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鹿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鹿,黄土,颗粒,稳定性,微结构,西安市,模型。
白鹿塬论文文献综述
李汉彬[1](2019)在《白鹿塬不同黄土地层的微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作为一种特殊的介质,以其强烈的结构性、水敏性和地震易损性而闻名,其中水敏性和地震易损性又往往源于其结构性,是结构性的次生特性表现。黄土在天然的湿度下具有较高的强度,但因其复杂的物理特性使其在浸水后骨架结构迅速发生改变和破坏,从而引发黄土湿陷、黄土液化和地基沉降等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存在着重大威胁,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对黄土的特殊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黄土作为一种颗粒材料,黄土的宏观灾变力学表现受控于其内部结构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孔隙、颗粒和骨架组成的特殊结构,以及基于此的颗粒接触体系和力链结构。因此,研究黄土的微结构变化对评价黄土的工程特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陕西省白鹿塬地区不同黄土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野外勘察、原位试验、微结构试验及图像重构等方法对黄土颗粒、孔隙及微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该区黄土灾变力学理论的研究和黄土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成果归纳如下:(1)研究了白鹿塬不同黄土地层的叁维微结构特征,确定了白鹿塬地区黄土颗粒指标(颗粒形态、颗粒大小分布、颗粒球度分布、颗粒定向性)、孔隙指标(孔隙及孔喉)、结构指标(颗粒接触方式、骨架颗粒排列方式及微结构类型)的定量化特征。(2)黄土中颗粒叁维形态主要分为板状颗粒、长条状颗粒、多棱角状颗粒、次球状颗粒及棱状颗粒五大类,按球度大小分为长条状及片状(0-0.1)、次长条状及次片状(0-0.3)、多棱角状(0.3-0.7)、次球状(0.7-0.9)及球状(0.9-1),叁维定量分析表明各个地层中多棱角状颗粒最多,介于71.3%-94.7%之间,次球状颗粒含量次之,含量范围在4%-22.7%之间。(3)由颗粒定向分布特征分析可知,白鹿塬地区S_1、L_2、S_2、L_3、L_5、L_6、S_7、L_9及S_9九个地层大部分颗粒长轴与Z轴夹角介介于70°-90°之间,即呈近水平分布,更易构成相互支撑的镶嵌结构;L_1、S_3、L_4、S_5、S_(10)及L_(11)六个地层大部分颗粒长轴与Z轴夹角<40°,即呈近垂直或倾斜分布,这些地层更易形成富含孔隙的亚稳态架空结构。(4)基于所建白鹿塬地区不同黄土地层孔隙叁维微结构模型提取出孔隙和孔隙体积均呈偏态分布,分布参数随埋深的增加均逐渐减小,说明孔隙类型随埋深的变化表现为:孔隙随深度的增加,较小的孔隙数量逐渐增加,孔隙集团化程度降低,分布密度增大,孔隙的形态更加复杂。通过将孔喉总面积和相应地层渗透系数进行对比,发现孔隙叁维微结构模型在以大、中孔隙为主的黄土样品中更加适用。白鹿塬地区黄土颗粒之间的接触方式包括点-点,点-线,面-面,点-面以及胶结接触,骨架排列以架空排列和镶嵌排列为主。按连结方式将白鹿塬地区微结构类型分为蜂窝结构和絮凝结构。(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01)
杨立,董耀刚,颉丽,姚正学,杨军[2](2018)在《白鹿塬某黄土崩塌稳定性分析及危害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白鹿塬某黄土崩塌现场勘查工程地质资料,采用理正软件对该黄土崩塌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崩塌体稳定性的相关结论,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同时对其危害性做出评价。(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8年19期)
王亚红[3](2017)在《西安市白鹿塬高校青年教师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西安市白鹿塬高校青年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白鹿塬高校青年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目的明确,锻炼项目简单易行,场所以校内运动场所为主,但存在锻炼持续时间频度不稳定,时间紧、缺乏场地器材、自然环境是影响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白鹿塬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缓解工作压力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34期)
徐波[4](2016)在《西安市白鹿塬休闲体育旅游模式开发现状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西安市白鹿塬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现状的优势条件及制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挖掘建设西安市白鹿塬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体育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促进陕西省西安市休闲体育旅游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6年06期)
