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技术论文_王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培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生物,微生物学,技术,教学法,生境,胶状,暗物质。

微生物培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1](2019)在《形态学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传统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本科课程中,对微生物的鉴定方法的教学侧重形态学和生物化学鉴定技术的传授。随着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19期)

赵妍,刘顺杰,张亚茹,孙育红,黄建春[2](2019)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应用于食用菌发酵培养料分析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用菌培养料的腐熟是由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营养成分降解程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期的生产过程及产量。物种多样性差异反映了生态群落的功能和动态变化,因此分析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生产优质的培养料,使食用菌获得高产量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食用菌发酵培养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简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并综述了其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研究及开发复合菌制剂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于有伟,张少颖,张秀红,崔美林[3](2019)在《如何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培养本科生的综合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讨论了如何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培养本科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对"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实验课程进行了说明,然后阐述了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用PBL教学法培养本科生的综合能力的策略,包括团队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个方面。(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9年14期)

李亚美,王龙伟,李玉梅[4](2019)在《特殊生境微生物培养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细菌耐药性日益增强,抗生素匮乏、特殊生境微生物药用资源开发不足等现状,对特殊生境微生物培养技术进行综述;总结制约特殊生境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概述设计开发新型的微生物培养基、改善微生物培养条件等方面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一些新颖独特的微生物培养技术和方法,包括群体培养与共培养、高通量培养技术、原位培养、细胞微囊包埋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指出经典培养方法的优化使特殊生境微生物的可培养性显着改善,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微生物资源库,而且为今后特殊生境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指出了明确方向。(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林榕[5](2018)在《利蒙环境科技公司用微生物技术处理污水 培养硝化菌群“吃”污泥》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目前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由于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的不当排放,大面积水资源遭到污染,城乡污水数量庞大。如何使污水处理工艺实现低能耗、高效率,且剩余污泥量少、操作管理便捷,是目前污水处理行业的难点。借助微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就是一个好方法,污水经过处理后还能循环再利用。(本文来源于《环境与生活》期刊2018年12期)

肖光文,蔡国雄,陈美任,罗慈雁,徐美兰[6](2018)在《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激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对"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实验课的学习兴趣,训练其实验技能、增强其临床分析能力、拓展其创新思维,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搭建了微信公众和开放性实验两个平台,加强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引入了培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的设计性实验、构建了新的实验考核评价模式,实践证明以上教改能有效激发该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了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验报告书写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本文来源于《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05期)

宋金秋[7](2018)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动物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提出了激发学生兴趣、上好第一堂微生物学课、利用网络资源、改进授课方式四种方式提高动物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以期为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电脑迷》期刊2018年10期)

刘蕾,王柏欣,宋成龙,马淑霞,王淑秋[8](2018)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各类医学研究生专业学科,并且成为了医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是为微生物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高级后备人才,学习和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势在必行。本文将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意义,获得的实践效果进行阐述,为培养微生物学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学习基本的研究手段,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杜春梅,郭普宇,薛春梅[9](2018)在《微生物培养箱温湿度控制的信息技术管理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学在医学卫生、生物工程、工业发酵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在研究微生物结构、功能和生长环境时,都需要借助微生物培养箱。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微生物存活的两大关键因素,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微生物培养箱的温度控制过程中,能够做到对温度、湿度进行灵敏调控,保证微生物实验研究工作顺利完成。本文首先介绍了微生物培养箱温湿度控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并从技术层面对温湿度进行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信息化》期刊2018年08期)

