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毒性论文-王松涛,申凤鸽,郭义威,连辉,陶晶

兴奋毒性论文-王松涛,申凤鸽,郭义威,连辉,陶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兴奋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鼠视网膜,兴奋毒性

兴奋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松涛,申凤鸽,郭义威,连辉,陶晶[1](2019)在《NMDA所致急性兴奋毒性对小鼠视网膜转录组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所致急性兴奋毒性对小鼠视网膜转录组学的影响。本实验用成年C57小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3μl浓度为10 mmol/L的NMDA,右眼注射同等体积的PBS作为模型对照。分别于注射1、7 d时剥取小鼠视网膜,提取RNA,构建cDNA文库,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进行视网膜基(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焦明非[2](2017)在《NMDA受体介导神经元兴奋毒性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作为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后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中均起到重要作用。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可以导致钙离子依赖的兴奋性毒性,该过程也参与脑缺血导致的神经损伤。然而,NMDA受体介导兴奋性毒性的机制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证实NMDARs过度激活可以导致PC12细胞凋亡,而这种凋亡主要是由含有GluN2B的NMDA受体亚型介导,而非含有GluN2A的受体亚型介导。此外,网格蛋白依赖的内化过程参与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毒性。我们还发现NMDA受体过度激活可以导致含有GluN2B的NMDA受体发生内化作用。而针对GluN2B与AP-2结合基序设计的多肽,不仅阻断了 NMDA处理诱导的GluN2B的内化,而且也消除了 NMDA诱导的兴奋性毒性。这些结果表明,在PC12细胞和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中,含有GluR2B的NMDA受体在NMDA刺激下可以发生内化,并且该内化过程对NMDA诱导的兴奋性毒性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也为阻断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毒性提供了新的靶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2-01)

