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种群结构论文-张铃敏,常青龙,史勤,赵宇豪,谢弘超

微生物种群结构论文-张铃敏,常青龙,史勤,赵宇豪,谢弘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种群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ANON,SBR反应器,恢复稳定,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种群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铃敏,常青龙,史勤,赵宇豪,谢弘超[1](2019)在《CANON工艺短程硝化恢复调控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短程硝化恶化的全程自养脱氮工艺(CANON)污泥为研究对象,在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开展自养脱氮运行效果的恢复调控研究,并基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探究微生物调控机理.结果表明,高氨氮(NH_4~+-N≥300mg/L)和调节曝停比至1:3,可有效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稳定后期,亚硝酸盐氧化率(NOR)逐渐降至2.30g N/(m~3·h),ΔNO_3~--N/ΔNH_4~+-N逐渐降至0.13,总氮去除率(TNRR)提高到0.35kg N/(m~3·d),后延长厌氧段时间至90min,可使NOR进一步下降接近0.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从恢复阶段初到稳定阶段,检测到NOB主要菌属为Nitrospira,其相对丰度从3.96%降至0.64%,Candidatus_Jettenia菌属(属于厌氧氨氧化菌(An AOB))相对丰度从46.68%上升至49.98%.可见,通过短期提高进水氨氮浓度可使NOB得到有效抑制,并逐渐被淘汰,使An AOB得到富集,AOB相对丰度稳态,CANON系统得到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高毓晗[2](2019)在《连作和有机改良对设施黄瓜番茄土壤性质和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设施栽培农业大国,连作现象非常普遍。土壤微生物群在作物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调控土壤微生物群是保证设施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而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决定性因素。设施环境特殊加之水肥投入大,使土壤理化条件改变剧烈,土壤健康恶化。黄瓜和番茄具有严重的连作障碍,以往的研究探索了连作作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但是很少关注在长期连作过程中,温室土壤理化性质剧烈改变的情况下,根际微生物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16S和IT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定量PCR方法,研究实际生产中温室连作黄瓜根际真菌和细菌群体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实验温室中建立黄瓜连作体系,明确有机质改良对于黄瓜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和对黄瓜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黄瓜温室土壤氮、磷养分和有机质大量积累: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7.84~67.17 g/kg;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分别为1.35~8.54 g/kg和187.21~1295.26 mg/kg;土壤全磷含量为0.014~0.243%。同时土壤盐含量增高,逐渐出现盐渍化,土壤EC值范围42.5~1632μs/cm;土壤pH(4.28~6.45)随着连作时间增加先降低后回升。番茄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随连作年限先积累,在长连作年限样品中含量回落,总体含量低于黄瓜连作土壤,而磷和钾含量高于黄瓜土壤;多数土壤EC值在800μs/cm以下。(2)温室连作黄瓜根际细菌数量为2.13×10~8~5.11×10~9 copies/(g干土),真菌数量为6.70×10~6~2.88×10~8 copies/(g干土)。温室连作番茄根际细菌数量范围为1.61×10~9 copies/(g干土)~10.90×10~9copies/(g干土);真菌数量范围为1.84×10~7 copies/(g干土)~10.50×10~7 copies/(g干土)。真菌和细菌的数量连作后升高,与土壤养分积累有关,真菌主要与有机质和全氮有关,细菌主要与速效养分增加有正相关。(3)温室连作黄瓜根际真菌和细菌多样性连作后下降,其中土壤盐渍化是降低真菌和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土壤酸化降低细菌多样性。连作番茄根际细菌多样性与pH呈正相关。(4)温室连作黄瓜根际潜在拮抗细菌包括Bacillus,Pseudomonas和Streptomyces的OTUs绝对丰度在连作土中更高,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3~25年)有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注释为Fusarium的OTU的绝对丰度随着连作年限增加有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Fusarium丰度降低与拮抗菌丰度升高和土壤有机质大量增加有关。(5)连作黄瓜土壤施用有机肥,能缓解黄瓜连障碍,改变连作黄瓜根际真菌和细菌群落,降低黄瓜根际镰孢菌丰度。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设施土壤微生物变化特点,为设施农业土壤微生物调控、土壤改良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姚美辰,段亮,张恒亮,魏健[3](2019)在《MBBR-MBR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试验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进行生活污水处理试验,考察了组合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反应器内微生物种群组成及多样性变化,利用克隆文库分析微生物种群结构。