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研究

大白菜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研究

胡齐赞[1]2004年在《大白菜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 Olsson)原产中国,是我国的重要蔬菜作物。在大白菜育种领域,国内外已普遍开展了各种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研究。目前,在新品种选育工作中,育种工作者普遍反映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是能有效利用的方法之一。本实验对大白菜的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影响培养效果的各因子进行验证研究,选择最合适培养方法和条件参数。另一方面,对利用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育种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各自优缺点,为其改进方法以及提高在育种中的实际应用效率而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品种间基因型差异是影响大白菜花粉胚诱导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种不同,胚诱导效率差异很大。结果还表明,高代亲本与F_1品种的胚胎发生能力没有明显差异。 (2)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有相同趋势。高温预处理可以大大提高花粉胚的诱导效率。预处理温度均以33℃的效果最好。高温预处理的最佳时间一般在24~48h之间。 (3)增加有机成分含量对大白菜花粉胚的诱导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降低无机成分含量则不利于花粉胚诱导。花药培养的培养基蔗糖浓度以10%的处理水平诱导效果最好,而游离小孢子培养则以13%的处理水平诱导效果最好。激素则均以不加激素的处理效果最好。 (4)花药培养的花粉胚植株再生率要明显高于游离小孢子培养。而每花蕾成苗数则游离小孢子培养略高于花药培养。 (5)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花粉胚诱导效率比花药培养约高十倍,而游离小孢子培养产生的花粉胚的植株再生率则明显低于花药培养。但从每花蕾的成苗数来看,游离小孢子培养略高于花药培养。游离小孢子培养的技术难度、操作要求和应用成本均要高于花药培养,所以游离小抱子培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植株再生等关键环节上的效率才能使之更广泛地应用于实际育种工作中。

王超楠[2]2007年在《小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利用》文中研究说明以17个小白菜品种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研究了胚状体发生和发育、植株再生、再生植株继代及生根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方法。获得的双单倍体植株自交得到DH系,对DH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园艺学性状进行了鉴定,旨在建立高效的小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并将其应用于优势杂交育种实践,加快育种进程。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小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适宜取样时期。花蕾形态特征与小孢子发育时期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花蕾长2.0-3.49mm,花瓣/花药为1/2-5/4时,单核中晚期小孢子比例在75%以上。此时,最适合进行小孢子培养。2.不同基因型试材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有很大差异。在17个品种中有15个诱导获得了胚状体,占供试材料的88.24%。其中,小白菜品种“菜园”的出胚率达到244胚/30蕾。3.较低的离子浓度有利于小白菜胚状体诱导。利用大量元素减半的1/2 NLN-13培养基不仅扩大了出胚基因型,而且胚状体诱导率得到了很大提高。4.6-BA和NAA对小孢子胚状体发生和发育有一定影响。适宜的浓度配比为“6-BA 0.05+NAA 0.1mg·L~(-1)”和“6-BA 0.05+NAA 0.2mg·L~(-1)”。5.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琼脂糖和活性炭对诱导胚状体发生及发育有促进作用,适宜添加量为25mg·L~(-1)琼脂糖和0.5g·L~(-1)活性炭。6.花蕾4℃低温预处理能提高小孢子胚诱导率,以处理24h的效果最好。花蕾低温预处理还有暂时保存材料而使其不降低培养效果的作用。7.游离小孢子培养初期33℃高温预处理对小孢子胚胎发生是必要的,处理时间以24h为宜。8.胚状体发育时期对胚成苗能力有很大影响,子叶期是将胚状体转移到成苗培养基上的适宜时期。9.诱导胚状体成苗的适宜培养基为“MS+3%蔗糖+1.0%琼脂+100mg·L~(-1)活性炭”,成活率达88.70%。10.“MS+3%蔗糖+0.8%琼脂”是小孢子植株继代和复壮培养的适宜培养基。“1/2MS+NAA0.1mg·L~(-1)+3%蔗糖+0.8%琼脂”和“MS+NAA0.1mg·L~(-1)+3%蔗糖+0.8%琼脂”是小孢子植株生根的适宜培养基。11.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可以采用染色体计数的直接鉴定法和比较形态学、气孔特征及花粉活力的间接鉴定法相结合的方法。最后还可以用自交结籽能力进行验证。12.从不同品种中诱导出的小孢子植株单倍体、双单倍体、高倍体和嵌合体比例不同。其中,双单倍体植株比例从41.30%到66.66%。13.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株系及其配制的杂交组合整齐一致,说明得到的DH株系为纯系,用其配制的杂交组合可以满足商用杂交种对整齐性的要求。14.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株系具有自交不亲和性,其不亲和程度达到了自交不亲和系的标准。

