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奥氏体论文_朱庆宝,洪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残余奥氏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奥氏体,残余,组织,稳定性,磁导率,碳化物,拉拔。

残余奥氏体论文文献综述

朱庆宝,洪军[1](2019)在《降低活塞残余奥氏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镍铬钼合金活塞是压缩机重要组成部件之一,需要进行热处理才能达到性能要求。目前H公司的热处理工艺为淬火+冰冷+回火,其中冰冷工艺能有效的降低铸件残余奥氏体含量。以某型号活塞铸件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采用820℃淬火+200℃一次回火4 h,取消冰冷工艺。结果表明,残余奥氏体含量降低到5%左右,达到冰冷处理的水平,硬度基本达到要求。为后续改善提供了方向,对降低制造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张玉成,温娟,崔桂彬,贾惠平,其其格[2](2019)在《X90管线钢的微观组织和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金相、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X射线衍射(XRD)和磁性法等手段对X90管线钢中夹杂物、显微组织、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形貌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分析冲击和拉伸试验前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研究了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X90管线钢中的夹杂物不严重,主要为D类球状氧化物夹杂;X9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以板条贝氏体为主,也含有少量的粒状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X90管线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不稳定,在冲击和拉伸试验时发生马氏体转变。(本文来源于《物理测试》期刊2019年04期)

黄慧强,邸洪双,张天宇,闫宁,龚殿尧[3](2019)在《等温贝氏体转变对CMnAl-TRIP钢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连续退火工艺对CMnAl-TRIP钢进行处理,获得了不同贝氏体区等温温度和不同等温时间下的钢板样品,结合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电子背散射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等检测手段对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的钢的组织、元素分布及残余奥氏体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贝氏体等温条件下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其对实验钢塑性和加工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处理后的实验钢的组织均由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少量马氏体组成;随着等温温度从380℃升高到420℃,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残余奥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强塑积逐渐增大;之后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到460℃,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残余奥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强塑积逐渐降低;在等温温度为420℃时,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较高,实验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保温时间为180 s时,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为10.7%,残余奥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为1.069%,实验钢的屈服强度为455 MPa,抗拉强度为681 MPa,断后伸长率为31.7%,强塑积达到了21.59 GPa·%。等温时间延长有利于贝氏体转变,增加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及稳定性,提高TRIP钢的综合力学性能。足够多的残余奥氏体是发生TRIP效应的条件,适当的稳定性是提供持续加工硬化、增大钢塑性的保证。(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9年11期)

王琨铭,刘小林,熊文名,董富筠,廖桑桑[4](2019)在《消除厚度≥100mmXF2311模具钢心部残余奥氏体工艺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厚度≥100mmXF2311模具钢轧后热处理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执行相关热处理工艺之后,再进行一次保温温度320℃,在炉时间2H分钟(H代表钢板厚度)的低温回火工艺,可以有效消除厚度≥100mmXF2311模具钢心部残余奥氏体,达到客户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田亚强,黎旺,郑小平,宋进英,魏英立[5](2019)在《两相区退火中锰TRIP钢残余奥氏体含量与加工硬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RT (奥氏体逆相变)退火热处理工艺,研究了两相区温轧和退火过程中冷轧中锰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变化与加工硬化行为。结果表明:冷轧实验钢经两相区温轧退火处理后,获得了临界铁素体与残余奥氏体或马氏体组成的超细晶复相组织。在645℃,随退火时间的延长,受少量碳化物析出及溶解与C、Mn元素富集程度的影响,残余奥氏体含量由20. 8%先下降至18. 7%后回升至22. 8%最后又骤降至4. 5%。退火时间小于5 h时,实验钢持续加工硬化水平较高,其中均匀塑性形变阶段中,加工硬化指数随退火时间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退火1 h时加工硬化能力达到最高。(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卫卫,刘浏,李光瀛[6](2019)在《冷轧双相钢中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和变形条件对DP780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连续退火工艺参数,可以获得5%~7%稳定的残余奥氏体。随着变形量的增加,90%的残余奥氏体发生了TRIP效应,不仅提高了DP780钢的强塑性,也改善了其成形性能。(本文来源于《轧钢》期刊2019年02期)