结果表明:MBBR-MBR组合工艺稳定运行时对氨氮(NH4+-N)和化学需氧量(COD_(Cr))的平均去除率高达98%和97%;DGGE指纹图谱显示,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明显且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逐渐形成适应污水处理的低温稳定种群,MBBR与MBR相比,其反应器内微生物种群更丰富,抗冲击负荷能力更强;克隆文库结果显示,MBBR与MBR内微生物优势种有较大差异,但同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文如,顾广发,宋小康,杨殿海[4](2019)在《不同溶解氧浓度下硝化工艺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溶解氧(DO)浓度下硝化工艺微生物种群结构.结果表明,低氧硝化反应器(R_L,DO浓度为0. 2~0. 3 mg·L~(-1))比高氧硝化反应器[R_H,DO=(2. 0±0. 1) mg·L~(-1)]具有更高的种群多样性,而R_H中微生物种群功能组织性更高.尽管R_H和R_L共有物种信息达85%以上,但DO浓度的不同造成了单个物种在相对丰度上的显着差异.Proteobacteria门(80. 7%)在R_H中被高度富集,其中Nitrosomonas菌属相对丰度达到65. 1%;而在R_L中则以Proteobacteria(43. 8%)、Firmicutes (20. 0%)以及Bacteroidetes (15. 1%)为共同主导者,同时R_L中含有大量Lactococcus、Anaerolineaceae以及Rhodocyclaceae等可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水解发酵作用的菌属. Nitrosomonas oligotropha和Nitrosomonas europaea分别为RH和RL中优势氨氧化细菌,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均以Nitrospira defluvii为主导.反应器中NH_4~+-N和NO_2~--N浓度(而非DO浓度)是上述硝化菌群被选择性富集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高海军,杨一飞,郭浩[5](2018)在《模拟空间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及运行与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废水循环利用是受控生态生保系统(environmental control and life support system,ECLSS)的关键技术之一.设计了空间废水组合生物处理系统,由两个序批间歇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供氧部件、在线监测与控制部件等组成.利用该系统可同时处理卫生废水和尿液,降解卫生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转化尿液中尿素生成硝态氮(NO-3),形成植物种植营养液.废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后,模拟卫生废水COD去除率达到99.34%,出水NO-3浓度1 626.71mg/L,氮素转化率达到87.2%.对SBR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卫生废水反应器中γ-变形菌纲的Pseudomonas、Arenimonas属微生物占73.3%,尿液废水反应器中β-变形菌纲的Thauera、Nitrosomonas、Comamonas属微生物占48.8%,这些微生物对维持空间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文龙,刘超,沈琛,李夕耀,彭永臻[6](2019)在《活性污泥长期好氧饥饿下的微生物种群结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好氧饥饿环境对活性污泥硝化及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活性污泥在长期好氧饥饿条件下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以具有良好硝化和除磷性能的活性污泥为实验对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分别考察活性污泥好氧饥饿处理3,7,14和30 d后的微生物种群结构特性及差异.结果表明:好氧饥饿时间越长,活性污泥硝化及除磷性能所受的影响越大,污泥的种群结构变化越明显.硝化菌和除磷菌等相关功能细菌在短期(7 d)好氧饥饿过程中,可分别利用细菌衰亡裂解释放的氨氮和胞内储能物质进行细胞维持,确保系统硝化及除磷性能的恢复,同时恢复期氨氧化菌快于亚硝酸氧化菌的活性恢复速率促进了系统由全程硝化向短程硝化的转变;而随着好氧饥饿时间的延长,功能细菌的种群丰度均逐渐减少.此外,活性污泥微生物种群结构在30 d好氧饥饿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既有优势种群(如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等)的逐步消亡,又有适应好氧饥饿环境的菌种(如Firmicutes)增强成为新的优势菌群.(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范虹,赵财,胡发龙,肖凯,柴强[7](2019)在《土壤含水量、种植模式和丁香酚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盆栽试验了田间持水量(45%、60%、75%)、种植模式和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对小麦、蚕豆下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单作加权平均有所减少,但间作化感促进作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大于单作加权平均,且丁香酚对单作小麦和小麦间作蚕豆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出明显的化感促进作用,在丁香酚处理下间作土壤中3种菌类数量较单作加权平均分别提高95.9%、8.8%和99.6%,但对单作蚕豆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随着供水水平的增加,单作小麦化感促进作用增强,单作蚕豆化感抑制作用减弱,间作化感促进作用在60%相对含水量以下随供水水平增加而增强,超过60%后随供水水平增加而减弱。丁香酚处理下间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小麦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比单作加权平均提高74.3%、96.1%和134.0%,且在单作小麦和间作群体下在60%相对含水量以下随供水水平增加而提高,超过60%后随供水水平增加而降低,单作蚕豆则随供水水平增加而持续降低。因此,利用间作和灌水水平的控制可充分挖掘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化感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2期)

