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质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机质,组分,土壤,生物,年限,活性,腐殖质。
有机质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周萌,肖扬,刘晓冰[1](2019)在《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分类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活性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且快速,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成为土壤生态学及环境土壤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归纳了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物理组分(轻组有机质、颗粒有机质、大团聚体有机质、酸碱提取有机质和溶解有机质),化学组分(酸水解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质),生物学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潜在可矿化碳和氮)和联合分组组分(游离态团聚体有机质、物理保护有机质和游离活性有机质)的分类方法,分析了不同组分的来源、典型数量(占土壤总有机质的比例)、性质和意义,评述了相关组分的研究进程、作用和影响因素,探讨了土壤活性有机质分组方法的整合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提出了补充和验证土壤活性有机质数量测定的不确定性和难比较性的可能技术途径,以期为科学解析土壤活性有机质在土壤质量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4期)
王莹莹,张昀,张广才,高晓丹,叶超[2](2019)在《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质及其组分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我国北方淹育型水稻土在开垦耕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演变特征,为提高水稻土有机质的品质、合理利用水稻土及提高其生产潜力、建设高产稳产稻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以辽宁省各地棕壤和草甸土上发育的不同开垦年限淹育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田间定点试验及室内测试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开垦年限对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与组成及其腐殖质特性的影响。【结果】水稻土耕层有机质总量(SOM)随开垦年限的增加维持在18.60~26.30 g/kg之间,与开垦年限无显着相关关系(P> 0.05),但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占有机质总量的比例(ROM/SOM)均在50%以上,并且随水稻土开垦年限增加而下降,降幅为18%~20%;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Kos)均在1.2以下,随着水稻土开垦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增幅为52%~57%,胡富比(HA/FA)及胡敏酸相对色度(RF)随开垦年限增加而增大,但胡敏酸活化度(AD)和土壤腐殖质的松/紧(LCH/TCH)明显下降。【结论】北方水稻土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稳定性增加,活性降低,耕层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能力减弱,土壤肥力水平下降,限制了北方水稻土生产潜力的发挥,应通过耕作管理和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来防止或减缓水稻土肥力的下降。(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J?rg,Gerk,王彤,林启美[3](2019)在《腐植酸类物质作为有机质稳定组分的概念与误区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30年来,土壤腐植酸类物质概念主要受到两个方向的质疑:一是由于错误解读固相交叉极化魔角自旋~(13)C核磁共振谱(CP/MAS 13C NMR),导致得出土壤有机质主要是脂肪族物质的结论,从而对土壤有机质形成的酚类物质聚合理论提出质疑。二是与之相反,一些批评者认为腐植酸类物质中的芳香碳大部分来源于燃烧产生的碳,通常称为(本文来源于《腐植酸》期刊2019年05期)
叶碧莹,柏宏成,刘高云,魏世强[4](2019)在《天然有机质不同分子量组分对紫色土镉吸附-解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中广泛分布的天然有机质(NOM)对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为深化对NOM调控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的认识,本文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了NOM不同分子量组分(F0,未分级NOM;F1,<5000;F2,5000~10 000;F3,10 000~30 000;F4,>30 000)对紫色土Cd吸附-解吸的影响,分析了NOM效应与其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NOM及其组分(0.1%、0.2%、0.5%C)均增加了土壤对Cd的吸附性能,与未添加NOM对照相比,土壤Cd吸附量增加6.25%~61.22%,而解吸率降低16.22%~56.52%;NOM组分添加量越高,对土壤Cd吸附能力的增加作用越显着;等添加量条件下(0.5%C),F1、F3、F4组分土壤Cd的吸附量明显高于F0,而F2的作用则相反,其中F1处理的土壤Cd吸附量较F0高约37.98%,解吸率降低了约38.63%,而F2则使土壤Cd吸附量降低了约6.68%,解吸率增加18.02%;随NOM组分分子量的增加,其C、H元素含量增加,而O含量减少,O/C、(N+O)/C元素比值降低,反映出高分子量组分氧化程度更低,极性更弱。