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江[1]2003年在《经导管肝动脉热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常氧和缺氧状态加热和化疗药物作用下细胞损伤观察一、常氧状态加热和化疗药物作用下细胞损伤观察目的:观察常氧状态下加热和化疗药物细胞存活率情况,检测热休克蛋白HSP-70在热应激和化疗药物作用下的表达,以及热应激下HSP-70表达的持续时间。材料和方法:对人肝癌HCCLM3细胞、兔VX2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采用MTT法,在37、39、41、43℃不同温度下分别加热30分钟,37℃ 5%CO2培养箱培养24小时后,检测OD值。在同等温度处理条件下,分别加入终浓度50mg/ml的MMC和2%的碘化油(Lipiodol),检测OD值。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肝癌HCCLM3细胞在37、39、41、43度水浴半小时后,37℃ 5%CO2条件下培养2小时后HSP-70的表达。检测人肝癌HCCLM3细胞在加热41℃30分钟后,HSP-70蛋白随时间变化情况,检测1、2、4、6、8、12小时蛋白表达。结果:对人肝癌HCCLM3细胞、兔VX2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温度升高,反映细胞存活率的OD值降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相对人肝癌HCCLM3细胞、兔VX2细胞OD值较低。人肝癌HCCLM3细胞在37、39、41、43℃水浴半小时后,37℃ 5%CO2条件下培养2小时后,加热39、41、43℃均有HSP-70均有表达。人肝癌HCCLM3细胞在加热41℃30分钟后, HSP-70蛋白在1、2、4、6小时表达,12小时后未能检测到表达。结论:人肝癌HCCLM3细胞、兔VX2肿瘤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热损伤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重。热应激作用下,Western Blot检测到HCCLM3细胞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并可持续6小时以上,推测HSP-70在常氧状态下热应激导致细胞损伤和凋亡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关键词:常氧;细胞;热应激;MTT;OD值;Western blot;HSP-70二、缺氧状态下加热和化疗药物细胞存活率和热休克蛋白表达目的:观察缺氧状态下加热和化疗药物细胞存活率情况,检测热休克蛋白HSP-70在热应激和化疗药物作用下的表达,以及热应激下HSP-70表达的持续时间。<WP=6>材料和方法:对人肝癌HCCLM3细胞采用MTT法,在37、39、41、43℃不同温度下分别加热30分钟,37℃ 95%N25%CO2培养24小时,检测OD值。在同等温度处理条件下,分别加入终浓度50mg/ml的MMC和2%的碘化油(Lipiodol),检测OD值。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肝癌HCCLM3细胞在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37、39、41、43度水浴半小时后,37℃ 95%N25%CO2培养2小时后HSP-70的表达。再检测人肝癌HCCLM3细胞在加热41℃30分钟后,37℃ 95%N25%CO2培养,HSP-70蛋白随时间变化情况,检测1、2、4、6、8、12小时蛋白表达。结果:缺氧条件下,人肝癌HCCLM3细胞随温度升高,反映细胞存活率的OD值降低,较常氧条件下更低。人肝癌HCCLM3细胞在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37、39、41、43度水浴半小时后,37℃ 95%N25%CO2培养2小时后均有HSP-70的表达。人肝癌HCCLM3细胞在加热41℃30分钟后, 37℃ 5%CO2条件下培养1、2、4、6、8小时表达,12小时后未能检测到表达。结论:缺氧条件下人肝癌HCCLM3细胞热损伤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重。Western Blot检测热休克蛋白HSP-70,发现缺氧亦可诱导细胞表达热休克蛋白HSP-70,加热后序贯缺氧HSP-70蛋白含量增高持续时间较单纯受热更长。提示在细胞水平加热结合缺氧较单纯加热对细胞热损伤更明显,推测HSP-70在缺氧状态下热应激导致细胞损伤和凋亡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关键词:缺氧;细胞;热应激;MTT;OD值;Western blot;HSP-70
穆锐[2]2017年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六位,在癌症相关死亡率中排名第叁。我国是乙型肝炎患者、携带者最多的国家之一,85%-90%的肝癌是在肝炎后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每年肝癌新发病例占全球50%以上,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位,在某些农村高发地区甚至跃居第一位。外科手术被认为是最佳治疗方案。但是,肝癌起病较隐匿、发展迅速,临床确诊时多属于中、晚期,且由于肝癌患者常伴有肝功能储备差、肝内转移及血管侵犯而失去外科手术治疗机会,此时常需要联合其他治疗。自1978年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提出以来,该技术得到广泛运用,随着巴塞罗那肝癌协作组分期法的提出,更确立了TACE在中期肝癌的主流治疗地位。研究证实肝癌TACE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期。