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莲安溪县博物馆福建362400
安溪文庙位于福建省安溪县城南,背踞凤山,前滨龙津,笔峰拱峙。安溪文庙始建至今1000多年间,历经重建、重修、扩建达30多次,其中重修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建的清初格局保留至今。文庙中的《皇清重修学宫碑记》正是为纪念当时重修而立,碑文描述了重修盛况,也留下了清康熙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与安溪教育发展的历史渊源。
李光地(1642-1718),安溪湖头人,清康熙进士,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榕树全集》等书。李光地对家乡教育非常重视,在他的关心和推动下,安溪文庙得以重修,扩大文庙建筑范围,提高文庙规格,为安溪文庙日后辈出的人才奠定了深厚基石。
一、碑记简介
该碑立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清康熙二十四年(1684)进士出身的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陈迁鹤撰文,现立在文庙戟门东侧,碑刻采用花岗岩石质,碑高2.86米,宽1.21米,厚度为0.20米,碑额首高0.43米,篆文曰“皇清重修学宫碑记”。“皇清”二字字径0.08米×0.12米,“重修学宫碑记”字径分别为0.055米×0.048米,碑文长体阴刻楷书,字径0.025米×0.03米,全碑28行,每行全镌刻70字,计1028字。碑文繁体字无标点,竖写。石碑虽有所风化并在“文革”期间遭磨损,但字迹尚清晰可辩。
皇清重修学宫碑记
二、碑文
皇清重修学宫碑记
戎侯重新安溪县儒学文庙碑记:
余桑梓蓝溪者,环山带水,挺秀闽南。自唐宗之世迄于今,人文代起,实地灵攸钟,学宫居邑治东南,负凤麓,拱三台,其脉络郁积,则历芙蓉峰峦蜿蜒而徐来。昔先儒过化于此,聿卜风教之隆,厥有以也。顾兵燹频仍以还,泮水之旁,见鞠茂草,丹楹刻桷,日就倾颓,即间有长者先生饰治栋宇,而岁久飘摇,宫墙数仞间,求所谓轮奂涂塈之观,不可得矣。
我午翁戎年门伯老先生,承纳言大年门伯家学,而开心翁年门兄之绪,科甲蝉联,世济盛美,以褆福斯民,为吾道光宠。所治之处,泽润道恰,歌思洋溢,岁丁丑补选吾邑,余既幸托骥尘,且庆邦族将沐鸿庥也,茫祖道之末,侍几杖。
挹清芬,见夫殷殷下询者风俗之原,当务之急,毅然以修废举坠为己任。甫下车,抚民礼士,蔼然有条。首惓惓于崇奉至圣先师之典,牲牷斋醴,必躬其事。未数月也捐俸倡建,自文庙棂星门及腾蛟起凤二坊,栋梁巍焕,丹莠光莹。嗣见启圣公祠圮毁已甚,因复愀然谓:“‘揆以斋圣不先’之义,必此之祠宇安,而后圣心安”,仍命鸠工庀材,亟重新之。次逮子朱子祠,以渐修葺。凡木石瓦砖工费,悉独肩焉。邑之士以书来者具其事,余不禁畅然起舞曰:方今圣天子右文重道,而□□□年门伯老先生,以巨材硕辅,起衰振靡,斯文依赖,端在此日,其有以慰人士之愿,果不爽也。
夫礼化之蔚兴,莫重于庙貌之尊严,庙貌之尊严,视乎官司之经理。是故雅美鼓钟盛举也,风歌干城懿化也。又闻之蓝溪今日,深谷崇阿之内,率多贤士奋袂以起,鼓翅云衢者翩翩未艾,岂非卫□□先圣之道,心□□先圣之心,而振作培植以致此哉,斯后也,经始于康熙戊寅之四月,告成于己卯之六月,董其事者有广文先生叶亨菴为之贰,而分其劳者有明经詹子允升、大学李子云永、庠士李子元岱、志癸等奔走而督理焉。余远在邸中,不及偕邑中人士,快睹鸟革翚飞之盛,特从而颂列之,见年门伯老先生之有造我乡邦者如此其至,而勒之贞珉以垂永久,实叨沐余荫者之责所固然也。是为记。