周志国[3]2007年在《萝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与植株再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建立高效的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加速育种材料纯化,以19个材料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研究影响小孢子胚诱导因素,促进小孢子植株再生的方法,探讨了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方法,对获得的再生植株的性状进行了鉴定,获得了下列试验结果:1、不同基因型的萝卜试材间的小孢子胚状体发生能力有很大的差异,19个萝卜品种中有13个品种产生了胚状体,其余6个品种没有被诱导成功。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率最高的品种‘Nau-11tcx-06’出胚率达到10胚/蕾。2、花蕾发育时期是小孢子诱导出胚状体的关键因素,供试品种不同适宜培养的花蕾长度也不相同,“花瓣/花药”长度之比为6/7~8/7时,小孢子的发育时期处于单核靠边期与双核早期,在形态上观察选择圆形小孢子占绝大多数的花蕾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较合适。3、活性炭对小孢子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提高胚状体的诱导率,并且提高子叶型胚状体的比例,低浓度的活性炭对小孢子发育的诱导起促进作用,高浓度反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4、外源激素对小孢子发生及发育有一定的影响,低浓度的6-BA促进难成胚的基因型细胞启动分裂,高浓度的6-BA对小孢子胚状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并使小孢子胚状体向畸形化发展。5、将花蕾保存在4℃低温环境中预处理,胚状体统计结果表明,胚状体诱导率未有显着变化,但是可以暂时保存材料,并不降低培养效果。经过5~6天的保存,发现诱导率明显降低,经染色检测花粉活力明显不足。6、游离小孢子33℃高温预处理,可以改变小孢子发育方向,使其由配子体发育途径转向孢子体发育途径,并使小孢子维持较高的活细胞频率,促进细胞分裂和胚状体发生。7、在对不同花期取样诱导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基因型适宜培养的花期不一致,但总体上盛花期花蕾样品成胚率高。8、胚状体成苗率与胚胎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胚状体越大越容易成苗。小孢子植株主要来源于发育健康的胚状体,畸形胚状体很难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9、试管苗生根培养基经过比较,发现以MS+NAA0.2mg·L~(-1)+3%蔗糖+O.7%琼脂最为适宜,生长的根系粗壮整齐,如果一次生根不成功,还需要二次生根。在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小孢子植株的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90%-100%。10、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小孢子植株群体中单倍体、二倍体、四倍体和嵌合体所占的比例不同,不同品种间植株的自然加倍率有显着的差异。11、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的最可靠方法是细胞学方法,可以通过根尖细胞压片或花粉母细胞压片的方法进行植株倍性鉴定,流式细胞测定方法是最为迅速的测定方法。

胡齐赞, 龚亚明, 韦顺恋, 曹家树, 毛伟海[4]2007年在《大白菜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对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ssp. pekinensis)的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基因型差异是影响大白菜花粉胚诱导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花粉胚诱导效率约比花药培养高10倍;游离小孢子培养花粉胚的植株再生率只有花药培养的10%~15%。因此,游离小孢子培养需进一步提高植株再生率等技术才能更有效地应用于实际育种工作中。

