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论文_项梦洁,秦云,王宪杰,杨思昭,龙诗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建筑,设计规范,烈度,系数,抗震性,砂土,塑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项梦洁,秦云,王宪杰,杨思昭,龙诗琪[1](2019)在《基于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考虑场地土特性的人工波生成及可靠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场地土特性和人工波选择的要求,将地震动作为随机过程,利用修正胡聿贤-周锡元模型以及基于Hartley正交基的地震动随机过程经双调制生成不同场地土特性的人工地震波,以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为例,研究了不同场地土特性人工波对结构位移可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场地土因素对人工波生成以及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大,不同场地土人工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特性,均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选波要求,为最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考虑大量不同场地土效应的地震波生成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宗文,马建勋,马鸿敏,王庆美[2](2018)在《中、欧、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相关规定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抗震设计规范是综合本国抗震科研成果、地震灾害经验以及当前经济水平的产物,所以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抗震设计规范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中、欧、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抗震设防水准和目标、地震危险性区划、建筑结构重要性类别划分、地震反应谱这四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最高,其次为中国,欧洲最低;地震危险性区划方面,欧洲规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规范则更具有普遍性,日本则是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区域系数进行危险性区划;建筑结构重要性类别划分方面,中、欧规范分类思想一致但设防概念不同;中、欧规范反应谱曲线相似,但走势、取值等细节差异很大,日本规范取消了上升段。(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1期)

韩宝权,白晓康[3](2017)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框架结构部分修改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框架结构抗震防线单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针对框架结构在计算、构造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规定。这里对新规范框架结构修改部分进行解说和讨论,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7年03期)

宋廷苏,管庆松,周宝峰,阿拉塔,安晓文[4](2016)在《美国UBC97与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近断层系数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美国《Uniform Building Code》1997使用Ca和Cv双参数确定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方法。UBC97中规定,同时满足4个方面的条件:(1)建筑位于抗震设防4区;(2)断层是发震断层;(3)断层具备发生不小于M_w6.5级地震的能力;(4)断层距小于15 km,才需考虑近断层系数。近断层反应谱与非近断层反应谱主要有等效峰值加速度、等效峰值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3个方面的增大。隔震结构的近断层增大系数不小于传统抗震结构的近断层增大系数。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只规定了隔震结构和进行性能抗震设计的结构,在同时满足发震断层和断层距2个方面的条件,才需考虑近断层增大系数。通过对比发现,UBC97关于近断层系数的规定更加系统、明确和全面。(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6年05期)

[5](2016)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第1199号》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批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16年8月1日起实施。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刊登在我部有关网站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2016年7月7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局部修订的条文及条文说明修订说明(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标准化》期刊2016年08期)

冯波[6](2016)在《基于NCEER法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法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建议的方法对深层地基土的判别结果偏于保守,NCEER法判别计算复杂,另外对深层地基土的判别也偏于不安全。对基于标准贯入击数的NCEER液化判别方法进行简化,推导了临界锤击数的表达式,并将其与规范法相结合,提出改进的简化临界锤击数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仅与计算点深度与地下水位埋深有关,公式应用方便,便于工程人员掌握。(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刘大海,曾凡生,王敏,田敏[7](2016)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确保全国地震区各类建筑具有合理抗震可靠度的关键性技术文件。本文结合工程抗震设计经验,对多遇地震结构承载力验算、抗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抗震性态设计、乙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竖向地震作用进行探讨。指出: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地震基本烈度,应采用基本烈度地震作用进行结构承载力和变形的抗震验算。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应按设防分类控制建筑震害、分类规定设计地震加速度、抗震构造措施不能降低。乙类建筑抗震承载力应适当增强。竖向地震作用应按设防烈度确定。(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6年01期)

邓晓镜[8](2015)在《浅谈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8条的理解和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1.8条为强制性条文,在工程实践中必须严格执行,为了在实际勘察工作中更好地执行该条,结合工程实例浅谈对该条的理解和应用,供同行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5年27期)

罗开海,黄世敏[9](2015)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发展历程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回顾《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面临的形势,最后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下一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简明的阐述。期望本文能对广大从事抗震防灾工作的同志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标准化》期刊2015年07期)

崔伟[10](2014)在《基于防灾规范的避难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灾害是一种破坏性非常强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我国的地震任然非常活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镇人口密集化使得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所以在灾害发生后,一定要保证居民有一个安全的栖身之所。目前我国虽然有分布广泛为数众多的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可用于防灾避难的场所,但这些建筑在设计和建设的初始阶段由于并没有融入防灾避难的设计理念,在灾害真正来临时极易暴露出诸多问题和不足,造成避难秩序的混乱,避难效率和避难质量的降低,甚至部分避难场所完全不能投入实际使用。因此,探索体育场馆等避难建筑针对避难功能需求的具体设计策略,是避难建筑能有效、高效发挥出其避难功能的有力保障,也是综合利用社会资源的必要途径。以某中学体育馆为例,针对该体育馆的抗震性能配合《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试设计。分析了原建筑按照避难场所设计要求在侧向刚度及承载力方面的不足,在不断试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加固方案,一种直接在外围增设柱间钢支撑,另一种是采用减震粘滞阻尼器,并对两种方案分别采用SATWE、SAP2000和EPDA进行了多遇地震下的承载力及侧移计算,以及罕遇地震下静力push-over弾塑性分析和动力弾塑性时程分析,验证了采用钢支撑或者减震阻尼器均能有效起到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适用于对抗震要求较高的避难建筑。(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期刊2014-12-0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抗震设计规范是综合本国抗震科研成果、地震灾害经验以及当前经济水平的产物,所以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抗震设计规范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中、欧、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抗震设防水准和目标、地震危险性区划、建筑结构重要性类别划分、地震反应谱这四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最高,其次为中国,欧洲最低;地震危险性区划方面,欧洲规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规范则更具有普遍性,日本则是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区域系数进行危险性区划;建筑结构重要性类别划分方面,中、欧规范分类思想一致但设防概念不同;中、欧规范反应谱曲线相似,但走势、取值等细节差异很大,日本规范取消了上升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1].项梦洁,秦云,王宪杰,杨思昭,龙诗琪.基于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考虑场地土特性的人工波生成及可靠性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9

[2].李宗文,马建勋,马鸿敏,王庆美.中、欧、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相关规定的比较[J].建筑结构.2018

[3].韩宝权,白晓康.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框架结构部分修改浅析[J].河南建材.2017

[4].宋廷苏,管庆松,周宝峰,阿拉塔,安晓文.美国UBC97与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近断层系数对比[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6

[5]..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第1199号[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

[6].冯波.基于NCEER法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法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J].水运工程.2016

[7].刘大海,曾凡生,王敏,田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6

[8].邓晓镜.浅谈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8条的理解和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5

[9].罗开海,黄世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发展历程及展望[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

[10].崔伟.基于防灾规范的避难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昭化镇县衙街西立面街景整治图(邵甬...梁中应变片位置图窗间墙宽度较大的墙体表6-9建筑抗底层柱顶隔震房屋主体工程施工底层柱顶...软件中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加固模型Fig.4ModelstructurewithHD...

标签:;  ;  ;  ;  ;  ;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论文_项梦洁,秦云,王宪杰,杨思昭,龙诗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