孙明正[3](2017)在《叁碘甲腺原氨酸对兴奋毒性脑损伤新生小鼠Olig2及SOX10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外源性叁碘甲腺原氨酸(L-T3)对新生小鼠兴奋毒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并分别检测治疗前后Olig2和SOX10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的变化,探讨L-T3的脑保护作用机制,为将来L-T3用于治疗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生5日龄(P5)清洁级ICR小鼠240只,体质量3.0~3.6g,雌雄不限,由母鼠自由哺乳,随机分成对照组(PBS Group,60只)、假手术组(Sham Group,60 只)、模型组(Ib Group,60 只)、L-T3 治疗组(T3 Treat Group,60只);分别于术后24小时、72小时、168小时、336小时进行断头处死小鼠,取右半脑,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右侧脑组织皮质损伤及白质囊性病变,并计算囊性病变直径;用Q-PCR技术检测各实验组不同时间点Olig2、SOX10的mRNA水平的变化;通过制备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组织水平检测Olig2、SOX10蛋白的表达变化;通过蛋白印迹技术在蛋白水平检测Olig2、SOX10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各实验组新生鼠脑组织囊性病变的直径变化:对照组、假手术组在术后24小时、72小时、168小时和336小时均没有出现脑组织囊性病变。模型组囊性病直径在术后24、72、168小时和336小时分别为180.00±42.42mm、450.00±30.00mm、600.00±73.48mm、420.00±42.43 mm,病变直径随术后时间推移而增加,336小时略有减小;治疗组在术后24小时、72小时、168小时和336小时囊性病变直径分别为 165.00±25.98mm、300.00±42.43mm、180.00±42.43mm、165.00+25.98mm,病变直径随术后时间推移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治疗组术后24小时的囊性病变直径较模型组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72小时的囊性病变直径较模型组缩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1);术后168小时和336小时的囊性病变直径较模型组缩小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2.Q-PCR 结果2.1术后大脑半球中Olig2mRNA的表达在术后24小时、72小时、168小时和336小时各实验组大脑半球中均未检测到Olig2的表达。2.2术后大脑半球中SOX10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T3治疗组在术后24、72、168和336小时均检测到SOX10的表达;模型组在术后24和72小时均检测到SOX10的表达,分别为1.70±0.58、3.05±0.35,较假手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 T3治疗组在术后72小时检测到SOX10的表达,为2.11±0.53,比模型组低,且较模型组表达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168和336小时实验各组SOX10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结果3.10lig2的表达情况各实验组新生鼠在术后24、72小时脑组织中均有Olig2表达,在术后168和336小时基本没有检测到Olig2的表达,其中T3治疗组在术后24、72小时脑组织Olig2的表达明显较其他组高,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3.0±8.2、46.2±8.5,较同时间点模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2SOX10的表达情况各实验组新生鼠在术后24、72小时脑组织中均有SOX10的表达;模型组在术后24和72小时较其他组表达量明显增高,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0.1±9.2、39.3±8.3,其中术后24小时的阳性细胞数较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3治疗组在术后24和72小时表达量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高,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2.3±6.4、34.2±6.5,但比模型组低;在术后168和336小时,各实验组均有微量SOX10表达,未见明显的差异。4.蛋白印迹结果4.1 Olig2的表达情况各实验组新生鼠在术后24、72小时脑组织中均有Olig2表达,在术后168和336小时基本没有检测到Olig2的表达;T3治疗组在术后24、72小时脑组织Olig2的表达明显较其他组高,较模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各时间点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表达量低,其中术后24小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2SOX10的表达情况各实验组新生鼠在术后24、72小时脑组织中均有SOX10表达;模型组在术后24、72小时较其他组表达量明显增高(p< 0.05) , T3治疗组在术后24和72小时表达量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高,但比模型组低;在术后168和336小时,各实验组均有微量SOX10表达,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1.