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属论文_刘永蓓,杨玉佩,袁汉文,李明姣,邱伊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味子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秦岭,果实,活性,华中,可溶性,资源,多样性。

五味子属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蓓,杨玉佩,袁汉文,李明姣,邱伊星[1](2018)在《南五味子属植物叁萜类化合物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属植物在民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胃肠疾病具有悠久历史,研究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木脂素和叁萜类化合物。叁萜类化合物是五味子科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植物的主要差异性化学成分。本文对近叁十年(1987-2017年)南五味子属植物中的214种叁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Digital Chinese Medicine》期刊2018年03期)

郭耀杰[2](2016)在《两种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 ex Juss.)隶属木兰目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全世界约28种,主要主产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该属植物在中国、中国台湾、日本常作为民间药使用。我国约有10种,主要分布于东南部至西南部,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在我国南方,南五味子属植物的藤茎在民间通常称为紫金皮、风藤等,常被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跌打癖肿、胃病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南五味子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抑菌、保肝等活性,这些活性与其所含的木脂素和叁萜类成分密切相关。从南五味子属植物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已成为目前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异形南五味子Kadsura heteroclita (Roxb.) Craib生于海拔400~2000米的山坡林缘或疏林中,其藤茎和根均可作药用,该植物是民间药地血香的基源植物,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胃痛、腹痛、痛经、跌打损伤等。其果实也可入药,称为地血香果,具有益肾宁心、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肾虚腰痛、神经衰弱、支气管炎等。本论文对采自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异形南五味子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其藤茎的95%乙醇热回流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利用各种光谱技术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其中包括木脂素类化合物7个(二苄基丁烷类3个、四氢呋喃类4个)、叁萜类化合物1个、倍半萜类2个、甾体2个、有机酸类1个、酯类2个。其中7个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2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长梗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其干燥的根和藤茎可作药用,性温,味辛、苦,具有理气止痛、祛风通络、活血消肿的功效,主治胃痛腹痛、风湿痹痛、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等,现已被福建、湖南、贵州等地方中药材标准收录。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长梗南五味子资源,从该植物中寻找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同时也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作者对采自江西庐山的长梗南五味子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藤茎的甲醇冷浸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利用各种光谱技术鉴定了其中21个化合物,包括木脂素类化合物10个(联苯环辛烯类5个、螺苯骈呋喃型联苯环辛烯类1个、二苄基丁烷类2个、芳基四氢萘类1个、四氢呋喃类1个)、叁萜类化合物2个、黄烷醇类化合物2个、甘油酯类化合物3个、甾体2个、有机酸类2个。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1个为新天然产物,6个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3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从两种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中分得共有成分5个,其中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和(+)-安五脂素两个木脂素成分的含量较大,且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可考虑将二者作为上述两种药材质量评价的指标成分。通过文献检索和整理,发现从长梗南五味子中分得的二苄基丁烷类、四氢呋喃类和芳基四氢萘类木脂素数量较多,而异形南五味子木脂素成分中结构较为复杂的联苯环辛烯型和螺苯骈呋喃型联苯环辛烯类数量较多,两种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在化学成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为避免混淆、保证用药准确,建议在《中国植物志》中将K. longipedunculata中文名调整为长梗南五味子。(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6-06-01)

胡奇志,张天伦,胡期丽[3](2015)在《黔产蔷薇属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品种资源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摸清黔产海桐花属、茴芹属和糯米团属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资料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对黔产海桐花属、茴芹属和糯米团属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贵州分布有蔷薇属、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资源17种,其中,蔷薇属14种,南五味子属3种,作为贵州民族习用药,部分种类具有固精、缩尿、涩肠、止带等功效,部分种类可用于治疗烧烫伤、不孕症等。(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5年04期)

董文雪,舒永志,刘意,何泉泉,延在昊[4](2014)在《南五味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部分为民间药用植物,主要含有木脂素和叁萜类化合物。近年来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对2003年以来南五味子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4年13期)

