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研究

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研究

张丽娟[1]2007年在《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间货币市场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调节短期流动性,进行短期资金配置的主要场所。同时,银行间货币市场也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实施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的重要场所。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是我国市场利率的代表,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期限结构不仅是其他金融资产定价的基础,而且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环节。虽然国内从预期理论的角度对同业拆借利率期限结构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颇多,但是基于我国当前利率市场化的现实情况,分析利率期限的风险升水、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以及分析利率期限结构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预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利率期限风险升水的检验模型,分析同业拆借利率期限结构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期限结构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以及利率期限结构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此外,由于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对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与控制、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也会间接影响到利率期限结构,所以本文也研究了中央银行利率与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的关系、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本文背后的研究主线是选择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可控性、利率期限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与其他经济变量的相关性也是做为基准利率的具体要求。本文通过对这叁个主要关系的研究,指出中央银行利率对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具有控制和导向作用;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的期限结构不合理,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对利率期限结构具有的一定的影响,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作用较弱;两者的相关性和联动性较高;就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对实体经济变化的反应来看,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的反应是适度的(当GDP缺口变动1%时,利率变动1%);结合这些分析,指出目前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更适合作基准利率。主要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阐述本研究的背景,说明本研究的意义、研究思路、研究中创新之处、未来研究方向等。第二章综述了利率结构的相关理论,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第叁章主要从风险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市场利率体系的特点,这是本研究分析的现实出发点。指出与美国的利率结构相比较,我国市场利率结构突出的两个特点:一是国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二是再贴现利率并未处于利率体系的底端,且高于存款利率,风险与收益不匹配,所以存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国债利率不适合作为基准利率。同时指出,对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争议主要在同业拆借利率与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之间。这为第四章至第八章主要对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第四章从理论与实证角度指出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对同业拆借利率具有决定与控制作用,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回购利率对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具有导向作用。第五章首先从商业银行借贷资金的成本与收益角度分析了同业拆借利率的决定因素,指出存款利率、超额准备金率和回购利率的影响比较显着。然后,用预期理论检验我国同业拆借利率期限结构的合理性,同时也考察了加入利率期限的风险升水后的期限结构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同业市场利率不支持预期理论,也就是未来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的预测作用不明显,同时指出利率期限结构要受到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这解释了预期理论不成立的部分原因。此外还考察了利率期限结构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检验结果表明其预测作用较弱。第六章首先也从商业银行借贷资金的成本与收益角度分析了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的决定因素,存款利率、超额准备金率和同业拆借利率的影响比较显着。预期理论在债券回购市场上同样也不成立,利率期限结构同样受到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它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不显着。第七章考察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债券回购利率的相关关系,指出两者存在较高的相关程度。但是相同期限的利率仍存在利差,两者的利差与市场的期限风险升水与流动性风险明显相关,并分析了造成同业拆借市场风险较高的原因。第八章分析了货币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渠道和市场利率传导效率。利率传导渠道表现为从中央银行的回购利率到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到同业拆借利率。在利率传导效率方面,建立了我国不同货币工具的反应函数,回购利率对GDP缺口的变化反应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考察了回购利率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回购利率对货币供应量与GDP缺口的影响较大,而货币供应量对GDP缺口的影响在较长时期内才会显示出来。最后对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优势进行比较,指出目前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适合作为基准利率,并对培育基准利率和提高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