外源性L-T3能缩小lb造成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囊性病变直径;2. L-T3可能通过上调Olig2和下调SOX10的表达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王茜[4](2016)在《叁碘甲腺原氨酸对兴奋毒性脑损伤新生小鼠Fas/FasL及Caspase-8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外源性叁碘甲腺原氨酸(L-T3)对新生小鼠兴奋毒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并分别检测治疗前后Fas/FasL和Caspase-8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的变化,探讨L-T3的脑保护作用机制,为将来L-T3用于治疗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生5日龄(P5)清洁级ICR小鼠225只,体质量3.0-3.6 g,雌雄不限,由母鼠自由哺乳,随机分成正常组(Nor Group,45只)、PBS对照组(PBS Group,45只)、假手术组(Sham Group,45只)、模型组(Ib Group,45只),L-T3治疗组(T3 Treat Group,45只);分别于术后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进行断头处死小鼠,取右半脑,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右侧脑组织皮质损伤及白质囊性病变,并计算囊性病变直径;用Q-PCR技术检测各实验组不同时间点Caspase-8,Fas/FasL的mRNA水平的变化;通过制备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在组织水平Caspase-8,Fas/FasL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脑组织病理损伤的变化:正常组(Nor Group)、PBS注射组(PBSGroup)、假手术组(Sham Group)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和168小时中均没有出现囊性病变。模型组(Ib Group)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和168小时均出现囊性病变,囊性病变直径分别为180.00±42.42mm,435.00+49.74mm,600.00+73.48mm,囊性病变直径随着术后时间推移而增大;L-T3治疗组(T3 Treat Group)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和168小时均出现囊性病变,囊性病变直径分别为165.00±25.98mm,315.00+49.75mm,180.00±42.43mm;其中,术后24小时的囊性病变直径(165.00+25.98mm)较模型组(180.00+42.42 mm)无统计学差异,术后48小时的囊性病变直径(315.00±49.75mm)较模型组(435.00±49.74mm)缩小,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68小时的囊性病变直径(180.00±42.43mm)较模型组(600.00±73.48 mm)缩小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Q-PCR结果2.1术后大脑半球中Caspase-8的表达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各实验组大脑半球中均未检测到Caspase-8的表达。2.2术后大脑半球中Fas的表达变化情况:正常组(Nor Group)、PBS注射组(PBS Group)V假手术组(Sham Group)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中均没有检测到Fas的表达;模型组(Ib Group)中在术后168小时才检测到Fas的表达,为6.30±1.89 e-12;T3治疗组(T3 Treat Group)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Fas的表达分别为2.18±0.93 e-12,5.6-1.43 e-12,6.51±1.81 e-12,其中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术后168小时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2.3术后大脑半球中FasL的表达正常组(Nor Group)、PBS注射组(PBS Group)、假手术组(Sham Group)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中均没有检测到FasL表达:模型组(Ib Group)中在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检测到FasL表达,分别为2.02±0.50 e-12,2.9-1.12e-12,术后168小时没有检测到FasL表达;T3治疗组(T3 Treat Group)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的FasL表达分别为5.9-1.13 e-12,7.33±1.38 e-12,3.87±1.10 e-12,分别与模型组的术后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3.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结果3.1 Caspase-8的表达情况Caspase-8在各实验组术后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均有微量的表达(绿色荧光)。3.2 Fas的表达情况正常组(Nor Group)、PBS注射组(PBS Group)、假手术组(Sham Group)均没有表达(绿色荧光);模型组(Ib Group)中在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均没有表达,在术后168小时有表达;T3治疗组(T3 Treat Group)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均有表达。3.3 FasL的表达情况正常组(Nor Group)、PBS注射组(PBS Group)、假手术组(Sham Group)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中基本没有发现表达;模型组(Ib Group)中在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有表达,而术后168小时没有发现表达;T3治疗组(T3 Treat Group)在术后24小时,48小时,168小时均有表达。[结论]1.外源性L-T3能缩小Ib造成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囊性病变的直径。2.L-T3可能通过改变Fas/FasL的表达来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3.L-T3没有改变Caspase-8的表达变化。(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松涛,熊凯,陈静,王晓冰,肖虹蕾[5](2015)在《视网膜内在光敏神经节细胞对NMDA兴奋毒性的耐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视网膜内在光敏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ipRGCs)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诱发的兴奋毒性的耐受性。本实验用成年C57小鼠25只,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20只)。实验组小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3μl浓度为10 mmol/L的NMDA,右眼注射同等体积的PBS作为实验对照,(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5-08-08)

