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福利惯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福利,社会福利,文化,民族性,思想,机构,论文。
福利惯习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1](2010)在《场域—惯习理论视角下的民办福利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相继进行了各个领域的改革,重构了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为各类民办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福利场域同样经历了这一变迁。从1983年第八次民政工作会议前后,民政部开始探索中国社会福利工作的改革,提出国家和社会力量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思路,到各项法规的相继颁布,民办福利机构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逐渐走向政府管理、学术研究、社会生活的视域。本文选取了P学校,这样一个民办的、专门服务智障儿童的特教学校为例,运用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对其创立及合法化的实践、福利服务提供和提供福利保障的实践进行分析,试图探究民办福利机构场域的客观位置、自身惯习的构建、实践策略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结论为:P民办特殊教育学校在整个社会场域中,由于持有的资本相当有限,在自身服务提供、与其他场域博弈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在这里,政府部门作为行政管理场域的代表和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的推动者,应担当起为民办福利机构发展提供适宜环境的重任,促使更多民间资本流入社会福利建设之中。(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0-05-15)
王奇[2](2008)在《论“惯习”与社会福利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惯习"作为一个内化于个体自身的性情倾向和存在于社会福利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要素的总和,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视角,一种研究方法来对社会福利、福利文化进行研究,从而找出研究社会福利问题的路径,以及探讨社会福利更深层次,更为核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理论)》期刊2008年S1期)
毕天云[3](2007)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在社会福利研究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在社会福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福利场域不仅是现代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场域,而且具有独特的惯习,即福利惯习,全面理解福利场域与福利惯习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07年03期)
德明[4](2005)在《《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福利文化民族性的实证研究》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青年教师、教授、社会学博士毕天云的学术专着 (博士学位论文)《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福利文化民族性的实证研究》(25万 字),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术着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下,于2004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毕天云[5](2003)在《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福利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以及比较社会福利研究的拓展和深入,福利文化在“型塑”社会福利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有的学者认为福利文化的差异是影响或决定不同社会福利模式差异的主要因素,这是一个比较宏观的理论假设,对其进行实证检验需要一系列的学术积累和铺垫。本文从微观层次(社区)入手,研究经济发展程度基本相近的基诺族和布朗族的福利文化,其目的在于探讨经济发展程度基本相近的不同民族在福利文化上是否存在以及存在哪些差异。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福利文化的概念框架,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运用和检验,本研究属于一项从民族角度出发的、微观水平的比较福利文化的探索性研究。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是导论。本章较为系统地梳理、归纳和分析了从文化角度诠释和研究社会福利的五种理论观点,详细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逻辑与依据,讨论并建构了本文研究福利文化的概念框架,指出了本研究的主要特色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从八个方面归纳和介绍了有关福利文化研究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知识背景,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它们与本研究之间的关系。 第叁章是研究设计。本章分析了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及其与社会福利研究的关系,并就“场域—惯习”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作了讨论;介绍了实地调查的地点选择及所调查社区的基本情况,并对实地调查的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第四章是福利场域的基本惯习。本章分析了基诺族和布朗族的基本福利惯习即福利模式观念,深入讨论了民族与福利模式观念的相关性及其相关强度的社会意义。 第五章是福利亚场域的惯习(上)。本章分析了基诺族和布朗族的贫困观念、救济观念和养老观念。两个民族在贫困成因观念、贫困态度和脱贫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救济态度、救济负功能的看法、救济中的道德风险和救济主观原因致者的态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在养老方式观念上没有差异,但在养儿防老的数量观念和选择养老子女的标准上存在差异。 第六章是福利亚场域的惯习(下)。本章分析了基诺族和布朗族的生命价值观念、疾病观念和教育观念。两个民族在生命价值的重视程度上没有差异,但在生命价值的年龄差异观念上有较大差异;在疾病成因的认识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宗教巫术观念,但基诺族在程度上弱于布朗族;基诺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于布朗族,在教育中的性别平等观念强于布朗族。 第七章是福利场域的深层惯习。本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基诺族和布朗族的宗教福利观念。在生活态度中,基诺族的宗教观念弱于布朗族;在养老场域,基诺族的宗教化程度低于布朗族;在医疗场域,基诺族的宗教化程度总体上低于布朗族;在教育场域,宗教对基诺族的影响小于布朗族;宗教福利观念是基诺族和布朗族的福利文化中差异最为显着的因素。 第八章是研究结果和思考。本章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概括和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提炼,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社会政策建议;还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了反思,并结合研究中的发现和启示,对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初步设想。(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03-05-01)
福利惯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惯习"作为一个内化于个体自身的性情倾向和存在于社会福利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要素的总和,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视角,一种研究方法来对社会福利、福利文化进行研究,从而找出研究社会福利问题的路径,以及探讨社会福利更深层次,更为核心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福利惯习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丹.场域—惯习理论视角下的民办福利机构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
[2].王奇.论“惯习”与社会福利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在社会福利研究中的运用[J].思想战线.2007
[4].德明.《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福利文化民族性的实证研究》出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5].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