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盆地造山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秦岭,鄂尔多斯,白垩纪,碎屑,基底,云贵高原。
盆地造山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程成,李双应[1](2018)在《南秦岭镇安盆地二迭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秦岭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造山带横亘于中国大陆中部,是中国乃至东亚最重要的巨型碰撞造山带之一,是华北和华南板块拼合的区域,也是古特提斯构造带的最东(北)部。然而,目前对该造山带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还有较大的分歧。如晚古生代南秦岭、北秦岭及扬子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了解秦岭造山带构造过程及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的关键,仍有争议;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碰撞时间为晚叁迭世、泥盆纪还是早古生代仍悬而未决。对南秦岭古生代沉积物物源的追踪能够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线索。U–Pb碎屑锆石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是追踪沉积物的物源及解释沉积盆地的构造和古地理演化的有效手段。最近,人们对南秦岭古生代泥盆纪沉积物的物源及构造背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关于南秦岭二迭纪沉积物的物源和构造背景研究却仍是一个空白。南秦岭陕西镇安西口地区二迭系碎屑岩主要发育于上二迭统西口组,以泥页岩、粉砂岩为主,含少量细砂岩,且多与碳酸盐岩互层或交替产出而构成不同类型的混合沉积序列。其次,发育于中二迭统顶部的水峡口组,为一套厚约8m的石英砂岩。本次研究分别从水峡口组及西口组的底部和上部各采集1件(共3件)砂岩(钙质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分析,并结合砂岩的地球化学和重矿物特征来确定南秦岭二迭系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并探讨其构造属性及其对秦岭造山带演化的制约。研究表明:(1)南秦岭二迭系中碎屑锆石的最大的年龄区间位于2100–1760 Ma(峰值为1893 Ma)约占55.8%,其次为2750–2300 Ma(峰值为2547 Ma),1200–770 Ma(峰值为1037和870 Ma)和512–256Ma(峰值为450、324和270Ma),分别约占16.1、12.0和10.0%。其中,2100–1760Ma的锆石εHf(t)值大多数为负值(-8.1至7.3,均值为-1.9),2750–2300 Ma区间锆石的εHf(t)值以正值为主(-2.6至5.5,均值2.1),1200–770 Ma区间锆石的εHf(t)值大多数为正值(-6.5至9.4,均值2.6);512–256 Ma区间锆石的εHf(t)值除1颗为12.1外,其余均为负值(-18.0至-4.3,均值-10.4)。砂岩样品均以Si O2为主,除sxz-2具有较高的Ca O(20.25%),其它主量元素均低于5%;样品均亏损过渡族元素(Sc、Cr、Co和Ni)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Rb和Cs);样品具有类似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模式,均类似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及上地壳,和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显着Eu/Eu*的特征。此外,样品具有较高的ZTR指数(36.00–81.75)。(2)锆石的U-Pb和Hf同位素特征分析表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750–1760Ma)的锆石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南缘,中新元古代(1200–770 Ma)锆石主要来自北秦岭,古生代锆石则来自北秦岭和华北板块南缘。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重矿物特征显示,南秦岭二迭系砂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结合其物源分析结果,认为二迭纪时南秦岭已经与北秦岭拼合在一起,属于华北–北秦岭联合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同时,物源分析还显示南秦岭二迭系的沉积物以华北板块的物质占多数,二迭纪时南秦岭能够接受来自华北板块的碎屑物质则暗示南秦岭与华北板块之间不存在物理屏障,北秦岭隆起部分在二迭纪之前已经被大量剥蚀。而缺乏扬子北缘的物质,也表明二迭纪时南秦岭与扬子板块之间尚存一定的距离,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碰撞发生在晚二迭之后。(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石鑫[2](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下侏罗统碎屑物源分析及其对盆山演化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其形成与兴蒙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开展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早-中侏罗世沉积物物源的分析,对探讨华北克拉通盆-山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下侏罗统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学和岩石学,结合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明确了该区早-中侏罗世物质来源及母岩岩性特征。