田云云,刘宗智,张婷,李巧彦,黄瑾[6](2015)在《胞浆型肌酸激酶cDNA的克隆及其对兴奋毒性神经细胞钙超载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钙离子超载是介导兴奋性神经毒性和多种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重要细胞机制,胞内能量耗竭是钙超载所致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脑源胞浆型肌酸激酶(cytosolic creatine kinase,CKBB)能通过催化生成磷酸肌酸来存储能量,提高细胞的荷能状态,对钙超载引发的细胞毒性可能具有调控作用。作者克隆了小鼠CKBB的c DNA,发现过表达CKBB能有效缓解A23187刺激引起的SH-SY5Y细胞内ATP排空,降低能量"感受器"—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磷酸化程度,并显着提高细胞存活率。在谷氨酸诱导的原代小脑颗粒神经元的钙超载体系中也证明了CKBB的保护作用。此外,还发现肌酸结合CKBB的双因素保护方案比单独的CKBB干预效果更好,该结果对于肌酸和肌酸激酶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谭慧英[7](2015)在《srGAP3在大脑皮层神经元MMDA兴奋毒性损伤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学说是在1969年由Olney等人提出,用于阐述谷氨酸持续或过度刺激谷氨酸受体而导致神经元损伤或死亡的现象。近半个世纪来,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兴奋毒性损伤学说是神经元损伤及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及多种神经元进行性退行疾病都存在兴奋毒性作用,包括中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亨丁顿舞蹈症、癫痫等。它涉及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十分复杂,目前比较明确的包括内质网应激,钙、钠、钾、氯等离子的异常动员,线粒体功能障碍,溶酶体不稳定,而上述这些事件的发生促发了自由基的大量生成、蛋白酶和蛋白激酶的激活、促死亡基因的表达,从而最终导致神经元以自噬、凋亡、坏死等不同形式结局。研究兴奋毒性损伤的发生机制是为了寻找可行的阻断策略和治疗手段,针对上述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的各类药物正被逐渐地研发,主要有谷氨酸受体的拮抗剂、谷氨酸释放的阻断剂、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等。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MK-801(Dizolcipine,地佐环平/地卓西平)、美金刚(Memantine)、NBQX等;谷氨酸释放阻断剂有BW619C89、利鲁唑等;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有α-苯基叔丁基硝酮N (PBN)、Tirilazad等;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有7-硝基吲唑。但是,这众多的药物中,除了美金刚被批准应用于治疗中重度至重度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利鲁唑被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以外,其他药物或因为副作用过大、或因为临床试验疗效不明确、或因未能在中枢系统中起作用而停止在走向临床治疗的路上。截止目前,阻断神经元兴奋毒性发生、挽救神经元死亡的药物仍然匮乏,有待研发。Rho GTPase属于小G蛋白超家族的亚家族成员,其主要的成员包括:Rac1、 Cdc42、RhoA,它们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当中,并参与了广泛的信号转导途径,在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细胞形态、粘附、迁移、侵袭、吞噬、细胞存活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ho GTPase在细胞内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与GTP结合的激活状态,一种是与GDP结合的失活状态。它们的激活和失活状态转换在细胞内受叁类因子调控: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s)、GTP酶激活蛋白(GAPs)以及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抑制因子(GDIs)。GEFs催化RhoGTPase从GDP结合的失活状态变为GTP结合的激活状态;而GAPs则催化GTP水解,将Rho GTPase从GTP结合的激活状态变为GDP结合的失活状态;GDIs与失活状态的Rho GTPase结合,使其稳定于失活状态。研究表明,Rho GTPase参与调控神经细胞的存活。在大鼠的交感神经元中表达有活性的Rac1或Cdc42可以促进神经生长因子(NGF)因撤药引起的细胞凋亡,若过表达带突变结构域的(无活性)Rac1或Cdc42则可以阻断这种类型的细胞凋亡。Semenova等在2007年报道,RhoA在神经元兴奋毒性过程中活性显着升高,并介导随后的细胞死亡。这些研究从全细胞水平阐述了Rho GTPase在神经细胞存活过程中的作用,但Rho GTPase在亚细胞水平的激活变化情况及其对神经细胞存亡的作用仍有待研究。srGAPs,全称Slit-Robo GTP酶激活蛋白,是Rho GAPs的亚家族成员,是Robo受体的下游信号分子,它的主要成员包括srGAP 1、srGAP2、srGAP3。srGAPs在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介导轴突的生长方向和投射通路的形成,参与神经元芽生、神经细胞迁移和神经细胞分布。srGAP1的SH3结构域可与Robol的CC3结构域结合,使Rho GTPase家族的Cdc42失活,从而影响细胞骨架蛋白及引起肌动蛋白在细胞的不对称分布,最终引起神经细胞迁移和神经元轴突伸展方向变化。srGAP2的Rho GAP结构域可以促进有活性的Rac1水解失活,从而抑制神经元的迁移。srGAP3由F-BAR, GAP和SH3叁个结构域组成。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3T3细胞株,srGAP3通过F-BAR结构域附着在质膜上,及通过它的SH3结构域形成粘着斑。它的Rho GAP结构域可以抑制Rac1的活性,过表达srGAP3可以损伤肌动蛋白和微管活力,从而影响细胞突起的形成和细胞的粘附,使细胞变圆、伪足减少、迁移受损。