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理解方式的批判性研究——重在英语口语语篇的语用学解读

听力理解方式的批判性研究——重在英语口语语篇的语用学解读

秦俊红[1]2003年在《听力理解方式的批判性研究——重在英语口语语篇的语用学解读》文中认为听力水平是衡量外语学习者总体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听力教学的研究受到了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专家的广泛重视。本论文介绍并比较了传统的、语用的乃至认知图式的听力理解模式,以便探索出一种综合或互补的听力教学套路。 传统的听力理解模式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综合是叁种。自下而上式主张听者全力记忆语言成分,自上而下式则认为听者应利用内部语言知识(包括目标语的音位、词汇、语法、句法乃至篇章知识)以及非语言知识(比如文化背景信息和世界知识等)来理解收听到的信息。综合式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作者认为,语用模式与传统模式在解读语篇过程上显然不同。前者的任务是在特定的情景语境下考察话语意义如何被传达和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作用的有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理论、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的层面去探寻接收到的信息与听者认知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为加深这方面的讨论,作者还简要介绍了认知图式理论。尽管远不够深入,但作者相信它将对今后提高听力认知层面的进一步探讨有所助益或启发。

王晓音[2]2013年在《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现存的基本素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素质有待完善等问题,以及当前研究中对教师素质界定的视角微观、内涵模糊等缺憾,提出“大素质”概念,从基本素质、专业素养两个大的方面着眼,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人格素养以及心理素质进行了详尽描述;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汉语知识素养、语言素养、业务素养、跨文化交际素养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本研究重实践性、实用性,以期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的、操作性较强的自我成长指南。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秉持正确的职业意识,以成为一名“多项全能选手”为目标,摒弃偏颇观念,从社会、个体、学术等角度认识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专业身份认同,既不可轻视自己为教书匠,也不可将职业与学术研究割裂开来。职业精神除了对本职业要充满热爱与激情,还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与同理心。作为涉外工作者,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符合规范的职业操守,言行得体,维护民族尊严。由于道德水平难以用数字量化,且本文也无意批评或评价,因此本研究从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行”、“良好的精神状态”两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人格素养提出设想。从“践行公民道德”、“践行教师道德”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期待,希望对外汉语教师拥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可作表率的私德,在工作中有责任心、有激情,并且真心关爱学生。从“积极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两个方面指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精力充沛、向学生输出正能量并且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工作激情,表现出健全、和谐、积极的人格状态以及良好的性格。本研究引用了“信念”(Belief)这一概念,从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以及对教与学的信念这叁个角度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包括“认识自己”、“教学机智”、“心理应激”叁个方面。教师要尊重自我,同时也要敞开自我,不断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是“中介者”、“导师”。准确的自我信念还包括稳定的心态、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善于调适自我心理、情绪等。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的信念包括“认识学生”、“认识学习者的情感”。对于教与学的信念,包括“对学习的信念”和“对教学的信念”。如何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的目标;如何实现高成效的教学,这都是在明晰了对教与学的信念之后才有可能得到答案的。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本研究的一个独特提法。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凸显出来的独特之处,教师对此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处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素养。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难点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本研究从“语言表达”、“语言运用”两个角度来分析对外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语言素养。在语言表达部分,分析了教师语言物理层面、意义层面、情感层面所应当具备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在语言运用部分,我们借用了英文相关着作的部分研究角度,从生理方面、人际方面、教学法方面分析了教学语言。最后,我们从建立和维持课堂交际模式、营造课堂气氛、与学生有效沟通叁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语言的作用。在每个层面的分析中,我们都引入了教学实例,使分析更具体,建议更实用。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养主要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素养以及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技巧。备课不仅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还包括教师对自我的长期与短期的准备。教师从备课到上好一堂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与基础,上课是备课内容的实践、展现与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联接的。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基本素养”的概念,将“板书”、“范读”、“肢体语言”归为教师课上良好素养展示的因素,将“回顾反思”、“收集学生反馈”、“自我修正与调整”归为课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详尽分析了如何上好一堂课。掌握各种基础语言课的特点、教法,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业务素养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教学中的多面手,各种课型全面适应。本文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各种课型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包括听力教学、口语教学现状中的偏差和误区,阅读教材的缺陷,写作教学目标和写作模式的反思。以此梳理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修正途径以及详尽的教学建议。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专业素养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以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基础,搭建跨文化交际知识,有能力处理自身所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处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方式,以及应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手段。

王乐[3]2010年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语言的工具魅力和文化魅力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国外语言学习者,从而引发了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热潮。而“汉语热”背后隐藏的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文化定位,既以语言为本位和以交际能力为本位。这两种工具性定位又分别导致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本末倒置和文化价值目标的偏移,在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出以下叁方面的问题:一是静态课程因素中文化比例的失调;二是动态教学因素中文化意识的薄弱;叁是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同教育政策指向相背离。传统文化定位的偏移缘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文化价值诉求的“误读”,而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的价值诉求应该是以文化多元共存为基础,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为目的的多元文化理解。本文正是对于把多元文化理解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的一次学术尝试。它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论文写作的缘起、中外研究现状的综述、论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正文。它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本章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介绍了文化与语言以及汉文化与汉语言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从叁个方面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的现状分析。在明确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背景的前提下,文章主要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语言测试、师资队伍、课堂教学过程和教育政策六方面详细介绍了对外汉语文化定位的现状。第叁章,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存在的问题。针对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的现状,这一部分从静态课程因素、动态教学因素和教育政策叁个方面分析了对外汉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问题的原因分析。在现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定位出现问题的叁方面原因。第五章,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的构想——多元文化理解。结合前几章的分析,提出多元文化理解作为文化定位的问题对策,并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内涵进行了解释,提出多元文化理解的实施原则和策略。第叁部分结语。

参考文献:

[1]. 听力理解方式的批判性研究——重在英语口语语篇的语用学解读[D]. 秦俊红. 山西大学. 2003

[2].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 王晓音.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研究[D]. 王乐.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听力理解方式的批判性研究——重在英语口语语篇的语用学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