随着目前多模式的介入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出现,介入治疗特别是TACE在肝癌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步,本文就肝癌TACE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以期为肝癌在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上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熊小平[3]2004年在《热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之一,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一位就是原发性肝癌,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所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肝脏的代偿功能非常强,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患者一般不会有临床症状早期肝癌的发现大部分是通过体检发现的,如果患者出现症状前往就诊,一般就是中晚期肝癌。这部分患者大多因为肝脏功能不良、双叶病灶、病灶过大、病灶邻近重要血管或肝外转移失去手术切除机会。20世纪50年代源于肝动脉造影术出现了肝动脉化疗灌注术(TAI),1976年Goldstein首次报告了肝动脉栓塞术(TAE),国内1983年上海医科大学林贵教授首先报告了肝动脉栓塞术(TAE)的临床应用结果。此后TAI、TAE在我国应用日益广泛,随后进行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现已成为除手术切除之外的首选方法,甚至部分病例报告与手术切除疗效具有可比性,故TACE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治疗方式。但是TACE开展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也看到它的疗效也是有待提高的。全世界的介入前辈和同道们为了提高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肝癌病人随着肿瘤的发展,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物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化疗栓塞治疗的辅助应用较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大肝癌中,瘤体的中央部为动脉供血,不参与生长,且易发生缺血坏死,而交界要的周边是生长活跃的部位,需求高度营养,往往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小肝癌中门静脉供血相对较多,Ackeman经实验证实:小于7mm的微应战肝癌38.4%为双重供血。42.3%为肝动脉供血,19.3%仅由门静脉供血。同时由于门静脉和肝动脉末梢存在着分流和吻合,对肿 ._..….吉林大学签到进遇鱼巫兰道些左一一一一瘤的生长有重要的作用,动物实验显示,一旦癌灶供血动脉栓塞后,门静脉供血可明显增加;所以肝癌的介入治疗近年来开始重视门静脉途径的栓塞化疗。 其中影响较大者为1986年Norin首次报告的肝动脉—门静脉联合化疗栓塞术,目的在于将病灶双重血供均阻断,这对于残余癌的复发和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论上讲肝动脉—门静脉联合化疗栓塞术不失为一种非常具有疗效的方法,但由于进行门静脉化疗栓塞技术是一项复杂、难度高的治疗方法,医学界屹今为止未能建立一种简单的经皮穿刺门静脉栓塞的技术,所以Norio进行的肝动脉—门静脉联合化疗栓塞术未能广泛应用。 根据肿瘤热疗学的原理提示,肿瘤细胞处于43℃以上环境时,持续30分钟,可达到肿瘤细胞坏死的目的。铂类化疗药物是肿瘤热疗学研究最多最详细的药物,也是临床热化疗最常用的药物。顺铂在温度升高时药效随之增强,属于无闭效应的药物(即温度高于37℃时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随温度上升而上升,不存在在某一温度下才有药效增强作用。)国内外许多前辈和同道进行了一些家犬、兔等动物肝动脉热化疗的实验研究。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姜卫剑、北京地坛医院李常青等进行了肝动脉热碘油栓塞和肝动脉热碘油顺铂混悬液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报告,结果提示疗效较常规1人CE为佳。 我们搜集2000~2002年符合a、b、c条件者48例随机分为热碘油顺铂混悬液栓塞组A组和常规化疗栓塞组B组,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类型、部位及肝功能方面均可比性良好。我们将100℃热碘油经导管注入肝癌的病灶中,除碘油的栓塞作用导致肿瘤细胞缺少血液供应外。病灶局部温度上升至80士5℃,一方面高温能杀伤肿瘤细胞及病灶周边1一Zcm肝组织和灼伤肿瘤细胞供血动脉小分支、供血门静脉小分支、引流肝静脉小吉林大学第叁临床医院硕士学位论文支的血管内膜;另一方面在此环境下,肿瘤细胞非常敏感,有助于顺铂等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治疗后提示A组B组患者肿瘤均明显缩小,但A组比B组患者肿瘤缩小更明显:栓塞剂完全充填率更高;肿瘤AFP恢复正常的比率更高;6个月生存率随访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别,12个月和18个月生存率随访A组较B组明显提高。患者并发症比较后提示:A组治疗后多为低热,腹痛多为轻度,肝功能损害不明显;B组多为中低热,腹痛多为中重度,肝功能损害较明显。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CrACE)是目前除手术切除治疗外首选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但TACE的中长期疗效疗效并不令人满意,提高TACE的疗效非常有意义。我们认为肝动脉热碘油顺铂混悬液栓塞治疗部分原发性肝癌优于常规1人CE治疗,同时并发症减少。但是热碘油顺铂混悬液栓塞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否则将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骆俊朋[4]2012年在《经皮肝动脉热化疗灌注联合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热化疗灌注联合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热化疗灌注与化疗栓塞术联合治疗,对照组常温下化疗灌注与化疗栓塞术联合治疗,每组48例。治疗前完善患者各项基本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Child评分、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前患者行多期增强CT扫描(描述肿瘤分型,测量肿瘤大小、个数),同时治疗前对患者进行KPS评分。