srGAP3又被称为精神发育迟缓相关蛋白(Mental disorder-associated GAP protein, MEGAP),在精神发育迟缓3p综合征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以检测出srGAP3被破坏。srGAP3还可与Arp2/3激活蛋白Wave-1结合形成Wave-1/srGAP3复合物,参与海马神经元的树突棘发育、突触可塑性等过程并在长时程记忆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srGAP3广泛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的组织中,在大脑皮层呈高表达。近年来,srGAP3的其他功能在逐渐地被研究和认识。在人乳腺癌细胞株中过表达srGAP3,可使癌细胞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降低;核定位的srGAP3可与核小体重塑复合物SWI/SNF重塑因子Brgl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调控基因表达。在神经干细胞和神经祖细胞下调srGAP3的表达,可引起细胞凋亡。但srGAP3是否参与成熟神经元存活调控尚未清楚。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srGAP3的表达水平在神经元兴奋毒性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干扰它的表达水平是否能改变神经元存亡的结局呢?它在兴奋毒性过程中的下游信号分子是否为Rho GTPase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在NMDA诱导的培养小鼠皮层神经元(12-15天)兴奋毒性模型上检测了NMDA处理后0h、1h、3h、6h时全细胞蛋白水平srGAP3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NMDA处理后1h、3h、6h, srGAP3表达随时间逐渐下降。下一步,在培养小鼠皮层神经元,用靶向irGAP3基因的小发夹RNA(shRNA)慢病毒载体敲减srGAP3表达,检测其是否影响NMDA诱导的神经元死亡。结果发现慢病毒shRNA不引起正常神经元死亡,并且慢病毒shRNA敲减srGAP3表达对NMDA诱导的神经元死亡具有保护作用。srAP3在皮层神经元的胞浆和胞核均有表达,而上述研究结果表明,srGAP3在兴奋毒性发生过程中,全细胞的表达水平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用慢病毒shRNA进一步使其表达水平下降,它却表现出了神经元保护的作用。为了探明其中的分子机制,我们给予小鼠培养皮层神经元NMDA刺激后,分别于0h、 1h、3h、6h时提取胞浆和胞核蛋白,检测srGAP3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细胞浆,srGAP3的表达水平在1 h、3h和6h时,随时间显着下降,这与全细胞的表达水平趋势一致;而在细胞核,srGAP3的表达水平在0h、1h显着上升,3h和6h时表达水平与对照无差别。在兴奋毒性过程中,srGAP3在胞浆和胞核表达水平变化趋势的不一致这一结果提示srGAP3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在胞浆和胞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然后,在培养小鼠皮层神经元,我们分别检测了Rho GTPase的叁个主要成员Rac1、Cdc42、Rho A在NMDA处理后1h胞浆和胞核的激活水平,发现RhoA在胞浆的激活水平上升,而在胞核的激活水平下降;而Rac1和Cdc42的激活水平均无显着性改变,提示srGAP3可能通过调节RhoA的激活水平从而调控神经元存亡。于是,我们在慢病毒shRNA敲减srGAP3表达的条件下再给予NMDA处理后1h检测了RhoA的激活水平,结果发现它在胞浆的变化未受影响,而在胞核的失活被显着逆转。这一结果提示敲减srGAP3表达对兴奋毒性NMDA诱导的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逆转胞核RhoA的失活,而NMDA导致的胞浆RhoA激活增加并非受到srGAP3的调控。我们已经证实,兴奋毒性发生时,srGAP3的表达水平在胞浆和胞核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并且在细胞核,慢病毒shRNA敲减srGAP3可以逆转兴奋毒性NMDA刺激引起的RhoA失活。那么,srGAP3在胞浆的下游信号分子又是什么呢?Akt,又称蛋白激酶B (PKB),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细胞内促进细胞存活的重要信号分子。在一些神经元的损伤死亡或疾病发生过程中,Akt已被认为是一个可能的治疗靶点,并且,它在胞浆和胞核有着不同的信号分子调控机制。于是,我们在慢病毒shRNA敲减srGAP3表达的条件下,给予培养小鼠皮层神经元NMDA刺激后1h,分别检测Akt在胞浆、胞核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发现慢病毒阴性对照组Akt在胞浆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在胞核没有明显变化;慢病毒shRNA组,Akt在胞浆的磷酸化水平进一步降低,而胞核未见显着变化。结合我们前面的结果,提示srGAP3在细胞浆和细胞核分别调控不同的信号分子从而在细胞存亡中扮演不同角色,保持足够的细胞浆srGAP3水平可能对维持Akt激活而促进神经元存活十分重要,兴奋毒性NMDA引起的srGAP3表达降低可能通过抑制Akt激活而促进神经元死亡。为了获得更有力的证据,我们在活体动物进行了实验。用腺相关病毒携带shRNA敲减小鼠大脑皮层srGAP3的表达,再给予NMDA刺激,观察神经元死亡情况。结果发现敲减srGAP3表达对NMDA诱导的小鼠大脑皮层兴奋毒性损伤也有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首次证实srGAP3参与神经元兴奋毒性发生过程,shRNA敲减srGAP3表达在离体培养小鼠皮层神经元及在体动物均对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srGAP3在细胞浆和细胞核分别调控不同的信号分子从而在细胞存亡中扮演不同角色,在胞浆,保持足够的srGAP3可能对维持Akt激活而促进神经元存活十分重要;在胞核,敲减srGAP3表达逆转兴奋毒性NMDA诱导的RhoA失活而产生神经元保护作用。我们的研究阐明了兴奋毒性学说新的分子信号机制,为神经保护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实验依据与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4-20)

