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对撞机上双重味强子和VV’H产生的研究

高能对撞机上双重味强子和VV’H产生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在标准模型(SM)框架下对双重味强子和VV’H在高能对撞机上的产生进行了研究。其中包含了对S波Bc(*)介子、P波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Ξcc、Ξbc、Ξbb在大型强子—电子对撞机(LHeC)上光产生性质的研究以及对W-W+H、W±Hγ和ZHγ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次领头阶(NLO)QCD和电弱(EW)修正的研究。随着2012年ATLAS和CMS实验组宣布Higgs粒子在LHC上的发现,标准模型预言的全部基本粒子都已经被证实,粒子物理学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标准模型也成为了目前最成功的粒子物理基本理论模型。尽管如此,标准模型也只是TeV能区的一个有效理论,另外标准模型还不能解释暗物质暗能量,正反物质不对称、中微子震荡、精细调节等问题。由于任何与标准模型预言的偏离,都有可能成为寻找新物理的关键,因此在当前或者未来的高能对撞机上的主要任务之一仍然是精确检验标准模型。精确检验标准模型可以大致分为检验QCD理论和检验EW理论。在高能对撞机上,双重味强子的产生包含了微扰和非微扰两部分的效应,因而根据有效理论的特点,可以因子化为两个过程:短程效应中重夸克对的微扰产生;长程效应中重夸克对非微扰强子化到物理的强子。短程效应中由于有重夸克对的产生,因而能标至少在两倍的重夸克质量2mQ之上,远远大于1 GeV,因而能够在微扰QCD(pQCD)框架下给出预言。而长程效应中重夸克对演化产生双重味强子能揭示QCD强子化机制等非微扰效应。因此,研究双重味强子对于理解和检验QCD的微扰效应和非微扰效应都是非常重要的。Higgs粒子在EW对称性自发破缺和Yukawa耦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LHC上规范粒子伴随Higgs的产生与Higgs粒子的规范耦合及规范粒子的自耦合(包括:三规范耦合和四规范耦合)相关,可以用来研究反常规范耦合。此外,VV’H产生还是一些重要过程的本底,比如pp→W-W+H→W-W+bb就是pp→HH→W-W+bb和pp→tt→W-W+bb的重要本底。所以规范粒子伴随Higgs的产生对于研究和检验EW理论、Higgs物理和top夸克物理有着重大价值。本文在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NRQCD)框架下,给出了S波Bc(*)介子、P波Bc**介子、Ξcc、Ξbc和Ξbb在e-p对撞机上领头阶的光产生性质。我们分别给出了在不同的高能e-p对撞机上的产生截面,并主要讨论了在LHeC上双重味强子的各种运动学分布以及能标、重夸克质量和部分子分部密度函数(PDF)不确定性。另外我们在SM框架下研究了W-W H、W±γH和Z-γH在LHC上的产生。我们给出了VV’H在LHC上的产生截面、NLO QCD+EW修正和末态不稳定玻色子衰变前和衰变后的各种运动学分布,另外我们还考虑了QCD Parton Shower(PS)效应并进行了PDF以及能标不确定性的讨论。双重味强子产生课题中,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给出了Bc(*)介子、Bc**介子、三∞、Ξbc和Ξbb在LHeC上光产生的理论预言。·考察了e-p对撞中重夸克初态诱导的子过程,并首次将general-mass variable-flavor-number(GM-VFN)方案应用到了e—p对撞产生双重味强子的过程中。VV’H产生课题中,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给出了VV’H在LHC上产生的NLO QCD+EW修正,另外对于W-W+H在LHC上的产生,还首次考虑了γ+γ→W-W+H的贡献。·采用了4种减除方案来减除在壳top夸克产生子过程b+g/γ→W-tH→W-W+ b的贡献以避免“double counting”。·对于VγH产生过程,运用了夸克—光子碎裂函数和Frixione isolation两种方案来合理地区分γ/jet事例以及合理地定义红外安全观测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标准模型简介
  •   2.1 QCD简介
  •     2.1.1 QCD拉氏量
  •     2.1.2 QCD渐进自由
  •   2.2 电弱统一理论简介
  •     2.2.1 电弱统一理论模型
  •     2.2.2 对称性自发破缺和Higgs机制
  •     2.2.3 电弱统一理论拉氏量
  • 第三章 高能对撞机上的理论预言
  •   3.1 量子场论散射截面及其微扰展开
  •     3.1.1 基本粒子散射的S矩阵元理论及其微扰展开
  •     3.1.2 高能对撞机上散射截面的因子化
  •   3.2 NRQCD简介
  •     3.2.1 NRQCD有效拉氏量
  •     3.2.2 速度标度率
  •     3.2.3 双重味强子产生的因子化
  •   3.3 次领头阶计算方法简介
  •     3.3.1 单圈图计算简介
  •     3.3.2 单圈重整化简介
  •     3.3.3 实辐射计算简介
  •   3.4 Parton Shower简介
  •   3.5 Jet算法简介
  • t算法'>    3.5.1 kt算法
  •     3.5.2 C/A算法
  • t算法'>    3.5.3 Anti-kt算法
  •   3.6 Photon-jet分辨问题简介
  •     3.6.1 夸克-光子碎裂函数方法
  •     3.6.2 Frixione Isolation
  • 第四章 双重味强子在LHeC上产生的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c介子研究背景'>    4.1.1 Bc介子研究背景
  • QQ'研究背景'>    4.1.2 双重味重子ΞQQ'研究背景
  •   4.2 计算方法
  • c*介子和P波Bc**介子的产生'>    4.2.1 LHeC上S波Bc*介子和P波Bc**介子的产生
  • QQ'的产生'>    4.2.2 LHeC上双重味重子ΞQQ'的产生
  •     4.2.3 General mass variable-flavor-number方案简介
  • c*介子和P波Bc**介子产生的数值结果'>  4.3 LHeC上S波Bc*介子和P波Bc**介子产生的数值结果
  •     4.3.1 输入参数
  • c*/Bc**+X总截面'>    4.3.2 ep→Bc*/Bc**+X总截面
  • c*/Bc**+X又微分分布'>    4.3.3 ep→Bc*/Bc**+X又微分分布
  •     4.3.4 理论预言不确定性讨论
  • QQ'产生的数值结果'>  4.4 LHeC上双重味重子ΞQQ'产生的数值结果
  •     4.4.1 输入参数
  • QQ'+X总截面'>    4.4.2 ep→ΞQQ'+X总截面
  • QQ'+X微分分布'>    4.4.3 ep→ΞQQ'+X微分分布
  •     4.4.4 理论预言不确定性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VV'H在LHC上产生的精确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计算方法
  •     5.2.1 领头阶计算
  •     5.2.2 次领头阶计算
  •     5.2.3 末态不稳定粒子衰变
  •     5.2.4 共振传播子减除问题
  •     5.2.5 CKM矩阵元的约化问题
  • -W+H产生的数值结果'>  5.3 LHC上W-W+H产生的数值结果
  •     5.3.1 输入参数
  • -W+H+X总截面'>    5.3.2 pp→W-W+H+X总截面
  • -W+H+X微分分布'>    5.3.3 pp→W-W+H+X微分分布
  •     5.3.4 理论预言不确定性讨论
  • γH产生的数值结果'>  5.4 LHC上VγH产生的数值结果
  •     5.4.1 输入参数
  • γH+X总截面'>    5.4.2 pp→VγH+X总截面
  • γH+X微分分布'>    5.4.3 pp→VγH+X微分分布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毕环宇