化疗栓塞术,均采用经右侧股动脉行超选择性插管化疗栓塞,96例患者分别完成2-4个疗程。治疗组48例患者使用国产HGC-3000肿瘤介入热疗机,先行将盐酸吉西他滨1000mg溶于1200ml生理盐水中,将其加入热疗机灌注桶中,灌注时将药液进入动脉导管入处的温度设定在50-55℃,以0.5-1.0ml/s流率进行热化疗灌注,时间10-37分钟,热化疗灌注后用盐酸吉西他滨200mg+卡铂200mg+超液化碘油(根据肿瘤大小确定用量)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栓塞剂采用超液态碘化油及明胶海绵。对照组将盐酸吉西他滨1000mg溶于1200ml生理盐水中,之后常温下以0.5-1.0ml/s的流率进行化疗灌注,时间10-37分钟,化疗灌注后用盐酸吉西他滨200mg+卡铂200mg+超液化碘油(根据肿瘤大小确定用量)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所用栓塞剂同治疗组。治疗后30天复查多期增强CT扫描,并依据RECIST标准比较两组客观疗效;治疗后对患者进行KP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后第3天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免疫功能(术后七天评估),治疗后第30天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之后比较术前及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毒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0.5、1.0、1.5及2.0年生存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治疗后3天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1),但治疗后30天较治疗前无变化;而两组肾功能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各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ALT(43±5)U/L,治疗后叁天ALT(84±12)U/L,较治疗前升高(P=0.000),治疗后30天ALT(42±6)U/L,较治疗前无升高(P=0.710),对照组治疗前ALT(41±3)U/L,治疗后叁天ALT(175±10)U/L,(P<0.05),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30天ALT(40±5)U/L,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治疗组治疗前AST(44±2)U/L,治疗后叁天AST(94±11)U/L,较治疗前升高(P=0.000),治疗后30天AST(45±1)U/L,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对照组治疗前AST(42±1)U/L,治疗后叁天AST(173±13)U/L,(P<0.05),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30天AST(41±3)U/L,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7)。尽管两组ALT和AST热化疗灌注后肝功能暂时升高,给予保肝治疗后,即可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提示热化疗灌注后患者肝功能短时间内可能一过性升高。近期疗效评价,治疗组CR0例、PR36例、SD7例、PD5例,其所占的比率依此为0%、75.00%、14.58%、10.42%、总有效率75%(36/48);对照组CR0例,PR19例,SD18例,PD11例,所占比率分别为0%、39.58%、37.5%、22.92%,总有效率39.58%(19/48),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0.000);治疗组生活质量显着改善9例、改善30例、稳定7例、下降2例,所占比率分别为18.75%、62.50%、14.58%、4.17%,KPS评分提高39例,占81.30%;对照组依此为0、24、15和7例,所占比率分别为0%、50.00%、31.25%、14.58%,KPS评分提高共24例,所占比率50.00%,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3)。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治疗组组免疫功能CD3及调节性T细胞较治疗前升高而CD8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免疫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且治疗后治疗组免疫功能CD3及调节性T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各组结果如下:治疗组治疗前CD3(69.35±6.88)%,治疗后(72.23±6.84)%,(P=0.005);治疗组治疗前CD4(40.67±6.75)%,治疗后(40.89±8.19)%,(P=0.849);治疗组治疗前CD8(24.18±1.85)%,治疗后(23.56±6.66)%,(P=0.028);治疗组治疗前CD4/CD8(1.82±0.67),治疗后(1.85±0.57),(P=0.194);治疗组治疗前NK细胞(12.69±4.98)%,治疗后(11.41±4.43)%,(P=0.291);治疗组治疗前调节性T细胞(11.83±4.09)%,治疗后(14.17±3.92)%,(P=0.002),对照组治疗前CD3(68.89±5.45)%,治疗后(68.67±5.35)%,(P=0.172);对照组治疗前CD4(39.89±5.78)%,治疗后(40.01±5.68)%,(P=0.570);对照组治疗前CD8(23.08±1.75)%,治疗后(23.10±1.70)%,(P=0.854);对照组治疗前CD4/CD8(1.86±0.56),治疗后(1.87±0.61),(P=0.206);对照组治疗前NK细胞(11.70±5.78)%,治疗后(11.80±5.25)%,(P=0.815);对照组治疗前调节性T细胞(11.61±3.08)%,治疗后(11.59±3.07)%,(P=0.724)。