[8](2014)在《脑缺血预适应通过上调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的摄取活性降低谷氨酸的兴奋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的研究表明,脑缺血预适应(CIP)在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性的同时,可以上调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GLT-1)的表达。研究者们通过微透析和高效能液相色谱法来观察细胞外谷氨酸的浓度,并进一步证实脑缺血耐受中GLT-1的摄取活性。研究表明,在对大鼠致死性缺血性打击后,谷氨酸浓度出现显着波动,其浓度峰值可达到基线值的7倍,这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延迟性死亡有关。若大鼠在致死性缺血性打击前,用CIP进行预处理2 d(CIP预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张观坡[9](2014)在《谷氨酸兴奋毒性在糖尿病大鼠选择性nNOS神经元减少及胃轻瘫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胃轻瘫是指胃在无机械性梗阻时出现的一组延迟性胃排空症状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早饱、恶心、呕吐、胃肠胀气及腹部不适等。其中,糖尿病是胃轻瘫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且由于糖尿病发病人数的急剧增多,由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胃轻瘫虽然不会直接增加死亡率,但是其可以引起营养不良、电解质失衡、血糖控制差、频繁住院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正常的胃排空需要肠神经、肠外自主神经、卡哈尔间质细胞(ICC,interstitial cellsof Cajal)以及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研究者在糖尿病胃轻瘫的动物模型及患者上观察到了肠神经、迷走神经、ICC以及平滑肌细胞的病理改变。在这些病变中,肠神经中含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神经元表达的减少最引人注目,但是其确切的病变机制尚不清楚。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经典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既介导了兴奋性神经传递的生理作用,又在病理条件下介导了神经兴奋毒性作用,后者主要是通过过度激活表达在nNOS神经元上的NR2B受体继而导致钙离子过度内流,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产生过多最终诱发神经元凋亡。但如果给予NR2B受体拮抗剂,虽然可以保护神经元避免神经兴奋毒性反应,却阻断了正常的神经元细胞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副作用,增加了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寻找更特异的神经元兴奋毒性的阻断靶点。既往有报道谷氨酸及其受体亦可分布在肠神经系统,但未有报道其在糖尿病胃轻瘫及选择性nNOS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在本课题中,我们将证明:1、谷氨酸系统存在于胃肌间神经丛中;2、谷氨酸兴奋毒性可以导致糖尿病胃轻瘫及选择性nNOS神经元减少;3、特异性阻断NMDAR-PSD-95-nNOS蛋白相互作用可以保护nNOS神经元及改善糖尿病胃轻瘫。实验方法1、利用Sprague-Dawley大鼠建立糖尿病胃轻瘫动物模型。1)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STZ)(55mg/kg)腹腔注射,48h后尾静脉采血监测血糖及体重变化。2)6周后测量4小时胃固体排空率评估大鼠是否出现胃排空延迟。3)利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技术确定nNOS、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表达的变化。2、通过抑制谷氨酸重摄取来模拟谷氨酸兴奋毒性。谷氨酸被释放进入突触间隙后,依赖于再摄取作用来终止其神经递质作用,分布于胶质细胞的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2,EAAT2)承担了90%以上的转运任务。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是一种小RNA分子,可与之互补的mRNA结合从而沉默后者的表达。1)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确认谷氨酸系统的全部组成成分如vGLUT1、NR2B、PSD-95、GS、EAAT2等是否存在于胃肌间神经丛中。2)将针对EAAT2siRNA注射进入浆肌层,利用电穿孔技术将siRNA转入细胞内。3)利用q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确认siRNA是否有抑制目的基因EAAT2mRNA及蛋白的表达。