萨出拉[5](2015)在《骊山—横岭—白鹿塬地区溯源侵蚀空间分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溯源侵蚀是沟谷地貌发育的主要侵蚀方式之一,也是我国当前发生最为频繁的沟谷发育方式,与土壤侵蚀产沙与地貌发育关系密切。骊山-横岭-白鹿塬地区地貌类型多样,有黄土台塬、黄土丘陵、河流川地和土石低山丘陵等。该区域沟头的溯源侵蚀作用强烈,且不同地貌类型的溯源侵蚀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深入研究该地区沟头溯源侵蚀量化特征和地域性特征,不仅有助于揭示该地区沟头发育演化特点,而且对于区域水土保持治理、土地资源保护利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地貌学、水文学和空间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GIS技术主导下的数字地形分析、地统计分析方法,遥感影像分析解译等室内实验方法,结合沟头实地调查等野外工作方法,以ArcGIS软件为主要技术平台,研究分析了骊山-横岭-白鹿塬地区的沟头溯源侵蚀地域差异性和空间分异特征。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沟头的相关理论,结合沟头的地貌学特征,对其范围下了定义,并发展了基于5米分辨率DEM数据的侵蚀沟头提取方法,随后对研究区进行侵蚀沟头提取实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接着选取了表征沟头溯源侵蚀强度、残余量和潜能的4个量化指标,其中,沟头频度指标表征溯源侵蚀强度,逼近度指标表征溯源侵蚀残余量,相对高程和沟头的平均坡度指标表征溯源侵蚀的潜能。通过对上述4个指标进行实验样区的提取并分析发现,选取的量化指标能够很好的反映研究区内不同地貌类型的沟头溯源侵蚀特征。最后,通过对骊山-横岭-白鹿塬地区均匀分布的28个实验样区的沟头溯源侵蚀量化指标进行空间分异规律分析,发现研究区内处于不同地貌发育阶段的沟头溯源侵蚀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沟头频度指标在研究区内由南至北呈现递增的趋势;逼近度指标则呈现递减的趋势;该两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与研究区内不同地貌特征和沟头溯源侵蚀特征相符合,反映了两项指标与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密切。相对高程和沟头的平均坡度指标则呈现出骊山地区和白鹿塬地区稍高,中间横岭地区稍低的分布规律,也与研究区内不同地貌特征和沟头溯源侵蚀特征密切相关。本次研究是对沟头提取和沟头溯源侵蚀量化研究的一次大胆的尝试,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对于进一步揭示沟谷地貌发育与沟头溯源侵蚀的定量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6-30)
孙伟青[6](2013)在《开挖卸荷型黄土滑坡力学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滑坡呈急剧上升趋势,其中开挖卸荷引发的滑坡是工程性黄土滑坡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研究开挖卸荷型黄土滑坡的成因机制是对此类型滑坡进行防治的前提和重要依据。本文以白鹿塬灞桥滑坡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收集资料、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对灞桥滑坡的力学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内容跟成果如下:1)选取白鹿塬灞桥滑坡后壁黄土,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物理试验、土柱吸水试验、常规叁轴压缩试验、减载的叁轴压缩试验、常规循环加卸载叁轴试验,可以得出:土柱吸水试验其含水量的变化与初始含水量有关,且在短期内,水对近水端的土体影响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增加,其远水端土体中的水分向其下部移动,含水量小于初始含水量;叁轴试验中该处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为应变硬化型,且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叁个阶段;卸载的叁轴压缩试验比加载的叁轴压缩试验土体达到破坏的应变量更小,且在试验过程中均有较小的体缩现象;同时,从不同含水量的减载叁轴压缩试验可以看出,水对黄土体的作用极其关键,含水量越大,土体强度越低。2)选取滑坡主滑方向的一个剖面,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原始斜坡下坡体呈稳定状态,坡脚开挖后,其主应力、剪应变x方向位移和速度都有明显改变,坡脚应力集中明显,暴雨后该现象更加明显,坡体稳定系数小于1,坡体处于失稳状态。3)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滑坡发育的条件,认为开挖卸荷型黄土滑坡的力学成因机制主要是:坡脚开挖后,边坡内部应力进行重分布,坡脚处剪应力集中,顶部拉张应力集中,随着开挖的持续进行,使坡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随着突发性暴雨的诱发,最终导致了滑坡的发生。(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3-06-16)
李向农,延军平[7](2013)在《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评价的差异性研究——基于西安市上王村、白鹿塬及大峪口乡村旅游者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安市上王村、白鹿塬及大峪口的乡村旅游者为例,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在评价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时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在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时,农家特色、活动体验、自然环境、设备设施和人员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不同家庭收入组的旅游者在活动体验、自然环境和人员素质3个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旅游动机的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素质的重视程度差异不明显,但在其他4个评价因子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该研究的结论能够帮助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好地进行市场和产品决策,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6期)