对照组术前术后各项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提示治疗组热化疗灌注治疗后患者的免疫状态改善。治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95%置信区间[CI]为20-29),对照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9个月(95%置信区间[CI]为18-20),治疗组较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延长;两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热化疗灌注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优于常温下化疗灌注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杨永波[5]2013年在《阻断加压TACE治疗乏血供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乏血供肝癌在临床上并不鲜见,由于它供血动脉细而少,新生血管密度低,常规TACE治疗中化疗药物和栓塞剂不易充分进入瘤灶内,且灌注时易发生返流,可加重肝功能损害和胃肠道反应,碘油充填不理想,效果差,属临床治疗的难点。提高乏血供肝癌的介入疗效有望提高其生存率,并扩大TACE的应用范围。本论文拟评价阻断加压TACE介入治疗乏血供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为乏血供肝癌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式,以影像学诊断为乏血供肝癌、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他们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采用阻断加压TACE(常规导管+球囊导管+压力泵)进行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常规导管)。受试者须接受至少2次TACE治疗,介入术后影像学检查中如果发现有异常强化区域,则在患者肝功能允许的情况下每2~3个月行一次TACE治疗;如果没有异常强化,则每2~3个月继续随访。所有患者介入前及介入后1.5个月、此后的治疗和随访过程中行增强CT或MRI检查、实验室检查,通过观察肿瘤对介入治疗的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来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性指标包括肝内碘油的沉积量、碘油沉积等级、瘤灶最大径的改变(RECIST与mRECIST标准)和肿瘤指标的变化等。安全性指标包括: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痛等介入术后不良反应,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前白蛋白、白蛋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患者肝功能Child-Pugh等级变化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可观察治疗病灶的消失(死亡或实行二期手术切除)。连续性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否则经对数转换后再进行t检验。等级资料及两组患者各评价指标的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以Kaplan-Meire法计算患者目标事件发生的中位时间,并采用Log-rank检验其差异性。以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最可能的预后危险因素。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有178例患者进入研究队列,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9例,且入组基线较为均衡。试验组介入术中碘油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肝内碘油沉积量及碘油肿瘤体积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使用mRECIST标准,可见试验组较对照组的TTPR明显缩短(p=0.029),而两者间的TTPD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试验组(p=0.011),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术中行双侧栓塞和药物返流有关,而与碘油的使用量无关。介入术后1.5月左右,两组间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和肝功能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间肝外转移的发生时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入组时合并癌栓的患者肝外转移的发生明显较早(p=0.015,HR=2.53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了PA、BCLC分级、治疗入组和其它治疗等4个独立预后因子。其中,具有PA<170mg/L(p=0.014)和BCLC分期C级(p<0.001)的患者预后较差;而采用试验组介入方式(p=0.042)和合并有其它治疗(p=0.001)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本试验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阻断加压TACE治疗可明显增加乏血供肝癌的碘油沉积程度,病灶可更易获得疾病缓解,并且使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球囊导管的使用减少了化疗药物和碘油的返流,并明显降低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和对正常肝实质的损害,虽然局部灌注了更多的药物和碘油,但并未对患者的肝功能和肝外转移的发生有不良影响。