最终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研究区晚古生代-中侏罗世盆山演化关系。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下侏罗统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碎屑颗粒主要呈次圆状-菱角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具有近物源堆积的特征。显微镜下观察统计发现,砂岩样品中石英含量为43%~79%,长石含量为6%~32%,岩屑含量为10%~33%。其中,岩屑成分主要为变质岩岩屑,含少量沉积岩岩屑以及火成岩岩屑。碎屑颗粒特征表明物源区母岩主要以变质岩为主,并可能形成于再旋回造山带环境。鄂尔多斯盆地早中侏罗世叁个碎屑岩样品的锆石形态特征及U-Pb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阴极发光图像结合较高的Th/U值(>0.1)表明,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成因锆石。神木地区碎屑岩锆石U-Pb年龄谐和图与年龄分布直方图显示,叁个样品具有相似的峰值年龄段,其峰值年龄为2586~2306Ma、2006~1628Ma和327~241Ma。样品Hf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显示,2677~2365Ma时期是主要的地壳增生阶段,该时期有92%锆石直接形成于幔源岩石中。将盆地周缘所出露岩浆岩年龄,与盆内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对比和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碎屑物的主要来源为大青山-乌拉山和阴山,其次为集宁地区。根据神木地区早中侏罗世碎屑锆石年代特征,结合前人发表的岩浆活动年龄,推测蒙古陆块与华北陆块在中二迭世末期结束碰撞,中晚叁迭世研究区受软流圈和幔源物质上涌的影响,岩石圈伸展破裂,鄂尔多斯盆地进入张性伸展盆地发展阶段。早-中侏罗世(燕山早期),研究区北部构造运动较弱,为研究区提供稳定物源供给。(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石鑫,侯明才,黄虎,胡小龙,江文剑[3](2018)在《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物源分析及其对南天山造山带演化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碎屑岩的物源特征,可为南天山造山带的演化提供重要证据。对其碎屑岩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伊犁盆地南缘坎乡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290~260 Ma,而下侏罗统叁工河组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350~290 Ma和460~390 Ma,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370~320 Ma和450~390 Ma。所有测试样品中前寒武纪的年龄记录非常少。这些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缘中生代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伊犁—中天山地块南部。测试样品中几乎不存在晚二迭世—中叁迭世的碎屑锆石,与南天山造山带的岩浆岩记录一致,暗示在晚二迭世—中叁迭世南天山地区并没有发生强烈的与碰撞或后碰撞相关的岩浆活动。该结果不支持塔里木克拉通与伊犁—中天山地块在晚二迭世—中叁迭世碰撞的观点。结合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数据和地层记录,认为塔里木克拉通与伊犁—中天山地块的碰撞发生在晚石炭世。同时,样品中最年轻锆石的年龄数据从早侏罗世到中侏罗世逐渐增大,显示了揭顶沉积的特点。对伊犁盆地南部中生代的锆石年龄数据与同时代南天山地区的锆石年龄数据进行综合对比表明在早—中侏罗世发生构造沉积夷平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树霞,向芳,张瑶,王誉婉,王金元[4](2017)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古生代沉积物源及其对秦岭造山带北部演化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位于华北克拉通盆地的西南部,其形成演化和沉积过程与华北克拉通南侧秦岭造山带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晚古生代沉积的物源特征能够帮助提取关于秦岭造山带的演化信息。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澄城和韩城2条出露本溪组—石千峰组的剖面岩石学特征的详细研究,从岩石性质、碎屑特征、重矿物组合和碎屑组分的Dickinson叁角图解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获得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古生代物源的详细信息,并揭示了秦岭造山带北部晚古生代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本溪组—太原组的物源为秦岭造山带中的华北板块南缘带;山西组—石千峰组的物源来自于北秦岭构造带,物源区有向南迁移的特征。