柏义生,陈涛,于鲁冀,李阳阳[8](2018)在《悬浮生态岛净化氮污染河水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新型的生物膜载体材料构建复合悬浮生态岛,考察其对氮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载体上的微生物特征,并与普通生态浮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复合悬浮生态岛对河水的净化效果更好,COD、氨氮、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 77%、92. 86%、30. 83%。对载体生物膜样品的高通量测序发现,与普通的纤维丝载体相比,新型载体生物膜中的菌群种类更多、微生物结构更复杂;另外,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更高(Shannon指数高、Simpson指数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15期)

王亚超,南亚萍,袁林江,成敏[9](2018)在《生物除磷系统启动及运行期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手段探究了SBR生物除磷系统启动及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根据测序结果,共获得20个门、150个属级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系统中的主要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绿菌门(Chlorob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这8个菌门占微生物总数的95%以上。属级微生物中的优势菌属为索氏菌属(Thauera)和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其相对丰度分别为7.90%和5.20%。系统中的聚磷微生物有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噬纤维菌科(Cytophagaceae)、浮霉菌属(Planctomyce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脱氯单胞菌属等,其中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为主要除磷微生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13期)

王雪山[10](2018)在《不同环境清香类型白酒发酵微生物种群结构比较及溯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白酒的酿造过程是个复杂的自然多菌种固态发酵过程,在从谷物原料到白酒的发酵历程中,不仅涉及到酒曲中的微生物,同样集成了多种环境中的复杂微生物种群。因此,白酒发酵微生态应包含发酵过程微生态与发酵环境微生态。然而目前对于发酵环境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尚且没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选择典型的清香类型白酒生产过程,利用相同的大曲和发酵工艺,在老厂区及新厂区两个不同环境中同时进行两批比较性发酵研究,结合多相代谢物靶标分析、高通量测序和微生物溯源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清香类型白酒发酵环境微生物组成结构、白酒发酵微生物的来源及环境微生物变化对白酒发酵的影响。此外,由于大曲的制作工艺同样是自发式固态发酵过程,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环境微生物对大曲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多相代谢物靶标分析不同酿造环境下酒醅中微生物代谢规律,发现环境改变会导致酒醅风味物质代谢图谱发生变化。从酒醅中共检测到58种代谢物,包括4种醇类、10种酸类、27种酯类、11种芳香族化合物和6种其他物质。通过对老厂区及新厂区两个典型酿造环境下的白酒发酵过程研究,发现新厂区酒醅与老厂区酒醅的代谢图谱有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发酵结束时老厂区酒醅中乙醇含量(99.97±13.05 g?kg~(-1)酒醅)显着(p<0.01)高于新厂区酒醅中乙醇含量(37.57±3.44 g?kg~(-1)酒醅),同时老厂区酒醅中总酯、总醇、总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均高于新厂区。但是新厂区酒醅中总酸含量高于老厂区,主要包含乙酸、乳酸和苹果酸。(2)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新厂区酒醅及老厂区酒醅中微生物种群演替规律,发现不同环境酒醅初始微生物种群结构不同,进一步造成酒醅中微生物演替规律及代谢的差异。结果显示酒醅中主要微生物包含6个细菌属和7个真菌属,细菌种群主要包含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Kroppenstedtia、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真菌种群主要包含毕赤酵母属(Pichia)、假丝酵母属(Candida)、Kazachstania、复膜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酵母属(Saccharomyces)、维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和曲霉属(Aspergillus)。