研究表明,NOM组分对土壤Cd吸附的影响与其分子量大小的变化并不存在线性依存关系,低分子量组分F1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而改变对Cd的吸持能力,而高分子量组分则还受其结构复杂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高悦[5](2019)在《生物炭添加对宁夏灌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化学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的研究,但生物炭如何影响原有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尚不清楚,尤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本试验基于宁夏灌区稻田土壤长达5年的定位试验,一方面通过溶剂萃取和CuO氧化的方法提取土壤中有机质化学组分,另一方面通过常规检测和根系扫描的方法测定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水稻根系的形态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根际效应的表现,回答了生物炭添加对稻田土壤有机质组成成分与稳定性的关键问题,并通过理化指标、水稻生长等方面进一步阐释生物炭添加对稻田土壤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四个生物炭水平,分别为C0处理(0 t/ha biochar)、C1处理(低量碳处理,4.5t/ha biochar)、C2处理(中量碳处理,9 t/ha biochar)和C3处理(高量碳处理,13.5 t/ha biochar),在常规施肥(300 kg/ha N,90 kg/ha P_2O_5,90 kg/ha K_2O)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每个处理重复叁次。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宁夏稻田土壤有机质经溶剂萃取得到主要源于微生物的短链的链烷醇类、链烷酸类,主要源于植物的甾醇类物质和长链的链烷酸类化合物;CuO氧化主要得到木质素来源的酚类物质,如含香草基、丁香基、肉桂基的酸类、醇类和醛类物质。(2)生物炭的添加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化合物组分的降解,但降低了木质素内部的氧化程度。具体表现为,与C0相比,C1处理显着降低了31.19%源于植物的木质素、32.7%长链化合物和25.9%麦角固醇的含量,但显着增加了42.9%源于微生物短链的化合物;C2处理降低了20.1%短链化合物、15.4%长链化合物、8.9%麦角固醇的含量,而木质素含量增加4.59%;C3处理中生物炭的添加降低了各类有机质化合物组分的含量。但是,生物炭的添加显着降低了木质素内部醛基的氧化程度。(3)生物炭添加对宁夏稻田土壤活性养分含量及pH没有显着增加作用,显着增加了土壤TOC的含量。与C0处理相比,在低量碳处理中降低了7.48%碱解氮、5.04%速效钾的含量,显着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C1、C2、C3处理分别增加了24.26%、50.59%、36.69%的土壤TOC。(4)生物炭的添加对水稻根系生长具有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炭的添加对分蘖期根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拔节期低量碳对根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高量碳对根系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至灌浆期低量碳的促进作用减小,而高量碳可以延缓根系衰老。(5)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水稻分蘖期根际效应在活性养分含量因子间具有明显区分,而有机质化学组分和降解参数在处理间具有明显的差异。C0处理中根际与非根际在游离化合物含量和木质素降解参数两个主成分有明显区分,而施碳处理在木质素含量上有明显区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张晓云,王飞,李国省,樊星,于亚如[6](2019)在《煤中有机质可溶组分分子特征的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煤中有机质组成与分布的认知是煤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高分辨率质谱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煤中有机质的分子信息,基于化学计量学的数据统计方法可以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更为全面地揭示数据间的关系。本研究对6种我国典型产煤区的中低阶煤样进行二级分级萃取(正己烷和甲醇),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仪(ESI-TOF/MS)对12组萃取物进行分析,探究煤可溶物中分子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基于R语言的统计学方法对12组萃取物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准确率为100%。在12组萃取物中,基于聚类分析的树图显示,正己烷对于烷烃和芳烃有较好的萃取效果,甲醇对含氧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富集作用。基于聚类分析的热图显示,GC/MS分析得到的芳烃相对含量最高,且主要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ESI-TOF/MS检测到ON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这与ESI正模式易电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有关。(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许锦,张彩明,谢小敏,芮晓庆[7](2018)在《富有机质烃源岩中显微组分分离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干酪根富集、液氮冷冻—室温下解冻和重液中加入乙醇等方法,解决了烃源岩中显微组分分离中存在的有机质丰度低、脆性差和亲油性强的问题,初步建立了烃源岩中显微组分的分离方法。运用该方法从云南禄劝和吉林桦甸等地区的样品中成功制备出葡萄球藻、层状藻、角质体和镜质体等单种显微组分,并对上述显微组分和手选出的树脂体进行岩石热解、红外光谱和活化能分析。结果表明:壳质组的生烃能力较强,生烃范围窄;不同显微组分结构差别较大,产物也不同;镜质体生烃能力相对于壳质组组分非常低,生烃范围宽,且产物以气为主;显微组分的密度与其生烃能力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8年06期)