晚泥盆-晚石炭世商丹带的点接触初始碰撞造成华北板块南缘发生抬升,早二迭世秦岭造山带进入面接触碰撞阶段,造成北秦岭弧后盆地和岛弧带依次发生隆升,成为鄂尔多斯南缘沉积区的主要物源供给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自东向西剪刀状的碰撞,造成鄂尔多斯南缘沉积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古流向由南东-北西方向朝南西-北东方向的转变。(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唐历山,朱继田,姚哲,郭明刚,毛雪莲[5](2017)在《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潜山演化及成藏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潜山发育广泛,但尚缺乏系统研究,为了厘清潜山对该区油气勘探的影响,根据琼东南盆地重磁、地震、钻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松南低凸起潜山的形成演化及成藏条件。研究表明:松南低凸起潜山形成于中生代末区域性隆升阶段,早期变质岩遭受风化剥蚀,顶部出露花岗岩,潜山形成,构造类型上属于花岗岩残丘山,在后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孔隙、裂缝大量发育,油气主要聚集在风化壳和裂缝带内,上覆的半深海—深海泥岩作为大套的区域盖层,形成该区良好的储盖组合;研究区被多个生烃凹陷环绕,烃源充足,断裂和砂体作为输导通道,成藏条件优越,为它源侧向成藏模式。松南低凸起潜山圈闭成带发育,资源潜力丰富,可作为下步重点勘探领域。(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7年01期)
梁明娟[6](2016)在《兰坪盆地充填历史:叁江造山带新特提斯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江造山带位于东构造结以东,新特提斯洋俯冲、陆陆碰撞带的侧方。由于缺少中、新生代岩浆活动记录,有关叁江造山带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尚未形成完整认识。兰坪盆地是叁江造山带内规模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其内保留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记录。然而,兰坪盆地的构造原型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很少将该盆地演化与新特提斯洋的演化相联系,且未考虑最新资料的积累。上述问题制约了叁江地区的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以兰坪盆地北部为研究区,选择五条横穿盆地、总长约330km的路线开展徒步路线地质调查和沉积学研究,取得以下新认识:1.兰坪盆地的基底由两部分组成,其间为角度不整合。下部基底由上二迭统到中叁迭统陆缘弧火山岩、沉积岩组成,是广泛分布于叁江造山带内的江达-维西-云县弧岩浆岩带的一部分。上部基底由上叁迭统麦初箐组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及叁合洞组海相碳酸盐岩及砂岩组成;二者同沉积变形构造均极为发育。其代表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晚期的前陆盆地沉积。2.兰坪盆地从白垩纪开始充填,至始新世(约35Ma)后出现巨厚砾岩层,盆地结束充填。根据沉积物及沉积边界特点,盆地充填序列可分为4段:1)下白垩统景星组、下白垩统南新组由多个向上变细的砂岩、泥岩韵律层组成,大部分韵律层顶部发育钙质结核或钙质结壳及古土壤,属于弧后前陆盆地。2)上白垩统虎头寺组主要由块状粗-细砂岩组成,可能与古特提斯洋消减后的陆陆碰撞相关。3)古新统云龙组、果郎组沉积了一套以湖相、湖泊叁角洲相为主的钙质粉砂岩、泥岩,代表从古新世晚期持续到约35Ma的构造平静期。4)上始新统宝相寺组为一套巨厚的巨砾岩,指示此时叁江地区已开始发生大规模的地壳隆升。3.青藏高原主体与叁江构造带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新特提斯洋俯冲历史,兰坪盆地表现为弧后前陆盆地。但在洋壳俯冲后的陆陆碰撞阶段,高原腹地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及地壳抬升均表现强烈,而叁江造山带则表现得相对平静。总之,兰坪盆地是发育于古特提斯岩石基底之上的晚中生代-早新生代陆相盆地。其早期为弧后前陆盆地,晚期转化为相对稳定构造环境下的陆内山间盆地。(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12-01)
覃永军[7](2015)在《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下江群年代地层标定与盆地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江群是分布在江南造山带西段(黔东南地区)的一套前寒武纪浅变质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其地层时代归属与划分,特别是区域地层对比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此外,下江群的沉积演化、盆地性质以及盆地动力学机制长期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主要运用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黔东南地区下江群开展沉积地质学、碎屑岩全岩地球化学、砂岩碎屑组分、碎屑锆石微量元素和U-Pb年代学等多方面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下江群是一套具复理石特征的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以粉砂质板岩、变余粉砂岩、变余粉-细砂岩、凝灰质板岩、凝灰质变余粉砂岩和沉凝灰岩等为主。