其中老厂区发酵初始酒醅中芽孢杆菌属(20.78±1.08%)、魏斯氏菌属(16.64±8.53%)、毕赤酵母属(55.10±12.37%)、维克汉姆酵母属(3.35±0.35%)和曲霉属(10.66±2.63%)相对丰度显着高于新厂区;而新厂区中假单胞菌属(17.04±11.27%)、不动杆菌属(3.02±0.69%)、假丝酵母属(16.47±4.31%)和Kazachstania(1.31±0.76%)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老厂区。发酵4 d之后,两个厂区酒醅细菌种群均逐渐演替为乳杆菌属(68.89~97.72%)。然而两个厂区酒醅中真菌种群产生较大差异,新厂区中主要真菌种群是假丝酵母属(43.32~74.13%),而老厂区则是毕赤酵母属(18.87~65.34%)成为主要真菌种群。同时,典范对应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假丝酵母属、Kazachstania和酒醅中酸类物质代谢呈正相关关系,和酯类代谢呈负相关关系,说明酒醅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差异是酒醅代谢图谱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3)通过高通量测序解析白酒发酵环境中微生物种群结构时发现老厂区环境中白酒发酵功能微生物相对丰度高于新厂区。其中酿酒车间室内地面及工具富集了丰富的白酒酿造功能微生物,细菌种群主要包括乳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真菌种群主要包括毕赤酵母属、复膜酵母属、酵母属、维克汉姆酵母属和曲霉属。采用原位模拟发酵的方法,设置两批不添加大曲的白酒发酵过程试验以验证环境微生物对白酒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新、老两个厂区不添加大曲的酒醅中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丝酵母属的分布规律与相应正常发酵体系中的规律一致,这进一步表明环境微生物的改变会驱动白酒发酵过程微生物的演替及代谢规律。(4)通过SourceTracker定量分析白酒发酵微生物的来源,并结合可培养验证方式找出导致两个环境微生物种群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白酒发酵过程中细菌种群主要来自发酵环境(主要是工具和未知环境,72.61~90.90%),包括乳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魏斯氏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Kroppenstedtia。发酵后期酒醅中主要细菌耐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全部来自环境。白酒发酵过程中真菌种群主要来自大曲(61.06~80.00%),主要贡献两个厂区酒醅中毕赤酵母属、复膜酵母属和曲霉属真菌。但是新厂区中优势真菌种群假丝酵母属主要来自工具。而且我们发现新厂区发酵环境中(工具)芽孢杆菌属的缺失是导致环境中假丝酵母属大量增殖的主要原因。(5)本研究进一步通过高通量测序及微生物溯源方法解析大曲微生物的来源。通过高通量测序在大曲及其制作环境中共检测到245个细菌属和119个真菌属。其中新曲细菌种群结构与原料相似度最高,真菌种群与室内地面及工具最接近。大曲制作过程中优势细菌种群由α-变形菌纲及γ-变形菌纲演替为芽孢菌纲,优势真菌种群由酵母纲、接合菌纲、伞型束梗孢菌纲和散囊菌纲演替为酵母纲和接合菌纲。通过SourceTracker定量分析原料及环境对大曲微生物种群的贡献,发现新曲中细菌种群主要来自制曲原料(小麦,82.67%),如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desiccabilis)等。但是成品曲中部分优势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主要来自室内地面和工具。同时制曲工具(55.18%)与室内地面(15.97%)也是大曲真菌种群的主要来源,如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米根霉(Rhizopus oryzae)、梗孢酵母(Sterigmatomyces elviae)、(米/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oryzae)、生丝毕赤酵母(Hyphopichia burtonii)、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和横梗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等。(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微生物种群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是设施栽培农业大国,连作现象非常普遍。土壤微生物群在作物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调控土壤微生物群是保证设施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而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决定性因素。设施环境特殊加之水肥投入大,使土壤理化条件改变剧烈,土壤健康恶化。