张晶[5]2012年在《影响苜蓿游离小孢子的培养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游离小孢子培养具有避免愈伤组织阶段,直接通过胚胎发生途径产生植株,具有减少因孢子体变异引起的性状退化,缩短育种周期,减少工作量等特点。本试验以新牧1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yn cv.Xinmu No.1)的花蕾为材料,对苜蓿小孢子花器官形态与发育时期的相关性、低温和高温预处理对苜蓿小孢子发育的影响、游离小孢子培养的条件等进行了研究,为苜蓿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首蓿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官外部形态特征关系密切。处于单核末期的小孢子为游离培养的最佳时期。镜检小孢子处于单核末期的花蕾的外部形态特征为:花萼长0.684--0.780cm,花瓣长0.393--0.423cm,花萼比花瓣稍长。2.苜蓿小孢子离体培养的方法。花蕾经过4℃低温预处理1d,采用机械研磨花蕾的方法获得小孢子,经400目滤网过滤后的滤液用1000r/min.的低速离心,分离出干净的小孢子。按1.5×105个/mL接种密度,将处理过的小孢子接种在(B5+0.5%活性炭+0.5mg/L6-BA)液体培养基中,可以有效提高小孢子培养初期存活率。用33℃高温处理48h,这样有利于小孢子参与孢子体发育途径。3.低温预处理可以显着提高胚细胞的诱导率,较对照提高了22%。经过低温预处理的小孢子,其退化速度比对照慢,且变化平缓。33℃高温处理影响胚状体的形成,其处理时间长短与胚状体诱导率密切相关,33℃高温处理2d胚细胞诱导率最高,达52%。