魏明,殷春浩,马占国,包科[7](2019)在《基于九脚磁传感器的残余奥氏体测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研究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同饱和磁感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在饱和磁化原理的基础上,推导出交流磁导率同金属奥氏体含量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元法对九脚传感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根据优化结果制作了九脚传感器,并测量了不同奥氏体含量的Q235钢样品,结果与标定结果吻合较好,证明该方法稳定性好、精度高,适合残余奥氏体含量的测量。(本文来源于《无损检测》期刊2019年04期)

田亚强,田耕,郑小平,陈连生,徐勇[8](2019)在《淬火配分贝氏体钢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C、Mn元素表征及其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部分奥氏体化-两相区保温-淬火-配分(IQ&PB)热处理工艺,借助SEM、TEM、XRD研究了淬火配分贝氏体钢组织形貌及残余奥氏体特征,利用EPMA、EBSD、纳米压痕等表征了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中合金元素的分布情况,结合室温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研究了C、Mn元素对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相变规律。结果表明,淬火贝氏体钢室温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以块状和薄膜状形态存在。在拉伸形变过程中,发生TRIP效应,残余奥氏体体积减小,相变优先发生在铁素体晶界,最后发生在贝氏体板条之间,C、Mn元素对残余奥氏体有稳定作用,使残余奥氏体不易发生相变。拉伸断口处应力集中,残余奥氏体完全转变为马氏体,距离断口2和4 mm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分别为3.12%和5.03%。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比块状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更强,并且<111>γ晶向的残余奥氏体不稳定,容易向马氏体转变。(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晓晖,康健,袁国,王国栋[9](2019)在《等温处理过程热轧TRIP钢残余奥氏体的分解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低Si含Al热轧TRIP钢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实验方法,研究了贝氏体区等温处理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分解行为.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等温温度下,随着等温时间的增加,残余奥氏体逐渐分解为铁素体和碳化物,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发生分解所需要的时间减少;实验钢的抗拉强度、断后延伸率和强塑积在不同的等温温度下,随着等温时间的增加呈现不断降低的变化趋势;在不同的等温处理工艺下,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呈现降低的趋势,而碳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喻智晨[10](2018)在《贝氏体—残余奥氏体钢冷拉拔过程组织演变与变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丝制品是重要的钢材产品之一,种类多,用量大。目前国内外高强度钢丝普遍采用珠光体组织经由多道次冷拉拔加工得到,加工过程通常需要进行多次铅浴淬火处理,对环境污染较大。同时随着钢丝强度的提高,材料成分向高碳方向发展,而碳含量的提高是钢丝出现塑性恶化、扭转分层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目前钢丝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结合新一代高强钢的研究成果,以现有的低温贝氏体钢为基础,综合考虑钢丝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要求,从减少加工过程的环境污染和有利于钢丝拉拔变形的角度,进行新型贝氏体-残余奥氏体钢丝的成分体系设计、热处理工艺以及冷拉拔过程中组织形变、相变行为和变形机理的研究。钢丝拉拔属于大塑性冷变形过程,需要重新设计已有的用作结构件的低温贝氏体钢成分,使其适应冷拉拔加工过程中多道次、大变形量的特点。通过热力学计算和热膨胀实验,设计了以硅、锰以及铝、磷复合添加的实验钢成分,充分分离了珠光体相区和贝氏体相区,有效抑制了过冷奥氏体的分解,获得了所需的板条状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同时,通过相关动力学计算,发现贝氏体等温初期由于两相界面附近碳元素浓度的差异,会导致两相界面附近区域的奥氏体内出现碳浓度的双峰现象。同时,贝氏体等温过程中,贝氏体/奥氏体界面的移动过程出现了类似淬火-配分(Q&P)钢配分过程中马氏体/奥氏体界面的双向性。通过电子探针测得的元素分布趋势进一步验证了理论计算的结果。板条状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的实验钢经过多道次冷拉拔后,显微组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不均匀变形,表层变形严重,而心部几乎没有变形,从表层到心部会形成几个不同形态的塑性变形区。通过显微硬度测试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塑性变形的峰值位于次表层,其原因是冷拉拔过程中拉丝模口附近相反的组织流动方向导致次表层发生附加的剪切变形。冷拉拔不均匀变形对样品断口形貌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变形区断口的韧窝形态通常为较浅的规则圆形,而未变形区的韧窝多数为含有发达撕裂棱的椭圆形,韧窝形态的差异是由于局部变形使晶粒细化从而增加了微孔形核位置导致的。随着拉拔变形量的增加,实验钢组织逐渐转向平行拉拔方向,在转动过程中逐步发生破碎,最终被压缩成纤维状。拉拔变形过程的组织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倾转弯曲阶段和组织破碎阶段。倾转弯曲阶段,主要变形机制是板条间发生相互滑移;而随后的板条逐渐细化并发生破碎阶段,则是由于大变形使得多个滑移系开动导致板条被位错带分割造成的。大塑性变形后表面变形区的层状结构导致裂纹向心部扩展时发生扭折,减小了裂纹尖端处的应力强度因子,降低了裂纹扩展的有效驱动力,明显延缓了裂纹的扩展。采用基于实际显微组织的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模型研究了不同应力状态对板条状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软硬相间的组织形态和形变诱导相变的发生对微区中应力分布状态的改变,使应力分布随变形发生复杂的变化,导致形变诱导马氏体相变位置的不连续扩展。而在复合应力作用下,残余奥氏体的转变位置则具有较为明显的方向性并且这种方向性不受原始残余奥氏体分布的影响,而是与受力变形方向有关。二、残余奥氏体调节微区应力分布的作用与残余奥氏体的形态以及分布有关。在某一区域中,当较多的残余奥氏体片条将贝氏体基体分割的不连续时,有助于降低基体的应力值,而在没有被完全分割的连续基体中,则会形成一个高应力微区。叁、随着残余奥氏体的受力转变,微区中的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发生了转移。形变初期,高应力区主要分布在贝氏体基体内,低应力区为未发生转变的残余奥氏体。而在形变后期,残余奥氏体转变成较硬的马氏体,成为主要的高应力区,其次是贝氏体,应力最小的是未发生转变的残余奥氏体。四、在冷拉拔过程中复合应力作用下,表层微观组织的应力和残余奥氏体的转变都与拉丝模变形带表面呈一定角度向心部扩展,残余奥氏体同样起到调节微区应力分布的作用,使得微观组织中的应力呈层状分布,最终形成细长条状的组织。而心部贝氏体基体的应力分布由最初集中在未被残余奥氏体分割的连续部位,然后逐渐变得较为均匀,最终应力集中的部位多位于相变产生的马氏体尖端附近。(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0-31)