因此,阻断加压TACE可能是一种针对乏血供肝癌的有效的和安全的治疗手段,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钱叶强, 高斌[6]2009年在《经肝动脉热化疗治疗肝癌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从诊断之日起,一般生存期都比较短;经肝动脉热化疗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治疗肝癌的新方法,临床疗效肯定,但远期疗效及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王旭杰[7]2014年在《联合应用洛铂/5-FU/吡柔比星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Ⅱ期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洛铂/5-FU/吡柔比星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34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采用洛铂联合氟尿苷、吡柔比星方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观察术后、术中患者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神经感觉异常等毒副反应,并予以记录。术后4-6周复查血常规、肝功能、AFP及影像学检查(肝脏DSA造影、CT.MRI),进行疗效评估,根据疗效评估结果,予以下个周期治疗,所有患者定期随访生存状况。结果:34例患者完全缓解(CR)1例(2.9%)、部分缓解(PR)21例(61,7%)、稳定(SD)8例(23.5%)和进展(PD)4例(14.2%)例,有效率(RR)=CR+PR=67.6%;AFP下降>50%者20例(58.8%),肝区疼痛,腹水,食欲、体力情况改善率依次为:88.2%、47.1%、55.9%、30.4%,中位随访时间为281天(63-558天),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18.5天(95%,CI:88.8-148.2天)。Ⅲ-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仅有4例Ⅲ级胃肠反应及2例Ⅲ级白细胞减少患者,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联合应用洛铂/5-FU/吡柔比星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兵元[8]2010年在《高热碘油—平阳霉素乳剂介入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高热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剂超选择肝动脉栓塞与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超选择肝动脉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7年2月-2009年9月来我院行肝动脉栓塞治疗的巨大肝血管瘤患者60例,全部病例均经B超、CT+增强扫描、血管造影证实,AFP均阴性,临床确诊的肝血管瘤的患者,并且肿瘤巨大、多发,位于肝右叶为主,以不愿意手术切除,无腹水、无严重肝功能损害,且自愿接受肝动脉栓塞治疗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超选择肝动脉栓塞的方法,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实验组采用高热碘化油(110℃)-平阳霉素乳剂超选择肝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收集临床资料,以术前患者的血管瘤体积、术后患者的血管瘤体积缩小值、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为观察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以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介入治疗术前,对照组有临床症状者25例,主要包括上腹部胀痛、肝区肿块、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5例无症状者为体检时发现。实验组有临床症状者26例,体检发现4例,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管瘤体积最大直径8.49±3.10cm,实验组血管瘤体积最大直径8.48±4.70cm,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术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消失5例,明显好转23例,无效2例。实验组患者症状消失6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4例,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管瘤体积最大直径缩小率>50%者12例,<50%者18例。实验组血管瘤体积最大直径缩小率>50%者23例,<50%者7例,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均有轻、中度的肝区疼痛、低热、轻度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实验组患者术后无特殊及严重的并发症及副反应。结论:高热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剂超选择肝动脉栓塞与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超选择肝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两种方法介入治疗后患者的血管瘤体积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实验组血管瘤体积缩小更明显,其疗效肯定,损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作为巨大肝血管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王杰[9]2003年在《经动脉肝肿瘤原位灭活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动脉节段性肝组织灭活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新西兰兔18只、体重2.2~2.7kg,随机分为叁组。