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孟子劝说齐宣王的议论文
2022-10-30阅读(210)
问:孟子如何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
- 答: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
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
问:孟子和齐宣王“见牛而未见羊也”的故事,道出了怎样一种人性哲理?
- 答:懂得变通是好事,但是变通的结局还是一样的,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 答:道出了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产生了新的问题。
- 答:为了避免或者纠正一个错误,却无意之中犯了另一个错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产生了新的问题。虽然后者可能看起来危害会小一点--就像牛羊的个头之差别,也算两害相权取其轻,却总有点五十步笑一百步的味道,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弄不好还会弄巧成拙,象拉斯卡萨斯神父那样好心办了坏事!所以,我们改正错误或者解决问题一定要下棋看三步,慌忙支招往往步步被动,最终是臭棋篓子!
- 答:为了避免或者纠正一个错误,却无意之中犯了另一个错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产生了新的问题。
- 答:孟子为我们指明了一个伦理价值与其实践动力的来源问题。
- 答:道出了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产生了新的问题。这套理论的确很不讲道理,甚至有点职业歧视的味道在内。但是,如果细细分析,这里孟子为我们指明了一个伦理价值与其实践动力的来源问题。
当时孟子为了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特意提到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迹,并且特意表扬一番,称齐宣王是一个有良知的好同志,很有行王道仁政的前途。在一番铺垫后,孟子提到人都有一个不忍之心,见不得其他的生命在自己眼前陨落,所以一个有良心的君子应该远离厨房,毕竟成日宰杀小动物,容易搞得自己麻木不仁。
这种行为不是依循现代西方功利主义和康德式道义论规范指引的理性化产物,而是源自内在固有的仁慈的道德本能和道德直觉。
尽管齐宣王所置身的争战杀戮的时代 决定了仁慈被压抑的命运。但是,仁慈作为一种道德本能,不同于道德习惯。道德习惯可以因外在情势的改变和行为的重复而培养或者消除。但是,仁慈可以因情势的改变而被压抑,无法被消除。假以适当的外在导引,那么,它就会被激发。
孟子针对齐宣王的某个行为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念,即君子远庖厨。孟子提出的这个观念,很多人不理解,索性直接诋毁孟子既狡辩,还有点何不食肉糜似的伪善。这里孟子为我们指明了一个伦理价值与其实践动力的来源问题。 - 答:对牛与对羊的残忍其实是一样的,我们也不可能圣母一样爱遍天下所有人。
- 答: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弄不好还会弄巧成拙,象拉斯卡萨斯神父那样好心办了坏事!
- 答:为了避免或者纠正一个错误,却无意之犯了另一个错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产生了新的问题。虽然后者可能看起来危害会小一点--就像牛羊的个头之差别,也算两害相权取其轻,却总有点五十步笑百步的味道,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弄不好还会弄巧成拙。
问:缘木求鱼 孟子如何说服齐宣王
- 答:孟子说:“让我来猜一猜吧。可是还真不好猜。您哪,是一国之君。您想吃什么,不管是山珍海味,要什么就有什么;您现在有穿不尽的衣服,绫罗绸缎,您需要什么都会有臣子送到跟前;您的宫廷里有很多专业的舞女,有专职的乐师乐队,不管想看想听怎样的舞乐,也都能享受到。恐怕饮食、衣服、舞蹈、音乐,都不是您的追求吧?”
孟子说:“您想扩大您的领地,占取别国的疆土吗?如果您追求的是这的话,那不应当兴兵作战,应当施行仁政。您施行仁政,老百姓都感激您,您的国力强盛,疆土自然就会扩大;反过来,如果您用武力去征服,我觉得犹如缘木而求鱼,是找不到的。”“会这样吗?”“对啊,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找鱼,充其量只是找不着而已,没有鱼您下来就得了。这比您出兵征讨别的国家恐怕还要好一些。别的国家,像秦国,楚国,都是强国,您非要出兵把人家征服了,这后果是很难预料的,或许会比缘木而求鱼还要糟糕呢!” - 答:先举出缘木求鱼这样诙谐的事例引发宣王思考,然后再假设邹楚作战,以实例向宣王证实不可战,说服宣王
- 答:本文记录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曾国藩评本文说:“此卷辨王霸之方,明治道之要。”(清刘传莹《孟子要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