张维[5](2014)在《五味子属叁种植物可溶性蛋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归属于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为多年生落叶或常绿木质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中南及西南等地区。该属植物多以果实入药,而属内各种植物交错生长,入药果实形态相似。目前,五味子属植物的鉴定主要依靠传统分类,而其局限性、繁琐性和经验性使得鉴定工作困难重重。因此,亟需一种简便、快速、可靠区分五味子属植物入药果实的方法。本实验通过SDS-PAGE电泳技术分析研究3种五味子属植物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 Rehd.et Wils.)、五味子(S.chinensis(Turcz.)Baill)与铁箍散(S.propinqua var.sinensis)的叶片、藤茎、果实中可溶性蛋白组分差异,以达到鉴别五味子属植物的目的,为五味子属植物果实的辨别提供支持。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比较5种提取可溶性蛋白方法,结果显示提取缓冲液1法最适合新鲜华中五味子叶片的提取,提取缓冲液2法最适合华中五味子、五味子、铁箍散的果实可溶性蛋白提取,5种方法均不适合藤茎可溶性蛋白提取。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华中五味子新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DS-PAGE电泳谱带,结果显示5—7月叶片蛋白含量较高,7—9月蛋白含量出现降低趋势。蛋白电泳谱带显示,5—9月华中五味子叶片可溶性蛋白条带均出现7条清晰谱带,虽然各时期谱带明暗度有所差异,但并未出现特异条带。3.通过比较五味子属叁种植物(华中五味子、铁箍散、五味子)和“特殊种”(一种具特殊表型的华中五味子)果实中可溶性蛋白电泳谱带,共计分离出23个条带,其中7条为特异谱带,通过特异谱带可区分五味子属植物,达到区分、鉴定的目的。4.测定秦岭5个区域共10个采集地不同年份的华中五味子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同年份(2011年)中,柞水、宁陕两地华中五味子蛋白含量较高,不同年份以2013年金丝峡的果实可溶性蛋白最高,达到2.6020 mg/g,2009年凤县果实蛋白含量最低,同一区域不同采集年份的华中五味子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表明秦岭地区华中五味子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地域性差异,且随着储藏时间的增长其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5.秦岭10个采集地华中五味子果实电泳谱带显示,共有7条稳定的共有条带,未出现特异谱带。29.0—66.4KDa区域的两条谱带存在明暗度差异,表现为同年份(2011年)柞水、洋县两地的两条谱带的颜色较深;不同年份间,以2013年金丝峡所采集的果实电泳谱带颜色最深,2009年凤县颜色最浅。表明秦岭地区华中五味子果实可溶性蛋白各组分含量存在地区差异,且伴随果实贮藏时间延长,谱带颜色变浅。(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张维,徐敏,刘小霞,顾蔚[6](2014)在《秦岭地区五味子属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查阅标本、文献,走访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对陕西省6市20县26乡镇五味子属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秦岭地区有6种五味子属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红花五味子(Schisandra rubriflora)、大花五味子(Schisandra grandiflora)、铁箍散(Schisandra propinqua var.sinensis)、金山五味子(Schisandra glaucescens)和狭叶五味子(Schisandra lancifolia),分布于海拔500~2800 m之间,华中五味子数量多且分布广,大花五味子相对稀少。根据调研确定不同地区各种五味子的花期和果期,并制定分种检索表,补充了秦岭地区五味子属植物的分布状况。调查显示,分布区内五味子属野生植物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特别是稀少种亟待保护。本研究为道地药材的合理采收和可持续利用、加强对稀少物种的保护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宋秋艳[7](2013)在《秦岭两种五味子属植物化学成分结构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脑炎、病毒性乙肝等,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造成人类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虽然单纯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疾病不会像上述病毒给人心里带来恐慌,但它们如果不被重视或者采取不正确的治疗措施,同样会引起死亡率增加。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同时涌现出大量治疗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疾病的合成药物。然而,目前研究发现,这些药物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对人体毒性大,会使身体的其他器官造成损害等副作用,这迫使国内外研究者从可食和药用植物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疱疹病毒和腺病毒药物来缓解这种困境。由于可食和药用植物本身可以食用,因此对人体具有低的毒性,并且这些药食两用植物中含有丰富的、结构复杂多样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抗疱疹病毒和腺病毒先导药物的重要来源。我们课题组为了从既可食用又能作为中药材的植物中寻找结构新颖的、天然低毒的抗病毒活性先导药物,并且开发利用这些植物的潜在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以产自陕西省宝鸡市秦岭五味子属植物不同部位:五味子茎叶(the stems and leave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五味子根(the roots of Schisandra chinensis)和华中五味子果实(the fruits of Schisandra sphenthera)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离、结构鉴定及其抗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活性研究。从上述五味子属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叁个部位中,将传统和现代的分离制备技术和方法相结合,共分离、鉴定了95个次生代谢产物,包括22个高含氧叁萜、12个普通叁萜、20个倍半萜、38个木脂素以及3个其它类型的化合物。其中1个新骨架(1),属于高含氧叁萜类型;12个新化合物,它们分别足10个高含氧叁萜(2-11)、1个木脂素(60)和1个倍半萜(77)。对上述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腺病毒(Adenovirus-ADV)和单纯Ⅱ型疱疹病毒(HSV-2)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叁萜和木脂素显示出抗病毒活性,其中2个高含氧叁萜(12和13)和1个木脂素(73)显示出潜在的抗疱疹病毒活性,选择因子分别为23.32,29.55和29.83;此外,新骨架高含氧叁萜(1)和2个普通叁萜(12和19)以及2个木脂素(60和69)对腺病毒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选择因子分别为13.75,13.67,15.89,14.92和15.78。本论文对1985年到2013.3月间的具有抗疱疹病毒活性的、有开发为先导药物潜能的萜类化合物进行了综述。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从药食两用植物中寻找天然低毒的抗病毒活性导药物、探讨对其进行结构修饰与改造的衍生物构效关系以及进一步进行新药筛选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并为植物化学分类学、营养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以期为我国天然可食和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帮助。(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5-01)