王玉书[6]2012年在《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及红叶性状的SRAP标记》文中认为羽衣甘蓝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和蔬菜作物,但由于其为绿体春化植物,花芽分化所需时间长,两年才能完成一个有性生活周期,利用常规育种手段培育一个自交系需要6~8年。采用双单倍体育种方法替代自交系选育过程,可以有效地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小孢子培养便是一种高效的培育双单倍体的细胞育种技术,因此,优化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叶色是羽衣甘蓝最重要的观赏性状,开发与叶色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探索叶色形成机理和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的重要前提。本项研究以16个羽衣甘蓝杂交种为试材进行小孢子培养,分析小孢子胚状体的发生与发育、以及小孢子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筛选准确高效的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方法,探索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方法,鉴定培养所得DH系的自交亲和性及用其配制杂交种的园艺学性状;利用小孢子培养创制的DH系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2分离群体,筛选与红叶性状连锁的SRAP标记。获得了以下结果:1.优化了羽衣甘蓝小孢子胚诱导体系。研究证明了基因型是影响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中胚状体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供试的16个基因型材料中15个基因型获得了小孢子胚状体,但出胚品种的胚诱导率相差很大,最高的‘皱叶红心’和最低的‘白鸠’两者胚诱导率相差达1.94胚·蕾~(-1)。花蕾长度在3.01~3.50mm范围内时,小孢子所处单核中晚期的比例最高,达67.31%。因此,在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时,选蕾长度应集中在3.01~3.50mm范围内,有助于胚状体诱导成功,此时花瓣与花药比在2/3~4/5。花蕾经4℃低温预处理可以提高胚产量,以处理24h效果最好,时间过长则会起反作用;小孢子培养前先在33℃热激处理24h有利于小孢子启动胚状体发育途径。培养过程中添加和更换培养基均能显着提高胚产量,加液培养更有利于提高胚产量。不同材料对激素反应不尽相同。‘波浪叶红心’在不含激素的培养基中胚诱导率最高;‘红欧’以在添加0.10mg·L~(-1)6-BA的培养基中培养效果最好;‘白鸥’则在6-BA0.10mg·L~(-1)+NAA0.10mg·L~(-1)浓度组合的培养基中反应最好。振荡培养有利于胚状体的发生和发育,既能提高小孢子胚诱导率,又能促进子叶形胚发生,提高子叶形胚的比例,减少畸形胚发生率。2.建立了羽衣甘蓝小孢子胚高频再生植株体系。B5固体培养基最适合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的再生。小孢子胚形成后,转至B5培养基,萌发很快,胚芽迅速分化,有利于胚发育成再生植株。子叶形胚植株再生频率显着高于其它类型的胚。鱼雷形胚可以发育成子叶形胚,然后再发育成苗;也可以先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成植株。心形胚、球形胚和畸形胚只有很小一部分能发育形成植株。最适宜的转胚时间是小孢子培养后的第25天。尽量减少胚状体在NLN液体培养基中滞留的时间,可以获得高的植株再生频率。小孢子胚转至固体培养基后,先在4℃低温培养一定时间,可以显着提高植株再生频率。‘白欧’和‘皱叶白心’的小孢子胚在4℃处理5d时效果最好;而‘皱叶红心’的胚在4℃处理2d后再生频率最高,但是低温处理时间不宜过长。接种到添加活性炭培养基上的胚状体萌发较快,再生植株生长健壮,成活率高。但是,添加活性炭并不能显着提高植株再生频率。添加适当浓度的AgNO_3能促进小孢子胚发育形成植株。‘红欧’在添加3.0mg·L~(-1)AgNO_3处理中获得最高植株再生频率,‘皱叶红心’在添加5.0mg·L~(-1)AgNO_3的处理中植株再生频率最高。3.研究确定了羽衣甘蓝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及加倍方法。小孢子再生植株鉴定方法可以应用染色体计数的直接鉴定方法与形态学特征、气孔特征、花粉粒大小与活力、自交结实情况和流式细胞仪间接鉴定方法相结合。小孢子再生植株群体中,单倍体、双单倍体和四倍体同时存在,但不同基因型间再生植株的自然加倍率差别很大,对于自然加倍率低的基因型有必要进行人工加倍处理。在不同人工染色体加倍方法中,秋水仙素处理小孢子方法效果最好,在50mg·L~(-1)处理36h时加倍效率为52.9%,显着高于对照;秋水仙素处理切根小植株处理效果最差,小植株死亡率很高;在试管苗浸根试验中以1000mg·L~(-1)的秋水仙素处理植株根部4h的加倍效果最好,为44.8%,但这种方法容易造成根部损伤,移栽田间后生长较弱。4.鉴定筛选出一批优异的羽衣甘蓝DH系。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的优化,获得10个品种羽衣甘蓝来自不同胚状体的小孢子植株239株,经园艺学性状鉴定筛选出优异DH系18个。经自交亲和指数测定,所有DH系均符合自交不亲和系标准。利用DH系试配杂交组合,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7个。5.筛选获得了与红叶性状紧密连锁的SRAP标记。通过遗传分析证明了羽衣甘蓝红叶与白叶性状为一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红叶为显性。采用SRAP+BSA法,筛选获得了3个与红叶基因Re紧密连锁的SRAP标记,它们位于Re基因的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2.2cM、6.4cM和3.7cM。