刘娟[8](2013)在《白鹿塬樱桃品牌营销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城西安东郊的白鹿塬上,有着万亩樱桃园。当地果农多以自家种植、经营为主,品种多口味好,营养价值高。樱桃在每年五月成熟,而此时西安时常有雨,成熟后的樱桃遇雨即裂。果农需在下雨前,大量采摘,并将其储存。然而普通果农因无储存技术或因储存成本过高,而选择低价批发或零售。辛苦了一年其收入并不多。如何能更好的将樱桃营销出去,进而让自己的收入增加,成了果农们思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地樱桃的特点及果农的经营模式,运用SWOT分析,并结合品牌营销理论,从果农经营战略到具体措施的制定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究。通过塑造白鹿塬樱桃这一品牌及品牌营销来解决当地果农面临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3年14期)
王阿丹,王昌业,李萍,李同录[9](2012)在《西安白鹿塬北缘黄土边坡稳定的可靠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安白鹿塬北缘实测了14个黄土自然边坡断面,建立了地质模型,通过采样测试并收集已有的测试资料,获得了各时代黄土地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将Morgenstern-Price法稳定性计算公式作为极限状态方程,分别采用Monte-Carlo法和Duncan法进行了边坡稳定的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采用Monte-Carlo法和Duncan法得到的14个边坡稳定系数分别为1.11~1.41和1.09~1.33,显示这些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得到的边坡可靠指标分别为0.56~1.79和0.39~1.60,得到的失效概率分别为3.4%~29.0%和5.5%~34.8%,并且共有75%的边坡失效概率大于10%,失效可能性较大。统计结果表明:白鹿塬区边坡的坡高和坡度存在负相关性。低而陡的边坡潜在最危险滑面剪出口较高,失效概率较小;坡高达到50m及以上时,边坡高而缓,剪出口较低,失效概率较大,其中河流下切深,有N2泥岩出露的极高边坡,稳定性最差。Duncan法求解的稳定系数略小于Monte-Carlo法求得的结果,而前者求解的失效概率略大于后者,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较为接近。由于Duncan法理论简单,计算量小,更宜于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王小纪,张军灵,郝剑[10](2012)在《西安市白鹿塬直观坡面生态景观林规划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西安市白鹿塬直观坡面绿化工程"生态景观林规划设计进行,提出在城市周边直观坡面生态景观林规划设计中要注意把握好其生态、经济、景观、文化和社会等功能的和谐、统一,以期为城市周边生态景观林的营造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城市林业》期刊2012年01期)
白鹿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白鹿塬某黄土崩塌现场勘查工程地质资料,采用理正软件对该黄土崩塌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崩塌体稳定性的相关结论,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同时对其危害性做出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鹿塬论文参考文献
[1].李汉彬.白鹿塬不同黄土地层的微结构特征[D].长安大学.2019
[2].杨立,董耀刚,颉丽,姚正学,杨军.白鹿塬某黄土崩塌稳定性分析及危害性评价[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
[3].王亚红.西安市白鹿塬高校青年教师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长江丛刊.2017
[4].徐波.西安市白鹿塬休闲体育旅游模式开发现状与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
[5].萨出拉.骊山—横岭—白鹿塬地区溯源侵蚀空间分异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5
[6].孙伟青.开挖卸荷型黄土滑坡力学响应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
[7].李向农,延军平.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评价的差异性研究——基于西安市上王村、白鹿塬及大峪口乡村旅游者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3
[8].刘娟.白鹿塬樱桃品牌营销探究[J].时代金融.2013
[9].王阿丹,王昌业,李萍,李同录.西安白鹿塬北缘黄土边坡稳定的可靠度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
[10].王小纪,张军灵,郝剑.西安市白鹿塬直观坡面生态景观林规划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