王璐婷[2]2016年在《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久以来,有关利率与货币政策的话题,无论是在理论学术界还是在金融市场中,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利率期限结构——利率系统中最备受关注的结构,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货币政策对其的作用效果,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常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之一就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会先作用于短期利率,然后通过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关系,传导至长期利率,从而影响利率的整体水平。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不再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就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迈出了最为关键的“最后一跃”,我国真正进入了市场化利率的时代。而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十叁五”期间货币政策将由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转型,转型后着力调整结构失调。在此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到实证、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对货币政策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实证研究。在本文的理论部分,先对利率期限结构和货币政策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回顾。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主要介绍了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流动性溢价理论叁个传统理论和静态、动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利用主成分分析来刻画利率期限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利用主成分分析来刻画利率期限结构是学术界常用的方法,也是本文采用的。过往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利率期限结构的前叁个因子,能够解释总体方差的99%以上,因而用此方法来描绘利率期限结构是合理的。货币政策的理论主要是介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回顾了相关理论体系后,本文介绍了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传导机制和部分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是存在影响的,但由于研究方法、数据样本等不同,在影响方式、影响程度等方面是有出入的。国内关于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作用效果的研究集中在2000年——2012年,近几年相关研究较少,且研究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较少。在理论部分之后,本文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与国债市场概况做了背景介绍。关于货币政策实践的介绍,主要包括人民银行现在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和近两年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关于国债市场的介绍,主要包括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和现存叁个主要问题:国债发行期限不均衡、市场参与者结构不合理和各市场发展不协调;以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与现状,发现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往往是向上倾斜的,但在金融、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会发生明显变化。在本文的实证部分,选取的国债利率是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定性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这两个备受关注而又至关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研究,参考了马骏等(2016)的研究思路并加以补充,通过观察人民银行宣布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基准利率当天与公告日后第一个交易日、第五个交易日以及1个月后各期限国债收益率变动,以此来研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基准利率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如果公告日不是交易日,则选择的数据是公告日前一个交易日。本文既对最近一次可用于观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基准利率调整事件进行了详细分析,也对最近五年的调整进行了分析,避免了一次性事件出现的巧合。在定性分析中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调整均会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造成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国债利率水平下降、收益率曲线斜率增大,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国债利率水平上升、斜率减小,但作用效果不对称,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调整的作用效果更为理想。此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于短期利率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长期利率的作用效果,这与Walsh(2000)、刘金全等(2007)等大多数研究结论一致;“加息”往往会存在滞后,而“降息”作用效果往往持续时间较短。在定量分析部分,本文主要采用了主成分分析和VAR模型两种计量方法。本文沿用Litterman和Scheinkman (1991)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国债利率的前叁个因子——水平值、斜率和曲度——来刻画利率期限结构的方法,发现上述叁个因子能够解释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变动总方差的99.49%。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主成分分析提取出来的水平值、斜率和曲度与国债利率的长期利率水平、短期利率的变化以及凹凸程度进行了对比,发现水平值与国债利率的长期利率水平、斜率与短期利率的变化、曲度与来凹凸程度走势都高度一致,以此来验证主成分分析在理论和实证中均是可行的。在VAR模型中,本文参照过往研究,价格型货币政策指标选择了7天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数量型货币政策指标选择了广义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选择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宏观经济指标选择了工业增加值为货币政策变量。在建模前,先对上述货币政策变量与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前叁个因子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证明变量的选取无论在经济学上还是在统计学上都是合理的。接着对上述七个序列进行了ADF平稳性检验,发现除了广义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增加值叁个变量,其他变量的序列均是平稳的,但上述叁个变量的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因而利用其一阶差分序列来建立VAR模型。在因果关系合理、数据平稳的前提下,将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值、斜率和曲度分别与货币政策变量建立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在定量分析中发现,货币政策冲击会对我国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的期限结构产生显着影响,但对于其水平值、斜率和曲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对水平值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斜率,对曲度的影响较为微弱;价格水平和价格型货币政策指标均会对水平值产生显着作用,而仅有货币政策指标会对斜率和曲度产生显着作用,宏观变量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这与于鑫(2007)的发现相似;无论是对于水平值,还是斜率和曲度,在货币政策指标中,均是价格型货币政策指标的作用更为显着,这与周爱民等(2012)的发现一致。基于上述实证研究,本文在最后一章立足于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从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发展叁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针对现存的叁个问题,国债市场应丰富不同期限的国债产品,尤其是1年以下的和10年以上的,使交易品种发展更为均衡,发行机制更为完善;同时也要丰富市场参与者,加深非银行参与者的参与程度,优化参与者结构;并逐步完善银行间市场CCP机制,加强场内、外两个市场的联系。我国已进入市场化利率的时代,在现在所处的过渡期,应尽快寻找新的基准利率,目前来看回购利率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在未来,打造利率走廊才是最重要的,而要打造利率走廊,关键是完善利率走廊的下限;与此同时,应该疏通利率传导路径,本文提到了叁条路径。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各异、国内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复杂背景下,货币政策应尽快实现从以数量型货币政策为主到以价格型货币政策为主的转型,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确立更加明确、合理、可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使之与“‘新常态’下调整经济结构”相适应;并增强人民银行使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国际货币政策相协调。本文从选题到政策建议,均立足于当下利率市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最新的数据,样本较大,因而时效性强。国内关于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影响的研究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较少,而本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更具说服力。在实证部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因子序列来描述利率结构是基于Litteraian和Scheinkman的研究模型,但不同于过往研究直接利用Litterman和Scheinkman的模型,本文将提取的因子序列与现实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陈震[3]2009年在《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为研究对象,主要回答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构建国债收益率曲线;二是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态和变化规律如何。国内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作者选择利率期限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外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经济模型和数量模型,前者经济假设较多,要求较为严格,多用于理论研究。后者利用市场债券价格信息,通过贴现函数或者插值的方法获得利率期限结构数据,比较适合构建收益率曲线。通过利率期限结构的数量模型构建国债收益率曲线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把握好:一是数据问题,我国债券交易和报价中失真数据较多,需要通过零波动率利差法、主观判断法、相对位置法、最优报价法等方法进行处理,针对数据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增加交易日、人工补点等方法加以改善。二是模型要素设置问题,通过实证分析比较,作者认为样条模型采用3年、7年为节点,分成叁段更加合适,采用复合加权可以兼顾长短,效果较好;NSS模型采用复合加权较好;Hermit模型中关键期限点收益率挑选要慎重。本文对Hermite法和样条模型在收益率曲线估计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发现Hermite法比较适合银行间市场,多项式样条模型比较适合交易所市场,鉴于两者的估计结果差异不是很大,且银行间市场在我国债券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建议统一采用Hermite插值法作为全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构建模型。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编制和发布的中债收益率曲线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可以直接作为国债收益率数据分析使用。对该数据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呈现完全向上倾斜的形态,历史上(2002年-2008年)也基本如此,虽然这一现象用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均可以进行解释,但相对而言,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解释较为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形状都比较正常。分析2002年-2008年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情况发现:国债利差一般与国债收益率水平成正比,但国债收益率下行或上移的原因及非市场因素也是决定国债收益率曲线形变的重要因素。影响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的原因主要有基本面、资金面和政策面叁个方面,CPI、银行间7日回购利率以及银行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代表性指标,虽然叁个指标都与国债收益率正相关,但物价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最为显着,定性观察的历史走势也最为吻合。将叁方面因素综合来看,国债收益率上升通常只需叁方面因素中的一种推动,国债收益率下降却需叁方面因素中的所有都不构成阻力。