张景景[7]2012年在《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花生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应用加快了许多作物的育种进程,为单倍体育种及遗传研究奠定基础,而有关栽培花生品种的花药培养研究鲜有报道。研究者进行野生花生花药培养,但只是获得愈伤组织,未分化出单倍体植株,关于花生小孢子培养的研究尚未报道。花药本文以22份花生栽培品种为材料进行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同时对花培材料的小孢子发育时期、接种、诱导培养、继代培养、分化愈伤组织进行相关的研究讨论,以期建立高效的花培诱导体系,为单倍体育种及创制DH系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结果如下:1小孢子发育时期与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关系(1)当花蕾纵径长为1.5~3.0 mm,以四分体时期为主;3.1~4.7 mm,以单核期为主;4.8~10 mm,以双核期为主。(2)花药培养结果表明,四分体时期、单核靠边期和双核期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0.83%、30.42%和14.58%;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单核靠边期的诱导率最高,达到9.38%。2花药培养条件的筛选(1)不同的基因型材料具有不同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在接种的22份材料中,花生栽培品种邢花4号最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30.42%。(2)本试验中蔗糖的浓度均为3%,在1/2MS+0.8mg/L NAA+8mg/L 6-BA+0.02mg/L KT的改良培养基内,愈伤组织的诱导效率最高,可到达26.25%。(3)通过研究培养基中不同激素种类及其组合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作用,在添加6-BA、NAA、IBA、TDZ、KT及其它们的组合中,以添加8.0 mg/L 6-BA、0.8 mg/L NAA、0.02 mg/L KT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较好,且诱导的愈伤组织长势好、致密、绿色。在添加1.0 mg/L 6-BA、0.5 mg/L NAA的MSB5培养基中,可分化出茎和根,分化率达3%,比其它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中分化率高。3游离小孢子培养条件的筛选(1)最易诱导出愈伤组织的品种是四粒红,小孢子单核靠边期取材最好,诱导率达9.38%;四粒红单蕾产胚数最多,平均每蕾产胚数为0.1个。(2)采用MS液体培养基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诱导率达9.38%;NLN液体培养基的诱导率为1.0%。(3)在附加4 mg/L 2,4-D,3 mg/L 6-BA和0.3 mg/L NAA改良的MS液体培养基上,小孢子的诱导率达到16.7%。(4)血球计数板测量小孢子密度为2.5×10~4个/mL时,花生品种四粒红获得了较高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12.5%。

邓永玲[8]2008年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和离体子叶不定芽再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建立高效的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以10个大白菜杂交种为试材,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因素及其胚状体发生进行了研究;为了了解大白菜组织培养不定芽产生的解剖学基础,连续观察了大白菜离体子叶不定芽再生的组织变化,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不同大白菜基因型材料之间的成胚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在试验所用的10个基因型大白菜材料中,有3个获得了胚状体,其中华阳白产胚量最高,每个花蕾产4.4个胚。2.不同基因型材料适宜取样花蕾的大小有一定的差异。细胞学观察表明,华阳白和陕秋白适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花蕾大小分别为花蕾纵径2.5~2.99.0mm和2.0~2.49mm,此长度的花蕾大部分小孢子处于单核中晚期。还发现大白菜同一花蕾的小孢子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渐续性,即不同步性。3. 4℃低温预处理花蕾1d华阳白、陕秋白和05杂42的小孢子胚诱导率最高,虽然对JC-9的没有表现提高效果,但仍有胚状体发生,因此具有暂时保存材料的作用。4. NLN培养基较1/2 NLN培养基更适于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5.激素对大白菜小孢子胚发生及发育有一定影响。6-BA,2,4-D有促进诱导小孢子胚的作用,最适宜浓度均为0.2 mg/L。NAA、TDZ对小孢子胚状体的发育作用不大。6.不同浓度秋水仙碱对6个基因型大白菜离体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比较发现,小孢子对秋水仙碱的反应与基因型有关,低浓度秋水仙碱(0.8mg/L)直接处理可以促进大白菜小孢子愈伤组织发生。7.对普通大白菜品种陕秋白和彩色大白菜材料06J28的离体带柄子叶不定芽再生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研究表明,在带柄子叶离体培养过程中,培养2~3d,子叶柄切口端皮层及维管束薄壁细胞开始启动,细胞迅速分裂形成分生细胞团,陕秋白和06J28分别在培养5d、6d时出现明显芽原基,不定芽的产生方式为直接出芽,在陕秋白中还观察到有个别芽再生发生于愈伤组织内部,为内起源。