吴生[8](2012)在《秦岭地区五味子属植物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隶属于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至东部地区。传统医学将这类植物的根、茎、果实、种子入药。国内对五味子属植物仅限于化学成分分析、分类及系统学等方面研究。本论文以秦岭地区4种五味子属植物红花五味子(Schisandra rubriflora)、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金山五味子(Schisandra glaucescens)、狭叶五味子(Schisandra lancifolia)和华中五味子5个居群(洋县、太白县、山阳县、平利县和宁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为五味子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及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实验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单因素梯度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筛选出最佳SSR-PCR反应体系,即20μL反应体系中包含1.00U Taq DNA聚合酶、2.00mmol/L Mg2+、60.00ng DNA模板、0.15mmol/L dNTP、0.40μmol/L引物和2.50μL10×PCR Buffer。所建立的SSR反应体系稳定、重复性好,为秦岭地区五味子属植物的分子研究提供实验依据。2.利用9对SSR引物对秦岭地区4种五味子属植物进行扩增。9对SSR引物共检测到61条可区分的DNA条带,每对引物的扩增条带数变化范围在5-11,每对引物平均可扩增出6.7个条带。3.秦岭地区4种五味子属植物多态性条带百分比(PPB)为75.41%-95.08%,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477~0.3853, 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3686~0.5615。比较秦岭地区4种五味子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表明华中五味子遗传多样性最高,最低的为红花五味子。遗传分化系数(Gst)显示秦岭地区4种五味子属植物的遗传变异以种内遗传变异为主,种间的基因流(Nm)为1.5705(>1),说明遗传漂变在秦岭地区五味子属植物的遗传分化中起的作用很小4.根据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图,可将秦岭地区4种五味子属植物分为两大类,第1类包括红花五味子和狭叶五味子;第Ⅱ类包括华中五味子和金山五味子。每个种内的个体几乎都可以聚在一个组内,说明种间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同一种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小。5.主坐标分析表明,红花五味子、金山五味子和狭叶五味子每个种其个体集中分布,而华中五味子个体分布较广,表明其遗传背景宽广,遗传多样性丰富。6.通过对秦岭地区华中五味子5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多态性条带百分比(PPB)平均值为72.8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2786,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Ⅰ)平均值为0.4105。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的为洋县,最低的为宁强。居群内和居群间对遗传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64.76%和35.24%,说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各居群间基因流(Nm)变化范围为1.0290~2.7009,表明居群间具有较大的基因流,基因流(Nm)大于1,说明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是由遗传漂变引起的。(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罗钟桓[9](2011)在《五味子属木脂素的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脂素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植物雌激素,是五味子属药用植物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本文介绍了木脂素概况及五味子中木脂素的研究现状,为五味子属药用植物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1年28期)