黄瓜和番茄具有严重的连作障碍,以往的研究探索了连作作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但是很少关注在长期连作过程中,温室土壤理化性质剧烈改变的情况下,根际微生物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16S和IT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定量PCR方法,研究实际生产中温室连作黄瓜根际真菌和细菌群体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实验温室中建立黄瓜连作体系,明确有机质改良对于黄瓜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和对黄瓜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黄瓜温室土壤氮、磷养分和有机质大量积累: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7.84~67.17 g/kg;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分别为1.35~8.54 g/kg和187.21~1295.26 mg/kg;土壤全磷含量为0.014~0.243%。同时土壤盐含量增高,逐渐出现盐渍化,土壤EC值范围42.5~1632μs/cm;土壤pH(4.28~6.45)随着连作时间增加先降低后回升。番茄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随连作年限先积累,在长连作年限样品中含量回落,总体含量低于黄瓜连作土壤,而磷和钾含量高于黄瓜土壤;多数土壤EC值在800μs/cm以下。(2)温室连作黄瓜根际细菌数量为2.13×10~8~5.11×10~9 copies/(g干土),真菌数量为6.70×10~6~2.88×10~8 copies/(g干土)。温室连作番茄根际细菌数量范围为1.61×10~9 copies/(g干土)~10.90×10~9copies/(g干土);真菌数量范围为1.84×10~7 copies/(g干土)~10.50×10~7 copies/(g干土)。真菌和细菌的数量连作后升高,与土壤养分积累有关,真菌主要与有机质和全氮有关,细菌主要与速效养分增加有正相关。(3)温室连作黄瓜根际真菌和细菌多样性连作后下降,其中土壤盐渍化是降低真菌和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土壤酸化降低细菌多样性。连作番茄根际细菌多样性与pH呈正相关。(4)温室连作黄瓜根际潜在拮抗细菌包括Bacillus,Pseudomonas和Streptomyces的OTUs绝对丰度在连作土中更高,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3~25年)有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注释为Fusarium的OTU的绝对丰度随着连作年限增加有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Fusarium丰度降低与拮抗菌丰度升高和土壤有机质大量增加有关。(5)连作黄瓜土壤施用有机肥,能缓解黄瓜连障碍,改变连作黄瓜根际真菌和细菌群落,降低黄瓜根际镰孢菌丰度。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设施土壤微生物变化特点,为设施农业土壤微生物调控、土壤改良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种群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铃敏,常青龙,史勤,赵宇豪,谢弘超.CANON工艺短程硝化恢复调控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高毓晗.连作和有机改良对设施黄瓜番茄土壤性质和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3].姚美辰,段亮,张恒亮,魏健.MBBR-MBR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试验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演变[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9

[4].刘文如,顾广发,宋小康,杨殿海.不同溶解氧浓度下硝化工艺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对比[J].环境科学.2019

[5].高海军,杨一飞,郭浩.模拟空间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及运行与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

[6].刘文龙,刘超,沈琛,李夕耀,彭永臻.活性污泥长期好氧饥饿下的微生物种群结构演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

[7].范虹,赵财,胡发龙,肖凯,柴强.土壤含水量、种植模式和丁香酚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9

[8].柏义生,陈涛,于鲁冀,李阳阳.悬浮生态岛净化氮污染河水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J].中国给水排水.2018

[9].王亚超,南亚萍,袁林江,成敏.生物除磷系统启动及运行期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J].中国给水排水.2018

[10].王雪山.不同环境清香类型白酒发酵微生物种群结构比较及溯源解析[D].江南大学.2018

标签:;  ;  ;  ;  

微生物种群结构论文-张铃敏,常青龙,史勤,赵宇豪,谢弘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