崔群香[9]2011年在《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培养及其胚胎发生机制》文中指出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中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不结球白菜营养丰富,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普遍栽培,近年来欧美等国家也广泛引种,逐渐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蔬菜。不结球白菜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了解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机理、提高小孢子胚胎发生频率及可重复性,从而建立稳定的培养体系,在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小孢子胚胎诱导技术研究以抽薹较早的4个不结球白菜品种为试材,对可能影响其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稳定的培养程序并利用该程序对18个品种进行培养以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从植株始花开始不断采摘幼嫩小花序进行培养,可以使植株上的花序长时间保持初花状态,延长适宜取材的时期,并有利于减少或克服部分品种由于裂蕾等导致的污染;2d或3d32.8℃预处理以及NLN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活性炭能够提高小孢子的胚胎发生频率;使用前将B5培养基以及NLN培养基的pH值调整至5.8可大大提高小孢子胚胎发生频率;B5培养基和/或NLN培养基添加0.05mg·L-16-BA有利于提高不结球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频率;利用该培养程序可使基因型反应频率达到88.9%,并使多数品种的胚胎发生频率达到或超过10胚/皿。2.小孢子胚胎萌发及炼苗移栽利用试验中获得的小孢子胚胎对部分影响胚胎萌发成苗的因素以及炼苗移栽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期间的热处理时间不同会影响小孢子成苗,热处理2d和3d后诱导产生的胚胎移栽成苗率较热处理1d的高;培养25d的胚胎在固体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胚胎根部插入培养基较平放培养基表面胚胎成苗率更高,低温预处理不能增加胚胎成苗率;含1.2%琼脂的B5培养基中添加0.4g·L-1活性炭和0.05mg·L-16-BA有利于小孢子胚胎直接成苗,‘青梗’小孢子胚胎成苗率可达93.51%;直接成苗的小孢子植株经过生根后更有利于移栽,移栽过程中注意保湿可使成活率达到74%以上。移栽后的多数小孢子植株能够现蕾开花。3.小孢子再生植株倍性鉴定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移栽成活的123株再生株进行倍性鉴定,对其中的113株进行了叶绿体计数分析,将两种方法鉴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进一步用形态法和减数分裂观察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培养再生植株中存在单倍体、二倍体和四倍体等不同倍性的植株,总自然加倍率为55.3%,但不同品种加倍率有一定的差异,‘华京’自然加倍率最低,为57.5%,‘华冠’为73.1%,‘夏绿2号’为80.0%,‘青梗’最高,达94.7%;叶绿体数目鉴定法与流式细胞仪鉴定的结果一致性很高,均达到92.8%以上。对结果一致的103株进一步分析则表明:无论是单一品种分别分析还是各品种综合分析,结果均表明不同倍性植株叶绿体平均数之间差异极显着;根据各不同倍性植株叶绿体平均数分布推断叶绿体平均数平均值(四舍五入)在不同倍性植株的分界为:单倍体≤9;10≤二倍体<16;四倍体等多倍体则≥16。叶绿体数分界法鉴定结果与田间形态鉴定倍性结果吻合,较流式细胞仪法更简便,该方法既可以在苗期利用莲座叶也可以在抽薹期利用薹生叶进行植株倍性鉴定。不同倍性植株在形态上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植株倍性越高植株生长势越强,花瓣先端也随倍性增加而变宽。单倍体减数分裂中期I出现10个单价体,中期Ⅱ观察到单价体5/5分离,花粉呈不规则的扁盘状;二倍体减数分裂正常,终变期、中期I可见到10个二价体,中期II出现两组各10条染色体,花粉叁裂状;而四倍体中期II、后期Ⅱ及末期Ⅱ中染色体数目明显多于10条,中期II可观察到两组染色体中一组染色体数目为20个,其花粉常出现四裂或多裂。4.小孢子形成、发育及胚胎发生细胞学研究采用H33258荧光染色法研究了不结球白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并用FDA荧光染色法对小孢子游离后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表明;不结球白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终变期二价体多为棒状和环状。终变期、中期I和中期Ⅱ是染色体数目鉴定的最佳时期。1.5-2.49mm长的花蕾中花粉处于单核早至中期,2.5-3.0mm长的花蕾中花粉处于单核靠边期至2核早期。FDA染色反应显示单核靠边期小孢子活力最强,适宜进行培养。多数游离小孢子培养经历的发育过程与合子胚相似,并且胚胎发育迅速,6-9d产生大量球胚,13d开始出现子叶形胚胎。其发育途径既有白菜中普遍报道的B途径,也有第1次不对称分裂后营养细胞发育的A途径;第1次不对称分裂后,观察到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共同发育的现象即E途径,未发现生殖细胞单独发育。不同品种胚胎发育的途径存在一定的差异。