4)5天后测量4小时胃固体排空率评估注射siRNA大鼠是否出现胃排空延迟。5)利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技术确定nNOS、ChAT的表达变化。3、合成特异性干扰NMDAR-PSD-95-nNOS蛋白相互作用的肽段Tat-NR2B9c(Tyr-Gly-Arg-Lys-Lys-Arg-Arg-Gln-Arg-Arg-Arg--Lys-Leu-Ser-Ser-Ile-Glu-Ser-Asp-Val),并通过离体与在体的方法验证其对nNOS神经元及胃轻瘫的作用。1)给予自带荧光基团5-FAM的100uM的Tat-NR2B9c,在胃全层(去除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保留固有肌层及其中的肠神经,whole mount)离体培养1小时后,利用免疫荧光评估其能否进入神经元细胞。2)在胃全层离体培养中,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定cGMP的含量,评估预先1小时给予50nM Tat-NR2B9c能否抑制由100uM NMDA诱导产生的cGMP。3)在胃全层离体培养中,利用免疫荧光,评估预先1小时给予50nM Tat-NR2B9c能否抑制nNOS神经元的凋亡。4)siRNA注射及电穿孔后,在D0、2、4天给予大鼠Tat-NR2B9c(2.6mg/kg)腹腔注射,在D5天评估其EAAT2、nNOS、ChAT的表达以及胃固体排空率。5)STZ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成功后,从第四周持续每天给予Tat-NR2B9c(2.6mg/kg)腹腔注射至第六周,在第六周评估其nNOS、ChAT的表达以及胃固体排空率。实验结果1、STZ可以成功诱导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1)STZ(55mg/kg)腹腔注射后可以使STZ大鼠血糖上升(波动于300~450mg/dl之间),对照组则稳定在70~110mg/dl之间。2)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出现胃固体排空率下降,46.8+3.3%VS对照组71.7+4.4%。3)STZ诱导糖尿病大鼠nNOS表达量下降,为对照组的54.1±3.55%;但ChAT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2、注射针对EAAT2的siRNA可以使大鼠出现胃排空延迟及nNOS表达下降。1)免疫荧光显示vGLUT1、NR2B、PSD-95、GS、EAAT2存在于胃肌间神经丛中。2)给予胃浆肌层注射针对EAAT2的siRNA组大鼠,EAAT2mRNA的表达量下降至对照组的54.03±3.54%;EAAT2蛋白的表达量下降至对照组的67.47±2.92%。3)siRNA组大鼠nNOS表达量下降,为对照组的40.9±2.73%;但ChAT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siRNA组大鼠出现胃固体排空率下降,43.4±4.04%VS对照组72.6±2.93%。3、Tat-NR2B9c在离体及在体实验中可保护nNOS神经元及改善胃排空率。1)在胃全层体外培养中,免疫荧光显示Tat-NR2B9c可以进入神经元。2)NMDA可以引起胃全层cGMP的升高,50nM Tat-NR2B9c可以使100uMNMDA产生的cGMP下降26.8±3.12%。3)在胃全层体外培养中,100uM NMDA刺激可以使nNOS神经元的Caspase-3表达上升(59.17±3.43%VS对照组0);给予50nM Tat-NR2B9c可以减少nNOS神经元的Caspase-3的表达(24.58±3.14%VS59.17±3.43%)。4)在胃whole mount体外培养中,100uM NMDA刺激可以使每个神经节nNOS神经元数目下降(4.0±0.40个/神经节VS对照组7.0±0.40个/神经节);给予50nMTat-NR2B9c可以减少每个神经节nNOS神经元数目的下降(6.25±0.63个/神经节VS4.0±0.40个/神经节)。5)给予胃浆肌层注射针对EAAT2siRNA的大鼠,给予Tat-NR2B9c,nNOS的表达上升(78.4±4.36%VS40.9±2.73%),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也上升(14.8±1.15%VS24.4±2.25%);同时,大鼠胃固体排空率也上升(65.9±5.38%VS43.4±4.04%)。6)STZ诱发糖尿病大鼠,给予Tat-NR2B9c,nNOS的表达上升(77.8±3.38%VS54.1±3.55%),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也上升(26.3±0.95%VS16.8±0.85%);同时,大鼠胃固体排空率也上升(64.6±2.61%VS46.8+3.3%)。实验结论1、STZ腹腔注射可以模拟出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并出现选择性nNOS表达下降。2、谷氨酸系统存在于胃肌间神经丛中,针对EAAT2的siRNA于胃浆肌层中注射,可以诱发谷氨酸兴奋毒性,引起模型组大鼠选择性nNOS表达下降,并出现胃轻瘫。3、Tat-NR2B9c不仅可以进入神经元细胞,还可以通过抑制nNOS的活性来降低cGMP的产量。4、Tat-NR2B9c既可以在离体中保护nNOS神经元避免谷氨酸兴奋毒性,又可以在体在siRNA模型组及STZ诱导糖尿病组大鼠中保护nNOS神经元的凋亡和改善胃固体排空率。