董睿琳[4]2012年在《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从微观层面,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提供基准利率体系,帮助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在宏观层面,它蕴含了市场预期,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紧密,可以为货币政策当局提供前瞻性的信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首先系统回顾了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发展,介绍了估计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方法及动态方法;随后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即期收益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了我国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模型并估计了参数,并研究了货币政策对收益率曲线的影响的方向和大小。最后研究了利率期限结构特征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结论证明:我国银行间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可以由叁个主成分进行很好的解释,这叁个因子可以称为水平、斜率和曲率。通过VAR分析、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析研究货币政策与利率期限结构的相互关系,发现:对于截距,紧缩的货币政策如R007的上升、央票发行利率的提高以及M2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均会使得即期利率的截距——利率的整体水平上升,M2增速对国债利率曲线结构的截距影响作用不大,而衡量资金面紧张程度的R007对利率曲线的截距影响较稳定,方差贡献度一直在1.5%附近。对于斜率,当R007增大或M2同比增速降低都会使斜率变小,即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得短期利率上升;CPI与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速对斜率的影响为负;对于曲率,分别给予央票和R007一个正冲击,均会使得使曲率发生正向变动,而M2货币供应量对曲率的影响比较小。最后,本文发现期限结构的截距对于未来一期的通货膨胀指数具有预测作用,而斜率与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投资者可以根据利率期限结构判断对未来经济指标的预期值,而央行也可以为施行相关货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总之,利率期限结构具有丰富的政策与经济信息。