采用外科动脉切开右侧股动脉途径、4F导管引导鞘置入、共轴微导管插管技术,导管分别插入至肝右和肝左动脉分支各7、11例。用组织消融剂以0.1ml/s的速度,从微导管内缓慢注入、透视下严密监视,见消融剂依次进入肝动脉、小动静脉和门静脉,直至相应节段染色、门脉显现为止。术中观测兔的生命体征;术前、术后1、3、5、7d分别测定肝肾功能及外周血象,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1~2w大体标本及组织学检查示肝脏组织呈节段性凝固性坏死。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术后1d血清转氨酶水平即明显升高,3d明显下降,术后7d指标和术前相比已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经动脉节段性肝组织灭活,方法可行、可达到外科节段性肝切除的效果。
王斌[10]2014年在《TACE与TAICE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临床分析》文中指出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第四位最常见和第叁位最易导致死亡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肝细胞癌每年新发病例超过35万,占全球肝癌新增病例的50%。我国每年因肝癌导致死亡的病例约有32万人,占全球肝癌死亡病例的51%,是癌症导致死亡的第2位原因。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首选手术治疗,但大部分患者因病灶多发、肿瘤体积巨大占据2个以上肝脏分区、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级及以下、临近重要血管或不愿接受肝切除等无法手术。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仅有20%适合手术治疗。此时,介入治疗就成为重要的选择。但在临床实践中,TACE也面临着难题,主要是肝癌患者大多数肝功能损害严重,免疫功能低下,如何更好的保护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肝功能,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目前,临床中TACE治疗肝癌面临着难题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常有不同程度免疫功能低下,以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为主,并且随肝癌发展,机体免疫功能损害加重。其主要原因为癌细胞分泌大量免疫抑制因子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且对患者T细胞增殖、IL-2的诱生及其反应性均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IL-2的产生减少、活性降低,所以肝癌患者免疫功能日渐低下,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患者实施治疗无疑是“雪上加霜”,会大大降低治疗的效果,造成弊大于利的后果。本研究正是基于对TACE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及优点,肝癌患者的免疫特点及IL-2的免疫学特性协同抗肿瘤的综合考虑,在TACE同时联合应用IL-2实施经动脉免疫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immunechemoembolization, TAICE),治疗中晚期肝癌。判断TAICE较TACE能否改善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为原发性肝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对肝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探讨TACE及TAICE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指导临床治疗。第一部分TAICE与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应用TACE与TAICE两种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肝癌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肝区疼痛,胃肠道反应,发热);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评分;血细胞计数(RBC,WBC,PLT),肝功(AST,ALT,r-GT),甲胎蛋白(AFP),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补体C3、C4,T细胞亚群(cd3+,cd4+,cd8+比例及cd4+/cd8+比值);肿瘤影像学等指标的影响。研究TAICE能否更好的改善肝癌患者术后的免疫状态,提高患者介入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1病例选择:依据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2001年9月在广州召开的第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上正式通过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对2008年1月-2008年12月承德附近地区来我院就诊的肝癌患者进行筛选,全部病例均经临床症状、体征,AFP(甲胎蛋白),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及DSA)确诊为肝癌,且已失去外科手术指征,未接受过局部治疗或系统治疗,治疗前后均有影像学指标(CT、MRI或DSA)测量肿瘤大小,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178例。