刘兴华,章海波,李远,代振飞,付传城[8](2019)在《黄河叁角洲滩涂——湿地——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团聚体有机质是具有生物、化学活性的土壤有机质组分,在土壤碳库周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黄河叁角洲滨海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含量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探讨研究区由潮滩到内陆依次分布的无植被荒地、盐生植被湿地和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分配特征、碳库稳定性及来源。结果表明:在无植被荒地—湿地—旱地过渡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与大团聚体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可以分为大(微)团聚体表面游离颗粒态有机质(f POM)、大(微)团聚体内部结合的颗粒态有机质(i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 SOM)。无植被荒地fPOM、iPOM(250~2 000μm)和mSOM的有机碳含量较低;随着盐生植被的生长,湿地土壤中此3种颗粒态有机质的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最高分别达到410.0 g·kg~(-1)、98.8g·kg~(-1)和18.8 g·kg~(-1);湿地过渡为旱地后,3种颗粒态有机质的含量逐渐趋于稳定。无植被荒地土壤颗粒态有机质(包含fPOM和iPOM)中有机碳的分配比均低于20%,盐生植被湿地中该组分分配比在41.8%~75.2%,而农业开垦后相同组分分配比均低于54%。不同土壤有机质组分的δ13C值呈fPOM<iPOM<mSOM,且具有盐生植被湿地<旱地<无植被荒地的趋势。综上,黄河叁角洲无植被荒地土壤有机质总量较低,主要是以矿物结合态有机质为主的稳定碳库,且受海源有机碳影响较大;湿地植被的生长增加了有机质总量,但同时增加了活性碳库的相对比例,对环境条件的改变更为敏感;玉米和小麦耕作降低活性碳库的相对比例,增加了土壤库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玉军,郭凤民,孙桂琴,王升,李楠[9](2018)在《不同种植年限月季土壤有机质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及活性有机质对提高月季种植的土壤质量及改善城市绿地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月季的土壤有机质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以分析土壤有机质对月季种植年限的响应特征,从而为月季种植时土壤质量的改善和植被建设的生态效应评价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及不同组分活性有机质含量在6-10年的种植年限范围内累积效果显着,有机质达到12.92g/kg;高、中、低活性有机质分别达到1.30g/kg、3.32g/kg、7.00g/kg;土壤活性有机质的比例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月季种植年限的土壤有机质的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100,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变大。月季种植年限的延长,改善了土壤有机质的活性状况和土壤碳库质量,增加了土壤的碳汇功能。(本文来源于《园林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谭林[10](2018)在《不同调理剂及有机质组分对污泥生物物理干化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后续产物,高度浓缩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包括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病原体、重金属等,我国大约有80%的污泥缺乏适当的处置,对环境以及人体健康能够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污泥处理和处置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对日益增长的污泥的管理和处置也成为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本文以蘑菇渣、玉米芯为调理剂,使用生物物理干化技术,分别进行了小试和中试实验,研究蘑菇渣和玉米芯对污泥生物物理干化的效能,重点探讨了不同调理剂以及不同质量配比对污泥干化过程的影响,分析升温能力、水分脱除效果、有机质稳定化能力以及调理剂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运用数学模型与实际数据相结合,直观表达并探讨影响污泥干化过程的主要因子。以期为解决蘑菇渣与玉米芯在污泥处理问题中提供新思路,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法提供技术指导。该文小试实验共设置6个处理实验,调理剂为蘑菇渣、玉米芯和混合料,配比选择为2:1和1:1。