残余奥氏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金相、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X射线衍射(XRD)和磁性法等手段对X90管线钢中夹杂物、显微组织、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形貌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分析冲击和拉伸试验前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研究了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X90管线钢中的夹杂物不严重,主要为D类球状氧化物夹杂;X9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以板条贝氏体为主,也含有少量的粒状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X90管线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不稳定,在冲击和拉伸试验时发生马氏体转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余奥氏体论文参考文献

[1].朱庆宝,洪军.降低活塞残余奥氏体的研究[J].铸造技术.2019

[2].张玉成,温娟,崔桂彬,贾惠平,其其格.X90管线钢的微观组织和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分析[J].物理测试.2019

[3].黄慧强,邸洪双,张天宇,闫宁,龚殿尧.等温贝氏体转变对CMnAl-TRIP钢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激光.2019

[4].王琨铭,刘小林,熊文名,董富筠,廖桑桑.消除厚度≥100mmXF2311模具钢心部残余奥氏体工艺改进[J].中国金属通报.2019

[5].田亚强,黎旺,郑小平,宋进英,魏英立.两相区退火中锰TRIP钢残余奥氏体含量与加工硬化行为[J].塑性工程学报.2019

[6].王卫卫,刘浏,李光瀛.冷轧双相钢中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研究[J].轧钢.2019

[7].魏明,殷春浩,马占国,包科.基于九脚磁传感器的残余奥氏体测量技术[J].无损检测.2019

[8].田亚强,田耕,郑小平,陈连生,徐勇.淬火配分贝氏体钢不同位置残余奥氏体C、Mn元素表征及其稳定性[J].金属学报.2019

[9].王晓晖,康健,袁国,王国栋.等温处理过程热轧TRIP钢残余奥氏体的分解行为[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喻智晨.贝氏体—残余奥氏体钢冷拉拔过程组织演变与变形机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钢600℃回火保温10小时后的碳...&T钢室温动态拉伸断口纤维区的SEM形...;图3-8SDH3和H13钢的金相图片;和H13钢的金相图片钢不同冷速下的组织及衍射...不同钒含量试样碳化物的形态:(a)V4;...

标签:;  ;  ;  ;  ;  ;  ;  

残余奥氏体论文_朱庆宝,洪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