公讳式弘,字含大,号午庭,浙江鄞县人,由壬子科选拔进士出身。钦取定会试第三名。
赐进士第出身、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充一统志明史纂修官、前翰林院编修、戊辰会试同考、翰林院庶吉士、治年门侄陈迁鹤顿首拜撰。
署教谕事训道叶尚垐,典史赵柄
乡绅李光地黄志兴李光仪丁炜施世马李光垤
……(略)
龙飞岁次巳卯闰柒月孟日秋糓吉立石
三、碑文考释
碑记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碑记作者的家乡蓝溪,风景怡人,是闽南最美丽的地方。从唐朝盛世至今,人才代代兴起,可是,自从战争以来,文风日下,学宫日就倾颓,一片愀然景象。第二部分,介绍新任县令奉命治理安溪,有很好的家学渊源,代代尊孔,崇奉儒学,搞好县治为己任。第三部分,叙述知县在乡绅李光地等人的倡议下,发扬儒家礼乐文化传统,亲自督办牲牷斋礼,主持至圣先师祭典仪式,并带头捐俸禄,发动社会贤达倡资修建文庙。修建工程由广文叶亨庵负责,明经詹允升等帮忙奔走管理。修建工程从戊寅三十七年四月动工,于己卯三十八年六月告成。第四部分,赞颂维修文庙,恩泽百姓,重振文风。
碑文虽未详细说明李光地对重修文庙的贡献,但文庙重修成功确实与李光地分不开的。据传,康熙三十四年,时任顺天学政的李光地因其母过世回乡丁忧,到文庙拜访教谕叶尚垐先生,看到学宫日就倾颓,文风日下,一片愀然景象,遂谈及文庙重修。在守孝9个月间,李光地积极推动安溪开展兴办教学。康熙三十五年李光地复职回京,仍嘱托族人要积极出钱出力,帮助重修文庙。安溪乡贤组织了一批工匠赴山东曲阜孔庙观摩学习,终于在康熙三十七年正式动工重修,才有了安溪文庙现如今的格局。
四、李光地对安溪教育的影响。
重修安溪文庙只是李光地支持家乡教育中的一小部分,他对安溪教育的发展和影响远不止如此,主要表现在:
(一)官绅文化教育经营理念的注入影响。
碑刻提出“夫礼化之蔚兴,莫重于庙貌之尊严,庙貌之尊严,视乎官司之经理”。也就是说,要振兴文化教育事业,必须先修好文庙,修好文庙要看当官的怎样筹划与管理,充分强调了维修文庙的重要性。文庙现存建筑为清初重建,主体建筑贯穿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从南到北有泮池、两坊、万仞宫墙、棂星门、戟门、前两庑、大成殿、后两庑、崇圣殿、教谕衙,南北长164米,东西宽36.5米。大成殿为清代建筑形制,重檐歇山式,前有露台,须弥座中间陛石嵌有辉绿岩浮雕云龙。庙东建有明伦堂。庙西临大同路建有泮宫门。整个建筑群布局规整,气势宏伟,殿宇壮丽,工艺精湛,是长江以南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也是我国东南地区保留最完整的县学文庙,素有“秀甲江南”“名冠八闽”之美誉。
(二)鼓励开办县学、促进创办私塾、院校,倡兴教育影响。
李光地十分热心家乡建学教育,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命长子李钟伦建造“榕村书屋”,“因有榕数株,荫数十亩”而得名,专供家乡学者在此读书、著述、讲学。为此,李光地“选《古文精藻》,《榕村讲授》,刻之以惠士子,并在此“讲授性理之学,诵读圣贤之书”。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李光地又设义学,让更多的贫困子女有机会受到教育。在他的影响下,泉州各地纷纷设馆讲学,培养人才。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光地重构榕村书堂,“时公在里……从游门徒,有蔡梁村世远、陈谦季万策、庄元仲亨阳、婿富允让、姻戚暨子侄数十辈,追随请业。间日,或榕村或成云洞,论道谈艺,啸咏泉石。而族中文会,每月亦一修举,公皆手自批阅。由是族党人士,多兴起者。”李光地遵崇孔子的思想,鼓励公办学堂、促进私塾教育的发展,普及各州、县重视教育,选拔人才为国家重用。