在不同调理剂及不同配比条件下,探讨温度、含水率和有机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污泥与调理剂配比2:1时,3号处理实验的最高温度达到了65℃以上,所经历的时间较短,且3号处理实验的含水率下降的比例为37.19%,混合料作为调理剂能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污泥与调理剂配比1:1时,6号处理含水率下降了32.46%,温度达到的最高温度为58.6℃,混合料作为调理剂有利于干化处理;(2)添加的调理剂为蘑菇渣时,4号处理污泥与蘑菇渣的配比在1:1有更好的处理效果;添加的调理剂为玉米芯时,2号处理温度最大值为69℃,含水率降低了30.29%,因此污泥与玉米芯的配比在2:1有很好的处理效果;添加的调理剂为混合料时,3号处理含水率降低了37.19%,温度升高的最大温度为66.5℃,所以当污泥与混合料的比例在2:1的情况下,能达到的效果最好;(3)整体而言,2号和3号分别达到的最高温度是69℃和66.5℃,且两者的含水率都降低了30%以上,3号处理高达37.19%,因此2号和3号处理的干化效果很好。(4)通过综合评价法对干化效果进行评价,3号处理得到了最高分,为47.87分,说明调理剂的选择是混合料,污泥和调理剂的配比是2:1,为最适合污泥干化处理的参数。对于中试实验设置了3个处理,调理剂为混合料和蘑菇渣,配比为2:1和1:1。在不同调理剂和不同配比的情况下,探讨温度、含水率和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3个处理实验中,7号实验添加的混合料(污泥与调理剂比为2:1)达到的温度最高(73.9℃),且达到55℃高温持续时间最长(8d),混合料(2:1)时污泥干化效果较好;(2)3个处理实验的最终含水率分别为39.99%、38.40%、39.20%,都降低到40%以下;(3)整个过程中,有机质含量总体变化不大,但有机质组分变化明显。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冗余分析模型分析,探讨对温度和含水率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影响温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半纤维素和水溶物;(2)影响含水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粗油脂、半纤维素;(3)影响复合因素的主要影响因子有半纤维素、水溶物和粗油脂。(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6-30)
有机质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我国北方淹育型水稻土在开垦耕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演变特征,为提高水稻土有机质的品质、合理利用水稻土及提高其生产潜力、建设高产稳产稻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以辽宁省各地棕壤和草甸土上发育的不同开垦年限淹育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田间定点试验及室内测试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开垦年限对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与组成及其腐殖质特性的影响。【结果】水稻土耕层有机质总量(SOM)随开垦年限的增加维持在18.60~26.30 g/kg之间,与开垦年限无显着相关关系(P> 0.05),但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占有机质总量的比例(ROM/SOM)均在50%以上,并且随水稻土开垦年限增加而下降,降幅为18%~20%;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Kos)均在1.2以下,随着水稻土开垦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增幅为52%~57%,胡富比(HA/FA)及胡敏酸相对色度(RF)随开垦年限增加而增大,但胡敏酸活化度(AD)和土壤腐殖质的松/紧(LCH/TCH)明显下降。【结论】北方水稻土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稳定性增加,活性降低,耕层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能力减弱,土壤肥力水平下降,限制了北方水稻土生产潜力的发挥,应通过耕作管理和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来防止或减缓水稻土肥力的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质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周萌,肖扬,刘晓冰.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分类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9
[2].王莹莹,张昀,张广才,高晓丹,叶超.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质及其组分演变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3].J?rg,Gerk,王彤,林启美.腐植酸类物质作为有机质稳定组分的概念与误区综述[J].腐植酸.2019
[4].叶碧莹,柏宏成,刘高云,魏世强.天然有机质不同分子量组分对紫色土镉吸附-解吸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5].高悦.生物炭添加对宁夏灌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化学组分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6].张晓云,王飞,李国省,樊星,于亚如.煤中有机质可溶组分分子特征的聚类分析[J].分析化学.2019
[7].许锦,张彩明,谢小敏,芮晓庆.富有机质烃源岩中显微组分分离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8
[8].刘兴华,章海波,李远,代振飞,付传城.黄河叁角洲滩涂——湿地——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J].土壤学报.2019
[9].张玉军,郭凤民,孙桂琴,王升,李楠.不同种植年限月季土壤有机质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J].园林科技.2018
[10].谭林.不同调理剂及有机质组分对污泥生物物理干化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