(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陈西楠,程里玲,王宇,杜俊蓉[10](2014)在《藁苯内酯对大鼠兴奋毒性脑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藁苯内酯(LIG)对由神经兴奋性毒素鹅膏蕈氨酸(IBO)诱导的神经行为学缺陷和神经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IBO注入大鼠的基底核大细胞(NBM)中,并分为模型组、LIG组(2.5、10 mg·kg-1LIG)、假手术组(NBM内注射生理盐水);于术后24 h ig给药大鼠,每日1次,连续给药19 d;随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LIG能显着改善IBO诱导NBM损伤引起的大鼠空间记忆障碍(P<0.01),显着增加大鼠皮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OX-42、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论 LIG能显着改善由IBO诱导的神经行为学缺陷和神经病变。(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兴奋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作为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后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中均起到重要作用。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可以导致钙离子依赖的兴奋性毒性,该过程也参与脑缺血导致的神经损伤。然而,NMDA受体介导兴奋性毒性的机制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证实NMDARs过度激活可以导致PC12细胞凋亡,而这种凋亡主要是由含有GluN2B的NMDA受体亚型介导,而非含有GluN2A的受体亚型介导。此外,网格蛋白依赖的内化过程参与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毒性。我们还发现NMDA受体过度激活可以导致含有GluN2B的NMDA受体发生内化作用。而针对GluN2B与AP-2结合基序设计的多肽,不仅阻断了 NMDA处理诱导的GluN2B的内化,而且也消除了 NMDA诱导的兴奋性毒性。这些结果表明,在PC12细胞和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中,含有GluR2B的NMDA受体在NMDA刺激下可以发生内化,并且该内化过程对NMDA诱导的兴奋性毒性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也为阻断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毒性提供了新的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兴奋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松涛,申凤鸽,郭义威,连辉,陶晶.NMDA所致急性兴奋毒性对小鼠视网膜转录组学的影响[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2].焦明非.NMDA受体介导神经元兴奋毒性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

[3].孙明正.叁碘甲腺原氨酸对兴奋毒性脑损伤新生小鼠Olig2及SOX10表达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7

[4].王茜.叁碘甲腺原氨酸对兴奋毒性脑损伤新生小鼠Fas/FasL及Caspase-8表达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6

[5].王松涛,熊凯,陈静,王晓冰,肖虹蕾.视网膜内在光敏神经节细胞对NMDA兴奋毒性的耐受性研究[C].中国解剖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5

[6].田云云,刘宗智,张婷,李巧彦,黄瑾.胞浆型肌酸激酶cDNA的克隆及其对兴奋毒性神经细胞钙超载的保护作用[J].生物物理学报.2015

[7].谭慧英.srGAP3在大脑皮层神经元MMDA兴奋毒性损伤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5

[8]..脑缺血预适应通过上调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的摄取活性降低谷氨酸的兴奋毒性[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

[9].张观坡.谷氨酸兴奋毒性在糖尿病大鼠选择性nNOS神经元减少及胃轻瘫中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4

[10].陈西楠,程里玲,王宇,杜俊蓉.藁苯内酯对大鼠兴奋毒性脑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14

标签:;  ;  

兴奋毒性论文-王松涛,申凤鸽,郭义威,连辉,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