王萌[10]2011年在《草莓小孢子培养与离体诱导染色体加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莓属于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浆果类果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研究通过草莓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得到了单倍体,初步对培养诱导体系进行探讨,同时对栽培草莓离体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做了探讨,利用秋水仙素诱导离体叶片与秋水仙素诱导茎尖生长点两种方法得到了染色体加倍株系,为草莓倍性育种奠定了基础。以6个栽培草莓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草莓小孢子细胞学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相关性,明确了小孢子具有胚发生能力的花器形态。通过对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观察发现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直径长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萼片长度、花瓣颜色有一定的相关性。花蕾直径处于0.50-0.90cm时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的比例较高,不同品种略有差异。在野生草莓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中,以东北草莓(F. mandschurica Staudt)和绿色草莓(F. viridis Duch.)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影响小孢子培养的相关因素,首次对草莓小孢子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在东北草莓上获得了1个小孢子发育而来的胚状体,不同基因型之间成胚率有显着差异。培养基中添加0.25%椰汁或1.0 mg/L的2,4-D能促进野生草莓小孢子胚状体的发育,添加NAA、6-BA没有效果;低温处理对小孢子胚状体的发育起到积极作用,适宜的处理时间为1天;小孢子培养基中添加0.1g/L活性炭能促进胚状体的发育,减轻培养过程中的褐化。以‘雪蜜’和‘红颊’草莓为试材,分别采用秋水仙素诱导茎尖生长点与秋水仙素诱导离体叶片两种方法探讨了栽培草莓染色体加倍的技术方法,获得染色体数目变异植株,包括9×、10×、11×、12×、14×、16×,并对‘雪蜜’加倍植株的田间表现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表明诱导茎尖生长点的方法中利用0.2%秋水仙素离体处理草莓生长点20min效果最好,成活率为70.3%,变异率为83.3%,得到了9x-16×的加倍株系;诱导离体叶片方法中0.3%秋水仙素处理4d效果最佳,草莓叶片的再生率为40.5%,变异率100%,该处理诱导产生了16×的株系。

参考文献:

[1]. 大白菜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比较研究[D]. 胡齐赞. 浙江大学. 2004

[2]. 小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利用[D]. 王超楠. 沈阳农业大学. 2007

[3]. 萝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与植株再生研究[D]. 周志国.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4]. 大白菜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比较研究[J]. 胡齐赞, 龚亚明, 韦顺恋, 曹家树, 毛伟海. 浙江农业学报. 2007

[5]. 影响苜蓿游离小孢子的培养因素的研究[D]. 张晶. 新疆农业大学. 2012

[6]. 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及红叶性状的SRAP标记[D]. 王玉书. 沈阳农业大学. 2012

[7].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D]. 张景景. 河北农业大学. 2012

[8].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和离体子叶不定芽再生研究[D]. 邓永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9]. 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培养及其胚胎发生机制[D]. 崔群香.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10]. 草莓小孢子培养与离体诱导染色体加倍研究[D]. 王萌.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大白菜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