其中男、女分别为150例、28例,年龄在31—80岁之间,平均年龄57.1岁;178例患者中有43例白蛋白≤35g/L;31例患者合并少量腹水;18例有门静脉癌栓;肿瘤最大直径>10cm者有73例(单个肿瘤或多个肿瘤直径之和);至少具有1个可测量的病灶,肝功能Child-Pugh评分A级或B级,巴塞罗那(BCLC)肝癌分期标准B期或C期,白细胞计数≥3.0×109/L,血小板计数≥80×109/L,血红蛋白≥80g/L,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分组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全部患者分成二组,对照组90例,实施TACE;实验组88例,实施TAICE。两组全部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及各项实验观察指标术前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观察指标及收集方法:⑴观察指标:术后不良反应(肝区疼痛、胃肠道反应、发热);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评分;血细胞计数(RBC、WBC、PLT),肝功能(AST、ALT、r-GT),甲胎蛋白(AFP),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补体C3、C4,T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比例及cd4+/cd8+比值);肝脏CT等。⑵收集方法:KPS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为主观指标,由专职人员采用标准量表收集;血液学指标由检验科、中心实验室专人完成;肝脏CT由影像科专人完成。术前检测记录所有指标,完成治疗后,术后不同时间点重复检测记录,以观察变化。4实施治疗:全部病例于我院介入中心实施治疗。1%利多卡因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将5F导管插入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造影明确肿瘤部位,范围,数量,供血血管,有无动静脉瘘等,在导丝导引下尽可能将导管插入肿瘤供血血管(超选),经导管注入化疗药。对照组用药为丝裂霉素10mg,羟基喜树碱25mg,替加氟1000mg;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经动脉再灌注IL-2300万单位。而后用表阿霉素50-60mg与超液化碘油混合栓塞肿瘤靶血管。结束治疗后所有患者给予升血,保肝,预防感染,水化等治疗。5数据处理:采用SPSS17.O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处理方法术前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术后比较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repeated measurement data),计数资料术前用构成比(%),术后用率(%)表示,处理方法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检验水准P=0.05。用SPSS17.O软件绘图。结果:1术后不良反应:术后48小时内肝区疼痛、胃肠道反应,实验组和对照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反应实验组略多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KPS评分变化:术后28天实验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甲胎蛋白变化:实验组甲胎蛋白下降或转阴率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常规:各指标(RBC、WBC、PLT)术后7天、14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肝功能: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要肝功指标(AST、ALT、rGT)均值于术后开始升高,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术后7~14天左右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8天复查较术前均有改善,两组变化趋势相似,叁个指标实验组、对照组组间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6T细胞亚群:实验组与对照组CD+3、CD+4比例及CD++4/CD8比值术后14天、28天均有改善,实验组上升趋势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7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C3、C4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组内14天、28天比较均未发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8肿瘤的影像学改变:术后1个月行肝脏CT检查或下次介入治疗前行肝动脉造影,可见肿瘤体积缩小,供应动脉变细,肿瘤染色变淡,血管减少,或者肿瘤中心坏死,侧枝循环形成。所有病例术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实验组88例,其中PR26例,SD53例,PD9例,有效率89.77%,对照组90例,PR16例,SD48例,PD26例,有效率71.43%,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AICE能改善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2无论TAICE、TACE均对患者造成一过性肝损害,且随时间呈规律性变化,这在临床中根据变化适时适度的给予患者保肝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3TAICE对比TACE没有明显增加术后副反应。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TAICE法对比单独应用TACE疗效确切,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病人近期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项有价值、值得推广的肝癌治疗方法。