如今安溪发扬先贤遗风,传承着很好的办学理念,除了政府村村开办公立学校外,安溪海外华侨陈沼涛、钟铭选、李陆大、李尚大等人为家乡捐资捐建几十所中小学校,如沼涛中学、沼涛小学、金火中学、培文中学、铭选中学、梧桐中学、江水中学、聪明中学、慈山财经学校、慈山农中等等,投资10多亿元,学风至今蒸蒸日上。
(三)著书立说,传播理学思想。
李光地虽贵为相国,位极人臣,但他一辈子皓首穷经,始终没有放弃对学问的追求。曾竭力向朝廷推荐朱子学说,奉旨编纂《朱子全书》、《性理情义》、《周易析中》,成为清初复兴理学的中坚人物。李光地生平著作丰富,有《周易通论》四卷、《周易观象》十二卷、《诗所》八卷、《朱子礼纂》五卷、《榕村语录》三十卷、《榕村文集》四十卷、《榕村别集》五卷等。他对学问孜孜追求的态度,成了如今安溪人问学求道的典范。
李光地在世时,经常借省亲之机,在榕村书屋潜心研究理学,著书立说,定期讲学,吸引了魏延珍、蔡世远、王兰生当世名家前来听讲,给书屋留下了许多琼林佳话,也让安溪一时文风盛起。在榕村书屋祠内的墙上有一幅《榕村雅集图》,画面内容是李光地和他的挚友、门生,或坐或立,吟诗、弹奏、闲步、对弈等,形态各异。画中人物有22个,据说,此画乃清代著名画师张伯龙所作。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表彰李光地“冰霜之节操、辅政之忠勤、学问之博洽”,雍正皇帝将其追祀于北京贤良祠,因此,“榕村书屋”也改称“贤良祠”。在贤良祠正门的牌匾上,仍然保留着“榕村”二字,系康熙朝榜眼王鸿绪所题。如今《贤良祠》为湖头俊民中学的德育基地,以书屋为载体,以李光地的生平事迹为教育传承理念,作为中小学生学无止境的蓝本课堂。
(四)严训族规民约,教育家乡后人。
李光地在外为官多年,虽胸怀国家,也心系家乡。当回到家乡时,看到家乡子孙以及族人的变化,他还是大为震惊,在给地方官的一封书信中他清楚地描述了这种变化。李光地直言,李氏子弟“习气甚庞”,虽未直接言明“习气”具体所指,却堪忧当时富贵子弟所惯有的骄奢蛮横之风。
作为朝廷高官,李光地非常清楚这种风气滋生蔓延的后果。为改变这一现状,李光地亲手订立了一系列“家训”,目前可见的有《戒子孙》、《本族公约》、《同里公约》、《家训·谕儿》等。康熙五十六年,他奉召回朝,仍然放心不下,临行前又订立了《丁酉还朝临行公约》。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箴文”,目前所见有《劝学箴》《惜阴箴》和《诫家后箴》。李光地在教诲之余,辅以律法,甚至放出与其一代理学大师身份极不相称的“狠话”,称“尔不为吾惜名节,吾岂得为尔爱身命”,并直接告知子孙族人越界行为的严重后果,“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这些警示话语至今读来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李光地以身作则,通过其著作及大力倡导学儒向善,并凭借家训族规、村规民约,不仅约束了族人,改善了乡里的社会习气,对泉州知府、安溪知县及周边地区治理整顿规范带来新的模式,产生了极大良性影响。
五、结束语
安溪文庙保存完好至今,主要来源于李光地倡议的重建,文庙在近现代也经历战乱和“文革”之“破四旧”,所幸的是安溪传承着先哲良好的教育学风,文庙作为学宫均未被损毁。因此,通过碑记管窥李光地大儒滋荫琼林的人格魅力,对安溪教育的深远影响。