沉积构造有水平层理、平行层理、粒序层理、交错层理、块状层理、均质层理、脉状和透镜状层理等。事件沉积有滑塌滑移事件沉积和浊流事件沉积。属于滨海-浅海-半深海沉积体系。(2)运用LA-ICP MS测年技术,测得江南造山带西段四堡群河村组顶部的碎屑岩和下江群中乌叶组第一段顶部的含凝灰质碎屑岩、清水江组底部与中部的沉凝灰岩、平略组中上部的含凝灰质碎屑岩及隆里组中下部的碎屑岩中锆石最小年龄组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819.8±6.4 Ma和779.5±4.7 Ma、764.0±6.3 Ma 与(756.8±7.6 Ma、756±13 Ma)、733.9±8.8 Ma及725±10 Ma。以这些年龄数据约束下江群地层沉积时限约为815~720 Ma。其中,甲路组一段沉积时限约为815~805 Ma;甲路组二段沉积时限约为805~800 Ma;乌叶组一段沉积时限约为800~780 Ma;乌叶组第二段至番召组沉积时限约为780~770 Ma;清水江组沉积时限约为770~745 Ma;平略和隆里组沉积时限约为745~720 Ma。结合江南造山带地区报道的地层年龄或与地层具明显先后关系的岩浆岩年龄,开展了下江群时期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本文年龄数据表明下江群属于新元古代,显示江南造山带基底的构造背景与属性与“格林威尔运动”无关。(3)通过对下江群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分析,认为下江期沉积演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剥蚀夷平和填平阶段(甲路组一段);②盆地初始伸展阶段(弧后伸展)(甲路组二段);③盆地持续伸展阶段(弧后伸展)(乌叶组和番召组时期);④盆地差异性隆升阶段(清水江组时期);⑤盆地萎缩和快速消亡阶段(平略组至隆里组时期)。(4)下江群的砂岩碎屑颗粒组成统计显示,砂岩整体分选磨圆较差-中等,少数分选磨圆较好,含较多的岩屑和长石颗粒以及凝灰质杂基,部分发生硅化、绢云母化和泥化等浅变质作用,见云母类、锆石等副矿物。长石风化蚀变明显,火山灰具有蚀变微晶和霏晶结构。主要组分石英总量(7.7%~89.3%)、单晶石英(5.5%~78.9%)、多晶石英(2.1%-38.6%)、长石总量(2.1%~34.3%)、斜长石类(2.1%~27.0%)、碱性长石类(1.1%-36.8%)、岩屑总量(4.9%~78.6%)、沉积岩屑+变质岩屑(4.4%~73.1%)和火山岩屑(0.0%~65.9%)。Q-F-L、Q-M-Lt和Qp-Lv-Ls图解显示下江群砂岩物源较为复杂,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及岩浆弧物源。表明物源区主要为与弧有关的再旋回造山带。图解中具有明显弧造山带物源,显示下江群时期江南造山带西段存在岩浆弧,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该岛弧在广西龙胜一带,下江群处于弧后盆地沉积环境。(5)全岩地球化学研究中,主量元素含量及比值、稀土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主量、微量元素判别图解等多种、多重参数判别结果表明,下江群的碎屑沉积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6)作者将下江群和四堡群中碎屑岩和沉凝灰岩样品所有年龄数据划分为723Ma-745 Ma、745 Ma-775 Ma、775 Ma-815 Ma、815 Ma-825 Ma、825 Ma-875 Ma和>875Ma等6个年龄组段,进行锆石微量元素图解判别。六个组别的投图结果基本相似。在Th/U-Nb/Hf 和 Th/Nb-Hf/Th图解上几乎全部落入岩浆弧/造山带环境,而远离板内/非造山带环境。在Hf-Th/Yb、Hf-U/Yb、Y-Th/Yb和 Y-U/Yb图解上落入大陆花岗质岩石的锆石区域,其中有1/2左右数据点落入大陆地壳锆石和大洋地壳锆石的混合区,个别落入大洋地壳锆石区域。由此认为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锆石可能形成于岛弧俯冲环境,而非板内环境,其岛弧俯冲环境至少持续到新元古代时期下江群(760Ma±)。(7)扬子地块东南缘(江南造山带)东段的双桥山群,西段的梵净山群、冷家溪群和四堡群的碎屑锆石具有相似的年龄谱峰值。扬子地块东南缘西段的下江群、丹洲群以及板溪群和东段的下江期碎屑锆石年龄谱峰值也具有相似性,区别在于两个较老的年龄峰值存在差异,表明它们的物源区总体相似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四堡群及其相当层位与下江群及其相当层位的碎屑锆石年离谱峰值比较,显示四堡群的1600 Ma和1950 Ma年龄峰值更为明显,而下江群的2500 Ma和2000 Ma峰值较为明显,反映物源区的变化或是物源区剥蚀层位的变化。二者与华夏地块岩浆岩和扬子地块内部岩浆岩年龄谱峰值存在明显差异,而与扬子地块周缘岩浆岩年龄谱峰值相似,揭示物源区主要是扬子地块周缘增生带。而大量同沉积碎屑锆石的出现反映来自活动的火山物质。来自扬子地块内部物源信息弱,没有来自华夏地块物源信息,暗示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新元古代四堡期和下江群尚未完全拼贴一体,二者之间存在深海(海沟)相隔。江南造山带西段下江期可能处于“沟—弧—盆”体系。(8)清水江组是下江期物源转换的关键时期。下江群早期(甲路组至清水江组)与下江群晚期(平略组和隆里组)物源的碎屑锆石年离谱比较,前者具相对较多的老锆石年龄,后者则几乎未见老锆石年龄,暗示下江群早期物源可能主要来自扬子地块周缘四堡群及其相当层位的沉积区和扬子地块基底,而晚期物源转变为下江群早期沉积物,较少有来自四堡期的物源。