    导师: 马文淦,张仁友

    关键词: 标准模型,双重味强子,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次领头阶计算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物理学

    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分类号: O572.2

    总页数: 127

    文件大小: 8159K

    下载量: 49

    相关论文文献

    • [1].消失的小巷[J]. 老同志之友 2016(23)
    • [2].水乳交融腌笃鲜[J]. 饮食科学 2017(03)
    • [3].重味物理:通通往新物理之门[J]. 科学通报 2018(24)
    • [4].30岁,重味的危害[J]. 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2008(08)
    • [5].全国第11届重味物理和CP破坏研讨会在信阳召开[J]. 科学通报 2013(Z2)
    • [6].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重味产生[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2(01)
    • [7].粒子物理的基本特征、相互作用和重味强子的质量[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8].重味物理与几种新物理模型的唯象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9].健康淡盐生活四大步骤[J]. 中国食品 2011(06)
    • [10].重味强子物理的精确测量[J]. 现代物理知识 2018(01)
    • [11].RHIC能区重味强子的实验测量[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9(10)
    • [12].重味分子态综述[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13].退耦近似在重味夸克分布函数标度演化中的应用[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4].如果连你也走了[J]. 参花(下) 2015(11)
    • [15].朵教练[J]. 大学生 2015(Z1)
    • [16].含单个重味夸克强子的扩展手征SU(3)夸克模型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17].核子与原子核的奇异性产生和重味产生[J]. 物理学进展 2011(01)
    • [18].超级Z-工厂上的物理[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2(07)
    • [19].弦模型图像下的重味强子谱:短程束缚[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20].谈饮食文化[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06)
    • [21].沸腾鱼[J]. 美食 2010(11)
    • [22].志愿服务社会、爱心共筑和谐——在宁高校台湾大学生义诊义演活动花絮[J]. 两岸关系 2008(07)
    • [23].探析川菜多样味型形成之因素[J]. 中国调味品 2016(05)
    • [24].关于双重味介子分布振幅的讨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25].小学语文课堂的三重味[J]. 江苏教育研究 2012(17)
    • [26].京味儿甜食 料少花样多[J]. 北京纪事 2008(02)
    • [27].川南的味道[J]. 新城乡 2014(06)
    • [28].RHIC能区STAR上重味夸克偶素产生的实验进展[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9(10)
    • [29].中西一日三餐翻译比较探究[J]. 海外英语 2016(08)
    • [30].■半轻衰变[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标签:;  ;  ;  ;  

    高能对撞机上双重味强子和VV’H产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