第二部分TACE与TAICE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临床分析目的:通过对前期入组病例进行术后随访,比较TAICE与TACE的临床疗效,探究TAICE能否更好的抑制肿瘤转移、复发,提高患者介入术后的生存率。方法:对前期入组病例进行术后随访,对照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肿瘤影像学、生存率及肝内外转移复发情况,绘制生存曲线。1影像学指标:近期疗效根据各目标病灶最大直径测量值之和的变化情况,按目前国际通用的实体瘤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Solid Tumors,RECIST)进行评价,分为CR(完全缓解):所有目标病灶全部消失;PR(部分缓解):病灶长径总缩小≥30%;SD(稳定):病灶长径无明显变化,既未达PR也未达PD;PD(进展):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以CR+PR+SD例数为有效,计算有效率。2生存率:分别对实验组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两组术后12个月、36个月、60个月生存率并进行比较。3复发转移情况:分别统计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36个月、60个月肿瘤转移复发情况。结果:1随访结果:全部患者均采用TACE或TAICE治疗,存活状态及死亡时间通过调查病例或电话回访获得。生存时间计算:首次治疗日至死亡日(或最后随访截止日)。死亡130例,失访21例,随访率84.7%。中位生存时间:实验组28个月,对照组14个月。2影像学指标:所有患者术后均行CT检查,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CR+PR+SD)分别为93.2%和67.8%,χ2=18.17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测量肿瘤最大直径未见明显差异(P>0.05)。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术后最后一次影像学指标,实验组为(8.28土3.166)cm,对照组为(8.02土2.876)cm,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6,P=0.001,见表4-5)。3生存率对比分析:实验组患者12个月、36个月、60个月生存率为84.1%(74人)、37.5%(33人)、21.6%(19人),对照组患者12个月、36个月、60个月生存率为55.7%(49人)、18.2%(16人)、9.1%(8人),两组生存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图1)。4肿瘤复发转移情况:肝癌术后复发转移分为肝癌内转移和肝外转移,以前者多见。统计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复发转移情况,肝内转移分别为39.8%和5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肝外转移以肺、骨、脑多见,经统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结论:TAICE较TACE不仅可以改善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而且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生长、控制肿瘤转移与复发,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因此,我们认为TAICE是一项有价值、值得推广的较合理的治疗方法。至于两种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肿瘤体积变化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的影响所表现出的“无差异”,考虑可能与入组病例数较少有关,并非绝对真实,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经导管肝动脉热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机理研究[D]. 张大江. 复旦大学. 2003
[2].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研究现状[D]. 穆锐. 遵义医学院. 2017
[3]. 热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D]. 熊小平. 吉林大学. 2004
[4]. 经皮肝动脉热化疗灌注联合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研究[D]. 骆俊朋. 河南大学. 2012
[5]. 阻断加压TACE治疗乏血供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D]. 杨永波. 第二军医大学. 2013
[6]. 经肝动脉热化疗治疗肝癌的进展[J]. 钱叶强, 高斌.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9
[7]. 联合应用洛铂/5-FU/吡柔比星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Ⅱ期临床研究[D]. 王旭杰. 青岛大学. 2014
[8]. 高热碘油—平阳霉素乳剂介入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研究[D]. 刘兵元. 石河子大学. 2010
[9]. 经动脉肝肿瘤原位灭活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王杰. 南京医科大学. 2003
[10]. TACE与TAICE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临床分析[D]. 王斌. 承德医学院. 2014
标签:肿瘤学论文; 原发性肝癌论文; 肝癌论文; 肿瘤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肝癌介入治疗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肝癌症状论文; 放化疗论文; 癌症论文; 药品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