廖丽花[10](2018)在《微氧条件对细菌分离的影响及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可培养性的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直接对环境样品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尚未被人们在实验室中分离培养出来,它们被称为未培养微生物或微生物暗物质。一方面,我们通过文献调研和前期实验,提出微氧(1%氧气浓度以下)是可能是影响许多微生物不可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们拟通过培养平板“刮菌”的方法收集所有可培养微生物并结合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有效检测这些微生物类群,以此评估不同平板分离条件的微生物可培养率。本文以活性污泥样品为对象分离微生物,在叁种氧气浓度培养条件(好氧,氧浓度约为0.05%的微氧条件以及厌氧条件)下,对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影响以及评估平板上生长的微生物可培养率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添加内参,改进的数据处理以及排除测序过程中样品间串样污染等方式,证明了本论文的研究在方法学上是可行的,所获得的实验结果是可靠的。(2)在活性污泥样品中,一共检测到904个zOTUs,这904个zOTUs在我们所有的培养平板上共检测到了 464个,在好氧,微氧,厌氧检测到的zOTU数量分别为327,409,361。从zOTU数量的角度,我们对所试活性污泥样品与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的可培养率评估为高达51.3%,证明了培养平板上存在大量可培养微生物,在常规分离操作时可能因其丰度小或不易被挑取被忽略。我们认为基于zOTU数量估计微生物可培养率的方法更能体现微生物能否被分离培养的真实情况。过去一直认为的从细胞数量角度估计微生物可培养率不足1%,99%以上的微生物不可培养很可能是对微生物不可培养问题严峻性的一种过度估计。(3)在所有的48个培养平板“刮菌”样品中,共划分了 1959个zOTUs,其中809个zOTUs鉴定为不同分类阶元水平的新类群,其中,这809个zOTUs在好氧,微氧,厌氧检测到的数量分别为434,601,487,微氧条件下获得的新种最多)。此外,实验分离平板上未检出任何门级别的微生物暗物质,在纲目科属种水平分别鉴定出1,6,5,45,90个新分类单元。(4)对原始活性污泥样品和平板样品进行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Pcoa),发现在微氧或厌氧条件培养出来的微生物类群更接近原始活性污泥真实环境生活下的微生物类群,同时以原位水培养基作为培养基所培养出的微生物类群与原始样品相近,表明微氧或厌氧以及原位营养条件更为适合分离某些特定微生物,而活性污泥样品的菌群可能更加趋向于微氧和厌氧代谢。(5)平板法分离实验中,分离获得了 12株与模式菌株的16SrRNA基因相似度低于95%的纯菌,在微氧条件下,获得了潜在的新科,新属,新种级别微生物的属分别是1株,3株,1株。我们的研究从物种(zOTU)的角度对微生物的可培养率进行估计是一种更加合理的评估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并提示了应重新审视微生物不可培养问题的严峻性。相对于好氧和厌氧条件,在微氧条件下可以培养出许多新的微生物类群,暗示相当数量的环境微生物存在对氧气具有特殊适应性。虽然本研究依然没有培养出严格意义上的微生物暗物质门,但在纲及纲水平以下的微生物暗物质有所收获,鉴定出许多的前人未培养出的微生物种类。因此,利用微氧条件对细菌的分离培养以及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样品中的可培养细菌有望应用于其他自然和人工环境样品,为培养出更多的微生物暗物质提供了一种思路和信心。(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微生物培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食用菌培养料的腐熟是由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营养成分降解程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期的生产过程及产量。物种多样性差异反映了生态群落的功能和动态变化,因此分析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生产优质的培养料,使食用菌获得高产量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食用菌发酵培养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简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并综述了其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研究及开发复合菌制剂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培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敏.形态学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J].东西南北.2019

[2].赵妍,刘顺杰,张亚茹,孙育红,黄建春.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应用于食用菌发酵培养料分析的进展[J].食用菌学报.2019

[3].于有伟,张少颖,张秀红,崔美林.如何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培养本科生的综合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9

[4].李亚美,王龙伟,李玉梅.特殊生境微生物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林榕.利蒙环境科技公司用微生物技术处理污水培养硝化菌群“吃”污泥[J].环境与生活.2018

[6].肖光文,蔡国雄,陈美任,罗慈雁,徐美兰.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

[7].宋金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动物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脑迷.2018

[8].刘蕾,王柏欣,宋成龙,马淑霞,王淑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

[9].杜春梅,郭普宇,薛春梅.微生物培养箱温湿度控制的信息技术管理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

[10].廖丽花.微氧条件对细菌分离的影响及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可培养性的评估研究[D].厦门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基因组中k-mer字符串出现的频...堆肥过程中NH4+-N与NO3--N的变化部分堆肥样品总DNA提取效果不同农药处理对细菌活菌数量的影响农业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4)SIP技术应用于未培养微生物的流程

标签:;  ;  ;  ;  ;  ;  ;  

微生物培养技术论文_王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