邱林卉[5]2016年在《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国债市场是政府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场所,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既可以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成为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也可能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拖累,甚至造成经济危机或国家破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债市场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远远超出了财政的范畴。现阶段,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风向标,中央银行也视其为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对象,国债市场能够在金融资产定价、对冲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债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国家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全文由绪论加七章正文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国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一章主要结合马克思虚拟经济理论分析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概括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理论。第二章对国债市场的宏微观经济功能和国债收益率传导机制进行梳理分析,并从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股票市场对国债收益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叁章对我国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分析,以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为标的,分析从2002年-2015年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关系。结合西方相对成熟的国债市场经验,从国债规模、期限利率结构、国债发行和交易市场、国债持有者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国债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归纳。第四章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从国债发行基本概况、国债需求供给、国债持有人等因素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国债经济功能,并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债收益率走势进行分析。第五章从总需求、总供给和国债市场微观经济效应方面比较美、日、中叁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分别分析了美国和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对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并对叁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比较总结。第六章对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比较,梳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的收益率走势和经济政策效果,并对他们的国债市场经济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经济体国债市场经济影响力差别的原因。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对发挥我国国债经济功能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秦叶霖[6]2007年在《利率期限结构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利率期限结构(Interest Rate Term Structure ),是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利率所组成的一条曲线。它是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保值和风险管理、套利以及投机等的基准。所以对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一直是金融工程领域一个十分基础性的研究问题。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利率期限结构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本文首先对近几十年来现代利率理论发展的外部环境、未来趋势以及我国利率发展现状作了简要的回顾和论述。接着对国内外的理论和模型进行了梳理。传统的利率理论只是定性说明实际市场中观察到的收益率经验曲线为基本特征,根据假说的不同可区分为叁类: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而现代发展起来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分为静态模型理论和动态模型理论。静态模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某个时点市场的不同时间利率相对时间的函数,本文简要回顾了目前市场常见的几种静态利率期限结构,包括息票剥离法、样条函数法等。利率动态模型则是要解决利率期限结构未来变化的走势问题,该领域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均衡模型,另一个是无套利模型,本文简要介绍了CIR均衡模型和Ho-Lee、S-B和BDT无套利模型。然后,本文结合线性插值的思想对传统息票剥离法进行改进,得出了一种构建静态利率结构的改良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中国国债市场的特殊性,能够较好的构造出中国交易所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最后,本文运用BDT模型构建美国国债市场的动态利率期限结构,并对我国某一外汇结构性存款定价的合理性作出评估。