另外,清水江组的沉凝灰岩年龄770~745 Ma与区域上广西龙胜、湖南古丈的枕状玄武岩和基性岩浆岩年龄(760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暗示清水江组的源区可能来自广西龙胜和湖南古丈一带。扬子地块北缘、西缘及雪峰山地区的770~745 Ma的岩浆活动明显,但是由于扬子地块相隔,它们无法为南缘提供物源(如果提供物源必然有更多的扬子地块内部物源信息)。在扬子地块北缘、西缘及雪峰山地区的下江群地层与上覆南华系地层角度不整合关系,延至研究区已演变为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接触(北西向南东方向),反映雪峰造山运动的核心区域不在扬子地块南东缘的黔东南地区。雪峰运动使得广西龙胜一带的火山弧消亡。(9)建立了江南造山带西段下江期的俯冲(弧-陆)—伸展动力学模式。(a)870-830Ma时期:江南造山带西段处于沟—弧—盆体系,沉积了梵净山/四堡群的一套具复理石建造的碎屑岩。(b)830~815 Ma时期: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之间的洋—陆汇聚导致四堡火山弧的消失,发生强烈的挤压造山作用(武陵运动),江南褶皱带雏形最终形成。晚期发生造山后的垮塌。(c)815~770 Ma时期:江南造山带西段持续发生挤压缩短,广西龙胜一带岛弧环境逐渐发育并最终成熟。黔东南至桂北地区处于弧后伸展环境,沉积了下江群下部的甲路—番召组地层。(d)770-745 Ma时期:扬子地块周缘发生强烈俯冲汇聚——弧-陆造山作用(雪峰运动)。但其汇聚强度存在差异,在扬子地块西缘与北部规模大、活动强烈;而扬子东南缘江南造山带西段规模较小。(e)745~720 Ma时期:经雪峰运动以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可能已经完全拼贴一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5-11-01)
方维萱,韩润生[8](2014)在《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代序)》一文中研究指出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金属矿产形成有密切关系。近南北向乌蒙山造山带和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造山带(元古宙基底构造层)为元古宙铁铜和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矿床集中区。在东缘滇黔桂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中,形成了铅锌银-金汞锑等低温热液金属矿床集中区。在个旧-文山一带形成了锡铜钨-多金属成矿集中区,并伴生铷铯铟等稀散元素。在西侧云南楚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形成了砂岩型铜矿床集中区等。北侧四川-重庆一带形成了天青石矿床成矿集中区。这些金属矿床集中区形成与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经历了多期次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矿田(床)构造有密切关系。这些特殊的大陆构造样式、构造组合、构造-流体-成岩成矿作用和碱性铁质基性岩类侵位的多重耦合作用,值得今后开展深入研究,为今后矿山深部找矿预测和大陆深部构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4年04期)
琚宜文,王桂粱,卫明明,谭锋奇,鲍园[9](2014)在《中新生代以来华北能源盆地与造山带耦合演化过程及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叁大动力体系的联合和复合作用,自中生代以来,华北能源盆地由周缘开始逐渐向盆内发育了复杂的盆-山耦合演化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变形和耦合演化特征。自西向东构造变形依次为西部稳定弱变形亚区、中部过渡变形亚区以及东部伸展变形亚区。同时,由西向东,构造变形由弱挤压至伸展,构造活动性由微弱到显着,且华北陆块东西两侧构造演化特征各不相同。华北能源盆地盆-山展布、耦合演化及其盆-山演化的动力学过程直接控制着盆地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盆地类型及其演化,进而总体制约着能源矿产的赋存规律及成藏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4年08期)
杨文麟,骆满生,王成刚,徐增连[10](2014)在《兴蒙造山系新元古代-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系统分析兴蒙造山系新元古代-古生代24个沉积盆地类型、沉积建造、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等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6个沉积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并对其进行讨论:(1)新元古代-寒武纪早期陆缘增生阶段:额尔古纳地块向南增生并与兴安地块拼贴,形成环宇-新林蛇绿岩拼合带;(2)寒武纪纽芬兰世-第二世陆缘稳定沉积阶段:各地块边缘发育相对稳定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佳木斯地块受晚泛非造山作用影响;(3)早-中奥陶世多岛弧盆系形成阶段:多宝山地区弧盆系发育,其他地块边缘均有不同强度陆间洋壳俯冲作用;(4)晚奥陶世-志留纪普里道利世多岛弧盆系发展阶段:各地块隆升遭受剥蚀;(5)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多岛弧盆系消减阶段:早石炭世晚期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拼贴,佳木斯西缘由被动陆缘转为活动陆缘;(6)晚石炭世-二迭纪乐平世拼合后洋-陆转化阶段: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至二迭纪末,佳木斯地块分别与松嫩地块、兴凯地块拼贴,至此东北各地块拼贴完成.