1.4 人才队伍优势
        5.1.5 品牌优势
        5.1.6 资产业务优势
        5.1.7 政治文化优势
    5.2 对策建议
        5.2.1 依托供销社的队伍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2.2 依托基层供销社(组织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2.3 依托供销社的经营和服务网络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2.4 依托供销社品牌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2.5 依托供销社产业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2.6 依托供销社为农服务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5.2.7 依托供销社的政府职能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10)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史料与方法
    四 论文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中国合作事业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合作事业
        一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发展概况
        二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运动
        一 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
        二 刘少奇的合作社理论
        三 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运动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49-1953)
    第一节 先天不足的产儿:自上而下建立供销合作社
        一 自上而下的组导工作
        二 先天不足与后天变异
    第二节 探索之中的业务经营
        一 业务经营概况
        二 业务经营中的两个特点
        三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
    第三节 业务经营的中轴线:计划统计制度的奠基
        一 全国总社对计统制度的宏观勾勒
        二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先天计统工作的加强
    第四节 经营效益的晴雨表:财务制度的创立
        一 全国总社有关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二 南阳县供销社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第五节 生产救灾与增产节约
        一 生产救灾运动
        二 增产节约运动
    第六节 官办抑或民办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541957)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的相对固定
        一 供销社的三大任务
        二 供应业务分析
        三 收购与推销业务分析
    第二节 领导农村市场
        一 占据农村市场领导地位
        二 领导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 合理安排农村市场
        四 开放与管理农村自由市场
    第三节 由支持生产救灾到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支持灾区生产自救
        二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第四节 年复一年的增产节约运动
        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和原因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农村商业(19581960)
    第一节 商业"革新"运动
        一 商业体制的革新
        二 商业技术革新
    第二节 跳出商业圈子大办工业
        一 商办工业兴起的原因
        二 建厂情况概论
    第三节 得不偿失的支持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运动
        一 支持人民公社大办工厂
        二 贻笑大方的副食品大生产运动
    第四节 业务分析:支持工农业大跃进掀起购销狂潮
        一 掀起生产资料供应狂潮
        二 向工农业劳动大军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三 农副产品收购:向农副土特废品"进军"
    第五节 评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一 政治挂帅的消极作用
        二 大购大销的严重后果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11965)
    第一节 业务经营
        一 商业调整概论
        二 供销社主营的大类商品的购销原则
        三 忙于救灾的1961年
        四 开始恢复的1962年
        五 恢复任务的完成
    第二节 农村私商问题
        一 农村私商问题的由来
        二 由改造到领导
        三 由领导到挤压
    第三节 开放集市贸易
        一 我国农村商业体制回溯
        二 国家有关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规定
        三 南阳县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个案分析
    第四节 饮下大跃进酿造的苦酒
        一 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
        二 商品"三清"运动
        三 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第五节 大队代购代销点的建立
        一 建立的背景
        二 性质和任务
        三 业务经营及财务管理
        四 代购代销员
        五 领导管理
    第六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中央政府有关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
        二 供销社系统支持农村多种经营的措施
        三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四 不该消逝的副业"单干"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61976)
    第一节 商业系统的文化大革命
        一 "批"
        二 "树"
        三 "改"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服务农业生产
        二 服务农民生活
    第三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大力支持社队集体副业的发展
        二 社员家庭副业的尴尬处境
    第四节 农村私商问题
        一 对私指导思想
        二 对私政策
        三 对私商的冲击
        四 南阳县处理私商问题的个案分析
    第五节 集市贸易问题
第七章 徘徊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6-1978)
    第一节 "双学一推"运动
        一 搞好"学、揭、批"
        二 做好企业整顿
        三 大树先进典型
    第二节 集市贸易问题
        一 狠批"四人帮"炮制的哈尔套经验
        二 徘徊中的集市贸易政策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二 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三 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工作
    第四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一 以购促产
        二 抓好商品基地建设
        三 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四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9-2010)
    第一节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二 改革的内容
        三 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一 业务经营概览
        二 棉花经营
        三 农资供应
    第三节 官办转民办的尝试
        一 股金风波
        二 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
        三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结语
    一 百年回眸
    二 展望未来
征引文献
后记

四、供销社要切实担负起推动农业生产化经营的历史重任(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社共生关系研究[D]. 李涛. 山西财经大学, 2019(10)
  • [2]中国东北农村土地制度演进及发展研究[D]. 孙倩. 吉林大学, 2019(10)
  • [3]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赵玉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匹配[J]. 汤益诚. 改革, 2017(08)
  • [5]海口市供销社发展对策研究[D]. 陈树福. 海南大学, 2015(04)
  • [6]福建省供销社系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D]. 陈爱丽.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7]内江市市中区供销社关于拓展“三农”服务功能的探索[D]. 胡秀芳.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8]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D]. 周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10)
  • [9]依托供销社发展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研究[D]. 肖素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6)
  • [10]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 李建中. 南京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供销合作社要认真承担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历史任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