樊胜[7]2007年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文中提出利率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利率的变化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管制利率在经济金融领域中所具有的优势逐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消失,利率自由化的呼声逐渐高过了利率管制政策的辩驳。利率应由市场力量来决定逐渐成为当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共识!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相关的对外开放承诺的逐步履行,利率市场化也从学者们争论的文章中走进了货币管理当局的日程安排表。目前,利率市场化正在作为金融领域渐进式改革中的重头戏在中国大地上演。随着市场力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日渐表现出来,由此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正在对自计划经济模式转型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和新兴的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深刻地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行为准则。因此,深入研究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风险管理问题,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现实诉求。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本文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文章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研究背景,以利率的形成机制的演变与利率变化模式的动态发展为主线,从商业银行的视角,探讨了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通过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规律探讨及发展历程的分析,力图找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某些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发展路径作指导。这样的发展路径必定会对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产生独特的影响。在对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的理论回顾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用所得到的利率基本信息来考察商业银行的某一具体业务——贷款定价问题,提出将贷款的风险因素和贷款中的隐含期权共同纳入贷款利率定价模型中。进而考察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对商业银行的投资融资行为的影响。最后探讨如何将价差期权的思想运用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从另一视角探讨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文章分为八章。大致可以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回顾和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的回顾,展示中国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第二部分包括第叁章和第四章,回顾利率期限结构的有关理论、模型和利率的风险结构,并就中国的情形进行实证研究,为利率风险管理做好基础工作。第叁部分包括第五章到第七章,具体探讨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和应用。先是研究单一业务,即贷款定价,接着从商业银行的整个投融资业务的角度探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最后借助金融工程的思想来探讨利率风险的管理。第八章是对整个文章的一个简短总结。在导论部分对文章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简单概括之后,第一章探讨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与现实。首先对当前商业银行身处的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为应对金融环境的变化而解除对利率的管制,如此则引起利率风险的凸显,使得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必要。接着回顾了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模型,利率风险的现代管理工具以及中国的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指出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渐进性改革,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日常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回顾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探讨了改革路径选择背后的逻辑,改革历程中所体现的特点,力图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选择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进而对未来改革之路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展望,指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将是政府主导下的有次序的改革,而改革的速度则取决于经济的承受能力以及成本收益的权衡,不排除在适当时机可能会采取果断的最后一跳。第叁章探讨了利率期限结构,首先对期限结构的理论进行回顾,接着对表征利率期限结构的收益曲线的构造方法进行梳理,并对利率期限结构所揭示的宏观经济变量的信息,考察了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利率市场化进行到当前阶段的实际,对中国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利率期限结构基本上是和主流观点一致的。利率具有正的期限溢价,由于市场分割,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利率确实存在明显差异。第四章则是对利率风险结构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是考察具有违约风险的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溢酬。这虽然将风险结构的研究范围缩小到一个具可操作性的层面,但是,对利率而言,风险远不止信用风险这一个方面。因此,严格说来现有文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利率风险结构的研究。本文尝试采用企业债券自身过去的交易信息来度量其风险,考察利率的风险结构。从第五章开始,利用第叁章和第四章得到的关于利率结构的信息,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进行探讨。先考察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贷款的定价问题。在第五章中,本文尝试对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模型关于贷款定价的方法进行改进,提出RAROC模型主要考虑贷款风险,却忽略了贷款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未来现金流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借鉴债券定价的期权调整幅差模型(OAS模型),将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模型和OAS模型结合起来,试图给出贷款定价的一个更精确的方法。第六章则研究银行整个的投资融资行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渐进改革的推进,对存贷款利率逐步解除管制的过程改变了商业银行的投资和融资决策行为。商业银行在应对政府的管理政策时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异化,特别是在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第七章尝试利用价差期权的思想来看待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问题。通过对商业银行投资融资行为中存在的利率差异的分析,用价差期权的思想来帮助风险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第八章对整个文章的研究作了简单总结,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文章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通过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性特征的研究,将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阶段性影响密切结合起来,探讨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风险管理的独特性,并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探讨利率市场化对其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第二,现有对中国的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的文献,要么采取静态估计方法割裂了期限结构在不同时间之间的联系,要么分别对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单独考察,忽视了不同市场之间所反映的共同信息。本文将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中的利率进行联合估计,得到了一个既反映整个市场的总体信息又能量化分割市场中利率差异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更真实地反映了收益率曲线。第叁,对利率的风险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更全面地考察了利率的风险结构,国内对此的研究还很欠缺。第四,尝试对单项业务如贷款定价进行改进,将RAROC模型和OAS模型结合起来,在考察贷款业务的风险性的基础上,也考察业务中隐含的期权对贷款定价的影响。必须承认,对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而言,中国当前阶段的汇率制度改革、汇率决定机制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汇率波动性加大,必然会对利率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此没有作深入的探讨,这是后续研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此外,虽然文章尝试将价差期权的思想运用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活动中,但只是初浅探讨,且未曾付诸实践,所以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际检验。