(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盆地造山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其形成与兴蒙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开展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早-中侏罗世沉积物物源的分析,对探讨华北克拉通盆-山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下侏罗统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学和岩石学,结合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明确了该区早-中侏罗世物质来源及母岩岩性特征。最终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研究区晚古生代-中侏罗世盆山演化关系。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下侏罗统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碎屑颗粒主要呈次圆状-菱角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具有近物源堆积的特征。显微镜下观察统计发现,砂岩样品中石英含量为43%~79%,长石含量为6%~32%,岩屑含量为10%~33%。其中,岩屑成分主要为变质岩岩屑,含少量沉积岩岩屑以及火成岩岩屑。碎屑颗粒特征表明物源区母岩主要以变质岩为主,并可能形成于再旋回造山带环境。鄂尔多斯盆地早中侏罗世叁个碎屑岩样品的锆石形态特征及U-Pb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阴极发光图像结合较高的Th/U值(>0.1)表明,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成因锆石。神木地区碎屑岩锆石U-Pb年龄谐和图与年龄分布直方图显示,叁个样品具有相似的峰值年龄段,其峰值年龄为2586~2306Ma、2006~1628Ma和327~241Ma。样品Hf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显示,2677~2365Ma时期是主要的地壳增生阶段,该时期有92%锆石直接形成于幔源岩石中。将盆地周缘所出露岩浆岩年龄,与盆内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对比和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碎屑物的主要来源为大青山-乌拉山和阴山,其次为集宁地区。根据神木地区早中侏罗世碎屑锆石年代特征,结合前人发表的岩浆活动年龄,推测蒙古陆块与华北陆块在中二迭世末期结束碰撞,中晚叁迭世研究区受软流圈和幔源物质上涌的影响,岩石圈伸展破裂,鄂尔多斯盆地进入张性伸展盆地发展阶段。早-中侏罗世(燕山早期),研究区北部构造运动较弱,为研究区提供稳定物源供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盆地造山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程成,李双应.南秦岭镇安盆地二迭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秦岭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的指示[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2].石鑫.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下侏罗统碎屑物源分析及其对盆山演化的启示[D].成都理工大学.2018
[3].石鑫,侯明才,黄虎,胡小龙,江文剑.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物源分析及其对南天山造山带演化的启示[J].沉积学报.2018
[4].李树霞,向芳,张瑶,王誉婉,王金元.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古生代沉积物源及其对秦岭造山带北部演化的指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唐历山,朱继田,姚哲,郭明刚,毛雪莲.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潜山演化及成藏条件[J].特种油气藏.2017
[6].梁明娟.兰坪盆地充填历史:叁江造山带新特提斯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7].覃永军.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下江群年代地层标定与盆地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
[8].方维萱,韩润生.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代序)[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4
[9].琚宜文,王桂粱,卫明明,谭锋奇,鲍园.中新生代以来华北能源盆地与造山带耦合演化过程及其特征[J].中国煤炭地质.2014
[10].杨文麟,骆满生,王成刚,徐增连.兴蒙造山系新元古代-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