普建新,雷春,高雪梅,杨建红,董可[10](2011)在《南五味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包括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两个属,其中南五味子属全世界共有25种,我国有11种(包括两个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东南部地区,其药用部位主要是藤茎,根和果实,具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风湿、胃痛、痛经、骨痛及急慢性肠胃炎等症,是一类重要的药用植物1-3。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主要成分为木脂素类化合物,另外还有叁萜酸及叁萜酸内酯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成分主要为木脂素类化合物4-6。(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8-10)

五味子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 ex Juss.)隶属木兰目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全世界约28种,主要主产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该属植物在中国、中国台湾、日本常作为民间药使用。我国约有10种,主要分布于东南部至西南部,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在我国南方,南五味子属植物的藤茎在民间通常称为紫金皮、风藤等,常被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跌打癖肿、胃病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南五味子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抑菌、保肝等活性,这些活性与其所含的木脂素和叁萜类成分密切相关。从南五味子属植物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已成为目前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异形南五味子Kadsura heteroclita (Roxb.) Craib生于海拔400~2000米的山坡林缘或疏林中,其藤茎和根均可作药用,该植物是民间药地血香的基源植物,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胃痛、腹痛、痛经、跌打损伤等。其果实也可入药,称为地血香果,具有益肾宁心、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肾虚腰痛、神经衰弱、支气管炎等。本论文对采自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异形南五味子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其藤茎的95%乙醇热回流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利用各种光谱技术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其中包括木脂素类化合物7个(二苄基丁烷类3个、四氢呋喃类4个)、叁萜类化合物1个、倍半萜类2个、甾体2个、有机酸类1个、酯类2个。其中7个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2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长梗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其干燥的根和藤茎可作药用,性温,味辛、苦,具有理气止痛、祛风通络、活血消肿的功效,主治胃痛腹痛、风湿痹痛、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等,现已被福建、湖南、贵州等地方中药材标准收录。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长梗南五味子资源,从该植物中寻找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同时也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作者对采自江西庐山的长梗南五味子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藤茎的甲醇冷浸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利用各种光谱技术鉴定了其中21个化合物,包括木脂素类化合物10个(联苯环辛烯类5个、螺苯骈呋喃型联苯环辛烯类1个、二苄基丁烷类2个、芳基四氢萘类1个、四氢呋喃类1个)、叁萜类化合物2个、黄烷醇类化合物2个、甘油酯类化合物3个、甾体2个、有机酸类2个。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1个为新天然产物,6个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3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从两种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中分得共有成分5个,其中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和(+)-安五脂素两个木脂素成分的含量较大,且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可考虑将二者作为上述两种药材质量评价的指标成分。通过文献检索和整理,发现从长梗南五味子中分得的二苄基丁烷类、四氢呋喃类和芳基四氢萘类木脂素数量较多,而异形南五味子木脂素成分中结构较为复杂的联苯环辛烯型和螺苯骈呋喃型联苯环辛烯类数量较多,两种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在化学成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为避免混淆、保证用药准确,建议在《中国植物志》中将K. longipedunculata中文名调整为长梗南五味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味子属论文参考文献

[1].刘永蓓,杨玉佩,袁汉文,李明姣,邱伊星.南五味子属植物叁萜类化合物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英文)[J].DigitalChineseMedicine.2018

[2].郭耀杰.两种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

[3].胡奇志,张天伦,胡期丽.黔产蔷薇属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品种资源调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5

[4].董文雪,舒永志,刘意,何泉泉,延在昊.南五味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4

[5].张维.五味子属叁种植物可溶性蛋白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4

[6].张维,徐敏,刘小霞,顾蔚.秦岭地区五味子属野生植物资源调查[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

[7].宋秋艳.秦岭两种五味子属植物化学成分结构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3

[8].吴生.秦岭地区五味子属植物SSR遗传多样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

[9].罗钟桓.五味子属木脂素的化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

[10].普建新,雷春,高雪梅,杨建红,董可.南五味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C].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论文知识图

五味子属植物降叁萜结构五味子属植物降叁萜结构五味子属植物五味子属植物五降叁萜和八降叁...南五味子属单萜的基本骨架类型五味子属植物二降叁萜结构

标签:;  ;  ;  ;  ;  ;  ;  

五味子属论文_刘永蓓,杨玉佩,袁汉文,李明姣,邱伊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