靳立新[8]2001年在《国债发行利率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双重转轨关键时刻,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其中,资本市场的开放是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高层次资本市场组织培育和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市场经济体制取向中显得尤为突出。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利率市场化实践来看,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是整个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利率市场化的发动机和催化剂。通过发行技术的提高、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人结构的合理安排等管理手段,促进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进而推进国债市场化,是完成我国利率市场化目标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本文把国债发行利率管理作为论文研究对象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国债发行利率管理就是在国债发行及发行利率形成过程中,对与发行利率休戚相关的各种发行条件的调整,以及如何运用各种发行利率管理技术来调节发行利率的宏观经济效应等。国债发行利率管理的具体内容应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国债发行利率水平决定因素的考察,即有哪些因素制约国债发行利率水平;(2)发行技术对利率水平的影响;(3)利率期限结构的特征,合理国债期限结构的确定;(4)如何依据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对国债持有人结构做出安排等。根据这几个问题的性质可将国债发行利率管理归纳为两部分:国债发行利率水平管理和国债发行利率结构管理。 管理目标与管理内容是相一致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灵活选择政策组合,考察几项首要目标:(1)确立国债发行利率的主导地位,发挥其杠杆作用,既是国债发行利率管理的目标,也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2)形成高效的国债发行机制是发行利率管理的核心问题;(3)建立合理的国债期限结构,将有利于国债还本付息在年度内的均匀分布,避免出现还债高峰;(4)形成合理的国债投资主体结构,将有利于国债发行利率结构政策的制定。 IF gg ;i F gZ i‘西方经济学中较有实用的理论,来全面分析国债发行利率管理。一方ig”面,关于利率水平研究,建立在利率水平决定理论基础上;另一方Zg Z面,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人结构研究 建立在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基础,Z。上 O 4“ 利率水平决定是利率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马克思从剩余;S价值的角度论证了利息的本质是利润的一部分,从而是剩余价值的一t‘.41-部分,并进一步说明利率高低由借贷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决定。西方利}。率决定理论中,马歇尔认为投资与储蓄共同决定利率,利率同时使储ig’蓄与投资趋于平衡。这是一种双向决定的复杂的动态机制。凯恩斯认dZ为利率水平只取抉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而与实物因素、等待等因素无-h关。他主张用货币需求与供给来决定利率。货币的供给是货币数量,:g 币的需求是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是利率与公众愿意持有的货币IB 间的一种函数关系。希克斯认为利率是一种特殊的价格,不能孤立ig 待 ,应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研究利率的决定问题。因此,应将生产’;”率、节约、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给量联系起来运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 另法来研究利率的决定。IS-LM理论还重新审视收入因素对利率的作 卜。 ,将投资、储蓄、货币供应、货币需求、利率综合起来,形成利率 j 平决定理论。关于利率水平决定理论都有可取之处,马克思的利率ZS 定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对于我们研究国债发58 利率水乎决定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足以使我们对国债发行利9”“:;iZtt7::*u,----** 的认识。gs 依据利率决定理论,从国债所处宏观背景与外部联系来讲,各市场因素对国债发行利率水平有诀定作用。系I【统来考察,决定国债发行利率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I ()市场利率水乎;u)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3)社会平均’;利润率;门)通货膨胀率;门) 国际利率水平。此外,发行机1g制是发行利率的直接形成机

苏明[9]2010年在《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预测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率是宏观经济中的核心变量之一,它对一国经济的健康运行,货币政策作用有重要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是研究利率包涵信息的重要方法和结论,是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根据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了未来利率利差的市场预期和通货膨胀变化的预期。通过利率期限结构的相关模型和特定假设,我们可以得出对未来不同期限国债利率的理性预测。本文用我国国债市场的相关数据,通过B-样条方法拟和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对我国国债市场收益率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考察了模型的预测结果,确定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特征和预测能力,并计算了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能力,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解释,希望能为我国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的内容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提出研究利率期限结构预测能力的背景和选题的意义。第二部分为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组成部分和基本概念,并论述了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等本文用到的理论。第叁部分为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现状,这部分介绍了利率期限结构的相关模型及模型的发展,并论述了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研究现状,分为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第四部分为基于B样条函数的我国国债利率结构,分析了2004年到2009年我国国债市场债券的特点,通过β样条函数拟和了上交所国债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第五部分为利率期限结构预测能力实证研究,首先利用利差预测了未来利率的变化,其次实证分析了利率期限结构对未来通货膨胀率变化的预测能力;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跟据以上研究结果给出了主要结论和政策性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文通过样条函数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了预测,得到了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第二,本文考察了利差对未来利率变动和通货膨胀率变动的影响,根据预期理论建立了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和分析。本文的不足之处,因为我国的交易所国债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一些国债种类并不齐全,并存在市场分割现象,因此本文通过B样条函数拟和得出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不能很好的预测宏观经济,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它的变化做出最为理性的预测。本文的结论是,第一,我国国债利差中包含了未来国债收益率的信息,运用合理的国债利差,可以较好的预测未来短期国债收益率变化趋势,且收益率变动和利差成一定相关关系。第二,在实体经济预测方面,我国国债利差可以预测未来一定时间的通货膨胀率差额,如未来12个月通货膨胀率和未来1个月通货膨胀率估计值的差额等。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长短期国债利差可以预测未来收益率变动和预测通货膨胀率变化。通过预期,得到对未来经济信息的判断,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在实体经济的预测上,得出的预测结果并不理想。我国的国债市场还需要发展,还需要实施相关政策。

伍鹤[10]2007年在《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利率体制和汇率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无风险利率的国债利率以及由不同到期期限的国债收益率组成的利率期限结构将在提供市场定价基础、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丰富央行调控工具和加强央行调控能力、提升金融机构的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国债市场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国债市场以及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逐渐暴露出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完善国债市场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在宏观经济调控、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国债市场的特点对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估计和分析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入手,从利率期限结构形成假设、估计利率期限结构的方法与模型、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模型和利率期限结构自身形态研究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以此为基础,并结合我国国债市场的特点构建了估计和分析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模型。根据我国国债市场自身的特点,从实证的角度,拟合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并以国债7天回购利率数据作为短期利率的代表,对比验证参数和非参数的方法是否适用研究我国短期利率的波动行为。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探讨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和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共分为五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前言。简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分析了在我国进行利率期限结构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同时说明了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第二章是文献评述。本章主要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相关研究。从利率期限结构形成假设、静态估计、利率期限结构自身形态和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模型等四方面对国外的利率期限结构研究进行分析评述。本章还对国内的一些利率期限结构研究进行了述评。第叁章是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以我国国债市场的历史回顾为研究起点,系统剖析我国国债市场的现状和特点,在全面分析已有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出估计和分析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模型。第四章是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研究。本章利用我国的实际数据,采用息票剥离法、多项式样条法和Nelson-Siegel扩展模型分别对我国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估计和分析,并对比实证分析的结果,分析我国国债市场的静态特征。使用国债回购数据,运用参数方法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本章还使用非参数的方法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特征进行研究,并对比非参数方法和参数方法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实证研究的结果。第五章是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对比研究及思考。本章将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将中美两国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利率期限结构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根据实证研究和国内外对比的结果,探讨了完善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和发展我国国债市场的思路和方向。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运用多种模型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估计。目前,对于固定收益证券利率期限结构的模型研究,国外已经有很多较为成熟的理论,然而,应用到我国国债市场的实际情况,这些模型就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尤其是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方面。鉴于此,本文在对各种模型和方法的优劣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应用息票剥离法、多项式样条法和Nelson-Siegel扩展模型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估计,对比叁种模型估计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优劣。由于我国国债市场分为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本文不考虑柜台市场),本文分别对两个市场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了估计,并对两个市场的期限结构进行对比,得出了一些结论。本文在现有的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参数利率期限结构模型。这种非参数模型依靠数据说话,克服了传统的参数化模型事先对利率的概率分布和参数形式进行某种假设的缺点。本文以交易所7天国债回购利率为样本,对建立的非参数利率期限结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参数化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代表Vasicek模型和CIR模型的实证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本文选取美国同期国债市场的交易数据,利用相同方法进行了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估计。通过对中美两国利率期限结构的比较,找出我国国债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从静态特征上分析,我国的利率期限结构已经初步具备市场经济国家的特征。通过样条函数、息票剥离法和Nelson-Siegel扩展模型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估计,本文发现我国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整体呈现出向上的趋势,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对比研究表明,我国交易所市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且这种差异没有规律可寻,处于分割状态。这种差异和分割状态不利于一个基准市场利率的形成,进而不利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通过对中美利率期限结构的对比可以看出,与美国的利率期限结构相比,我国的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着许多的不完善,这种不完善是中国特殊的经济制度背景和国债市场的人为割裂造成的。与参数化模型相比,非参数方法能更准确地描述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状况。本文在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和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思路和方向。本文认为要改变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不合理状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统一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债市场。通过资本在两个不同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促进市场的完善以及统一的市场基准利率的生成,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研究[D]. 张丽娟. 复旦大学. 2007

[2]. 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D]. 王璐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6

[3]. 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研究[D]. 陈震. 复旦大学. 2009

[4]. 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的相关性分析[D]. 董睿琳. 复旦大学. 2012

[5]. 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D]. 邱林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6]. 利率期限结构研究及应用[D]. 秦叶霖. 厦门大学. 2007

[7].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D]. 樊胜.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8]. 国债发行利率管理研究[D]. 靳立新.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9]. 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预测能力研究[D]. 苏明. 山东大学. 2010

[10]. 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比较研究[D]. 伍鹤.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